搜索
   登录

科研人员简介
所属图书:《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0字

(一)、科研人员简介

杨汉先(1913~1998),男,苗族,民盟盟员,1913年10出生于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雨散湾村,1919年就读石门坎基督教会学校——光华小学,1926年就读于云南昭通宣道中学(后改名为私立明诚中学),初中毕业后升入华西协和中学,1933年9月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社会学和教育学,1939年在贵州方言讲习所任教并与进步人士接触,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0年8月任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又任贵州省民族访问团团长兼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大学合并后兼任贵州大学副校长,1960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成立后,兼任所长,1978年至1984年任贵州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副主席兼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自1950年以来多次当选为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撰有《苗族述略》、《川南八十家苗民人口调查》、《威宁花苗歌乐杂谈》、《大花苗歌谣种类》、《大花苗名称来源》、《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大花苗的氏族》、《黔西苗族调查报告》、《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苗族地区传教始末》、《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等数十篇论文和书稿。

曾担任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理事长。

翁家烈,男,苗族,民盟盟员,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37年9月出生于贵阳。1961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毕业后,先后于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毕节地区农科所、毕节地区三中、贵阳第六砂轮子弟学校任教。1980年考取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后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其间相继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贵州民族研究》主编、编委会副主任,民盟贵州省委会副秘书长、副主委、贵州省政协常委、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撰写论文60余篇。主编《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中国苗族风情录》及《贵州省志·民族志》,为台湾《黔人》杂志主编《贵州少数民族》专辑、《贵州汉民族》专辑。专著有《仡佬族》、《夜郎故地上的汉族群落——屯堡文化》,合著的有《苗族简史》、《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通史》第三卷等。

担任中国汉民族研究学会理事、贵州省统战理论研究学会理事、贵州省对外联络协会理事、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特约编纂员、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学会会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受聘于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地理学院,为贵州省社科系列、文博系列的高评委成员。2009年受聘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2010年受聘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向零(1931~2002),男,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贵州省榕江县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曾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

担任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恢复后,主持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并承担《贵州省志·民族志》的主编任务。在国内及日本、美国等地发表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民族与民族地域浅议》、《侗族伦理道德与社会礼仪》均被转载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编辑的全国大型文集《中国现代论文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主编学术著作、调查研究论文集和资料汇编20余部。从1983年起组织领导贵州“六山六水”民族科学综合考察,对贵州10多个世居民族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组织编辑出版《贵州民族调查》文集共计10辑、其中1~4辑获贵州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奖,5~9辑获四等奖。

曾任中国民族学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会长。

余宏模,男,彝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四川省叙永县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西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六中任教,后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先后任编辑室主任,《贵州民族研究》主编、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贵州省六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

从1982年起负责组织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担任调查队秘书、副队长、队长。主编出版《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参编《贵州通史》,任副主编,并任《清史卷》主编和撰稿人之一,担任《彝族通史》副主编,著有《明代彝族女杰奢香》、《黔西北民族调查研究文集》、《彝族历史文化论丛》、《一泓诗草》,《赤水河畔扯勒彝》,与他人合著《解析夜郎千古之谜》、《神秘赤水河》等多部专著。搜集整理《大山诗草》、《燧雅堂诗集》、《时园诗草》等多部诗集,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19部书写序、前言及评论,撰写民族调查、文史资料百余万字。应日本国立大阪民族学博物馆、泰国暹罗学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邀请,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受聘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赴东京讲学,参加共同课题研究。

获贵州省哲学社会评奖等多种奖项,并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史研究学会、中国民族学研究会、中国城市人类学研究会、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中国铜鼓研究学会理事;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历史研究学会、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

受聘兼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古蔺县、叙永县人民政府县志办公室顾问,四川省美姑县彝族毕摩研究中心研究员。

事迹收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

李平凡,笔名阿堵子尔,男,彝族,中共党员,研究员,贵州省威宁县人,1962年12月生于黔西北乌蒙山区百草坪山下的彝族聚居区实吐讷依·阿薄阿底后裔法克氏家庭。1980年9月考入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彝族语言文学专业读书,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后一直供职于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字等学科研究,侧重于彝族、白族社会历史的调查与研究工作。1985年春赴昆明云南民族学院“中国民族学讲习班”学习,1988年夏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学讲习班”学习。

在不离业务岗位的同时,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和担任科研管理职务,曾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进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民干班学习,同年任民族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机关党委委员。1996年至1997年,受贵州省委组织部和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委派,挂任中共安龙县委副书记兼省直机关赴安龙县扶贫工作队队长,被评为优秀工作队队长。曾主持民族研究所党委工作。1999年后,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法人代表)主持全所工作。2003年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贵州民族研究》编委会副主任,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机关党委委员。

发表论文34篇30余万字,多篇论文被选入各种文集;调研报告共37篇50余万字;综述、工具书、科普知识10余万字;参著、编纂学术著作、志书10余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和海外课题研究10项。审读国家、省社科课题和博士、硕士论文数百万字;编辑、主编《贵州彝学》论文集和民族调查资料上千万字。

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彝族传统诗歌研究》获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贵州古代安顺彝族与阿扎古遗址》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担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员,贵州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旅游局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特聘专家。

侯哲安(1905~1992),男,汉族,原名厚先、源竣,湖南长沙县人,教授。上海群冶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前曾赴日考察。历任上海法学院、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湖南大学等院校教授、系主任。1949年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1959年调贵州参加民族研究工作,1978年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任政协贵州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早期研究合作经济理论,出版有20余本专著,如《农村经济与合作运动》(黎明书局,1932年出版)、《合作理论之体系》(合作与农村出版社,1945年出版)等,另有3本有关财经的俄文译著。1959年调到贵州从事民族研究以来,曾到北方、中南、西南12个省市作民族调查工作。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分册、贵州民族史主编。为贵州大学历史系编写讲授了《贵州少数民族古代史》,指导编写《苗族简史》等,主编《太平天国时期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出版了《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和学术专著《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起了对古夜郎国的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生平已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湖南省图书馆《湘籍名人文库》。

曾任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顾问,贵州省史学会名誉理事长,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理事长,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顾问,贵州省金融学会顾问,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等。

田曙岚(1901~1978),男,汉族,贵州省政协委员,1901年生于湖南醴陵,192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50年至1956年担任贵州省安顺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6年担任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室副主任,1960年出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著有《海南岛旅行记》、《广西旅行记》,参与专著有《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公开发表论文3篇,《民族研究参考资料》上有论文2篇。

张济民,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资深翻译家”。1927年生于陕西省城固县,195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苗语专业,留校任助教,从事苗语教材编写工作。1955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为第二工作队队员兼队部秘书,是苗族新文字研制的参加者。1958年调任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1980年转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先后任语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从20世纪80年代起,除对苗语、瑶语、仡佬语继续进行补充调查外,对一些未定民族语言,如仫佬语、羿人语、拉基语、僰人语、伊罗语进行了有抢救意义的调查。经过研究分析,认定前三种语言属于仡佬语群,后两种语言属于彝语群。《苗语语法纲要》(苗语西部方言)于1963年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苗语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仡佬语研究》于1993年出版,汇集了行将消亡的几种有关语言的珍贵材料,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获得贵州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计约100多万字。

曾担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和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理事长。

陈国安,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1943年7月生,重庆市人,四川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先后就职于大连市教育局、大连第八中学、贵阳市花溪区滥泥中学,任团委书记、校长等职。1980年调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先后任所办公室主任,兼所党委办主任。

自1980年调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以来,主要从事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理论政策等学科的研究。已撰写论文60余篇,计近50万字;专著11部,其中独者3部,合著8部,本人完成近180万字;民族调查报告40余篇,计60万字;主编学术著作和学术资料共30余部。

论文主要发表在《贵州民族研究》、《民族理论研究》、《当代贵州》、《黔人》、《贵州文史丛刊》、《土家族研究》、《乌江研究》等杂志上,其中有的论文填补了土家族、水族研究的空白。有《浅论贵州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制约因素》、《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新时期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学在贵州的发展历程及展望》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从1983年起,组织了一年一期的《贵州民族调查》,从1986年起参与了该调查组织领导、策划工作,1992年起为主要组织领导、策划工作,直至2003年。其中,1993年的《麻山民族地区贫困调查》受到贵州省和中央的重视,之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妇女调查》、《贵州少数民族爱国主义调查》、《贵州省民族地区脱贫之路调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明建设调查》等专题调查,有的填补了贵州少数民族的资料空白,有的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较好的反响。

论文、专著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参与组织领导的研究成果获贵州省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三等奖多项。

担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理事,贵州省土家学会副会长等职,先后担任贵州省社科系列、文博系列、群文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系列等4个系列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被大连民族学院、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学院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水族研究中心、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7个单位聘为研究员或教授,被荔波县人民政府特聘为“荔波县水书研究”专家组成员,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专家组评审专家。并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与贵州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联合创办的硕士研究生点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出席2009年在昆明举办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任大会分论坛之一——“少数民族生态知识论坛”副主席。

黄海,男,瑶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46年9月生于湖南省江永县,1964年9月~1968年8月在中南民族大学政治系就读,1968~1970年参军,先后在贵州省荔波县多个公社、荔波县委办公室工作,担任共青团荔波县委副书记,荔波县教育局副局长,荔波县体委副主任,荔波县瑶麓瑶族乡扶贫工作队书记、荔波县委组织部组织史编委副主任、荔波县政协副秘书长、荔波县“两瑶”管委会副主任等职,1995年调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多次参与省、州瑶山调查,积极呼吁瑶山扶贫。1993年8月向荔波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提出了《建立瑶山开发区,全方位、高起点开发瑶山》建议。1994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一行15人视察了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和瑶麓瑶族乡,充分肯定了该建议。

先后出版了《瑶山研究》、《瑶麓婚碑的变迁》等专著,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后又出版专著《盘王大歌——瑶族图腾信仰与祭祀经典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为《贵州省志·民族志》中的瑶族篇主编。2004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瑶族小康社会建设对策研究》。《瑶山研究》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王正贤,男,彝族,民盟盟员,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1943年出生于贵州省关岭县,196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民盟贵州民族研究支部主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自1979年开始,专业从事民族历史研究。著有《奇异的石头世界——贵州岩石载体文化》、《彝史精编》(彝文本),主编并合著《贵州彝族语言文字》,合著《贵州彝族彝文文献研究》,合译著《夜郎史籍译稿》等,在《文献》、《文史哲》、《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也论“苗疆”与中原的关系》、《贵州关岭红岩古文字研究》、《史前图画文字的余留——岩画》、《写形写影与语言文字》、《彝族呗勒大宗初探》、《彝族古代文化论》等学术论文19篇,40余万字。组织实施国家课题《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新编译精气易解读与名物释义》。先后辑录《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贵州》历史资料30余万字。撰写《治贫治愚综合根治干河》、《向工业化挺进的妈姑》、《资源富饶的六盘水为何不能养自己的鱼》、《以麻山为干纽建立贵州南线民族旅游开发扶贫区》等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15篇。有的调查研究报告和论文被《中国岩刻论著》、《中国当代论文选粹》、《贵州彝族语文研究论文集》、《贵州彝学》等丛书专集收录。

《彝史精编》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业绩被《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当代名人辞典》收录。

黄才贵,男,侗族,中共党员,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1945年生,贵州天柱人。1968年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先后从事军垦、教育、新闻和科研工作。198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为科研人员,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转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先后任《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副所长。

专著有《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等4本,合著有《贵州侗族干阑建筑》。发表论文36篇,调查研究报告25篇,译文5篇。主持和参加完成各类研究课题7项,启动国家重点课题1项。参加编写《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编辑内刊《贵州省志民族志资料汇编·侗族》(1987年编印),主持编写《贵州省志·民族志》(侗族篇,2002年出版),主编内刊《贵州民族村镇》(2008年编印)。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中心理事,贵州省中华文化学会理事,贵州省侗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颜勇,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63年7月生,重庆市渝北区人。1980年7月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84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3月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工作,1986年4月至1995年5月在贵州民族研究所民族政策与理论研究室工作,其间任室副主任。1995年6月调《贵州民族研究》编辑部工作,任编辑室主任、刊物常务副主编,1998年任刊物主编至今。2004年任贵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兼《贵州民族研究》主编。

1984年11月至1986年1月在贵州省委党校秘书班学习,1988年6月至8月参加中国社科院民族学理论培训班学习,1997年参加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刊物主编理论培训班学习,2003年3月至6月参加贵州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培训。

多次目标考核获优秀等次,曾多次被中共贵州省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党委、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机关党委、贵州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至1995年第二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工作中,被评为“全省法制宣传先进工作者”,1994年在全国民族知识电视邀请赛中,与队友一起获团体二等奖。出版专著《所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主编《贵州民族传统节日进入旅游市场的文化条件分析》,合作主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10卷本、《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辑成·布依族卷》、《贵州省志·民族志》(畲族篇),合作编纂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布依族卷》。发表论文56篇,调查报告25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课题8个。

合作主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获省社科一等奖,合著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节目综论》论文获省社科二等奖。

担任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服饰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贵州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民族文化研究会顾问、贵州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民族学院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贵州文物局专家组成员、贵州新闻出版系列高评委成员、贵州文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覃东平,男,壮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63年5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获历史专业学士学位,同月被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先后在图书室、民族历史研究室、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民族学研究室工作。先后任民族历史研究室、民族学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重点是苗族历史文化,近年来也涉及仡佬族的语言调查及仡佬族文化研究。目前已出版专著3部(其中合著2部),代表作有《蝴蝶妈妈的祭仪》等;编著4部(其中合编2部),代表作有《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等;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文章28篇,代表作有《也谈〈越人歌〉》等;内部出版的调查报告39篇,代表作有《苗族手工业技术及相关习俗调查》等。

获奖成果有:合著《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2001年获中宣部批准的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理论著作二等奖,同年该书还荣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第一届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合著《蝴蝶妈妈的祭仪》2009年获第四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三等奖。论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型城镇发展对策研究》1997年获贵州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四等奖。

担任中国民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佛山大学中华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促进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苗学会常务理事,贵阳市彝学会常务理事,系贵州省彝学会会员。2006年还担任了《“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民族姑娘》的评委与《“魅力贵阳”——贵阳最具魅力民族文化传承评选活动评选项目》的专家组成员、评委。

李霞林,女,土家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69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曾多次被所在单位或上级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9月至2002年7月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现为《贵州民族研究所》编辑部副主任。

自1994年调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以来,担任《贵州民族研究》编辑,并从事贵州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工作。共担任责编出版300余万字,所编稿件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和权威刊物转载,校对文稿800多万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10余万字。积极参加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撰写并内部发表调查报告8篇。2008年,作为贵州土家族生态文化调查组负责人,带领土家族生态文化调查组成员深入到德江县合兴乡旋厂铺村进行了调查,撰写调查报告6万余字。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川滇黔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子课题《贵州省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研究。参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大观·土家族卷》的编写,负责其中的土家族伦理道德和饮食文化部分。发表译文1篇,会议综述5篇。翻译《贵州民族研究》5万余字。在《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发表十余条词条。参加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的撰写,负责其中的羌族部分。参与编辑出版的《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荣获第一届贵州省优秀期刊奖。

担任贵州省土家学会副会长,德江县土家族研究学会顾问,贵州文博学高评委成员。

张民(1927~2009),男,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贵州省榕江县人。1956年,参加全国人大民族工作委员会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侗族分组组长;曾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文化室主任、业务副所长。

主要研究侗族历史文化,发表有关论文、调查报告80余篇,计百万余字。主持参写国家课题《侗族简史简志合编》、《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拍摄提纲》;主编国家课题《侗族简史》;撰《侗亦僚质疑》;主编《贵州少数民族》;撰《英汉对照贵州少数民族风情辞典·侗族(中文)》。参写《中国历史大辞典》、《侗族通览》、《贵州省志·民族志》(侗族篇);撰《中国大百科全书·侗族》。《中国少数民族家庭·侗族》被日本株式会社纳入《世界民族志》。1988年,赴日本千叶参加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中农耕文化比较学术讨论会”,到东京(庆应义熟大学)、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京都(风俗博物馆)、兹贺甲贺郡水口町等地参观座谈。个人小传被《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等辞书收录。

曾担任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理事;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研究学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学会、贵州地方志协会会员;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贵州省侗学研究会顾问。

龙伯亚(1929~2001),男,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人。

1946年考入贵阳市南明高级中学,后转入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就读至毕业。1949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贵阳市甲秀小学任教,在贵阳革命大学学习,参加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队,1951年至1955年先后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教师研究生班学习毕业,1955年至1958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任教师,1958年8月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赴湖南湘西等地调查,后回到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任苗族组副组长,参与贵州苗族的调查研究工作。1972年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至1979年任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近代史教研组组长;1979年后回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任历史研究室主任。

参与编写《苗族简史》,与人合著《苗族史》,1994年出版专著《近代武陵苗族斗争史》。

胡积德,男,汉族,副研究员,1927年出生于浙江宁海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同年8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59年1月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曾任经济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民族经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参与编纂专著《仡佬族简史》,发表经济类论文16篇,撰写调查报告3篇等等。

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特约研究员。

万斗云,男,民盟盟员,副研究员,1930年生于云南玉溪,毕业于云南大学。

主要研究成果有:论文《南沼八代祖舍庞说》、《“从血亲刑”“沾刀银”看百越民族社会的发展及特点》、《仡佬族古代问题》、《庄王滇和庄王夜郎新证》、《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国民族史的任务与研究方法》等8篇在《贵州民族研究》上发表。

鲜松奎(1931~2001),男,汉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陕西省汉中市人,1951年考入西北大学,后转入中央民族学院,195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民语系苗瑶教研室助教、秘书,1956年为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队员,1958年调贵州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1979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任民族语言研究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发表论文10篇,包括《开展双语教学,首先应重视民族文字的推行》、《编纂苗语方言词典的设想》、《苗语西部次方言及土语的规划》等,主要刊登在《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上,还有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报告若干篇。

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会员、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常务理事。

雷广正,男,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32年生于云南省曲溪县。196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同年在贵阳师范学院任教。1979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79年以来,从事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史及民族学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经济等方面的论文90多篇,100余万字,整理有关资料240余万字。其参与的科研成果曾数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理事。

岑秀文(1936~1997),男,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贵州省丹寨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后分配到国务院宗教局工作,1965年至1976年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宗教处工作,1978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曾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著有《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表论文《试论基督教对威宁苗族的影响》、《榕江县八开地区苗族原始宗教》、《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边远山区苗族原始宗教信仰》、《旧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民族教育的影响》、《麻山地区苗族岩洞葬初探》、《论苗族婚姻与变化》、《市场经济下摆金妇女的出路》等。编著《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苗族篇》(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苗族历史调查》1~3辑,与杨昌文共同编辑《民族志资料汇编》(苗族)2、5两辑,参加和组织《贵州民族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30多篇。1991年应邀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1994年入编《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

曾任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和贵州省苗学研究会顾问。

吴永清,男,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被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人事科。1970年调省委宣传部干部处,从事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1984年后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任编辑室主任、《贵州民族研究》主编,1992年任副所长。

参与《侗族简史》、《侗族通览》、《侗族百年实录》等专著的撰写,公开发表论文16篇,撰写调查报告12篇,撰写书评、综述等3篇。

徐志淼,男,汉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31年生于陕西省华县。1950年至1951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学习。1956年参加中科院组织的民族语言普查工作队调查苗族语言,1958年调到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工作,1985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任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滇东北苗语语法大纲》、《汉苗简明词典》(滇东北方言)、《西家的语言》、《蔡家的语言》、《民族识别中的语言调查》等。

赵大富,男,民盟盟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副研究员。1931年1月出生于云南省寻甸县,1955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毕业,1979年调贵州民族研究所工作。

长期担任《贵州民族研究》杂志编辑,并从事贵州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工作。曾撰写发表有关民族识别调查报告7篇,编制出版《南方九郡成立后南越民族分布区域略图》。担任《贵州民族研究》编辑期间,作为责任编辑出版250万余字,任责任编辑出版《贵州民族研究资料集》60万余字,并在业余时间担任责编出版《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约59万字(该书曾获贵州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1983年起参加《贵州民族调查》1至9期的编写工作,共撰写发表调查调研报告10篇,约30万字,并为贵州《民族志资料汇编》撰写调查报告5篇,约15万字。1985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贵州民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学术论文8篇,约12万字。1988年入选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编著的《贵州社会科学名人录》。

担任贵州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中国民族史研究会、中国民族高等院校美学研究会、中国西南民族学会、西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会等会员。

杨世章,男,苗族,民盟盟员,副研究员,1931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黄平县。1952年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1953年院系调整,并入昆明师范学院,1955年毕业,先后于四川会理师范、西昌女中任教。1958年调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从事民族研究工作。1960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任学术秘书。“文革”期间调盘县特区支持三线建设。1979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恢复,调回民族研究所任《贵州民族研究》刊物编辑、执行编辑至退休。

十余年共审编500余万字稿,参与专著《苗族文化大观》、《开亲歌》的编写,公开发表《苗族谚语试论》、《苗族民间诗歌》、《黔西南苗族服饰概论》等论文11篇,调查报告和整理资料8篇。

中国民族学会员、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民族文化学会理事、贵州苗学会顾问、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事迹入编《中国少数民族专家辞典》、《当代苗族优秀人物》、《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等辞书。

杨有耕,又名杨有赓,男,汉族,副研究员,1934年生,贵州习水人,1958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

1964年首次在锦屏县发现中国苗、侗民族混农林契约文书,又称清水江文书或锦屏文书。1988年主笔编著《侗族社会历史调查》对锦屏的山林生产、买卖、租佃及木材贸易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成为研究清水江文书的重要参考。1995年应日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邀请,作了两场题为《清代苗族山林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和《浅谈苗杉商品化的发展过程》的学术报告。与日本学者唐立和武内房司合作,编著出版了《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三卷,首次将苗侗文献遗产推向国际学术舞台。目前在已经启动的国家重大课题《清水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中承担了子课题《清水江文书所见“清江四案”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2011年《中国民族》第11期登载了吴苏民等的《混农林契约文书研究的拓荒者——记贵州民族民间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专家杨有赓》,该文被中央党校主管的“中国领导学科研究会”选入《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大型文集。

李珏伟,女,汉族,副研究员,1931年4月生,天津人。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苗语班,毕业后先后就职于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语言研究室,1981年调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直至退休。

大学实习期间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二工作队为苗族创造苗文工作,并参加了《汉苗简明词典》的编写,1981~1983年参加贵州民族识别工作队,深入到边远民族地区对贵州待识别的木佬、东家、哥家、蔡家等的语言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研究,并写出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共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0余篇。

覃华儒(1922~2000),男,壮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广西宜北县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广西柳州师范毕业,1949年贵州艺术专修班毕业,1950年后在贵州土改工作队平越县城乡土改工作队任队长,曾任贵州行政干校办公室秘书、教研室副主任,贵州省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副主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五届人大代表。1987年离休。

公开发表论文11篇,著有《卢焘将军传略》。

曾担任西南军阀史学会贵州分会常任理事、百越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会员、广西民族语言学会会员、贵州老年协会常务理事。

夏勇良,男,汉族,民进成员,副研究员,1932年生,湖南省长沙人。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同年分配到贵州民族学院民语系任教,1960年调入贵州民族研究所。

长期从事水语和苗语调查研究。发表论文10篇,调查报告15篇。

为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百越民族史学会会员,曾任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杨昌文(1938~2008),男,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贵州省福泉市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由贵州省委党校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任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民族学研究室主任、《贵州民族研究》编委。

主要从事苗族文化、医药民族学研究。主编《福泉苗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苗族篇》(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贵州省志·民族志》苗族篇、满族篇、羌族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苗族卷》主笔之一。发表《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苗族医药再议》、《苗族妇女与传统医药》、《浅谈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贵州羌族》、《民族民间医药调查摘要》等文。参加编著《苗族历史与文化》等多本著述,研究成果200多万字。

曾担任贵州省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入编《中国民族民间医生名录》(一)和《苗族人物》。

姬安龙,男,苗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63年3月出生,贵州台江人。1979考入台江师范学校学习,1983年到革东中学任教。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学习,1987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攻读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苗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工作,语言研究室主任。

公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试论苗语词汇与苗族文化》等13篇,调查报告20篇。历年来,主持了《贵州苗族支系研究》、《贵州民族语文在学校中的应用问题研究》等两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参与了《新创民族文字试验推行情况调查论证》、《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贵阳市拾荒妇女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管理研究》、《贵州省人才资源问题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研究——双语教学中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实验》、《南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革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等多项省级、国家级以及福特基金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参加了《贵州省志·民族志》、《台江县志》、《毕节地区民族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概论》、《贵州百科全书》等10部著作的撰写工作。曾参加过在南开大学举办的“汉藏语系理论与方法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和在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等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较为注重对苗族语言、文化资料的调查搜集,记录了10多个不同方言点的语言学研究资料,拍摄了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各种题材的照片5000余张,占有一批有价值的第一手科研资料,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贵州省苗学会会员、贵州省语言学会理事、贵州省民族学会理事。

范波,女,汉族,民盟盟员,副研究员,1968年7月出生于云南大理,四川峨眉人。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获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至今。任民族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民盟贵州省委常委,民盟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民族研究支部副主委。贵州省第十届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贵州民族文献,民族文化与旅游。已发表学术论文20篇,调查研究报告20余篇,在发表的论文中,有一半以上发表于核心期刊。《谈民族研究机构的藏书建设》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并获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优秀成果奖;参与课题《贵州旅游资源调查》(完成其中15万字),被评为贵州省计划委员会优秀课题。2005年担任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都柳江流域少数民族乡土知识瑶族课题组组长,2008年担任生态文化调查瑶族课题组组长,共同完成调查报告计10多万字。参与了《贵州民族工作知识手册》中“民族节日”的编写。自2001年来,主持和参与了民盟贵州省委“党委出题,党派调研”的课题8项,并完成调查报告,均被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评为优秀调研报告。参与民盟中央课题《新时期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特点》获民盟中央二等奖。2008年被评为2002年~2007年度民盟贵州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尽快制定〈贵州省旅游发展条例〉的建议》的提案,被评为当年的主席督办提案,并获十届政协优秀提案。2009年执笔的贵州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工作委员会的《贵州民族药业调研》的报告,得到贵州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现任贵州民族研究学会理事,贵州民族艺术研究会理事,被民盟中央聘为理论研究员。

韩荣培,男,水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63年9月14日生于都匀市基场水族乡。1983年7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预科部学习,1984年转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学习。198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在图书资料室工作,任图书资料室副主任,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水族历史与文化、贵州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期间共发表论文及调查报告3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了《贵州民族地区脱贫之路》、《贵州省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水族习惯法》、《贵州农耕文化研究》、《中国中西部12个省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及侵蚀分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乡土知识挖掘利用》、《瑶族文化名片》、《贵州省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分析》等18个省级、国家级社科资金课题及福特基金课题的研究。

任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贵州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理事。

梁永枢,男,布依族,民盟盟员,副研究员,1985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1988年毕业后进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研究至今。

其间,共翻译或参加翻译9册(盒)布依文(或布汉双文)小学语文双语教材、科普读物及录音带,审读布依文书稿计400余万字。参与中外合作课题《中国布依语对比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布依族卷》、《贵州省志·民族志》布依族卷、《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初中部分)、《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等书的撰写,并参与了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多个调研课题。此外发表论文5篇,调查报告22篇,译文2篇。编辑《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布依族卷》、《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民族语言卷》,该套丛书(共10卷)荣获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一等奖,合作编辑《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建所50周年论文选编·民族语文与民族教育卷》等。

任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等学术团体理事、常务理事。

吴嵘,男,侗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94年6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同年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1999年担任经济研究室副主任,2000至2002年参加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4年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侗学研究、民族经济研究。主持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侗族卷》;参与国家重大招标课题《贵州山地文化研究》,并主持子课题《山地宗教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侗族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参与《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侗族篇)、《贵州农耕文化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参与《中国习俗》(贵州卷)、《中国民族·侗族》、《侗族文化大观》、《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等丛书的编写。完成8个课题研究约60多万字,公开发表论文11篇,调研报告19篇。

先后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辛丽平,后改名辛莉萍,女,布依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69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9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同年分配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并于2000年至2002年期间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课题、省级课题、学术论文及调研报告36篇,约计40余万字。承担并完成的科研课题主要有:《贵州省志·社会科学志》中“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经济研究”两部分的撰写,《贵州省志·民族志》布依族篇和苗族篇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参与国家社科课题《瑶族小康社会建设对策研究》,完成《贵州瑶山地区石漠化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课题《中国西南部省际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研究》,完成其中《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的撰写;参与省级社科课题《地理标志制度视野下的贵州省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完成该课题研究报告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和贵州省委组织部研究课题《贵州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研究》,负责该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及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同时还参加了《民族特需商品词典》、《苗族风情录》、《贵州民族工作知识手册》等一系列图书的编写。

罗显仁,男,彝族,民盟盟员,副研究员,1964年4月生,贵州大方县东关乡人,1982年毕业于大方二中。高中毕业后曾跟随家父罗正仁先后在大方、毕节、北京等地彝文翻译研究机构学习彝文,是彝文翻译世家第四代传人,参与部分彝文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工作。1988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彝文古籍专修班,毕业后分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工作至今,期间主要从事彝族语言文字及其翻译整理研究和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田野调查工作。

在大方、毕节等地学习工作期间,主要参与整理合译彝族古籍文献资料数十万字,其中公开出版的有《彝文金石图录》(该译著属合译,任第二作者,1986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七五”期间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

1990年由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分到贵州省民族研所工作后,有合作译著《盘县彝族古歌》(任第一作者,于2004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共40万字;先后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和论文有20余篇,其中《从彝族古籍文献典籍看水西大方彝族历史》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所收录。

钱星,女,汉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71年7月出生,江苏人。199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管理科学系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学士学位。

1994年进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长期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工作。有调查报告《解放前威宁各民族的爱国运动》等数十篇,发表《抗战时期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特征》等论文7篇。参与完成了《模式—变迁—建构——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研究》、《贵州农耕文化研究》两个贵州省社科类省课题和《清水江流域苗族传统文化特征研究》省课题。

周真刚,男,彝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贵州省六枝特区人。2000年7月贵州民族学院毕业,历史学学士。2000年9月进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担任《贵州民族研究》杂志编辑。

公开发表《试论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嘎的实践》等论文30篇,民族学田野报告20篇,参与著述30万字,主持和参与课题10个。在2004、2005、2007年度贵州省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获2003至2005年度贵州省直属机关“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论文《黔西北彝族服饰及其图纹美学试析》获贵州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西部重大群体性事件为重点》调研报告,获贵州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联名)。

任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中华文化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贵州省彝族研究学会会员。

游涛,女,苗族,副研究员,1972年生于贵州省余庆县龙溪镇,1994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94年至今,在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先后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20余篇。其中公开发表的论文有《浅谈民族意识》等7篇,其中《浅谈民族意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入。调查报告有《三都水族自治县女儿童教育调查》等13篇。主持完成贵州省社科类课题《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研究》。

吕海梅,女,藏族,中共党员,1964年7月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1985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后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过图书管理和民族经济研究工作,1992年任经济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调入贵州民族旅行社,先后任商贸部经理、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2010年3月调回贵州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

主要研究成果有:撰写调研报告、论文近20篇,其中公开发表论文8篇,2010年承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课题《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发展完善研究》。在民族旅行社工作期间,先后5次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并多次被省直机关工委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机关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女职工、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

田家乐(1923~1996),男,苗族,贵州松桃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离休。

早年兴学执教,曾任教员,校长,1948年投身革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边胞支队组建人之一,曾任边胞支队参谋长,支队长,政治部主任,率部转战湘黔边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松桃县县大队大队长,县民政科科长,松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长,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贵州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主要成果有:《武陵春秋》、《黔东纵队边胞支队活动始末》,民族研究论文若干篇。

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委员,贵州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西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会理事。

贺国鉴(1908~2002),字镜湖,苗族,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幼年时代从父习汉文,18岁考入黔军军事讲习所学习军事,参加北伐战争。回乡后,投身民族教育,任小学教员、校长、师范学校教员。1948年参加贵州第二届县长考试,任贵州省政府秘书,后派任江口县县长。其间因掩护并资助中共地下党人员被撤职,回乡避难。1949年松桃解放,参加新县政府工作,1957年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与中国科学研究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筹建工作,成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第一批科研人员,1983年职称工作恢复后被首批评定为助理研究员。

在长期的民族研究中,参加《苗族简史》部分章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地主制等)的撰稿,完成学术论文《论述苗族古代史四个问题》、《苗族原始社会的探讨》、《略论乾嘉苗民起义》、《贵州境内几个夜郎古县的考证》等40余篇。

曾任贵州省苗学会顾问、贵州省史学会理事等。

文经贵,男,苗族,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于贵州省麻江县,毕业于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大专文化。1956年入伍,历任文书、文印员、参谋、副团长科级,其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学习雷锋标兵。1976年转业地方,先后任贵州省储备物资管理局613处副处长、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接待处副处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办副主任、正处级调研员等职。

主要研究成果有:主编和搜集整理《苗族理词》,《民族传统医药》,《贵州民族古籍资料》一、三籍,《麻江县苗族调查汇编》,《苗岭腾龙下司狗论坛》。撰有论文“对贵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思考”、“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两篇,调查报告“麻江县苗族调查报告”一篇。

曾任中国苗族文学丛书编委,贵州省苗族研究学会理事、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学会理事、贵州省科技摄影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征文处创作员、沿海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客座作家、湖北作家文献中心《作家与读者》专栏作家。

唐合亮,男,汉族,民盟盟员,助理研究员。籍贯湖南祁阳,生长于贵州三都。1981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大)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9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毕业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自1986年起迄今,参加了其间历次贵州省“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调研。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历史学与文化人类学。

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或主持国家、省级各类课题研究10余项。主要参与《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贵州省志·民族志》(国家社科重点课题)、《贵州省志·社会科学志》(国家社科重点课题)、《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省重点规划课题)等,主持《贵州蒙古族文化名片研究》(省长资金课题)。

出版有《多彩贵州》(省情教育读本,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发表有论文《贵州民族习俗文化研究评述》、《屯堡文化探略》、《羌族妇女问题研究》、《论依法行使自治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贵州瑶族历史文化述略》等。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方面,发表调研报告近40篇,60余万字,其中有11篇调研报告(约20万字)入选公开出版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中,对不同类型、跨文化研究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完成本单位工作的同时,多次承担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民盟贵州省委调研课题,该类课题系“省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所参与或主持的调研课题有的得到省级决策部门的较好评价,有的调研建议被省委和省政府采纳。如主持的《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促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报告,受到中共贵州省委的重视,其中的调研建议被采纳,次年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为省委、省政府2005年要做的“十件实事”之一。

参与的课题研究或调研项目,有多个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1989年9月获毕节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威宁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毕节地区民族乡情调查作出贡献证书”。获2002~2007年度民盟贵州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称号表彰。

1988年夏参加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讲习班”学习,曾参加在成都和乐山召开的中国民族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和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等较大型的学术会议。

为中国民族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人类学会会员。

潘永荣,男,侗族,民盟盟员,助理研究员,1988年7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后,长期从事侗族语言文化研究及编译工作。曾任语言研究室副主任。

1989年至今,公开发表论文近10篇,调研报告20余篇,合著或独著6本。还承担完成了国家社科“八·五”计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侗族篇》(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1年出版)、《贵州省志·民族志·毛南族篇》(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云南大学211工程项目“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侗族村寨调查·黎平县九龙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编写任务。

近几年来承担或主持的国外、境外科研项目有: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的“榕江侗汉双语教学实验项目”和“侗语调查研究项目”;与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系统与自然资源持续管理研究·贵州苗族、侗族案例研究”;由香港嘉道理基金会(香港社区伙伴)资助的“贵州传统文化反思与乡村重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对侗族稻田养鱼的影响”;与贵州大学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贵州传统糯稻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侗族社区发展研究”;由乐施会资助的“农民工城乡循环流动干预行动研究”(主持)等项目。当前主持的项目有香港社区伙伴资助的“贵州黎平侗族地区本土农耕文化保护和有机转换”。

李筱竹,女,苗族,民盟盟员,助理研究员。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于1993年进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及《贵州民族研究》杂志的编辑工作。其间,发表论文5篇,调研报告18篇,参与工具书条目《中国苗族风情录》中台江苗族画绣、黔桂交界秘绣等20个条目的编写。参与《贵州省志·民族志》中苗族第三章——“社会政治”的编写,参与《贵州省志·社会科学志》中“苗族史研究”的编写。

余湛,女,彝族,助理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同年进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至今。

工作期间,主要完成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省级自筹经费课题“贵州彝族民间信仰初探”;参与《贵州民族工作知识手册》中“婚恋习俗”部分的撰稿;参与《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彝族卷)的编辑工作等,发表论文5篇,调研报告16篇。

卢丽娟,女,布依族,助理研究员,贵州省关岭县人。1996年7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法律系,同年分配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

公开发表论文8篇,参加“六山六水”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13篇。

田明新,女,土家族,助理研究员,1974年2月生,贵州思南人。1996年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同年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区域经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参与完成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译文多篇,完成调查报告近20万字。

李永皇,男,苗族,中共党员,研究实习员,1978年12月生,贵州三都县人。2001年7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分配到三都县鹏城希望学校任教,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004年6月,调到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委办公室工作,担任县委分管纪检、政法等工作领导的秘书,在三都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多次被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中共黔南州委办公室评为“优秀信息员”和“优秀督查员”;2008年1月,调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新闻稿件100余篇,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分别担任《苗学工作的理论与方法》、《苗族农村改革与发展》、《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等书的副主编,共编辑40余万字。参加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筹备工作,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曾任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敖惠,女,侗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1981年4月生,贵州铜仁市人。2004年7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法律系,2007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1月,考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民族学理论及民族法学。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曾担任贵州省民族学会理事。

任艳,女,苗族,研究实习员。生于1984年11月13日,籍贯贵州,2007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民族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发表论文《从节日文化变迁看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王卡杀鱼节为例》等3篇,调研报告3篇。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