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发展阶段(1984~1994)
随着发展的需要,刊物1987年起开辟了英文目次页;2001年起设英文文摘。1987到1991年英文目次页题英文并列题名:National research in Guizhou;1992年起改为:Guizhou Ethnic Studies。1987年起每年第一期附上一年总目录。
此时期是中国民族学发展时期,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贵州民族研究》也获得了发展,逐步由一家地方性刊物发展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刊物。刊物的办刊目标也由以前“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调整为“立足贵州,背靠西南,面向全国”。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麻山民族地区贫困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对麻山瑶山“两山”扶贫开发的决定。麻山、瑶山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重峦叠嶂、岩石裸露、地形破碎,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又地处边远,交通闭塞,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绝大多数还未解决温饱。《贵州民族研究》予以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刊登了一些关于反映麻山、瑶山贫困状况及研究成果和对策的文章。
在这一时期,刊物始终坚持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宣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政策;坚持推进民族研究工作。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