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贵州“六山六水”历次调查及各集(卷)内容简介
所属图书:《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0字

(三)贵州“六山六水”历次调查及各集(卷)内容简介

第一期“六山六水”调查(月亮山地区民族调查):

1983年,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和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牵头组织下,进行了有多学科、多单位共同参与的月亮山综合考察。

月亮山位于贵州高原南部,横跨黔桂两省(区)边缘,调查时,其腹地仍是广袤原始的灌木丛和疏林带,山高谷深,地广人稀,交通闭塞,人迹罕至。月亮山区域延伸到贵州境内的属地,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部分地区。月亮山区域境内,分布较广的是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有苗、瑶、布依、水、侗、壮等民族。其中原生形态至今保持较完整的是苗瑶语族。

考察队员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包括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的28位专业人员。向零为考察队长,张民、柏果成为副队长。考察从1983年3月中旬开始,考察队分为荔波县瑶山组、榕江县加宜组、榕江县计划公社组、从江县孔明公社组、瑶语组、都柳江民族考古组6个调查组,调查历时两个月。是年5月15日至22日,在都匀市召开考察队总结汇报会,进行成果汇报,学术交流,总结经验。黔南州政府、黔南州人大常委会、黔南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负责人,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等部门的代表出席会议,听取考察队员的调查汇报,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对考察队员的辛勤劳动表示亲切慰问和热情鼓励。完成调查报告31篇,计80余万字,由向零、张民、柏果成、余宏模、岑秀文、史继忠等,审阅定稿,编辑成册,汇编成《月亮山地区民族调查——贵州省少数民族社会调查之一》,1983年6月刊印。调查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生产管理、社会组织、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家庭婚姻、哲学思想、民族语言、民族关系、医药卫生等。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向零、张民、余宏模、柏果成、史继忠、杨庭硕、姜永兴、石海波、石开忠、袁明全、张胜容、王承权、夏之乾、刘龙初、岑秀文、吴永清、陈国安、黄才贵、赵大富、陈天俊、牟代居、赵崇南、张济民、徐志淼、李珏伟、席克定、林齐维等(名字按刊发的文章顺序排列,下同)。

第二期“六山六水”调查:

1983年12月和1984年1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在筑理事两次召开会议,总结首批月亮山区域综合考察工作经验,并决定于1984年继续对月亮山区域进行民族考察,同时开展以贵定县为中心的云雾山区域民族考察。参加考察的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科研人员。考察队下分为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榕江县调查组、平塘县调查组、贵定县调查组、民族语言调查组、民族考古文物组。考察范围涉及榕江、从江、黎平、三都、荔波、贵定、平塘、惠水等县,对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瑶族进行定点调查。民族语言组到关岭、六枝、威宁等县对仡佬语、彝语、苗语进行面上调查和比较研究。调查从1984年3月开始进行,到7月基本结束,历时5个月。考察队整个工作期间,自始至终得到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和黔东南州、黔南州,以及各地党政、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和大力支持。1984年7月14日至16日,在考察队长向零、副队长柏果成、张民主持下,于贵阳召开了考察队工作总结会议。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旺贵、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顾问康健、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张人位、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冯迪民等领导同志到会听取了考察队成员的情况汇报和收获体会,对考察队的辛勤劳动和考察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将向零、柏果成、张民、余宏模、张济民、陈天俊、岑秀文等考察队成员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分工负责,选编修订,汇集成册,定名为《贵州民族调查》,内部出版,提供有关党政机关和科研、教学单位参考。

此次调查报告集定名为《贵州民族调查》之二,1984年10月刊印。1983年内部出版的《月亮山地区民族调查》即为《贵州民族调查》第一集。如此定名是为了有利于今后更加广泛地组织开展贵州省境内的民族调查,及时编辑出版考察成果公之于众。《贵州民族调查》第二集内容涉及扶贫开发、水族生活习俗、瑶族社会历史、民族医药、苗族经济生活、布依族社会历史、民族教育、婚姻、家庭、节日、丧葬,以及仡佬语、瑶语、苗语等内容。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冯迪民(序言)、向零、张民、张济民、余宏模、陈国安、黄才贵、岑秀文、雷广正、吴永清、赵大富、徐志淼、鲜松奎、夏勇良、李珏伟、杨昌文、杨世章、柏果成、史继忠、杨庭硕、伍文义、石海波、石开忠、张胜容、谢名扬、杨国刚、陈天俊、牟代居、赵崇南、李子和、席克定、陈宁康、顾隆刚、李黔滨、林齐维等。

第三期“六山六水”调查:

参加本次民族综合考察的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出版社、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科研人员。于1985年开展考察。考察的范围除了月亮山区域外,还扩大到雷公山、大小麻山、乌蒙山区域。涉及的选点包括有:从江、黎平、三都、天柱、雷山、紫云、望谟、罗甸、镇宁、黔西、大方、毕节、赫章、威宁等县。涉及苗、布依、侗、彝、水、壮、瑶、仡佬等民族。1985年6月17日至19日在贵阳市召开了考察队全体队员会议。会议由队长向零、副队长柏果成、陈天俊主持,对考察情况作了总结,考察队员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熊天贵,副主任刘广洛,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高永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争,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郭青等出席了会议,听取了考察工作的情况汇报。

根据考察队员提交的调查报告,除民族教育专题调查由考察队转交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部编辑刊印外,其余37篇调查报告,分别由向零、陈天俊、余宏模、张民、张济民、岑秀文等审阅修订,汇编成册,定名《贵州民族调查》之三,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于1985年10月刊印,提供党委、政府部门和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参考。从考察的选题内容看,除民族学、民族语言、民族考古等学科外,还注重于民族教育、民族经济现状等方面内容。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熊天贵(序言)、向零、覃华儒、张民、张济民、余宏模、陈国安、雷广正、翁家烈、黄才贵、岑秀文、吴永清、赵大富、徐志淼、鲜松奎、夏勇良、李珏伟、伍文义、杨昌文、李平凡、陈天俊、韦启光、牟代居、李子和、赵崇南、柏果成、李知仁、石海波、唐德松、罗勇、陈涛、陈大明、徐则鸣、李小平、陈国媛、今旦、席克定等。

第四期“六山六水”调查:

参加这次“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考察队的共有48名成员,为此前建立“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考察队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调查时间在1986年。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的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考察涉及的地区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剑河、锦屏、黄平等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荔波、独山、三都、惠水、福泉、龙里等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晴隆、望谟等县;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大方、织金、纳雍、黔西等县;安顺地区的紫云、安顺、镇宁、关岭、平坝、普定、清镇等县;铜仁地区的松桃、思南、德江、石阡、沿河等县;遵义地区的正安县;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水城等县(特区)以及贵阳市的乌当、花溪等地区,对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教育、风俗习惯、民族关系、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综合考察。收到关于少数民族社会综合考察报告10篇,少数民族政治方面的2篇,少数民族经济方面的14篇,教育方面的10篇,风俗习惯方面的18篇,语言文字方面的7篇,计61篇,共127万余字,编为《贵州民族调查》之四,1986年8月刊印。内容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的社会、经济、教育、风俗习惯、民族关系、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方面。参加该集编辑的有向零、张济民、张民、陈天俊、牟代居、吴永清、陈国安、岑秀文等。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康健(序言)、余宏模、杨昌雄、向零、柏果成、张民、覃华儒、张济民、韦启光、岑秀文、陈涛、何积全、吴永清、翁家烈、陈国安、胡积德、徐志淼、鲜松奎、夏勇良、李珏伟、杨有耕、杨世章、王正贤、黄才贵、牟代居、赵大富、伍文义、杨昌文、雷广正、席克定、李平凡、陈达明、陈国媛、颜勇、石海波、吕海梅、盘伟岸、罗世荣、覃东平、刘之侠、赵崇南、唐合亮、陈天俊、康兰芬、李子和、邹晓辛、唐文元、覃敏笑、罗勇、李黔滨等。

第五期“六山六水”调查:

该期“六山六水”调查队于1987年2月18日组建。参加考察队的单位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学院,有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学等学科的45名科研专业人员。建队会上,认真讨论了田野调查任务和具体落实了调查课题。选举产生了考察队的领导成员。向零为队长,余宏模、陈天俊为副队长,岑秀文为秘书长,陈国安为副秘书长。全体考察队员分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台江、雷山、镇远、黄平、锦屏、施秉等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三都、荔波、长顺、麻江、贵定、都匀等县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仁、兴义两县;毕节地区的威宁、黔西、大方等县;安顺地区的镇宁、平坝两县;铜仁地区的松桃县和六盘水市的水城特区及贵阳市郊区,足迹所至共达25个县市。此次调查的特点是着重于调查民族自治地方和贫困地区。

共收到调查报告59篇,近百万字,包括民族理论调查7篇,民族经济调查20篇,民族教育调查5篇,民族历史文化调查7篇,民族风俗习惯调查15篇,民族语言文字调查5篇。按照每个队员只限择优1篇入集子的原则,编辑成《贵州民族调查》之五,1988年刊印,供有关部门参考。参加编辑的有向零、余宏模、张济民、张民、岑秀文、陈国安等。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穆琨(序言)、向零、陈天俊、余宏模、陈国安、岑秀文、张济民、张民、覃华儒、胡积德、鲜松奎、杨有耕、翁家烈、罗勇、夏勇良、李珏伟、杨昌文、杨世章、黄才贵、王正贤、伍文义、程昭星、盘伟岸、颜勇、黄运海、李平凡、唐合亮、覃东平、覃敏笑、范丽霞、韦启光、卓玛才让、赵崇南、何积全、刘之侠、康兰芬、邹晓辛、张晓、潘年英、朱文东、陈川东、陈涛、陈明达、陈国媛、徐则鸣、唐文元、李黔滨等。

第六期“六山六水”调查:

该期“六山六水”考察队于1988年初组队。队长向零,副队长余宏模、陈天俊。参加本期民族综合考察的共有47人。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哲学所、农经所及科研处,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民族文化宫,贵州民族学院等单位科研人员。涉及的地域有从江、剑河、榕江、丹寨、三都、荔波、罗甸、望谟、兴仁、关岭、清镇、平坝、紫云、黔西、纳雍、赫章、沿河、玉屏、江口等县、万山特区、水城特区、贵阳市花溪区和白云区等县(市、区)。

本期调查共收到调查报告45篇,其中有反映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林业、畜牧业、乡镇企业、扶贫、人口经济、农村现代化等民族经济类的调查报告19篇;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科技人才等民族教育、科技类的调查报告8篇;反映少数民族婚姻丧葬习俗改革、传统文化变迁、习惯法、宗教信仰等民族学类的调查报告9篇;反映少数民族家支、家谱、社会历史、古驿道考察等社会历史类的调查报告4篇;反映仡佬、彝、苗、水、瑶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的调查报告5篇。这些调查报告,突出了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特别是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区揭示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经过认真的审阅修订,编辑为《贵州民族调查》之六,1989年刊印。参加编辑的有向零、余宏模、张济民、张民、陈天俊、陈国安等。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张人位(序言)、向零、余宏模、张济民、张民、陈天俊、陈国安、黄才贵、王正贤、程昭星、吴永清、覃华儒、颜勇、谢卫平、覃东平、石朝江、陈国媛、范丽霞、陈涛、黄运海、杨世章、唐显良、陈明达、徐则鸣、李平凡、罗勇、岑秀文、杨昌文、伍文义、翁家烈、雷广正、吴新建、杨有耕、席克定、唐合亮、赵大富、徐志淼、鲜松奎、夏勇良、李珏伟、覃敏笑、牟代居、韦启光、李建国、邹晓辛、康兰芬、王笏、朱家秋、刘之侠等。

第七期“六山六水”调查:

第七期“六山六水”调查于1989年组建了以向零为队长的考察队。参加考察队的单位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34名科研专业人员。他们分别考察了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以及毕节地区、安顺地区,足迹所至共二十多个县市,写出36篇调查报告,内容涉及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医药等方面。汇编成《贵州民族调查》之七,供有关部门参考。编辑人员有向零、余宏模、张济民、张民、岑秀文、陈国安等。1990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李仁山(序言)、陈国安、黄运海、杨世章、陈天俊、牟代居、唐合亮、赵大富、颜勇、翁家烈、王正贤、覃敏笑、杨有耕、程昭星、覃东平、吕海梅、范丽霞、韩荣培、覃华儒、黄才贵、陈涛、梁永枢、吴永清、向零、张民、余宏模、雷广正、李平凡、岑秀文、伍文义、张济民、徐志淼、夏勇良、李珏伟、鲜松奎、潘永荣、杨昌文等。

第八期“六山六水”调查:

参加本期民族综合考察的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学院等单位的47名科研专业人员,分赴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和毕节、铜仁、安顺、六盘水等地区,对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和仡佬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特点、人口发展、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医药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考察。该期“六山六水”调查于1990年10月结束。收到调查报告45篇,并经过向零、余宏模、张民、张济民、陈国安、岑秀文等同志编审,汇编成《贵州民族调查》之八,1991年刊印。

贵州省“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考察工作,一直得到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领导的重视与扶持,并得到了各自治州、地、市、县、党政领导和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考察工作都能够顺利地完成。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刘广洛(序言)、张民、余宏模、罗勇、向零、覃华儒、陈国安、赵大富、陈天俊、翁家烈、石朝江、王正贤、雷广正、吴新建、杨世章、杨有耕、伍文义、唐合亮、牟代居、潘永荣、韩荣培、吴永清、岑秀文、黄才贵、颜勇、程昭星、吕海梅、覃东平、覃敏笑、范丽霞、梁永枢、桂晓刚、范波、蒋立松、黄运海、黄俊群、成钟刚、盛单卿、张济民、鲜松奎、陈涛、李珏伟、夏勇良、陈明达、杨继东、张和平、张学杰、安岚、高宇、杨昌文等。

第九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调查于1991年初开始,至10月结束。参加本期民族综合考察的有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专业人员和民族工作者54名。地域涵盖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自治州和铜仁、毕节、安顺三个地区和贵阳、六盘水两市,包括榕江、从江、黎平、雷山、锦屏、镇远、麻江、独山、三都、都匀、惠水、福泉、贞丰、安龙、玉屏、万山、松桃、沿河、威宁、大方、黔西、织金、金沙、平坝、普定、镇宁、晴隆、乌当、花溪、水城等县、市、区、特区,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瑶族和汉族的历史、民族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教育、民族语言等学科内容,还对民族乡的政权建设问题和贵州边界民族地区的贸易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收到调查报告50篇,由向零、余宏模、张民、张济民、岑秀文、陈国安等编辑审定,汇编成《贵州民族调查》之九,1992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余克(序言)、向零、张民、岑秀文、黄才贵、王正贤、覃东平、李平凡、龚黔兰、伍文义、余宏模、赵大富、陈国安、翁家烈、雷广正、韩荣培、陈天俊、石朝江、潘年英、李文明、姜中毅、张学杰、高宇、覃华儒、杨有耕、牟代居、程昭星、吕海梅、颜勇、黄运海、范丽霞、覃敏笑、龙宇晓、石开雄、桂晓刚、唐合亮、蒋立松、辛丽平、罗显仁、陈涛、邓德鸿、陈实、杨世章、范波、梁永枢、安岚、杨继东、夏勇良、张济民、鲜松奎、姬安龙、潘永荣、张人位、李珏伟、杨昌文等。

第十期“六山六水”调查:

参加本期调查的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业研究人员40名。涉及地域有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和铜仁、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等地市的凯里、榕江、从江、台江、平塘、荔波、三都、惠水、关岭、清镇、铜仁、江口、习水、道真、务川、黔西、纳雍、威宁、大方等,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瑶族等民族的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学及文化教育、民族语言等学科内容。本集资料共收入调查报告40篇,由余宏模、张济民、岑秀文、翁家烈、陈国安等编辑审定,汇编成《贵州民族调查》之十,1993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严天华(序言)、杨有耕、王正贤、陈天俊、石朝江、牟代居、伍文义、程昭星、李平凡、颜勇、吕海梅、范丽霞、覃敏笑、龙宇晓、龙化、黄俊群、唐合亮、蒋立松、范波、桂晓刚、高宇、张学杰、龚黔兰、辛丽平、韩荣培、余宏模、向零、张民、翁家烈、覃华儒、雷广正、杨世章、陈国安、杨昌文、覃东平、张明珍、潘永荣、罗显仁、梁永枢、张济民、姬安龙、夏勇良等。

第十一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调查(1993年)是在贵州省政协、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了调查。本集为“麻山调查专辑”。其地域涵盖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长顺、罗甸三县,安顺地区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的毗邻地区,计有20多个乡镇,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及汉族。由余宏模任队长,岑秀文、陈国安、翁家烈任副队长。收入本集的调查报告共29篇,计30余万字。由余宏模、岑秀文、陈国安、翁家烈、杨昌文、覃东平等编辑审定,汇编成《贵州民族调查》卷十一,1994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苏太恒(序言)、余宏模、翁家烈、吴德祥、李平凡、蒋立松、伍文义、桂晓刚、杨昌文、毛鹰、姬安龙、罗显仁、韩荣培、潘永荣、班积玉、龙宇晓、岑秀文、黄俊群、杨筑平、韦成华、杨昌厚、陈国安、覃东平、龚黔兰、梁永枢、唐合亮、辛丽平、李筱竹、颜勇、贾度、王正贤、覃敏笑等。

第十二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调查集为“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调查专辑。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负责组织、编辑。调查队由余宏模任队长,岑秀文、陈国安、翁家烈任副队长。本期调查时间为1994年,地域涵盖黔南、黔东南、黔西南、毕节、铜仁、六盘水、遵义、贵阳等地州市,包括有黎平、从江、镇远、台江、三都、惠水、荔波、安龙、册亨、纳雍、威宁、赫章、织金、黔西、大方、金沙、铜仁、思南、江口、盘县、务川、仁怀等县市。内容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回族、满族、仫佬族、白族、羌族、瑶族等13个民族。收入本集的调查报告共32篇,其中20篇为少数民族妇女的专题调查,另12篇为民族经济、民族理论、民族语言、民族医药、民族卫生、民族体育、民族文化等内容,计40万字,由余宏模、岑秀文、陈国安、翁家烈、杨昌文、覃东平等编辑审定,汇编成《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专辑,1994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郝鑫中(序言)、岑秀文、陈国安、韩荣培、游涛、范波、吴永清、潘永荣、李筱竹、辛丽平、梁永枢、王正贤、翁家烈、桂晓刚、杨筑平、吴新建、张义兵、唐合亮、余宏模、龚黔兰、陈天俊、黄才贵、蒋立松、覃敏笑、龙化、龙宇晓、李平凡、余海、伍文义、杨昌文、覃东平、李登学、李梅、姬安龙、罗显仁、张永吉等。

第十三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调查系《贵州民族调查》(即“六山六水”民族调查)第十三期(调查时间在1995年),调查、编辑、刊印名称为“贵州少数民族爱国主义”和“屯堡人”调查专辑。本期调查,地域涵盖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北京、安顺、铜仁、遵义等地州市。本集共收入调查报告43篇,总计46万字。由翁家烈、余宏模、陈国安、岑秀文、伍文义、杨昌文、覃东平等编辑审定,1995年刊印。

贵州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贵州少数民族爱国主义调查”主要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反洋教斗争、辛亥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日救亡活动、解放战争等内容。本专辑剖析了贵州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并就新时期如何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爱国主义传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屯堡人”调查主要涉及以安顺为中心,对明初以来汉族移入这一地区所形成的特殊群体——“屯堡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和探讨。屯堡文化具有重大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价值。本专辑收录的关于屯堡人及其文化的调研报告,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屯堡文化进行透视和剖析,不仅对全面、深入认识和把握屯堡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贵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丰富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很大意义。这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首次集中调查,并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加强了贵州学术界对屯堡文化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韦启光(序言)、翁家烈、陈国安、王正贤、黄才贵、蒋立松、唐合亮、韩荣培、李平凡、陈德远、伍文义、覃敏笑、黄海、吴嵘、覃东平、李筱竹、杨筑平、潘永荣、杨昌文、李霞林、张义兵、钱星、余海、罗显仁、龚黔兰、梁永枢、王正贤、辛丽平、游涛、颜勇、余宏模、吴新建、田玉隆、姬安龙、岑秀文等。

第十四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为“贵州民族地区脱贫之路调查”专辑。内容安排主要是配合贵州省“八七攻坚计划”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贵州民族地区脱贫之路研究”而进行的社会调查,刊载的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报告互为补充。另载有“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则为贵州省委宣传部按中宣部的部署安排的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调查队由翁家烈任队长,陈国安、伍文义任副队长。本次调查地域涵盖贵州省的九个地州市及部分贫困县,贵州省城贵阳作为一个调查重点首次被列入调查范围。收入本集的调查报告共计44篇46万余字,其中有关脱贫研究的文章32篇,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5篇,其他文章7篇。由翁家烈、陈国安、伍文义、余宏模、杨昌文、覃东平等负责审稿编辑,1997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严天华(序言)、翁家烈、王正贤、颜勇、吴嵘、李筱竹、赵光庭、潘永荣、韩荣培、覃东平、杨泉、黄海、桂晓刚、黄俊群、李平凡、刘毓华、罗剑、辛丽平、罗显仁、余湛、陈国安、李霞林、张海燕、唐合亮、钱星、伍文义、蒋立松、游涛、余宏模、范波、彭远光、余海、解丽、陈康海、鲍昆明、黄才贵、卢丽娟、梁永枢、姬安龙、杨昌文等。

第十五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调查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调查,收入30篇调查报告,其中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11篇,还有其他学科和专题性的调查报告19篇,除属于精神文明方面内容外,还有乌江中下游航运史、民族地区集镇建设、乡镇企业、扶贫开发、社会历史、立法、苗族支系、语言、习惯法等内容。本期调查涵盖贵州省九个地州市的26个县市,调查内容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仫佬族、畲族、瑶族和汉族等民族。本期调查队由翁家烈任队长,陈国安、伍文义任副队长。共收到调查报告51篇,由翁家烈、陈国安、伍文义、余宏模、杨昌文、覃东平、颜勇等负责审稿编,1997年刊印。

参加本次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苏太恒(序言)、翁家烈、陈国安、田明新、梁永枢、李平凡、蒋立松、杨泉、唐合亮、桂晓刚、颜勇、卢丽娟、罗显仁、余湛、潘永荣、游涛、王正贤、覃东平、辛丽平、覃敏笑、范波、黄俊群、杨昌文、龚黔兰、李筱竹、黄才贵、吴嵘、张海燕、黄海、余海、姬安龙、余宏模、王开吉、韩荣培、龙锐等。

第十六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系《北盘江、乌江、都柳江流域综合调查》,是以这些流域内某一社会、经济、文化综合调查为主的专辑,其中以北盘江和乌江流域的社区调查内容为多。根据民族学科的发展和现实民族科研的需要,组织了该次对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在确定社区调查点时,着重配合贵州省政府《贵州乌江扶贫工程》的实施和南北盘江的开发,组织了南北盘江调查组、乌江中下游调查组和都柳江调查组。

本期调查队由翁家烈任队长,陈国安、伍文义任副队长,负责本期组织安排调查工作。本期共收到调查报告31篇,共计46万余字。

由龙国辉、陈国安、李平凡、覃东平、颜勇等负责审稿,1998年刊印。

南北盘江调查组组长:李平凡;副组长:黄才贵、王正贤;成员:翁家烈、覃东平、桂晓刚、颜勇、吴嵘、蒋立松、梁永枢、罗显仁、范波、李筱竹、余海、钱星、唐合亮、卢丽娟、余湛、姬安龙、覃敏笑。

乌江中下游调查组组长:陈国安;成员:李霞林、游涛、田明新、张海燕。

都柳江调查组组长:伍文义;成员:韩荣培、潘永荣、杨泉、黄海。

第十七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调查系《贵州民族地区小康村调查》专辑。本期调查地域涵盖了黔南、黔东南、黔西南、毕节、安顺、铜仁、遵义、六盘水等地州市。该调查是配合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农村工作一手抓扶贫、一手抓致富的决策而组织的。调查主要以贵州民族地区当年涌现出来的小康村作为调查对象,重点探讨和总结小康村建设的经验,为广大民族地区的小康村建设提供借鉴,并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本辑收录调查报告26篇,约28万字,由翁家烈、陈国安、李平凡、伍文义、颜勇、覃东平编辑。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秘书吴嵘做了许多服务工作。1999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黄平(序言)、翁家烈、黄海、韩荣培、唐合亮、覃东平、吴嵘、王正贤、蒋立松、范波、钱星、余湛、卢丽娟、杨泉、黄才贵、颜勇、覃敏笑、游涛、李平凡、余海、罗显仁、陈国安、李霞林、桂晓刚、龚黔兰、张海燕、梁永枢、潘永荣。

第十八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组织了贵州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专题调查。编辑出版《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调查》专辑。调查重点为民族地区生态现状,并探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方法和对策。调查地域涵盖黔南、黔东南、黔西南、毕节、安顺、铜仁、遵义、六盘水等地州市。本专集收入调查报告38篇,约47万字。由翁家烈、陈国安、李平凡、伍文义、颜勇、覃东平等审定、编辑,2000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杨东胜(序言)、翁家烈、陈国安、王正贤、黄才贵、黄海、李平凡、颜勇、彭泽元、覃东平、韩荣培、潘永荣、李霞林、辛丽平、唐合亮、梁永枢、罗显仁、李筱竹、游涛、钱星、吴嵘、余海、田明新、杨泉、卢丽娟、周真刚、姬安龙、覃敏笑、黄俊群、蒋立松、桂晓刚、范波、余湛。

第十九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情况调查,编辑出版《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调查》专辑。通过调查,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进行一个较系统反映,对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可供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参考。本次调查地域涵盖贵阳、遵义、黔南、黔西南、毕节、安顺、铜仁、六盘水等地州市,调查辑录了调查报告52篇,60余万字,由翁家烈、陈国安、李平凡、伍文义、颜勇、覃东平等审定、编辑,2001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吴建民(序言)、翁家烈、陈国安、黄才贵、王正贤、黄海、李平凡、颜勇、覃敏笑、覃东平、吴嵘、姬安龙、熊帮东、潘永荣、石朝玉、韩荣培、范波、桂晓刚、辛丽平、唐合亮、梁永枢、罗显仁、李筱竹、游涛、钱星、卢丽娟、罗剑、余海、田明新、张海燕、余湛、周真刚、杨泉、熊韵飞、解丽、刘盛、杨涤非、龙遵会、黄俊群、戴永学、覃敏笑、今旦、蒋立松。

第二十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为贵州民族文化调查,编辑出版《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调查》专辑。调查地域涵盖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安顺、毕节、铜仁、六盘水等七个地州市,调查对象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瑶族、土家族、毛南族、仫佬族等民族,内容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各个事项,着重调查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变迁内容。收入调查报告40篇,约60万字,由翁家烈、陈国安、李平凡、颜勇、覃东平等负责审定、编辑,2002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苏太恒(序言)、翁家烈、陈国安、李平凡、黄才贵、覃东平、吴嵘、覃敏笑、韩荣培、姬安龙、潘永荣、李筱竹、杨涤非、颜勇、吴正彪、辛丽平、周真刚、钱星、杨泉、王正贤、黄海、唐合亮、田明新、卢丽娟、罗显仁、余湛、龙遵会、余海、熊韵飞、吴一文、吴嵘、范波、刘盛、解丽、黄涛、黄俊群。

第二十一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调查内容为贵州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及其开发调查,编辑出版《贵州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及其开发调查》专辑。通过对贵州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情况的调查,研究省内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供相关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参考的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涵盖贵阳、遵义、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毕节、安顺、铜仁、六盘水等地州市,调查专辑收录调查报告42篇,约45万字,由翁家烈、李平凡、颜勇、陈国安、覃东平、吴嵘等审定、编辑,2003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翁家烈、陈国安、王正贤、李平凡、余海、覃东平、龙遵会、解丽、覃敏笑、范波、韩荣培、潘永荣、吴嵘、唐合亮、罗显仁、梁永枢、李筱竹、游涛、钱星、黄俊群、卢丽娟、辛丽平、田明新、余湛、杨泉、周真刚、郭智永、张海燕、梁方敏、熊韵飞、杨涤非、刘盛、颜勇、王渝飞、潘中西、黄海、姬安龙。

第二十二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六山六水”调查以“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作为调查主题,调查组织了30名科研人员参与,调查共历时3月。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对策与思路,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调查地域涵盖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安顺、毕节、六盘水、贵阳等地州市。辑录调查报告28篇,约32万字,由李平凡、颜勇、陈国安、覃东平、吴嵘等负责审定和编辑,2004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陈国安、李平凡、颜勇、袁伊玲、吴庆祥、覃东平、李霞林、范波、韩荣培、潘永荣、唐合亮、罗显仁、梁永枢、李筱竹、游涛、钱星、余海、吴嵘、卢丽娟、余湛、田明新、杨泉、周真刚、龙遵会、熊韵飞、解丽、刘盛、杨涤非、王正贤、吴化明。

第二十三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贵州民族调查以“都柳江流域民族乡土知识”作为主题,其调查报告合编为《都柳江流域民族乡土知识调查专辑》。都柳江流域历史上不仅是我国西南数省交通之孔道,为西南出海三大干流之一,亦是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更是民族迁徙的一条重要走廊,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通道,同时都柳江流域也是贵州迄今保存众多历史文化基因的传统稻作农业区域。由于历史上各民族的广泛联系和互动,构成了都柳江流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该流域居住侗族、苗族、水族、汉族、布依族、瑶族、壮族等民族,流域内民族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文化类型多样,保存相对完整。开展此次调查,主要是调查生活在这一流域各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期调查队由李平凡担任队长,颜勇任副队长,调查队共分5个组。本调查辑由李平凡、颜勇、翁家烈、陈国安、黄才贵等负责审定、编辑,约35万字,于2005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姬安龙、李霞林、辛丽平、罗显仁、潘永荣、吴嵘、李筱竹、韩荣培、钱星、杨泉、范波、唐合亮、游涛、周真刚、余湛、卢丽娟。

第二十四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六山六水”调查以六盘水市为调研区域,以该区域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为调查内容,调查资料汇编后,以《六盘水市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为专辑名汇编成册。本次调查共分4个组,即玉舍、勺米组;红岩组;南开组;月照组。调查由李平凡、颜勇、翁家烈、陈国安等审定,2007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韩荣培、余湛、周真刚、范波、钱星、唐合亮、卢丽娟、梁永枢、杨泉、吴嵘、潘永荣、李筱竹、游涛、梁方敏、姬安龙、辛丽平、李霞林、罗显仁。

第二十五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期为“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调查”专辑。本期调查地域涵盖了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毕节、铜仁等五个地州。调查以贵州省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为调查内容。调查共分6个调查组,贵州省民族研究所2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调研工作。本辑共收录调查报告22篇,40余万字,由李平凡、颜勇、吴嵘等审定、编辑,2009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梁永枢、游涛、辛丽平、潘永荣、吴嵘、敖惠、蒙祥忠、钱星、李永皇、李霞林、罗显仁、卢丽娟、李筱竹、周真刚、任艳、余湛、范波、唐合亮、梁方敏。

第二十六期“六山六水”调查:

本调查主要内容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2009年组织开展的“贵州省民族地区茅危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调查。

本期调查地域涵盖了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毕节、铜仁、安顺、六盘水等地州市。贵州省民族研究所2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调查工作。本辑调查共收录调查报告32篇,40余万字。由李平凡、颜勇、吴嵘等审定、编辑,2010年刊印。

参加本期实地调研并撰稿人员:雷秀武、颜勇、李筱竹、韩荣培、潘永荣、辛丽平、唐合亮、李永皇、平立豪、范波、杨泉、樊敏、吴嵘、梁永枢、游涛、周真刚、李平凡、余湛、钱星、任艳、罗显仁、王华、卢丽娟、李霞林、梁方敏、田明新、敖惠。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