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所属图书:《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0字

(一)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是在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全国少数民族的状况也不明朗,加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出现了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料将随着少数民族社会面貌的改变而迅速消失的危险。195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必须抓紧时机对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历史调查,抢救这些宝贵的资料。根据这项指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彭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始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主管少数民族工作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予以积极协助,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组织专家起草了《社会性质调查参考提纲》。

1956年,全囯组织了8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是年秋,吴泽霖教授率罗时济、黄安淼、耿杰、杨自翘、余富文等同志来到贵阳,受到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热情接待和积极协助。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从地方抽调仇复荣、张民、莫健、宓宪臣、杨通儒、卢征辉、张文杰、顾华、吴学高、赤日摩岭、胡延明、蒋诗英、廖耀南等人组成了贵州方面的调查组,同时,还有刘绍励、玉克钧、张启扬等大专毕业生参加,共计21人。此外,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也派人参加。这些人员组建成了“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0月11日,贵州方面首先赴台江县,13日,进驻巫脚交苗族村寨进行调查。

1957年1月,调查告一段落,调查组成员对所调查的资料经过认真的整理,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名义油印资料60多万字。2月,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台江县城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第一次民族学科的讨论会,除调查队员外,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文联派代表参加,共计40余人。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王林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副州长王耀伦出席了会议,还派专人到镇远县城将会议近60万字资料打成油印稿,作为讨论会资料。讨论会由仇复荣主持,吴泽霖教授做学术报告,发表了他对苗族社会发展的看法,主要讲了苗族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飞跃,没有经过奴隶社会。从调查资料尤其是上层建筑的资料看,苗族社会生活中还保存了很多原始社会的残余痕迹。如果经过奴隶社会,这些残余痕迹就被排挤而消失了,不会流传到现在。对吴泽霖的观点,参会人员还作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补充。会议期间,还对剑河、台江两县搜集的苗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历史上反抗斗争中使用过的武器等进行展览,丰富了会议内容,使会议过程更加生动。

第一阶段调查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在历史学界、哲学界、教育部门、民族工作部门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57年上半年,根据贵州少数民族调查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工作的发展需要,按国家的部署,开始了“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的筹建工作,组织人员搭建班子,积极开展工作。

1958年,中囯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日常业务移交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根据当时形势,制定了“跃进”规划,提出在一年内完成原定4~7年内完成的全国50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任务;一年内完成原定3年时间完成的全国50个少数民族简史、简志的编写任务。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要求,便于编写贵州、湖南两省的简史简志工作,“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分为“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各自独立开展工作,贵州方面负责编写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5个民族的简史简志合编。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筹备组归“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统一领导。为了加强5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央民族学院派来王静如教授和陈衣、田治等师生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音乐学院、文化部儿童戏剧院等单位师生和干部来贵州,调查组有调查队员百余人。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筹备组一方面积极推进所的筹建工作,同时参加5本书的调查和编写。调查组组长仇复荣,副组长陈衣,下设苗族组,组长田治,副组长梁英明;布依族组,组长耿杰,副组长王汉中;侗族组,组长张民,副组长向零;水族组,组长成钟岗,副组长李淇;仡佬族组,组长田曙岚,副组长何家礼。后又设图书室。1959年初,大家完成了撰写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5个民族的简史简志合编5本书的初稿。经修改后于是年夏印出修改稿,报送贵州省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审查,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

1959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又将该院民族研究室的全体人员和图书资料、民族文物及有关设备一并转入正在筹备中的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办公地点由贵州省人事局招待所迁至花溪和平大楼前的“红楼”。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积极准备和调查组的通力合作,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于1960年1月12日在贵阳花溪正式宣告成立。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苗春亭、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王林岗、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院长朱煜如以及省内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亲临指导。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汉先兼任所长,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仇复荣和田曙岚任副所长。

1959~1961年,北京派来帮助贵州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人员陆续回京,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和调查组对5本简史简志写作组人员进行调整:苗族史志编写组由侯哲安、龙伯亚负责,布依族组由王汉中负责,侗族组仍由向零、张民负责,水族组仍由李淇负责,仡佬族组由何家礼负责。

1961年11月,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和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办公地点由花溪迁驻贵阳市区。除继续编写史志稿的人员外,一部分人员整理原调查资料以备铅印,另一部分人员摘录《清实录》中有关贵州的资料,编辑成《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同时还安排少数人员调查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料。1963年,5本简史简志合编以“初稿”名义付印,在内部发行。至此,5本简史简志合编的任务告一段落。同时还组织撰写《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古代与近代时期的苗族社会经济》、《布依族的来源及其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论文若干篇,刊载在《民族研究》杂志上。还根据调查积累的资料,组织编写了《台江县反排苗族科学纪录片》脚本。1963年12月,贵州少数民族调查组按中央决定宣布撤销,调查组剩下的11人转入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受到严重冲击,机构被撤销,全体科研人员和职工归省委统战部直接管理,由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安排参加当时的“中心”工作,如到地县参与农村的“农业学大寨”,宣讲党的各项政策等,有的调到其他单位工作,所里的图书资料、文物及其他财产被存放在紫林庵贵州省政法大楼地下室。同时,所属的“毕节彝文翻译组”也被撤销。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就此结束。1977年,“文革”浩劫初消,举国上下反思过去,探寻祖国的未来。5月,党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民族研究所也得到恢复。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成都召开西南片区宣传部长会议,商讨各省区恢复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事宜。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论断。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统战、民族工作战线推倒了“文革”中强加的不实之词,回到了正确轨道,恢复和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根据贵州省委的指示精神,1978年9月29日,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得以恢复。

1978年9月,经中共贵州省委同意,根据省编委(78)省编字第37号文件精神,恢复“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同时明确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杨汉先兼任所长,编制人员50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恢复后,得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关怀和重视,正式下达文件,组织原有人员,配备干部,任命向零、田家乐、侯哲安为副所长,调入专业人员,积极开展民族科研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刚恢复不久,即决定抓紧时间抢救少数民族宝贵历史资料。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及时组织力量,投入编写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5个民族的5本简史。《苗族简史》由龙伯亚负责,《布依族简史》由雷广正负责,《侗族简史》由张民负责,组成编写小组,积极准备编写提纲。1979年12月,在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成立会上,着重讨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族源和历史发展问题,还对苗族、布依族、侗族的《简史》编写提纲进行了认真讨论,听取各种意见,同时也涉及水族、仡佬族。

1980年3月,为推动贵州民族科研工作,所里研究决定,余宏模、陈国安赴云南大学,同史继忠一起作《明实录》中有关贵州资料的辑录工作,于年底完成辑录。经过近一年的编辑整理,辑录了近百万字的资料,于1983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尽快恢复民族学科的地位是国内广大民族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于1980年10月20~26日,在贵阳举行了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有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249人出席会议,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王朝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光等领导出席并讲话,还有老一辈的民族学家林耀华、秋浦、杨堃、梁钊涛、马曜等出席会议。会议对民族学的定义、对象、任务、范围和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是“文革”以后的第一次民族学界盛会,也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一次民族学界盛会,是对族学是“资产阶级学说”的否定,对民族学在我国的正名,解放思想,调动民族科研工作者积极投入研究工作,推动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对贵州日后的民族研究工作的推动作用更是明显。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恢复以后的一段时期里,主要工作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集中全所科研力量组织编写5本简史的工作;二是推动和发展贵州民族研究工作,加强民族学科的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开始了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工作。

《苗族简史》、《布依族简史》、《侗族简史》等3个编写组在1979年12月贵州省民族学会成立大会上讨论的基础上,分头制定和讨论了编写提纲,经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五套丛书”编委会同意后,各组一方面投入力量积极进行撰写,同时抓紧时间深入民族地区实地调查,补充资料。

1980年10月,《布依族简史》首先完成初稿,并在都匀市召开了审稿会议。次年,又在花溪召开第二次《布依族简史》审稿会,会议就《布依族简史》全书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讨论,从结构、族源、族称,到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听取修改、补充意见。之后,1982年再次召开了审稿会,于1984年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1年11月24日~12月4日,《苗族简史》编写组在贵阳召开讨论会,对《苗族简史》稿子进行全面讨论,广泛听取湖南、广东、贵州等省工作人员的意见,继续进行修改、补充,于1985年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是年12月10~22日,《侗族简史》(征求意见稿)编写组在黎平县城召开有黔、湘、桂三省区的有关领导和侗族代表、学者参加的征求意见会议。之后,又对“送审稿”再次进行修改,于1985年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水族简史》的编写工作也开始启动,10月完成了编写组的组建,由陈国安负责(1984年因工作变动而改由王品魁负责),拟出写作大纲,在调查补充资料的同时,撰写了部分章节。1985年3月完成送审稿,贵州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召开审稿会,提出了补充和修改意见。5月,编委会在贵阳召开了定稿会进行审定,后经过王品魁统纂修改,于当年12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

1985年8月在贵阳举行《仡佬族简史》的审稿会议。在会议中大家对《仡佬族简史》初稿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主要有族源族称、图腾崇拜、濮僚仡佬、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反抗斗争、历史人物、习俗、民间信仰等问题。与会人员有来自四川大学、省内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仡佬族分布县市的仡佬族代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会议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汇总后由编写组认真补充和修改。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在推动和发展贵州民族研究工作,加强民族学科建设方面做了许多贡献,首先于1979年创办了《贵州民族研究》杂志。这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是较早的民族研究类的杂志,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映民族研究中的新成果,推动民族研究工作。《贵州民族研究》定为季刊,创刊后当年就出版两期,得到广大民族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赞扬和支持,社会影响很好。

1981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在昆明成立,这是西南地区首个全囯性的民族研究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一经成立,便提出了组织民族调查的倡议,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作为该学会的团体会员积极响应。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在筑理事召开有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关同志参加的会议,会议认为,“结合贵州实际,为了深入调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基本情况,探索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党和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发展民族研究各门学科积累资料,打好基础。”必须分期分批对省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全面的多学科综合性考察。1982年6月,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一致同意积极筹备贵州的民族调查工作,因贵州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省内的雷公山、云雾山、武陵山、月亮山、大小麻山、乌蒙山和清水江、都柳江、阳河、乌江、北盘江、南盘江等6座山6条江地区,被命名为“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是时,邀请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商议筹备月亮山地区民族综合考察工作事宜,决定由贵州民族学院柏果成等到三都、荔波两县先作面上的一般性调查,为制定月亮山地区的综合调查方案提供基本情况。1983年1月,为贯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精神,科研项目要求落实到具体单位牵头组织,贵州“六山六水”民族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决定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负责牵头组织,仍以学会名义负责协调各单位、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

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83年3月在贵阳召开了“月亮山区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建队会议,考察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方面的28名科研人员组成。考察队下分瑶山公社、加宜公社、计划公社、孔明公社、瑶语、都柳江考古等6个调查组,调查从3月开始到5月结束。全体调查队员在都匀集中,汇报历时一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州人大常委会、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领导及代表听取了汇报,并对调查成果作了充分肯定。此后,考察队进行“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每年组织一期。

1986年,在贵州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对连续3年参加“六山六水”民族综合科学调查成绩显著的向零、柏果成、陈天俊、余宏模、张济民、陈国安、黄才贵、岑秀文、张民、吴永清、赵大富、李珏伟、席克定、牟代居、赵崇南、石海波等16人进行表彰,以激励科研人员不辞辛劳,再接再厉,继续投入“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之中。

直至1992年,“六山六水”考察队共计完成10期调查,均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牵头以贵州省民族学会的名义组织,从组织调查安排内容上,一是以多学科的综合调查为显著特点,以多种学科人员同时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加强学科的资料建设;二是许多调查从内容到调查点的选择,都与个人承担的科研任务有关,如5本简史的补充调查、《贵州省志·民族志》的调查。在10期“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共有414人次参加调查,完成调查报告419篇,计784万字。

在推动和发展贵州民族研究工作,加强民族学科的建设方面,除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外,随着5本简史编写任务的完成,民族志的编写任务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1月17日,《贵州省志·民族志》编纂委员会成立。

编委主任:熊天贵。

编委副主任:张人位、陈永康。

编委成员:刘天文、向零、余宏模、吴支贤、施培中、保建行、黄玉文、张济民、盘泰福、覃华儒。

主编:向零。

副主编:余宏模、张济民。

编委会成立后,正式开始了《贵州省志·民族志》的编纂工作。《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写工作主要是本所科研人员承担,组建了各民族的编写组,另彝族篇、回族篇、民族工作篇由所外人员承担,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结合民族志编写的需要,各篇的编写人员不断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为了让这些宝贵资料保留下来,编委会决定编辑刊印《民族志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0集,这为《贵州省志·民族志》的编写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以后的民族研究保存了资料。

在推动和发展贵州民族研究工作,加强民族学科的建设方面,组织撰写了学术专著《贵州少数民族》、《夜郎故地上的女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等,编辑出版了《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还组织编辑刊印了《民族研究参考资料》(内部资料)28集,其中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有资料和文献目录索引,还有民间社会组织、经济教育等内容。

为了推动贵州全省的民族科研工作,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还与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组织多次学术会议,如1987年在贵阳召开的“国际苗瑶学术讨论会”。多次接待了日本、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同时还组织所内科研人员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考察,扩大视野,交流信息,参观学习,启发思考,推动民族科研向纵深发展。

1980年,鉴于无办公地点,也无职工宿舍的实际,开始筹备修建办公楼和职工宿舍。选址在贵阳扁井,1982年建成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1705平方米的五层楼房,共计30套住房。主要作为职工宿舍,留了6套用于办公。鉴于办公条件仍未真正解决的情况下,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继续给予关心和帮助。经过努力,于1984年办公楼立项修建,1986年完工,占地面积2.89亩,建成2049平方米的六层办公楼,至此,才真正改变了办公条件。

1984年,办公室对所内财产进行清理,将“文革”期间堆放在贵州省政法大楼地下室被浸泡了近20年的财物捞出,其中部分书架、办公桌继续利用,尤为重要的是抢救出20余箱珍贵文物,所幸的是还未被水浸泡,保存完好。

图书室经过清理,有馆藏图书22521册,其中线装书11052册,普通图书10719册,工具书750册。其中《百苗图》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珍贵藏书,线装书以贵州各地方志为主:如《独山县志》、《普安县志》、《剑河县志》、《施秉县志》、《贵阳府志》、《铜仁府志》、《黎平府志》、《思南府志》、《南笼府志》、《镇远府志》、《安顺府志》、《兴义府志》、清乾隆《贵州通志》、《大明一统志》、《贵州图经新志》、《黔记》、《黔南识略》等等。普通图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图书,在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馆藏中以社科类图书为主,《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涉及的从A到K类以及Z类图书都有收藏,其中以历史类图书为最多,其次是文学类图书。

1992年3月,随着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对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新领导班子上任后进一步推动了“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更注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进步问题,使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多学科的综合调查改变为专题调查。这些专题调查都是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及民族学科建设中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或热点问题而确定的。如1993年的《麻山民族地区贫困调查》,就是根据多年深入民族地区实地,感受到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十分严峻,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全省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强烈要求加快本民族、本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尽快摆脱目前贫穷困境的实际,决定了对全省最贫困的“老、少、边、穷”的麻山民族地区进行专题调查的必要性。该调查又适值《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期间,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因此制定了“两山”扶贫攻坚计划。又如《贵州少数民族妇女调查》,是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在北京举行的背景下决定进行的。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第三年,贵州是国家扶贫重点,贫困状况严重,因此便决定进行《贵州民族地区脱贫之路调查》,以后还进行了《贵州民族地区小康村调查》等。《贵州少数民族爱国主义调查》是为了配合中央部署的爱国主义教育,让贵州少数民族利用本民族生动的历史事实,对本民族进行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效的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后还进行了贵州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态建设、人力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变迁等专题的调查。

2002年,在“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进行了20周年之际,为了总结20年的调查成果和经验,组织召开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所等发来贺电、贺信,贵州省副省长吴嘉甫、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苏太恒、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姚亚非、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徐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钧儒等领导出席,姚亚非代表龙超云讲话,省内外43个单位派代表出席,这对进一步搞好“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推动全省的民族科研工作,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以后,“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改用课题形式组织,以利于集中人力、集中地点、专题调研、集体攻关。几年来,先后组织了《都柳江流域民族乡土知识调查》、《六盘水市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等。为迎接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恢复以来近30年的以“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为主近2600万字的调查资料中,精选出学术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近800万字的调查资料,汇编成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和屯堡人及其他世居民族的有关民族语言、民族理论与民族经济等的著作10卷,于2008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

在组织每年一期民族调查的同时,对《贵州省志·民族志》的编写工作积极推进。随着多年的调查和资料的积累,为更好地抓紧时间完成民族志的编写工作任务,鉴于编委会人员已有较大变动的实际情况,对编委会和主编进行了调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黔族通字(1996)第2号文《关于贵州民族志编纂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达,调整后的《贵州省志·民族志》编纂委会成员如下:

顾问:李仁山、张人位、陈永康、向零、余宏模、张济民、盘泰福。

编委会主任:苏太恒。

编委会副主任:余克、翁家烈。

编委会成员:龙国辉、刘天文、杨贞杰、吴建民、罗廷华、王渝飞、陈国安、伍文义、黄才贵、保建行。

主编:翁家烈。

副主编:陈国安。

《贵州省志·民族志》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实行主编负责制,就民族志编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主编与各分篇主编签约,限期完成初稿。次年3月,又召开了民族志的第二次工作会议。2000年7月起对《贵州省志·民族志》各分篇初稿逐一进行审定,以后指定专人进行审读,于2003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一部由政府组织,经过严格审察并聘请了该民族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审读后才出版的作品,应该说是一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学术著作,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反映贵州少数民族族源族称、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著作。

2006年,为了迎接将于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下,组织了“苗族的民族认同和苗族人类学论坛”,并同云南、四川联合组织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论坛”。

2008年,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共贵州省委下达编写《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任务,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安排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承担。按编写任务的要求,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积极部署,组织、落实科研人员承担,对省内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瑶族等18个世居民族拟出写作提纲,于2009年3月组织汇报、讨论写作提纲。是年底完成初稿,经过讨论、送审,于2011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9年底,贵州省政府发布招标课题——《贵州世居民族文化名片研究》,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积极组织科研人员申报,承担了其中苗族、土家族、水族、壮族、瑶族、白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编写任务,于2010年通过验收结题。

2010年《贵州民族研究所50年》编写工作开始启动。12月20日召开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建所50周年纪念暨民族研究工作交流会。2010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周年论文集》4卷。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