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族研究参考资料
所属图书:《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0字

(五)民族研究参考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存资料,供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民族研究参考使用,使民族研究资料宝库更加丰富,在20世纪80年代,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陆续选编有关贵州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内部参考。其主要内容有:1.社会历史调查报告;2.民间传说、故事、诗歌;3.古籍文献摘抄;4.专业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撰写的专著、论文;5.名人传记和回忆录;6.外文翻译资料等。《民族研究参考资料》共分类编辑刊印了28集,约400万字。

第一集:《试论僚濮与仡佬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未定稿)、《贵州苗族人民在反清斗争中跃进》(草稿),1980年4月刊印。

《试论僚濮与仡佬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未定稿)(田曙岚著)。田曙岚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原副所长,该文是他的遗作,于1963年6月完成初稿,同年10月改写。主要内容:1.较详细地叙述了近三四十年来学者们对“濮人”、“僚人”问题的诸种看法;2.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民族分布方面来看“濮人”、“僚人”与仡佬族的关系;3.从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来看“濮”、“僚”与仡佬族的关系;4.从彝族对仡佬族的称谓与仡佬族自身的传说来看“濮”、“僚”与“仡佬族”的关系。本文材料丰富,有一定参考价值。

《贵州苗族人民在反清斗争中跃进》(草稿)(梁聚五著)。该作品是梁聚五先生遗作。文中论述清初贵州苗族古代遗留的氏族社会组织和母系制度的遗迹,并做了一定的分析;同时,叙述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建立营汛,安设“屯军”,征派田赋、徭役,从而激起苗族及其各民族多次起义。本文内容丰富,是一本有价值的民族历史资料。

第二集:《明代贵州彝族历史资料选编》,余宏模编,1980年6月刊印。

主要内容:本集资料主要是汇集明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对今黔西北、滇东北、川南一带彝族地区,实行政治统治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包括诏谕、奏疏、书信、揭帖等。同时,也选入当时对今川滇黔毗邻地区关于山川地理、沿革建置、民族人物、风俗习惯的部分记载。为有助于对历史文献资料所记史实内容的了解,增选了部分县志、府志有关的方志资料,作为附录,以供参考。

第三集:《贵州史料目录》,史继忠编,1980年4月刊印。

《贵州史料目录》搜集有关贵州的两千余条史料,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之部,按时代顺序编纂史料。第二部分是民族之部,按问题进行分类。第三部分是方志之部,按时代和地区编目。第四部分是附录,将不属上述三类的内容都杂录在一起。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史和地方史很难截然划分,该《目录》将专门论述民族的部分抽出,单独列为一类,互为补充。方志包罗万象,内容很广,体例又大致相同,不便分开,故单独作为一类。

为了便于查找,编者将大部头的史籍,如:《二十四史》、《十通》,历朝会典、会要中有关贵州史的篇目提出;没有单行本的书,则指出存于何种丛书,论文则注明刊物的期数和年月,奏议、碑刻等则注出方志名称,有单行本的书,不另外加注。

第四集:《关于国外苗族研究的情况》,王慧琴著,1980年5月刊印。

本资料的主要内容是国外研究苗族的基本情况、过去和现状、学者介绍、资料概况等。

第五集:《元代贵州少数民族分布》(侯哲安、黄蕴环编著)、《明代贵州少数民族分布》(侯哲安、黄蕴环编著)、《〈清史稿〉贵州少数民族资料索引》(李钟浩、陆思明、张正东编),1980年8月刊印。

《元代贵州少数民族分布》主要内容:元代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元史》、《新元史》、《元文类》、李京《云南志略》等元代文献外,明、清两代中亦有关于元代贵州少数民族的记载;明代初期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元代民族分布的参考。该资料以元代文献记载者为主,并参考明、清两代文献及地方志,提出了元代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初步意见;并附有元代贵州地区部分地名考释。

《明代贵州少数民族分布》主要内容:该资料系根据60多种书刊文献比较研究后确定的。在这60多种书刊中,以《明史》、《明通鉴》、《国榷》、弘治《贵州图经》、嘉靖《贵州通志》和清初的康熙《贵州通志》及各州、县志为重要来源。清代中叶以后所出书刊、方志中前事志部分有关明代者,也是该资料的参考范围。明清两代学者个人著作中,如《王阳明文集》、《行边纪闻》、《黔书》、《黔南识略》等等,不仅可以作为明代民族分布的参考,也是明清两代民族比较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提出,从明清两代书刊所提供的资料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分布格局大体上已经定型,但也有部分的迁徙变化的观点。

《〈清史稿〉贵州少数民族资料索引》主要内容:本资料编纂整理时间是1964年8月。当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识别确认数量为9个,即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回族、壮族、瑶族,所选入的资料以与这9个民族有关为限,为了便于研究,对邻省有关苗、侗两族的资料也适当选入;所用《清史稿》系1927年关外本;本纪年月栏,以帝号首字简称类推;有些事件属于全省性的,如免粮、军事措施等,在有关民族栏列写入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9个民族中;有些事件发生在汉族地区的,如天主教案,根据事件、人物的来源,将有关民族也一并列入。

第六集:《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侯哲安著,1980年10月刊印。

主要内容:伏羲与女娲(伏羲与女娲与南方少数民族、伏羲女娲名称及其由来、伏羲与女娲的关系、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和时代、伏羲女娲与洪水故事、伏羲女娲与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活动范围、伏羲女娲的社会性质)、祝融(祝融与南方少数民族、祝融的名称、祝融及其后裔的分布、祝融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三苗(三苗与南方少数民族、三苗的名称及其由来、三苗与九黎蚩尤、三苗与兜、三苗的分布及其变迁、三苗的活动、三苗的文化、三苗的社会性质)、羿(羿与南方少数民族、羿的名称及其由来、羿的活动、羿的时代和社会性质)、盘瓠(盘瓠与南方少数民族、盘瓠的名称及其原来盘瓠部落的分布和迁徙、盘瓠的时代和社会性质)、盘古(盘古与南方少数民族、盘古的名称及其由来、盘古的分布)等。

第七集:《僚族研究》,戴裔煊著,1980年4月刊印。

主要内容:僚族由来之推测,作者认为“‘僚’本出于‘骆’或‘雒’”。从文化上观察僚人与各族的关系,作者指出僚人突出的特点有干栏建筑、崇拜铜鼓、特殊服饰和习俗。僚族之分布与老家所在,作者对“晋至唐僚族之分布与僚非羌之剖释”、“僚族之老家及其迁徙”、“蛮僚向台湾及日本之迁徙”、“僚族各支派迁徙之先后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第八集:《“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田曙岚著,夏勇良整理校对,1981年9月刊印。

本书于1963年6月完成初稿,为田曙岚遗著。主要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古代和近代的学者们对古代“僚”人和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的诸种看法;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来源和分布情况;百濮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百濮民族和百越民族生活习俗或文化特质的比较;所谓“鼻饮”和“铜鼓”的问题;“僚”为专称,抑或为泛称的问题;“僚”人的“老家”及其迁徙问题:关于“牂牁”和“夜郎”的问题;关于仡佬族语言的问题,古代“僚”人与当代何种民族有关系等。

第九集:《古夜郎史料汇编》,朱俊明、陈天俊编,1981年9月刊印。

主要内容:古夜郎同我国的其他历史民族一样,曾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探索古夜郎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史,尤其是贵州古代民族史,是很有意义的。为了揭开千百年来人们所关心的“古夜郎之谜”,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召开古夜郎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之后又将几年来学者们撰写的有关古夜郎的学术论文,选编成三集《夜郎考》出版。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对古夜郎历史的研究,但由于古夜郎的若干问题尚无定见,为方便有兴趣的学界人士继续这方便的深入研究,作者将有关古夜郎的历史文献资料编纂成《古夜郎史料汇编》,以供参考。本《汇编》摘抄版本廿四史,悉用标点本,《水经注》等,采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影印本,摘自其他文献的,因分散零星,分别在资料前注明。

第十集:《生活在雷公山麓的苗族调查报告》(李廷贵著)、《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杨通儒、何家礼调查整理),1982年7月刊印。

《生活在雷公山麓的苗族调查报告》系作者在1980年春节期间,到雷公山麓的“超短裙”苗族同胞那里生活了二十天,对这支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调查而写成的,可供研究参考。本资料包括9个部分,主要内容:“超短裙”苗族同胞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为什么要穿“超短裙”、经济生活、社会组织(“鼓社”、“议榔”、“理老”)、婚姻和家庭、文化生活和信仰崇拜、习俗和节日、丧葬仪式。

《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包括3个部分:1.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杨通儒1966年6月记录整理,1981年7月修改),主要内容:(1)扁担山区概述、凹子寨的生产关系、凹子寨的手工业及小商贩、生活习俗(居住、服饰、婚姻、节日、丧葬);(2)镇宁城关区玉京公社服饰、婚姻、玩山、丢花包;(3)镇宁六马地区的丢花包。2.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杨通儒1966年6月记录整理,1981年7月修改),主要内容:北乡简况、布依族的婚姻(说亲、订婚、结婚)。3.册亨布依族自治县乃言公社下寨新中国成立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调查资料(何家礼1966年5月调查),主要内容:乃言公社概况、社会生产关系(阶级分化和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几种剥削形式)、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和耕牛饲养、水稻种植过程和技术、小麦、豌豆和烟叶的种植情况、开荒种棉花小米的情况)。附1.册亨各地布依族的节日(何家礼,1966年5月调查整理);附2.关于天主教传入册亨县乃言的情况及其活动(何家礼,1966年5月调查整理)。

第十一集:《苗夷民族发展史》(草稿),梁聚五著。

梁聚五(1882~1977),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大寨人,苗族中知名的民主人士和学者,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后离开军队潜心研究文史书籍。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贵州省参议员、黔南抗日督导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贵州民意》杂志社社长,并发表多篇论文。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民盟在贵州的领导人之一,积极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民主同盟西南总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团长,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和副秘书长等职,又是四川省民盟领导人之一。著有《黔南各族生活剪影》、《缅甸征尘》、《贵州苗族人民在反清斗争中跃进》、《苗夷民族发展史》。

翻印的《苗夷民族发展史》,是梁聚五先生长期从事民族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这本书于解放战争时期写成,出版于1950年,本书史料丰富,论述也颇有见地,对研究苗族和西南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十二集:《太平军在贵州》(文献资料),王政编,1982年10月刊印。

本集资料为太平天国队伍在贵州的活动,分为:太平军入黔前的贵州形势、曾广依部、余诚义部、张遇恩部、石达开直属部、李复猷部、李文彩部、附录等8个部分。主要收集了《清实录》、《东华录》、《咸同贵州军事史》、《平黔纪略》、《贵州通志》、《平桂纪略》、《湘军记》、《兴义县志》、《清镇县志稿》、《定番访录》、《开阳县志稿》、《续遵义府志》、《瓮安县志》、《独山县志》、《三合县志略》、《荔波县志》、《黎平府志》、《安平志》、《平坝县志》、《大定县志》、《毕节县志》、《猪拱箐平彝纪闻》、《胡文忠公全集》、《桐梓县志》、《黔西州续志》、《播变纪略》、《清史稿》、《永宁州续志》、《普安县志》、《平定猪拱箐苗匪始末纪》、《都濡备乘》、《秀山县志》、《古州厅志》等数十部文献著述。

第十三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侗族农民首领姜应芳起义资料》,廖耀南编,1982年10月刊印。

本资料共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起义前的时代背景[残酷的剥削与土地的高度集中、反动阶级的统治办法(保甲、团练、兵防、碉堡)];起义的前阶段(姜应芳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姜应芳传略、起义军的口号、布告、旗帜,组织“天地会”武装斗争,执营起义对天柱人民的影响、战斗的经过);起义的后阶段(陈大六的出身及其与姜应芳的关系、江口屯的遗迹、江口屯根据地失守)等。

第十四集:《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杨汉先著,1982年10月刊印。

基督教是20世纪初期传入滇、黔、川一带苗族地区,到新中国成立时为止,有40多年的历史,苗族受其影响是相当大的。本资料包括的主要内容:基督教传入前苗族的社会情况,基督教传入初期、教会迅速发展时期、教会维持现状时期、教会渐趋衰落时期、教会日薄西山时期、教会造成的民族隔阂、结语等。

第十五集:《民族识别文献资料汇编》,史继忠、姜永兴、韩雪峰、石海波等搜集整理,1982年12月刊印。

贵州自古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明、清史料中记载了100多种民族名称,1950年中央派遣民族访问团来贵州工作时,各地自报的民族名称尚有80余种,1950年至1956年,正式确定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壮族、瑶族9个单一民族,当时尚有若干族称单位需要进行识别。

民族识别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认真考虑民族意愿,而且还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科学依据一方面依靠社会调查,另一方面则来自历史文献。有关民族识别的文献资料十分浩繁,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为了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作者遍查了贵州省图书所藏的各种地方志书及有关书籍,从中摘录出了数百条资料,编辑成《贵州待识别民族文献资料汇编》,提供民族识别工作者及贵州民族研究工作者参考。对于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族称演变、地域分布、民族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十六集:《姜应芳起义史料汇编》,竺柏松编,1982年2月刊印。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贵州各族以农民为主体的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纷纷起义回应,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咸同起义”。这次起义历时二十年(1854~1874),客观上对太平天国运动起了支持和配合作用,因而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贵州咸同起义中,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回族、彝族等各族农民起义队伍,大小达数十支之多,而以姜应芳(1833~1862)为首的,主要活动在贵州天柱、清江(今剑河)、邛水(今三穗)、锦屏地区的侗族起义军是很突出的一支。姜应芳在1862年牺牲后,余部一直坚持到1868年才最后失败。姜应芳起义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地区,并波及湖南西部新晃、沅州(今芷江)、黔阳、会同、靖州(今靖县)等地区。

本集系编者深入当时起义活动的主要地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汇集整理来的。包括7个部分。主要内容有:前言说明、起义军旗帜文告(讨清檄文、起义军首领姜应芳的令旗式样、布告、起义军答鄂知州劝降文、湖南靖州知州鄂某劝降文)、碑文(禾翠亭碑记、江口屯“天河洗甲碑”、周友八墓碑文)、当时人记述(中和团兵苗焚劫记)、后人追述(援贵州篇、兵焚草记、《姜氏族谱》关于姜应芳的记载)、实录与志书记载(《清实录》的有关记载、《平黔纪略》的有关记载、“保安团”防志略、《贵州通志》辑录的有关记载)、诗与歌谣(江口屯提笔诗、民间歌谣)、口头传说(关于姜应芳及其早期革命活动、关于汉寨根据地及起义前期的失败、关于陈大六、江口屯根据地和起义的最后失败)、附录、姜应芳起义史事记等。

第十七集:《民族学原理简述》,侯哲安著,1982年12月刊印。

主要内容有:导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民族学的目的和任务、民族学的对象、民族学体系、民族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资产阶级民族学的分野、附录: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等。

第十八集:《越南的瑶人》,(越南)阮克颂等著,梁红奋译,1983年8月刊印。

该书出版于1970年,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越南瑶族概况、经济形态、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瑶人生活中的主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文学艺术和民间知识、1945年“八月革命”之后瑶族人民生活的新变化等。

第十九集:《有关布依族资料汇编》,雷广正、黄蕊光、伍文义编辑,1983年11月刊印。

主要内容:魔公经咒词、迁徙史迹片段、族谱选(黄氏宗谱、王氏宗谱、韦氏宗谱、班氏宗谱)、“拨粤归黔”[雍正年间划粤黔界、罗斛县(今罗甸)拨粤归黔至民国三十九年的政治概况]、新中国成立前有关布依族的部分论文、今日布依族等。

第二十集:《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张永国、史继忠、石海波、韩雪峰搜集编纂,1983年12月刊印。

民国年间发表在各种报章杂志上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论文,是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份宝贵遗产。该资料搜集了与贵州少数民族有关的部分论文,将关于苗族的一部分编为一集,提供有关单位和个人参考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综述有《苗族考》、《湘黔边区苗人情况拾零》、《贵州短裙黑苗的概况》、《苗荒小纪》等;族源、名称、分布有《苗族的地理分布》、《苗族述略》、《苗民的分布现状及其类别》等;经济生活有《台江边胞社会概述》、《黄平青苗的生活》、《清水江上游苗胞生活记》等;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有《苗族的语言》、《滇黔边境苗胞教育之研究》、《石门槛的苗民教育》、《安顺苗夷的娱乐状况》等;习俗有《苗族之祖先崇拜》、《青苗的婚姻习俗》、《苗族吃牯藏的习俗》、《苗夷族的摇马郎》、《苗寨的乡规》、《苗族之丧葬》、《苗族的婚姻》等。

这部分论文,属于民国年间的产物,受时代的限制,其中有些在立场观点上是反动的,有些在所举事例上也有不够准确之处,但有些确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了保存完整的资料,该资料集在编辑时都没有进行删改,阅读时应批判地使用。

第二十一集:《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统计资料(1982)》(内部保存资料),1985年2月刊印。

本资料是根据贵州省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编制的,当时全省共报有46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回族、壮族、瑶族、满族、白族、土家族等十二个民族人数较多,特先行顺序排列,其余各民族按公布次序排列。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全省未识别民族有817810人,自治州、县的各民族人口数字,只供内部参考。本资料附录部分,是参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财经司、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统计局等单位有关资料摘录整理的。

第二十二集:《民族风情》,杨世章选编,1985年2月刊印。

该资料是将一些有关民族习俗文化等方面资料性较强的来稿汇编而成,定名为《民族风情》,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瑶族和土家族,内容有婚姻、节日、服饰、饮食、对歌娱乐、杂技、鼓楼建筑、丧葬、赛马等方面。

第二十三集:《苗族开亲歌》,杨通胜、涪宕、龙金梁、杨培德、杨世章搜集整理翻译,1985年10月刊印。

《开亲歌》流传于黔东南的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地,以及福泉、瓮安、贞丰、安龙、镇宁等部分苗族地区,是苗族十二路酒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一路。在它流传的中心地带黄平、施秉、镇远三县,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人都会唱。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能背诵完整的只有少数著名歌手了。《开亲歌》长达万首,内容十分丰富,情节相当复杂,整个内容可分为“生亲”、“神界开亲”、“人类开亲”三大部分。《开亲歌》较系统地追述了苗族婚姻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反对近亲开亲的观念、民族起源等,另外歌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比喻确切、言简意赅的古苗语等。《开亲歌》对于人类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语言文字学都具有研究价值,对于研究苗族婚姻制度和现在苗族的婚姻习俗,其意义尤为重要。“《开亲歌》是苗族婚姻制度的发展史、编年史——是一部具有浓厚原始性的婚姻史诗。”杨通胜、涪宕、龙金梁、杨培德、杨世章等人花了较长时间进行搜集,基本收齐,并经过整理、翻译、翻印以给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民族研究工作者研究苗族的社会历史、婚姻家庭提供资料。

第二十四集:《彝语通论》,丁椿寿著,1985年2月刊印。

该书是研究贵州省彝语为主的一本比较全面的著作。全书共约十余万字,内容共分语音、文字、语汇和语法4个部分。语音部分分别论述有关彝语的元音和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变调和音变的情况;文字部分就彝文的起源、发展、类型、结构、字体、正字法和书写等问题做了论述;语汇部分分别就彝语语素、词、成语、语义的基本特点和组成方式等情况做了论述;语法部分是该书的主体部分。该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分别论述了彝语的词法和句法两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让读者对彝语的情况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掌握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第二十五集:《在中国西南部落中》(翻译稿),赛缪尔·克拉克著,苏大龙译,姜永兴校注,1985年11月刊印。

本书作者克拉克(Samurai clark)是英国卫理公会联合教士团牧师,他曾经参加中国内地传教会,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从事传教活动达33年之久,其中在安顺定居了20多年。《在中国西南部落中》是作者返回伦敦度假时,应传教团之约而写作。1911出版于伦敦。

全书12万字,11章,分为两部分,前六章“贵州的部落”,后五章“在贵州非汉部落中传教”。原书中有两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黔、滇地区教区、教堂分布图,以及17帖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图片;书末另附有英、汉、苗(黑苗、花苗)、仲家(黔、桂地区)、仡佬族、彝族、暹罗族各民族语言中日常用词读音对照表,除此之外,该书其中也涉及东南亚、中国、西南、贵州民族发展史的其他一些内容。

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贵州民族地区,较详细调查研究了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记述的又是清末时期贵州的社会、民族实况,在著述中注意节录、转引其他一些在西南地区传教的牧师的著述和见闻,这在近人系统研究贵州民族中,是一部较全面较早期的著作,在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史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作者对贵州有关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迁徙历史的阐述,作为一家之言的学术观点,仍可引为参考;对“老汉人”的历史论述,对今天贵州的民族识别提供了较好的佐证材料。基于作者的宗教立场和其他局限性,以及对中国历史、贵州地方、民族史知识的欠缺,故全文各章节中,多有与史实不符合之处。本书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仍可为研究该时期民族学、宗教学、基督教传入史的参考资料。

第二十六集:《湘西苗族革屯史录》,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1985年7月刊印。

主要内容:湘西苗疆屯防制度的残酷统治、民国改元后屯防制度的演变、屯田制度下的苗民生活、苗民抗屯的光荣历史、贺龙红军长征和湘西政治形势变化、“永绥事变”与“反陈抗租”、绥保屯军同何健的谈判、废屯升科结束百年苛政、革屯军受编奔赴抗日前线、革屯运动有关人物、革屯文物等。

第二十七集:《民族经济专集》,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主编:吴永清,责任编辑:程昭星,1987年12月刊印。

本资料是从《贵州民族研究》未用的论文来稿中选编的。目的是为有关方面提供研究、决策的基本资料依据,因此在编辑时,将原文的“论证”和“对策”等部分删除了。本集共有论文和调查报告51篇,内容包括:贵州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少数民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民族教育问题、黔东南林业情况、黔西南商品经济发展问题、镇宁县民族经济、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瑶山经济状况调查、民族银饰品的生产和供应、民族地区乡镇企业、湘黔桂边区经济状况、广西富禄乡的贫困状况调查等。

第二十八集:《柏格里在中国》(翻译稿),(英)沃尔特·柏格里著,苏大龙译,1988年5月刊印。

十九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基督教会的传教士大量进入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曾有过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到中国大陆活动过的西方传教士中,英国循道公会的柏格理(Samuel Pollard)是在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带的苗族聚居区域活动时间较久,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人。

柏格理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1887年来我国云南昭通等地传教,1904年到贵州威宁等地传教,1915年患伤寒病故于威宁石门槛(今该县石门乡)。柏格理在我国西南地区传教长达28年之久,在滇东北黔西北苗族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

本书对柏格理在各个时期的活动有较为详尽的叙述。

柏格理在我国从事传教活动的年代正值清末民初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读者通过本节的许多情节,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我国西南边远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1.不同民族之间以及某个民族内部的各种关系;2.外国传教士与中国官府与当地土司、土目及地主之间的关系;3.外国传教士与苗族群众、彝族群众之间的关系;4.外国传教士与本国政府和本教派差令之间的关系。本书对当时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有较详细具体的叙述。上述各项内容对研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以及对了解外国教会当年在我国的传教活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