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红色活动阵地群益书店
中共毕节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成立后,草原社成为了其活动的阵地,但它随着党支部的暴露而遭到了破坏。不过,随着之后更多党组织的成立,更多活动阵地随之产生,群益书店就是毕节第二个地下党支部的活动阵地。
1937年6月,毕节威宁街天后宫(福建会馆)左侧(今威宁路中段)的新书店开张营业了,书店玻璃门楣上书有“群益”两个遒劲的红色大字,店内书架上陈放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选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马列主义书籍。这就是由共产党员邱在先、阮明伦、王锡祯、孙萱、葛发声(后叛变)等人和进步青年孙师武、陆鸿章、彭朝元等人集资兴办的“群益书店”。书店由阮明伦任经理,陆鸿章任采购,刘传铎管账务,何明忠为营业员。群益书店开业后,天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不仅成年人纷纷来此购书、读书、看报,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常来购买、阅读宣传抗日的通俗读物和儿童文艺作品,进步老人周素园也曾到群益书店购买马列主义著作和革命书刊。而与群益书店隔街斜对相望的、由国民党骨干分子宋宪武开设的新民书店,由于只售古书和国民党“钦定”的书,门庭冷落,生意萧条。
1938年1月,徐健生在毕节清理组织时,决定在“群益书店”建立党支部,并吸收刘传铎、陆鸿章等人入党,而此前邱在先、阮明伦、王锡祯、孙萱、葛发声等人已加入中共党组织。清理委员会以群益书店为阵地,在毕节县清理、发展组织,健全基层支部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建立县工委的问题。经过酝酿、讨论,其认为毕节地下党自成立以来,经过斗争的考验,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省工委的领导下,抗日救亡活动轰轰烈烈,启迪和教育了广大群众,产生了大批爱国志士。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建立毕节县工委的条件已经成熟并一致提议由邱在先、熊蕴竹、邱在模、葛发声四人组成县工委。徐健生以特派员的名义代表省工委批准并宣布中共毕节县工委正式成立,邱在先任书记,熊蕴竹任副书记,葛发声任组织委员,邱在模任宣传委员和妇女委员,还决定由邱在先领导“群益书店”工作。
徐健生,1912年4月出生,毕节人,草原社的第一批积极分子。1934年,林青、秦天真等转移到贵阳时,徐健生还在贵阳一中读书,当时徐健生还将自己在忠烈街8号租用寄宿的一间房子提供给他们临时使用。同年8月,党组织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毕节党支部转移到贵阳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此后,徐健生担任贵阳第一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他在毕节期间,曾多次帮助群益书店的工作人员从贵阳购进革命书籍和报刊,同时也利用书店作掩护,开展发动群众、发展组织、宣传共产党主张、宣传抗日救国等地下工作。1938年后,经过多方努力,在徐建生、邓止戈、邱在先等人的支持下,群益书店秘密销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新华日报》等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书籍和内容进步、健康的文艺作品,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的著作和苏联作家的著作。书店还在门市部后设了一间读书室,让渴望读书而无钱购买的青年静坐阅读。不少贫苦学生对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鲁迅著作单行本爱不释手而无钱购买时,书店还以赠送或赊购方式满足其求知欲。1938年4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将毕节地下党员熊开梅调到贵阳担任生活书店、读新书店地下党支部书记后,群益书店就成为贵阳这两家书店的毕节分售点。此外,群益书店除在本地销售外,还以发行教科书为名——派人去黔西北各县和云南的镇雄、昭通、彝良等地推销革命、进步书籍。
徐健生(1912-1993)
由于群益书店的活动引起国民党毕节县党部的注意,其经常派特务到书店监视,检查甚至没收书报,并指使邮局扣留外地给这家书店寄来的书刊。为了扩大业务,分散敌人注意力,邱在先、孙师武、葛发声等人把群益书店股金退出,租用威宁街邵仁梦的铺面(今威宁路民贸大楼附近)开办七月文具体育用品社(内部称七月书店)。七月书店门市部出售文化、体育用品,后面销售马列主义著作和《生活周刊》《大众文学》等进步刊物。这家书店由葛发声任经理,王开林(女)任营业员。加入这家书店的有十六人,其中共产党员八人。
在加强对“群益书店”、“七月书店”领导的同时,毕节县工委还通过统战工作争取到了驻毕节的国民党第八补训团政治处主任王亚东、科长李荣凡、卢先凡的支持,以国民党第八补训团政治处的名义在毕节成立“孩子剧团”,排演话剧、进步歌曲,到大定、黔西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地下党员宁起枷、邱在模、陈国枢、周鼎祥、肖国柄等领导参加活动。
1938年底,“群益书店”遭敌人破坏。根据省工委安排,县工委书记邱在先转移到大定活动。1939年春,“七月书店”又遭国民党县党部查封,一批地下党员被逮捕。
邱在先离开毕节转移到大定后,省工委派地下党员王芸生到毕节接任中共毕节县工委书记。王芸生到毕节后,将自家的房子典当,接收了一个破产的合作社进行经营,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这时期,王芸生还与县工委其他同志一起支持因病从延安回到毕节家乡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孙煊及其叔父孙师武在毕节海子街窝中屯创办邻里(“邻里”即“列宁”的谐音)小学。经过孙煊叔侄的带头募捐和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邻里小学终于办了起来。学校由孙师武任校长,孙煊任教导主任,另聘请地下党员李一民、邱在棱,进步人士阮家英、吴学敏、周乐天、孙梓才、孙定国、孙师礼等为教员。办学初,学校共招生三百多名,分六个班。开设时事、数学、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等课程,全部采用贵阳“生活书店”的课本进行新式教育,许多学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成为革命队伍的骨干。1940年12月,学校被国民党毕节县当局查封,校长孙师武被捕,孙煊转移到外地活动,学校被迫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