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抗日后方的别样战场
当抗战的烽火在四处燃烧时,毕节人民除了选送十万余子弟上前线参加抗日战争外还做了些什么呢?一是接纳战争移民,二是上交军粮三亿斤,三是抢修抗战大通道,四是风雨兼程送军需。
不惜血本筹军粮
抗战时期的毕节,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然而,为了抗战的需要,军粮如实上交。据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5年全区军粮共交稻谷21529万斤。各年上交军粮以斤计:1941年4085万斤,1942年4473万斤,1943年5242万斤,1944年5181万斤,1945年245万斤,1945年因抗战结束,军粮上交量减少。八年抗战中,尚缺1938年至1940年上交的军粮数,如按以上五年的平均数计,年平均为4306万斤,由此可看出正常年在四至五千万斤之间,年平均为3300多万斤,缺的三年如以平均数合计为9900万斤计,以前三年同后五年的数合计,抗战八年全区的军粮约为31429万斤。有关资料反映,抗战期间,贵州省交的军粮近20亿斤,毕节市交的军粮就有三亿斤,超过了全省上交军粮总数的七分之一。
奋不顾身修战道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海上交通被日军封锁,物资运输成为问题,政府决定在大后方修筑川滇东路(326国道),通云南至国外。川滇东路从重庆至昆明,是路程较短的国道线,比经川黔线路程缩短200公里。为修此路,当时政府下文“……为国家至急至矩,关系存亡之重大建设,当前外患窘迫,国家以征役派款于人民,人民冒死扶伤,以应国家之征缮,上下交困,何等迫切……”并限期完工,“违者以军法论处”。川滇东路北起四川隆吕,经泸州、叙永入贵州毕节、赫章、威宁县境,入云南宣威,与沾益的天生桥接连,全长726公里。贵州负责修筑的路段是由毕节赤水河起至威宁杉木箐止,名为“赤杉段”,长359公里,占路总长的一半。这一段路地处崇山峻岭、沟壑交错的高寒山区,路长虽然只有一半,耗工却超过一半。修筑此路是当时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任务。
“赤杉段”的任务在贵州,艰巨的工程却在毕节。当时毕节地区的工程主要由毕节、大定(大方)、黔西、织金、威宁、水城六县承担。后为加快进度,省政府加派赤水、仁怀、郎岱三县民工参加。为抢修这条抗战运输线,贵州省共征役工85100人,毕节市共68820人,占总役工人数的81%,负担也是81%。民工属征派服役,不付报酬,各地自管。如新兵的生活待遇,每人每天供应糙米1斤半,菜金1角,此费由地方筹付,两批民工,各按一半时间出工,每人要干八个半月(即255天),毕节市共出工1755万个。事实上,多数修路民工中,不少是一家人全体上工地的。他们自己背来苞谷、马铃薯,沿路搭起简易窝棚,日日夜夜在工地上,顶着最烈的日头或寒风,吃着最简单的食物,用最简单的工具,流着最浓的血汗,挖掘着最硬的山崖,修筑最长的抗战大通道、生命大通道。有不少民工累死在工地上,工友们埋葬了他们的遗体后,又继续开山筑路。
从1938年4月动工到1939年8月竣工,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毕节人在建筑川滇东路时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土方3万多立方米,堡坎3万多立方米,面路110万平方米等,土工超全程的一半。民工们抢修这条国道,正如部队的工兵战时抢修桥梁、道路,他们如同参加抗日的战士,为打败日寇的侵略献出力量。
风雨兼程送军火
川滇东路建筑竣工即使用,为抗战不断运输部队、军用物资等。当时货车少,尽管美国也派车参运,但还是远远不能跟上抗战需要。于是政府发动民间力量参加运送抗日战争的军用物资。1940年初,毕节田坝桥人林绍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自己的房屋、田地卖后,买来二十一匹马和十辆马车,招来十几名撵车手,组成了运输队去运送抗日军用物资。他们的运输线是从云南沾益经曲靖、威宁、赫章、毕节、赤水、叙永、泸州到滥田坝。他们一年只能运输两个来回,且不能保证可回家过年。运输途中的艰辛也不是常人能忍受的,不论人一天走了多少路,晚上都得起来几次把马喂好。如遇暴风雨,得把身上的衣服脱来给马搭好,害怕马被雨淋生病而耽搁运输时间,人只好光溜溜的淋着雨赶车,且很多时间林绍田运输队的行为不被人们理解。有一次,林绍田的运输队到赤水镇暂停修整时,队友们走进一户人家烤火,无意间把主人家放在火炕上的瓜子吃了。主人家是个老婆婆,又骂又闹,不依不饶地要求赔偿她的瓜种。林队长答应赔偿,但身上没现钱,先写个欠条,等从重庆回来时把钱奉上。可人家老婆婆就是不答应,非要叫拿车上的东西来抵不可。林队长只好叫队友们从马车上搬一枚机载炮弹送到老人的面前。老人问是什么?林队长说:这是轰炸专用的炮弹,是拿来打日本鬼子的,请老人家写个收条收下。老婆婆这才让他们上路,不再索赔。
1941年,川滇东路管理处长马轶群报告“已运输军用物资5万吨”。抗日战争运输大动脉的效益得到充分彰显,对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1945年8月的一天,一架军用飞机在毕节上空盘旋,浓浓的尾气在空中形成一窜英文符号“胜利”,一会儿电话通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毕节各县城一片欢腾,商家们把所有的鞭炮放完,以表示庆贺。
八年抗战,大后方的毕节市各县出了人,出了粮,出了钱,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上前线战斗的国共两党官兵在沙场与日军拼杀,大多为国捐躯,躺在异乡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乡亲和爹娘。我区抗战牺牲的有上万人,且多数未留下名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