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城河上话老桥
贯城河因为横贯贵阳老城蜿蜒而过,由此得名。贯城河源头为老城东北黔灵乡的三条小溪,一条发源于贵人山脚的黑洞;一条发源于穿洞和麻冲的龙潭口;一条发源于豺狗湾沙河沟。三条溪流在盐务街汇合后穿城而过的河段即称贯城河。贯城河流到贵医街,一条从巫峰山脚流出,经贵乌路苏家桥,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汇入贯城河。贯城河由北向南流入南明河,曾经是这座城市重要的生活水源,具有重要的泄水功能。在贯城河上,一座座桥梁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市政设施和地理方位标志。由于贵阳老城修建于山间盆地,贯城河流到喷水池后地势平缓,尤其在雨季水面涨落变化大,时常泛滥淹没中心区。虽自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起筑堤清淤、凿渠植树,“计十年之后,郁然成林,且可为僚宷余游燕之”。然而,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记略》仍载:“每夏秋水泛,沿岸居人门墙舍率为倾圮,人畜漂溺,贻患有年。”由于水患频繁,历代皆随时清淤。解放后,为保障市民的生活水源,实现雨污分流,1953年至1954年,市政部门在河底修建排污管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防备帝国主义侵略,在贯城河部分河段上建人防工程,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特殊地标。在贯城河上,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座座曾经承载历史的老桥。
在贯城河上游,有几座不大的桥梁,一为黄山冲桥,位于茶店左侧的黄山冲路上,为解放后所建钢筋混凝土桥;二是汪家湾桥,系单孔老石桥;三则名泡姜河桥,亦为单孔石桥,位于贵乌路与大营坡之间,桥长7.8米、宽6米。自此汇入南明河,贯城河上还有十几座桥梁。
宅吉坝桥位于宅吉坝半边街,是半边街跨越贯城河宅吉坝的一座长7米、宽3米的单跨石拱桥,名宅吉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桥面拓宽到17.5米。
盐务桥位于盐务街口,是跨越贯城河的单孔石拱桥。1963年修建北京路时进行改造,建成可载重10吨,长16米、宽30米的新盐务桥。1998年7月,北京路拓宽,盐务桥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1米、宽40米的公路桥。
贵医附院桥介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之间,建于1956年,是一座可载重6吨,长8米、宽5.4米的桥梁。如今,整个贵医街一段的贯城河段都被覆盖,成为附属医院的停车场,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普陀桥坐落于普陀路得名,原为长10米、宽6米的两孔石桥。因为历史久远,风化严重,于1988年9月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1989年元月竣工通车。1996年,普陀路拓宽取直,在原桥上游30米处另建长10米、宽17米的新桥于贯城河上。
平桥也叫小石桥,原为长9.4米、宽1.65米的三孔条石桥。上世纪雨季时节,被雷击毁坏后建钢筋混凝土桥。此外,在成都路与和平巷之间的贯城河上,原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三孔石拱桥,桥栏杆上题有“联运桥,文仿溪书”。1997年,改建为长17米、宽3米的三孔钢筋混凝土桥。
化龙桥为黔灵东路横跨贯城河上的一座古桥,是建于明弘治十年(1498年)的单孔石桥,至今尚存有重建的旧桥孔洞。现在所见位于黔灵东路、距老桥约30米远的桥梁为后建的化龙桥。化龙桥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建为长24米、宽15米的公路桥。自贵阳解放以来,化龙桥历经数次改造,由于在化龙桥上游建溢洪大沟,贯城河至此断流。
苏家桥位于延安东路,原为长5米、宽4米的单孔石拱桥。乾隆《贵州通志》记:“苏家桥在水门外,旧止一洞,国朝雍正五年(1727年),巡抚何世璂改为三洞。”1965年,因此处流水不畅,拆除重建为长18米、宽15米的新桥。1981年修建延安东路时,将苏家桥改造为长19.2米、宽37米的钢筋混凝土桥。苏家桥遗联:“玄府精灵钟北郭;紫霄姓字忆东坡。”
化龙桥旧貌
北门桥系贵阳城的石拱古桥,在中华中路与中华北路相交的贯城河上,原名威远桥,所谓“威远”即威镇远方之意。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威远桥,在柔远门内”;清道光《贵阳府志》载:“城内有北门桥。”自此,北门桥名沿用至今。1954年,北门桥改建为长15米、宽20米的钢拱架桥。1997年,北门桥改建为长16米、宽35米的城市路桥。
太平桥因太平路得名,太平路又是因为贯城河进入北门后称为太平河而名。太平桥系横跨贯城河前往公园路的桥梁,原为长6米的单孔石拱桥,在《贵阳府志》中有记。咏太平桥对联:“水挽银河兵尽洗;风乘琼岛劫难侵。”1972年,以贯城河修建人防工程,太平桥被拆除,在河道内竖桩加盖,原太平桥处今为停车场。仅存明朝吴中蕃《过太平桥感旧》诗:“当年情事类狂揉,诗酒弹歌兴最豪。今日经过频怅望,荒园秋雨长蓬蒿。”
民国时期的苏家桥
蟠桥,也叫盘桥在原贡院坝河边,上世纪为河东路小学,现在是市老年大学所在的河边,有一单孔石拱桥,因其东边紧靠一棵粗大的细叶槐,其树干根部盘曲而伏,由此得名。乾隆《贵州通志》记:“盘桥,在布政司前,国朝雍正三年(1725年)布政使刘师恕改河道新建。”桥下崖壁有与阴河相通的天然出水洞,雨季涨水时常涌出许多鱼来。这座桥亦随着上世纪人防工程的建设而消失。咏蟠桥联为:“秋风香送仙娥桂;春雨膏流召伯裳。”
狮子桥位于贯城河流经老城区中心的河段,也叫遵德桥,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原为单孔石桥。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遵德桥,在布政司西。”《贵阳府志》载:“遵德桥,一名狮子桥,明永乐时建,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建。”因为城东西两座狮子山的山脉交汇于此,清刘韫良专门为此题联:“龙门足展云生屐,狮岭脉通水合襟”。1957年,狮子桥改建为长14米、宽6.5米的单孔石拱桥,后扩宽为22米。1985年拆除重建为钢桁架桥,桥长17.8米,宽30米,桥两边为石护栏,栏柱上雕有石狮和绣球,桥两头题“狮子桥”名。
太平桥
贯珠桥位于大十字西南侧约120米处的贯城河上,出口在中华南路的大十字2路公共汽车站处,是一座宽3米、长8米,两旁有石栏的单拱石桥,是中山西路到中华南路的又一条通道。清乾隆《贵州通志》载:“贯珠桥在遵德桥下游,雍正九年(1731年)巡抚张广泗重建。”相传清代当时官员为了避免向大兴寺门前所列半副銮驾行三跪九叩之礼(銮驾是皇帝的车驾,銮是饰在帝王车驾上的铃铛)建此桥便于绕道而行。另有一说,说是正统十年(1445年)敕谕颁大兴寺大藏经典一部共6350卷及紫衣、金佛、玉瓶等,寺门为此竖刻有皇帝御旨的石碑,官员过此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减少上上下下的麻烦,于是专门在河上另建桥梁绕开寺门,清朝官员由此经过时,只见颈上贯珠串串,故名贯珠桥。有桥联:“神女江干应解佩;美人月下宛吹箫。”清光绪、宣统年间,贯珠桥附近专门出售朝珠、朝服、花翎顶戴、官帽官靴等,供赶考士子购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人防工程时拆贯珠桥,将贯城河面覆盖。如今,贯珠桥处建成绿地景观,行人过此,不知曾经有桥。
市府桥,原名忠烈桥,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忠烈桥,在郡城内忠烈庙前,弘治间指挥胡旻重修。”明隆庆四年(1571年),因靠近贵阳府署得名府桥。曾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上建文昌阁。1941年,贵阳市成立后政府机构一直设在原贵阳府署内,桥由此改名市府桥,亦称府桥。咏桥对联:“干霄剑漫双龙化;带雨车应五马攀。”市府桥原为长12.6米、宽4.5米的双孔石拱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加宽为7米。1985年7月重修为长17.5米、宽25米,可载重20吨的公路桥,两旁护栏上镌刻“市府桥”名。
都司桥建于明永乐年间,为长9.9米、宽7.9米的石拱桥,初名振武桥,后因此桥临近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桥。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振武桥,在都司左,永乐间建。”都司桥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贵阳设市后更名都市桥。1972年建设的贯城河人防工程,将桥两边河面覆盖,1996年都司路改扩建后,桥与路同宽,是老城区交通繁忙的主干道。
汇灵桥位于汇灵巷与华光巷之间,横跨贯城河,原为石磴木板桥。解放后,汇灵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4米、宽4米。1996年重建为长20米、宽40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紧邻另有一座华光桥系铁链铺木板吊桥,建于1953年,只能供行人通过,因靠近六洞街而得名六洞吊桥。1968年改为长17米、宽30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因接华光巷口更名华光桥。
六洞桥位于贯城河出口处,原名月殿虹桥,又名控制桥、贡院桥。六洞桥最早建于明弘治年间,因西军察院在此,名控制桥。明嘉靖前期修贡院于桥北,又得名贡院桥。清代,因此处并排修有六座单孔桥而最后定名六洞桥。贵阳女诗人何履絜作《六桥晚眺》诗咏:“河于风景如图画,时见卖花人过桥。一磐声随流水度,双栏影倩夕阳描。请将夏气惟兰佩,绾得秋光是柳条。最苦捣衣砧杵急,不曾寄远亦魂销。”康熙《贵州通志》记:“月殿虹桥在府城县治前,又名六洞桥。”《贵阳府志》载:“六洞桥,在永祥寺前,原名月殿虹屯,有桥六。”自上游往下,第一、二、三座桥在1954年修贯城河河底排污暗沟时拆除;第四座桥即如今博爱路上跨越贯城河的桥梁,1982年改建至今;第五、第六座桥亦拆建楼房。
六洞桥旧貌
贯城河由于是穿城而过,也叫玉带河,是贵阳最有特色的河流。从空中往下看筑城,贯城河水流呈现“S”状,使得整个贵阳城就像一个太极图形。清人在贯城河出水口的六洞桥处诗咏:“一水倒环分太极,六桥横锁镇中流。”河道是一座城市的血管,河流是其中的血液。如今在老城区,既看不到贯城河道,而且贯城河里也没有水流,原来人防工程没有遮盖的河道,都已封做停车场,或在上面盖人工建筑。但愿这一特有的城市地标,不再像这条河上的老桥一样,消失于无形。希望贯城河早日注满清流,重现玉带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