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孙可望留下的地标、地名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451字

孙可望留下的地标、地名

孙可望原名孙可旺,生于1619年,籍贯陕西米脂县,是明末张献忠所建立大西政权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将领和南明永历时期的权臣。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出身贫苦的孙可望参加起义军后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后改姓张,是张献忠四个养子中很受器重的长子。因为孙可望有文化,勇猛无畏,机灵可靠,遇敌能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崇祯十七年八月(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职,节制文武。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身亡。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众将推孙可望为大西军主帅,从四川綦江向黔、滇挺进。孙可望很快攻陷遵义,继而占领贵阳。孙可望当时体恤部下、团结义弟、群策群力,一致对外。曾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因此军队所到之处“鸡犬不惊”、“秋毫无犯”、“公平买卖”、“军民相安”。大西军凡攻占州、县,即贴出告示,“招抚外逃百姓回家复业,不足者供给牛种。”孙可望又派大将白文选至龙里县拜会明朝贵州巡抚范矿“共申倡义抚明之约”,范矿最后归顺大西军。由于“士民多望风送款”支持,孙可望率领大西军所向无敌、无往不胜。

大西军改投永历政权后,孙可望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为谋封秦王而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设立内阁六部,建立太庙和社稷,制订朝仪,名义上是建立南明永历王朝的秩序,实质上是为其将来的篡位做准备。1652年,孙可望迎永历皇帝移跸于贵州安龙,自己则坐镇贵阳,号称国主,而永历皇帝所在的安龙一隅却“居民不过百户”。为实现皇帝梦,孙可望在贵阳“大兴土木,建立宫殿、楼观甚美伟。又作行宫十余所于滇、黔孔道,以备巡幸。”孙可望后与李定国不和而内讧。南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而失败后逃往普定,守城将领不但不开门迎接,反而关闭城门炮击来军。孙可望只得逃往贵阳,半夜抵城与守城主将冯双礼相见,忽然听见城中隆隆炮响、人声鼎沸,冯双礼大叫:“追兵已至,何如?”孙可望不知是计,连忙回王府携带金银细软和家眷出逃到长沙投降清朝,至南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病死。孙可望经营贵阳期间,留下许多与之相关的地标、地名。

大兴寺的关云长塑像。贵阳大兴寺的关云长塑像,是全国唯一的黑面关公像,在所有武庙中绝无仅有,也是孙可望借关云长之名为自己建造的塑像,可惜无存。大兴寺是贵阳市历史上悠久的寺庙之一,清末民初,大兴寺的殿堂由前至后依次为关圣殿、大佛殿、毗卢殿、三圣殿,僧官居住于三圣殿之后。1939年,日机轰炸贵阳,寺庙遭毁。幸存成化铜钟一口,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高四尺,余纽长一尺五寸,口周一丈六尺,重一千五百余公斤,现存弘福寺。原位于大十字中华南路东侧的大兴寺内有武庙,曾经称为大庆寺、大兴国寺等。《贵阳府志·祠字附记》记:寺为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江西庐陵商人彭如玉所建。武庙居其中,祀关羽。有头门、二门、甬道、两庑旁为诸佛殿。明洪武二年(1369年),长沙游僧南宗重修后,更为广敞,凡有庆典均在寺内举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寺僧法印赴京师请得朝廷颁发的《大藏经》6350卷运来贵阳,贵州巡抚郭子章为之建阁收藏,南充黄渝德辉书阁额“龙轮宝藏”。嘉靖《贵州通志》记:“灵泉在城内大兴寺,泉极清澈。旧传月出没时,虽偏在东西,泉中皆见影,贵阳八景曰“灵泉映月。”“孙可望之据贵阳也,召圬者重修寺中关帝像。既成,以为不似,罪之。易工复塑,仍不惬,又罪之。相继获遣数人,无一当意,群工束手无策。可望乃大言:“昨夜关帝示梦,将于明午现影井中,吾率汝等观之,即得见真面目。”届时,可望与工并立于井上,工俯首于井,则赫然者可望影也,大悟,模其容为帝像。可望大悦,重加赏赉。”

市南路旁九架炉巷。在市南路与解放路之间有一条不长的通道叫九架炉巷。这条巷名,记录了明末清初以朱由榔为代表的南明永历政权与清王朝的对峙和永历小朝廷内部的孙可望、李定国之间分裂争斗的历史。顺治十年(1653年),孙可望嫉妒李定国战功,轻率出征湖南,由于出师时胸中无数,寄希望于天公保佑,行前在贵阳城大南门外杀青牛白马祭祀天地,并请能工巧匠专门雕凿大型石香炉九个安置于祭祀现场,以表虔诚。孙可望师出湖南无功而返,在保庆被清兵打败后撤回贵阳城。世事多变,当年的石香炉不知所踪,九架炉成为地名流传至今。

芳杜洲旁武候祠。“芳杜”就是香附草,南明桥与浮玉桥之间的河中,原有泥沙堆积的沙洲,因长满香附草名芳杜洲,于1831年特大洪水后消失。与孙可望相关的武候祠建于明代,清顺治十二年即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孙可望盘踞筑城时命其部将高恩把武候祠从翠微园处迁至今甲秀广场贵州电力网络公司所在。武候祠从此成为城南门外的地标、地名。1926年,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组织修建贵州第一个发电厂时将武候祠拆掉。

清王朝建立之后,孙可望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将已名存实亡的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弄到贵阳,想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再取而代之成为“后明皇帝”。孙可望按设想在贵阳城内选址建造皇宫、皇殿,最后选定民间俗称叫大坝子的地方。大坝子就是现在的贵阳二中一带,当时还是荒地。孙可望所建皇殿就在忠烈街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左侧,亦名万寿宫。《贵阳府志》载:“万寿宫在城东北隅县学宫左,有甬壁一,围墙一,东西辕门各一,辕门丙午房三间,东西便房各一间,牌坊一,左右文武朝房各三间,文武官厅各六间,正殿三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裴宗锡重修,厥后屡加修葺。”在建设宫殿的过程中,忠于南明永历王朝的大将李定国率军前来护驾,由于孙可望军力不敌,又把永历皇帝劫持到安龙县一隅。

时光荏苒,大兴寺内黑脸的关公塑像和九架炉、武侯祠等地标已成过眼烟云。如今虽已无法看到孙可望建造的皇殿、皇宫及其塑像,但相关地名得以流传,电台街之前因此叫皇殿、忠烈街原名皇殿上、文笔街俗称皇宫卡。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