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与过街楼
贵阳曾经有一条因土地庙而得名的街道,清代在醒狮路与富水南路相交处建有一座土地庙,由于又叫福德庙、伯公庙,也叫福德祠,道路因此而名福德街。到了民国时期,改路名叫富水路。土地庙作为中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在贵阳亦不例外,路旁、井边,到处可见土地庙。由于土地神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而且为土地神建庙往往系民间自发行为,加上城里不似乡间开阔,所以只能在路边、街口建祭拜土地神的庙宇,因占地狭小、空间有限,只能建造型简单的象征性祭祀场所,难与其他庙宇相提并论。由于贵阳城内房屋都是木结构建造,在人来人往场所焚香燃烛存在安全隐患,且在路旁建土地庙又往往妨碍通行,于是有了在过街楼上祭祀土地神的做法。
过街楼是横跨在楼宇之间或街道、胡同上、底下可以行人的建筑和道路穿过其建筑空间的楼房,是中国随处可见的建筑。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在《学习与斗争》一文中描绘:“过街楼者,言两排房子中间有小小的街道,建筑师利用这一特点,在一楼一底的楼上并排地伸展出一间,跨街而过。”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的丰子恺在《谈自己的画》中说:“住的地方迁了好几处,但总无非是一楼一底的‘弄堂房子’,至多添一间过街楼。”建土地庙祭祀土地神,表达了贵阳民众对土地载养万物,生长五谷的感激之情。利用过街楼设置土地庙,是民间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做法。由于普遍奉祀土地神,路街巷口土地庙和过街楼上供奉土地神,成为民国时期筑城随处可见景观和地名。
土地神祭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因为有土地才能够生长五谷,土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而被视为神明,这是土地崇拜的基础。《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土地神又称社神,《礼记》注称:“大夫以下包十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载:“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由于社为地方最小行政单位,而且土地神只负责自己所在的土地,所以土地庙规格不高,大多十分简陋,其中放置石雕或木刻或泥塑土地神像供人祭祀。按照中原习俗,每个人亦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人去世之后会回到所属土地。所以,土地神对人生而言至关重要,建庙供奉土地神求得庇护,是民间最为朴素的信仰。
民国时期省府路口过街楼
土地神的出处很多,《礼记·郊特牲》谓土地神:“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孔颖达引汉代许慎曰:“今人谓社神为社公。”汉蔡邕《独断》谓:“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政,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肃敬也。”自东晋以后,土地神逐渐人格化,凡生前行善或惠政为民的官吏亦视同土地神,土地神遂有姓氏。广为流传的是周朝张德福,一说名叫张福德的官吏勤政爱民,于周穆王三年辞世时享年一百零二岁,有人以大石围砌为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认为是张福德施恩保佑,集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尊为“福德正神”。另一说讲的是周朝上大夫远赴异地做官,家中幼女思父,其家仆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被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曰:“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所以,后世有戴宰相帽的土地公像,福德作为土地神名由此流传。到了南宋,土地庙始有配祀土地婆婆习俗,这是把神的生活方式与人间等同的结果。明、清以后,民间多以名人作为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以至如今,各地供奉的土地神五花八门,除了大名鼎鼎的张福德外,有远古的句龙、后土、共工,三国时期的蒋子文,传说后为阴间十殿阎罗第一殿秦广王,以及唐朝的韩愈、南宋的岳飞,还有历朝历代数不胜数的善官名人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到近、现代多为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传土地神诞辰为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日为其成道升天日,每逢此时,多烧香奉祀。除了土地神的生日、得道日,有的地方在农历年腊月三十祭拜土地神;有的是逢年过节就祭祀;还有的地方每半月祭祀一次。此外,生意人常祀土地神保佑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商人也把土地神作为财神,逢初二、十六祭拜,称为“做迓”或称“做牙”,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头迓”或“头牙”;岁末的十二月十六日叫“尾迓”,或“尾牙”。
贵阳随处可见土地庙一般只敬一位土地神,藩署内土地祠题联为:“传舍不随官去住,牲醪如赛社春秋。”位于阳明路的土地庙曾经供奉过两个土地神,因此得地名“双土地”。旧时路口及要道桥梁处的过街楼多数用于供奉土地神,在历史悠久的化龙桥头亦有过街楼,供奉的也是土地神。过街楼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信众前来敬香祈祷,为预防火灾,许多过街楼下安有用于消防的石板水缸。因为土地神就是社神,于是有土地会的祭神仪式和演出。同时,民间亦希望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保佑平安、赐福消灾,希望财神佑护财运,每逢观音成道、出家日和财神会,位于街道十字口、丁字口的过街楼处往往要搭建临时戏台演“过街戏”。由于过街戏是在白天演出,观众多至堵塞交通。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民众已不再迷信。但在贵阳乡间许多村寨入口、路旁仍然可以看到土地庙,这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强烈依赖和特殊感情,土地神、土地庙是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土地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