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允炆有关的地名及传说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太子朱标病逝后继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于公元1398年继位,但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在1402年举兵造反、篡位夺权,建文帝被赶下帝位不知所终。《明史纪事本末》记建文帝换上和尚的穿着自地道出逃,一路辗转到西南地区,频繁出入于川、黔、粤、楚、湘、闽、陕、浙等地。《建文年谱》记建文帝:“以滇年为堂奥,以黔蜀为门庭。”所以,在贵阳也有许多关于朱允炆的传说,许多与朱允炆有关的故事成为地名流传下来。《明史纪事本末》其中记:“是年(永乐十六年,即1418年)建文帝返至黔。”
因朱允炆曾经留宿而得名的见龙洞位于南明区见龙洞路,也叫干龙洞、甘龙洞。相传明初建文皇帝朱允炆被其叔永乐皇帝朱棣击败逃出南京,装扮为僧来到贵阳时曾经在洞内留宿,因此得名。来到见龙洞,明贵州巡抚郭子章万历辛丑(1602年)镌题“见龙洞”三个大约尺余的字在洞壁上,还可以看到洞口左边岩壁上方刻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游人题诗。“见龙洞”题刻的左边又竖有三石于壁,高约二尺、宽三尺,上刻字数十行,高不能宁视,惟末行可见“总兵□□都李□□”字样。
建文皇帝捐资建造的太子桥,又名太慈桥。有关太子桥的最早记载见于《贵州图经新志》:“太慈桥,在治城西南五里,四方河之上(即今之小车河),俗讹为太子桥。”太慈桥位于小车河上,是贵阳市的古桥之一。太慈桥在贵阳的老桥中比较具有传奇色彩,说是朱允炆有一天路过此地,看到沿河两岸百姓想架桥而苦于无经费,遂出资帮助建桥。待桥建成之后,老百姓才知道资助建桥的僧人是惠帝朱允炆,为纪念他的功德,亦为掩蔽建文帝行踪,以佛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意起名“太慈桥”,但民间亦习惯称为“太子桥”。徐霞客1638年游经贵阳,曾对“太子桥”桥名提出疑义,《徐霞客游记》记:“……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此桥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传说中建文帝出资所建之桥早已无影无踪,现在看到的太慈桥,是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太监杨贤主持修建的长7米余、宽约4米的单孔大石桥。因得罪权贵被贬至贵州修文县的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游历小车河时写作《太子桥》诗曰:“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树里茅亭藏小景,竹间石溜引清泉,汀花照日犹含雨,岸柳垂阴渐满川,欲把桥名寻野老,凄凉空说建文年。”
朱允炆住过的一宿洞在一宿庵内,而一宿庵在花溪区党武乡的一宿河边。这洞、庵、河,皆因传说建文皇帝在此一宿得名,值得称奇的还有一宿洞至今无蚊。明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的举人吴中蕃题一宿洞:“天地位已定,垣寝乃生戎。遂使神圣孙,不得安其宫。万里度荒徼,间关披蒙茸。如兹虎豹穴,亦得措皇躬。今已三百载,道犹未甚通。想在逊国初,险僻更不同。如何坦坦履,得非程济功。或云德广运,蛮髦知怀忠。岂以蚩蚩民,反不若微虫。一宿虽偶尔,千秋留惠风。小臣每一至,长跽嗟无穷。何处觅坠髯,即此当遗弓。回首西山寝,哀哀啸鼹鼨。”清人刘韫良《一宿庵》诗记:“乃祖弃僧而帝,乃孙逊帝而僧,潜龙其无用矣。问他花草六宫,可有羊车频入梦?其君以客为家,其臣舍家为客,哀鸿何能止乎。慨彼星霜万里,并无蜗舍暂栖身。”
朱允炆起名的白云寺、白云山。白云山位于距贵阳老城区约80公里的长顺县广顺村附近,是贵州名山之一,过去属贵阳府地。《贵州通志》记载:“俗传,明惠帝迹之所,上有古杉二株长数丈,其一经帝手摩,故至巅,绝无附枝。”徐霞客在《黔游记》中记有建文帝阁在白云山上,祀建文帝遗像,乃巡方使胡运平所建。徐霞客还对白云山的两株巨杉专门介绍:“有巨杉二株,夹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赵士喆《建文年谱》考证,建文帝在贵州白云山的时间是1419年至1420年之间,起初住在距螺拥山数里远的庙红庵。由于螺拥山螺拥庵的老和尚经常来找建文帝下棋,在随棋友游览螺拥庵时发现这里山水俱佳后迁移于此。朱允炆在这里因常看到白云飘浮,尤如山在云间、寺居云中,所以将螺拥山改名白云山,庵亦改名为“白云寺”。建文帝在白云寺期间,常题诗于壁间、刻于匾上或置于佛阁门上。民国时期《贵州通志·前世志》引《新义录》记:“又正统五年(1440年),帝与程济等谋东归,后至贵州金筑长官司罗永庵,尝题诗壁间。”在《贵阳府志》中,亦录有朱允炆作《寓金筑》诗三首。
《寓金筑》记录了朱允炆由帝而僧的心路历程:
在白云寺,朱允炆题诗还有:“断绝红尘守法宗,清高不与世人同。牢锁心猿归定后,莫教意马任西东。禅杖曾托沧海月,袈裟又接祖师风。而今满眼空门事,个个知心误了功。”此外,白云山上的“跪井”、“流米洞”,在《徐霞客游记》里皆与建文皇帝有关。《新义录》记:“贵阳白云山有罗永庵,帝尝结茅于此。安抚司金镛为建庙、蠲田、招僧,有像而祀焉。”《贵州通志》记:“流米洞在广顺州白云山罗永庵后岩畔,明建文帝隐此,有米自洞流出供朝夕,后痴僧嫌其孔小凿而大之米遂绝。”“跪井在罗永庵前,明建文曽隐此,山高无水,遂有龙神为之涌泉,恒雨不溢,恒旸不涸,时有双鲤出没其间,出则雨,没则晴,其应不爽,取水者必跪汲乃可得。”
百花湖畔茶饭寨名,传说亦系朱允炆所赐。一天晌午,建文帝去朱昌,途中路过一村寨时饥肠辘辘,坐在树下休息。这时,一农妇手提送饭竹篮经过,见状说:“看来你是饿得走不动了,我这里的茶饭你先用,留些给我在地里干活的丈夫就行。”由于确实很饿,朱允炆便吃了一半,其余一半由农妇送与丈夫。一会儿,建文帝听见农夫大声呵斥农妇,想是因为茶饭被自己吃了所致,便匆匆前去赔礼。农夫笑曰:“你误会了,我是说她怠慢了远方客人,应该请到家中好好招待。”建文帝感动之余问此村何名?农夫叹:“村小无名,所食粗茶淡饭不用谢,看你似读书人,请帮忙起名如何?”建文帝思量后说:“我在此吃茶饭,就叫茶饭寨吧。”村寨由此得名。
除了以上地名,在观山湖区百花湖乡中十村,有一座坐北向南的灵永寺,现存三间正殿,宽十三米,进深有八点七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内有记建文帝避难于此的残碑以及记录修建寺院的石碑若干。《清镇县志》记:“始建于明初”,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因火灾几次烧毁,又几次重修,民国十九年(1931年)重修。“灵永寺占地二百平方米。有正殿和左右厢房。”上世纪九十年代,清镇县文物工作者在此庙发现一块残碑,可辨碑文:“皇太孙建文帝避难此间”、“肇锡以名”、“盖谓神灵地灵人亦灵也”、“修庙纪念皇避难”等。
除了上述与建文皇帝有关的地名之外,贵阳境内还有一些朱允炆活动的痕迹。如民国时期《开阳县志稿·寺观》记,建文帝曾在开阳县毛坪永兴寺留宿一宵,所以得名。在清镇市区西南十里有一个山洞叫云龙洞,旧名凉伞洞,又名华盖洞。有记载:“洞口之上有气氤氲,望之若云,变幻万状,洞中有钟乳石结成的石伞,旁边有流泉,味极清凉,相传建文皇帝南游曾憩于此。”此外,清镇城北耸翠山、玩易堂亦有建文帝寄住过的记载。
自古以来,民间提及皇帝的名字都是犯上,况且朱棣登基后,分别命宦官郑和浮海七下西洋以宣扬国威、给事中胡滢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找朱允炆。建文皇帝下落事关重大,凡人岂敢胡言乱语。清教谕陈凤仪在安顺飞虹山寺作《飞虹山怀建文帝》诗曰:“金川门启帝图空,天下云游寄梵丛。迹混淄流妨病虎,山藏古寺卧潜龙。不堪回首六宫火,最是伤心十族忠。怪得文皇无觅处,托词犹说访三丰。”贵州远离中原,但境内包括贵阳有关朱允炆行踪的记载和传说如此之多,恐怕不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