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阳城建于何时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2423字

贵阳城建于何时

由于贵阳历史上属边远蛮荒之地,相关记录支离破碎。贵阳城建于何时,未见专门的文字记载,致使城垣建成的具体时间难以考查。现在,一般认为贵阳自元代有城;亦有以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筑石头城作为贵阳城垣的开始。其实,贵阳城建成的历史久远,可以在相关历史资料中看到更早时期城垣的有关记载。

当代学者王燕玉著《贵州省各市县沿革》记贵阳市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分汉牂牁郡置夜郎郡。东晋咸和八年(333年),于牂牁郡西边上段置晋乐县,即今市地(贵阳)。”五代(907-960年)末期,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带兵侵入矩州,逐走首领谢氏,毁矩州城垣,改其名为“黑羊箐”,后由于不堪驻守乃迁石人山治矩州地,称石人部落。这说明此时贵阳已经有城。《安顺府志》载:“宋初(北宋960-1127年),罗甸王主色攻矩州,其城。”《安顺府志》所记的矩州城,也就是后来的贵州城、贵阳城,可见在此之前贵阳已有城垣。元代的《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亦载:“入我国土,军徇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总戎以镇之,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这些记载表明,贵阳城的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七十六载:“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设牂牁郡。东晋时期(317-420年),在贵阳地置万寿县。《晋书·地理志》载:牂牁郡有万寿县。《汉牂牁郡地理考释》:“万寿应在且兰之西,兹释且兰城在都匀,则可释万寿城在贵阳。万寿即分且兰之西部设县,疑贵筑、贵定、龙里为万寿县地。”唐武德三年(620年)贵阳属牂州,后改名称为矩州,州治即为今天的贵阳,《贵阳府志》记贵阳城因城南四方河“水方如矩”故名,说明这时的贵阳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因城外河流呈方形得名矩州。《新唐书》记载:“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比楼等七千户。”《新唐书》记载的矩州就是贵阳,仅此七千户,就说明当时城垣已有相当规模。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若藏献方物,诏授归德司戈。宋开宝七年(974年),若藏授意其子普贵以矩州地向朝廷请求归顺,普贵因此被宋廷敕封为“矩州刺史”。由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原因,蛮州又称为大万谷落,因此,朝廷曾经设置以此为名的管理机构。《大明一统志》记:“宋开宝(968-976年)置大万谷落总管府,嘉定(1208-1224年)间移府于今司治(即贵阳)。”古代,由于部族之间争夺生产、生活资源,长期征伐不断,相互攻城略地,为抵御侵略,大万谷落总管府治在的贵阳一定有城。

民国初年筑城远眺

元统一全国后,公元1279年将贵州更名为顺元城,这时已经明确记载贵阳有城。《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曰:“八番顺元,相传为夜郎、牂牁之表,殆古鬼方之境欤?蛮僚种落杂处,叛服不常,我国大军徇其地,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表明,贵阳城建成时间至少可上溯到宋代,只是当时是一座土城。明初,又将顺元城更名为贵州,嘉靖《贵州通志》和郭子章作《黔记》均述:“至元十六年(1279年),诸夷降附,置八番罗甸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及都元帅府于贵州。”《元史》记载:“大德五年(1301年)六月壬辰,宋隆济、奢节陷贵州,征行万户张宏纲、贵州知州张怀德皆战死”。这是正典中首次明确顺元城即是贵州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谯楼,在治城内宣化坊北,即元故城北门之址,本朝拓城而北,楼废。”《大明一统志》记有治所在贵阳的贵州宣慰使司,表明系可值守的城池。

贵阳城南水关旧貌

明朝对贵阳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造,最终形成这座城市的格局。第一次,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都指挥使马烨将贵阳土城改建为石头城。郭子章《黔记》载:“贵州省城,洪武五年,都指挥马烨筑。共长一千三百零九丈六尺五寸,高二丈二尺,基宽二丈,垛口共二千二百四十三个,城门楼阁共六座五门,小月楼共一十五座,水关二座,城铺共四十七座。”第二次的改造,是在明朝天启年间。随着居民的不断增加,筑城显得日渐狭小。天启二年,奢崇明、安邦彦反明作乱,围困贵阳城达十个月,出于防守和治理的需要,朝廷决定修筑贵阳外城。乾隆《贵州通志》记:“天启六年(1626年),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贵阳城由此成为内外城结构,共有九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筑城街景

随着社会发展,冷兵器时代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垣防御作用逐渐消失,自民国时期起,贵阳的城墙、城门被陆续拆去。1927年,周西成主黔时,为修城内可通行汽车的马路,将已倒塌大部分的北门拆除。1936年,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的城上谯楼被改建为碉堡,建中山路时在大西门侧另辟中山门。1937年,又拆除大南门月城,改建为与铜像台南北相对的广场,在其侧另辟中正门接中正路。1938年,在老东门侧另开一口,使中山路延伸出城接环城马路。在贵阳解放之前,城门、城墙相继拆毁。如今,仅存老东门及次南门、水磨河等处残缺城墙。

从以上记载看,以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建的石头城作为贵阳建城之始,显然与史实不符。以明确记载的五代(907-960年)末期主色毁矩州城垣算,贵阳建城的下限在1100年左右。此外,如果能够认定筑城是夜郎的竹王城,则贵阳城的下限在2400多年前;假如以汉设夜郎县作为有城的标志,贵阳至少建城2100多年;如果以《汉牂牁郡地理考释》为据,贵阳城时间约2000年;西晋时期(265—317年)夜郎郡如果有城,则距今约1700年以上;如果以东晋时期的万寿县城来计算,至少有1600年以上;如果以唐武德三年(620年)因“水方如矩”得名的矩州城计算,则贵阳城也有约1400年的历史。不管怎么说,贵阳城的历史至少应当有千年以上。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