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纸竹工艺品与剪纸艺术
所属图书:《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字

四、纸竹工艺品与剪纸艺术

汉族丧礼讲究“素”,不仅表现在饮食方面,也表现在服饰方面的素淡,以表示对死者的痛悼。布依族丧礼在饮食和服饰(特别是孝子、孝女的丧服)方面部分吸收了汉族文化这一文化特点,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却表现出与汉族文化心理截然不同的特点。例如,布依族丧礼上,可以看到色彩丰富艳丽的灵房、纸旗、纸幡、纸伞、纸轿、纸马以及“钱龙引吊”等等。一些地区要用各色蜡光纸剪成各种图案,用竹篾捆成架子,粘糊成如富丽宫殿一般的棺罩。整个氛围给人以喜气之感,感受不到汉族丧礼上那种沉重与悲伤。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亲人的去世都会给活着的人们带来深切的悲痛。不同民族在丧礼上表现的不同民俗特征,与信仰和传统文化观有密切关系。汉族也相信亡灵经过超度可以进入极乐世界,但汉族对“孝”的强调,要求人们在丧礼上要以素和简朴来体现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布依族也讲孝道,但这种“孝”是表现在对亡灵的归宿做周到的安排。既然亡灵的归宿是“旁仙”、“旁拜”,那么,就要导引,于是做成“旗幡”、“钱龙引吊”等;亡灵进入“旁仙”、“旁拜”行程中要骑马、坐轿、打伞,于是就必须为他准备好纸马、纸轿和纸伞;亡灵进入“旁仙”、“旁拜”要有住所,于是就要为他(她)建造富丽堂皇的房屋(棺罩或灵房)。总之,摩教信仰导致了这一系列纸竹工艺品的产生,是布依族民众基于摩教信仰,把一种良好愿望化为具体民俗行为的结果。在这一习俗行为表现中,亡灵成为上层社会一员似乎已是“事实”。为了更好地表现死者在世亲人这种信仰,寄托死者亲人的良好愿望和期冀,工艺师们对这类工艺品的制作一般都很用心,有的还成了专业化的人才。丧葬礼俗对布依族纸竹工艺美术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贞丰丧葬仪式上的纸竹工艺品灵房

纸竹工艺品中是建筑、编织、剪纸、印染、绘画、装饰、书法等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纸竹工艺品的棺罩、灵房、纸马、纸轿、纸伞、旗幡和钱龙引吊的骨架,是以竹篾为材料捆扎而成的。骨架是这类工艺品的基础。为了使作品逼真,工艺师必须对房屋建筑结构比例以及各种物件、动物的外形特征和各部件的结构比例具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骨架做好后,棺罩、灵房、纸马、纸轿等要用浆糊把白棉纸粘上,待浆糊干后,再在相应部位绘画、书写或贴上剪纸图案等,纸伞、旗幡和钱龙引吊等则用扎染、折染等方式将白棉纸染成各种需要的色彩,再粘贴到竹骨架上或悬挂在竹竿上。

纸竹工艺品造型精美,色彩丰富艳丽。但丧礼过后或烧掉、或堆放在死者坟头上任其朽烂,无法保存。因此,一旦传承人去世,该项工艺也就随之消失。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传承链条断裂的局面。

云南布依族丧葬仪式活动中的纸幡

贞丰布依族丧葬仪式活动中的纸旗纸幡纸伞和钱龙引吊等

纸竹工艺品还有哑面傩戏面具和丧祭仪式上为亡灵制作的男女小偶人等。

与其他傩戏面具用木料雕刻的工艺不同,册亨一带丧葬仪式上表演的“哑面”傩戏面具用纸竹做成。先用竹扎成骨架,再用白纸粘贴,最后用笔蘸上颜料勾勒出五官。

哑面傩戏面具根据角色性别和性格特征对面部进行描绘,构图比较简约、朴素。而白色底和彩色五官勾画,形成色调的强烈对比,与丧葬仪式总氛围十分吻合,给人一种悲凉感。

哑面傩戏面具之所以用纸竹制作,与这种傩戏产生时代的远近其实并无关系,而是与丧葬仪式活动的性质以及布依族传统观念相关。布依族丧葬仪式活动中很多物品都是为亡灵准备的,为亡灵到“旁仙”、“旁拜”极乐世界使用和服务,因此,仪式活动结束时均要焚烧,认为这样才能让进入阴间的亡灵真正得到享用。

册亨丧葬仪式活动中哑面傩戏面具

纸竹工艺品还有一类是小偶人。

在布依族丧葬仪式上,灵牌前往往摆放一男一女两个纸竹制作而成的彩色小偶人。据摩教信仰,亡灵进入“旁仙”、“旁拜”极乐世界后,就上升到上流社会,与众多神灵居处。既然身份变成了上流社会的成员,那就得有仆人服侍。小偶人就是为亡灵准备的,供他(她)在阴间使用。男女小偶人皆穿长衣,交领右衽,男偶人戴高帽,女偶人挽羊角发髻,腰间系腰带,双手自然伸直,脸上画上五官。这种习俗与人物造型,对研究布依族社会分层以及古代服饰,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剪纸是纸竹工艺品中的要素之一。但剪纸在荔波一带的做桥和做祧仪式活动中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内容更加丰富。

荔波县做桥和做祧仪式活动中都要搭建祭坛(也称傩戏内景)。祭坛上装饰的图案大多由剪纸图案构成。在举行仪式活动后,还需在主人的卧室内挂两幅宽约80厘米、高约40厘米的彩色剪纸傩祭戏图作为纪念,该剪纸具有套色装饰的“桥棒”(布依语)图案。有人物、花鸟、龙凤等图案,一般经过图案设计和剪刻套色而成,格外醒目,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贞丰布依族丧葬仪式上灵牌前摆放的纸竹工艺品小偶人

笔者2010年末赴荔波县驾欧乡做了一次调查,搜集了很多剪纸资料。荔波联山湾的摩教剪纸艺术是用剪刀和刻刀在纸上进行加工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也是布依族民间传统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一种绘画剪刻艺术,它具有民族风格和独创的时代感。

荔波傩书先生莫炳刚在创作剪纸作品

剪纸题材以人物、动物图案较为普遍。人物是其中重要题材之一。以人物为剪纸题材的作品,常先起稿绘型,再刻细部,后剪外型,力求刻画人物或动物的精神和特征,使环境气氛和人物的表现融为一体;以动物为剪纸题材的作品,一般都以花卉、山水相结合绘成图形草案而后剪刻。设计时必须抓住动物的特征,做到外形简洁,内部结构合理而又有装饰性,剪刻力求造型既夸张而又富有美感。

布依族摩教剪纸大多数是彩色剪纸工艺。用白、黑、红、黄、绿等彩色蜡光纸做材料。题材较为丰富广泛。有人物、花卉、走兽、文字、吉祥图案等。而综合人、鸟、花、山水、文字等绘于同一幅画面的情况较为常见。在图案处理上,民间艺人们各自展现出他们的想象力,除了传统的女神图案等外,野鹿含花、龙凤吉祥、双雨莲花、鸟语花香等各种形象常常被运用到彩色剪刻的图案中。可以看出,汉族民间文化对荔波摩教剪纸艺术取材产生过一定影响。为使剪纸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更具有装饰性,还用到套色、点染、点彩等手法。

彩色剪纸艺术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从古至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一带剪纸除了常常应用于祭祀坛面以及喜庆活动场所和门面装饰外,还用于寿诞生辰、乔迁新居、入学考第、送往迎来等。总之,剪纸艺术品可以运用于很多民俗活动中。而做桥、做祧等摩教仪式活动,则是剪纸艺术主要的应用场合。剪纸的装饰性、神秘性与色彩的丰富性,营造了一种既喜庆又庄严的氛围,起到了既能娱神又能娱人的双重作用。

荔波做桥仪式上装饰神坛的剪纸作品

荔波做桥仪式上装饰神坛的剪纸作品

荔波做桥仪式上装饰神坛的剪纸作品

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