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刘三姐歌谣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文学》 出版日期:2017-01-01

刘三姐歌谣

这是民间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不断被翻唱。我们今天提起刘三姐,相信很多人马上会想起这首歌。听过这首歌、知道刘三姐这个名字的人应该不少。获知的渠道可能不同,有人会从最近几年影响比较大的《印象·刘三姐》活动中略知一二;还有的人是从1961年拍摄公映的音乐故事片《刘三姐》电影中认识这位纯朴、智慧和善歌的壮族姑娘。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同胞而言,刘三姐是他们传说中的歌仙。他们不仅知道刘三姐,还很熟悉,常常引以为骄傲。尤其在每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墟”活动中,更会不断地提起歌仙刘三姐。

被奉为歌仙,自然免不了神奇之处。据查,关于刘三姐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明清两代渐多。本书摘录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刘三姐的记载:

记载的刘三妹与我们说的刘三姐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称呼。年刚12岁的刘三姐就能精通经史之书,因为善唱歌,慕名而来对歌的,竟没人能胜过她。她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不同方言区的人不仅能听懂,还以她所唱为模板。民间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终于遇到旗鼓相当的知音,痛快地对唱了七昼夜,双双石化成仙。当时人称刘三姐为“歌仙”,若是在今天,一定会被人直呼为“女神”了。

电影《刘三姐》剧照

歌仙刘三姐作为一个“标志性”人物,一定程度上是壮族民歌的集大成者、代言人,她唱歌无数,作为一个整体的《刘三姐歌谣》,既有刘三姐个人的智慧创作,更少不了壮族民众世代相传的深厚积累。刘三姐歌谣的内容大体分为生活歌、劳动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等。

这里引一段对歌:

这样一问一答的对歌,其场面通常是未婚男女各聚成一帮,远远地站着,用歌声交流。问答交替,一时答不上或稍有差错就会遭对方哄笑。为了保住自己一方不输,大家会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场面热闹而有趣。

从上面所引的歌词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比如鸭子、大船、荷叶和鸳鸯等。大家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民俗文化圈里,衣食住行等习俗有很多相同,彼此相熟,对歌问答时容易对应得上,不至于出现“鸡同鸭讲”的错位。比如问“什么结果一条心”“什么结果披鱼鳞”,回答是芭蕉、菠萝。这些都是当地出产的水果,他们可以信手拈来,若换成没见过芭蕉、菠萝的外地人,如何回答!记得《刘三姐》电影中有慕名远道而来的秀才与三姐对歌,秀才惨败。现在想想,秀才一定程度上输在他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上,以己之短去对人之长。

壮族是一个擅长歌唱的民族,生产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听到歌声。比如采茶时唱的歌:

歌为心声,收获的喜悦透过自在的歌声传递了出来,尤其是最后一句“甜满心头香满筐”的浓情描述。再来看看更直抒胸臆的情歌:

我们知道,最相思的红豆生在南国,妹把这份相思装进绣球,只等有朝一日抛出去,“一心一意”地等着情郎哥收下。壮乡有对歌传统,也有“歌为媒”的说法,是说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试探,互相中意时,姑娘抛出绣球,小伙子就接住了。绣球也是一个定情之物。

歌是用来唱的。这里只是作了些文字描述。现在网络通信这么发达,建议朋友们,输入“刘三姐”或者“山歌好比清江水”等检索、收听或观看,更直观地去感受刘三姐歌谣吧。

以电影《刘三姐》中的《多谢了》一歌作为本章结束语:

延伸阅读

三月三歌墟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歌会。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三月歌圩”。歌墟通常要延续两三天,人们集中在村外空地上,对歌双方都是未婚的青年男女,老人小孩也扎堆看热闹,商贩也不失时机地赶来贸易。稍大一点的歌墟可达数万人,方圆几十里的年轻人都会前来赶圩。当村人会给他们提供食宿。依传统,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要做五色糯米饭,要染彩蛋。三月三是一次歌的盛会,有才艺展示,有真情传递;三月三还是商贸集会,更是你来我往、加强亲戚联络的友情盛宴。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