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沟民间故事
伍家沟是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的一个村落,散布于武当山北麓的山林里,村内人口不足千人,以传统的农耕生产为业。“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便是对这一村落的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形象描述。村中以葛姓人口居多,杂以个别他姓。据20世纪80年代末期统计,这里会讲故事的人超过半数,涉及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谚语、谜语和歇后语等等,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两集,共76万字。该村因此被称为“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民间故事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可谓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本书所引的故事,主要出自李征康搜集整理并于1989年出版的《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伍家沟民间故事中的“故事”是个宽泛的“大故事”概念,包含多种题材,这里分别略作介绍。关于天体的神话,村里的“故事篓子”葛朝宝讲述《太阳和月亮》:
这样一个精短的讲述,以两则谜语开头。第一则谜语说月亮时用拟人手法,从有角到无角、再到两只角的变化,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盈亏圆缺过程。第三句“越老越寂寞”简直是神来妙思,一改前两句“从小”、“长大”的平白叙述,单以语义双关的“寂寞”一词传神——既描述了月亮由圆渐缺的缩减变化,也很自然地道出了人生渐近老迈时的无奈情态。第二则谜语相对直白,以金银两色对比,道出太阳和月亮的对应。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中,说太阳是个“姑娘”,月亮是个“儿娃子”,也是通过简短的对话,只寥寥数语,即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白描”出来:应该抛头露面的儿娃子自觉履行“男主外”的身份义务,展示了他的阳刚之美;本该内敛静守的姑娘却偏偏一反常规,要外出风光一下。好在事先做好了护身准备——带着扎花针。既满足了自己看世界的需求,又有效地防止了被人看的尴尬。儿娃子的中规中矩和姑娘的率真聪慧都跃然眼前。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神话,各民族各地区多有流传。在拟人化说法中,常见的多是太阳为男性,月亮为女性,比如我们常说的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也有少数像本篇所言,性别对换。
伍家沟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伍家沟民间故事中传说的分量也很大,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都有,有的有本地域特色,有的则与其他地方相传的类似。我们都熟悉三国时期刘关张三结义的传说,关于三兄弟的排行,《刘备当大哥》中讲:
《伍家沟民间故事集》书影
我国古代有结拜为亲的习俗,通常都是按各自的序次长幼排序。这个传说中这样一编排情节,分别把擅长谋略、中庸守成和莽直少谋的三兄弟性格传神地刻画出来了。至于他们历史上究竟是如何做的,那是史学家们要考据的事情,民间传说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文学虚构性给史事加点演绎成分,娱乐一下。
关于武当山大门玄岳门的修建,传说中讲:
我们知道,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在普通信众眼里,这里是神山圣地,每年都有大量香客前往朝拜。所以本传说一开头在讲述修建山门之前,作了简要的特殊交代:“朝山香客进了玄岳门,就算上了神路,再不敢疯疯笑笑,胡言乱语了。”既然来到神仙们的居所进行朝圣,言行举止免不了要规规矩矩。素日里,民间有句俗语,叫:“抬头三尺有神灵”,更何况是走在神路上!心中有了敬畏,便会不由自主地神形肃然,哪里还敢“疯疯笑笑,胡言乱语”来冲撞冒犯神灵!
在讲述立山门的石牌坊时,石匠们遇到了难题。一神仙化身为隔壁邻居般平凡的“捡粪的老爷子”一语点化:黄土埋脖……即用层层黄土把山门围立起来,再褪去土层。这样的“神仙点化”情节,在很多能工巧匠身上或者涉及复杂工程的传说中多有提及。神仙现身的形象多为当地人熟悉的白胡子老头、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等长者样貌,也有个别是小孩子形象。在有些传说中神仙不现身,而是通过托梦点化。神仙们的点化通常不是直言道破,而是通过语义谐音或类似的形象物暗示提醒。本传说中,捡粪的老爷子,当是早年间当地人常见的人物形象。农家人有句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不难想象,土里刨食的农家人对粪肥的重视和依赖。直到二三十年前,在各地农村的路上地头还时常能见到捡粪人的身影。
关羽夜读《春秋》
北京故宫角楼的修建,也有类似的神仙点化情节。据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时,梦见皇城周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也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梦境正合了自己“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想象,于是下令工匠按梦中的格局修筑角楼。这可难坏了工匠们,眼看工期一天天临近,还是一筹莫展。终于有一天,祖师爷鲁班显灵:他变成一个卖蝈蝈笼的老头,暗中指点工匠根据蝈蝈笼的形状,修建角楼。工匠们据此才得以完成任务,修建出玲珑精致的建筑精品。
再引一则武家沟民间故事中的《老虎精》,将其情节归纳如下:
这样的幻想故事,也常常被冠名为“老虎外婆”,也有的故事将老虎换成狼,成为“狼外婆”。老虎外婆或狼外婆的故事,国内外都有很多流传。尽管有一些枝枝蔓蔓的细处差别,但总体上的情节主干大致相同,也因此,这样的故事构成一个故事类型,简称“老虎外婆型”或“狼外婆型”。
故事的类型分析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情节、主题和人物等不同参照,把具有类似要素的故事归为一种类型,因为参照的不同,一则故事可能会被划分到不同类型中。比如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传说,因为有兄弟分家情节、有织女化成天鹅飞临人间沐浴的情节,它就既属于“两兄弟型”,又属于“天鹅处女型”。
武家沟民间故事中,有我们常见的“呆女婿型”和“巧女型”故事,今各引述一则。先说“呆女婿型”的《四十两银子学艺》:
憨子的呆首先表现在用重金学来几句简单的话,然后又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最后竟然很意外地打败身边不呆的、自以为聪明的人。完全可以用出奇制胜来形容,奇在场景的巧合,也奇在呆人的一反常态。呆子学话学做事、再机械地套用,制造出笑点,这是“呆女婿型”故事的主要思路。与之对应的巧女(或巧媳妇)型故事,则是突出弱女子的精巧聪明。这里摘引伍家沟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封住半爿牛屁股》:
双方刚一开口,胜败立现。不妨用今天流行的网络语来评价小姑娘这一回合的神勇表现,此刻,我想到这两个词:“秒杀”“完胜”。至于那位倚老卖老、没事就出来刁难人的白胡子老头,当时是什么表情,该给他什么评价,读者自己发挥吧。反正,机智的小姑娘就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轻轻松松地解决了父亲的难题,保住了父亲擅长“说白话”的面子和地位,赢得了自己“巧女”的名声。
延伸阅读
巧媳妇
巧女(巧媳妇)型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上文对武家沟村流传的一个版本作了简略介绍与分析,这里再从《湖南民间故事选集》中选取周健明搜集整理的一则长篇《巧媳妇》,来看看巧女到底有多巧。这则故事集中了多个情节于一体,难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再经巧女逐个破解。故事的节奏感很强:难题来了,很容易让人陷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紧张思索中;待到巧女解了题,便会不由自主地松弛神经,心中生发出“哦,原来如此”的感慨。通过环环相扣的情节铺垫,巧女的聪明才智也得以充分展现。读罢掩卷,对巧女,乃至对故事中谜题的情节设置,至少都可以给个“哎呦不错”的评价。
好了,闲言少叙,奉上故事的原文节选,跟随巧女享受智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