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一起,常被统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这四大传说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在我国很多民族和地区都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由之而生的各类艺术作品也屡见不鲜。
牛郎织女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初具雏形,到了汉代,传说的主要情节也基本完备。这里,暂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准喀喇沁资料本(五)》中选取一则牛郎织女传说,摘录其部分内容,叙述如下:
朱仙镇年画:牛郎织女
这则传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四个单元:(1)兄弟分家;(2)老牛帮牛郎找到织女,成亲;(3)织女飞走,牛郎挑上孩子紧追;(4)王母娘娘划天河分隔,两人七月七鹊桥相会。这里再作两点补充,在“织女飞走”这一情节中,本传说讲的是织女自己主动飞走的;另有一些传说则是讲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偷偷下凡间生活,或者亲自出马,或者委派天兵天将前来擒走织女。至于“七夕鹊桥会”情节,本传说是王母娘娘直接告知牛郎,牛郎听错了;在其他一些传说中,则是王母娘娘派喜鹊去传话:让牛郎织女每隔七天见一次面,结果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见一次面。为惩罚喜鹊,王母娘娘责成喜鹊七月七时为牛郎织女搭桥,这才有了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民间还相传,在七月七这天看不到喜鹊:它们都忙着搭桥去了。
延伸阅读
鹊桥会
喜鹊为牛郎和织女夫妻俩见面而搭的桥,俗称鹊桥。后来专指为男女之间喜结良缘而提供的媒介。如今一些相亲大会,也多有取名鹊桥会的。
乞巧节
因织女擅长织布,心灵手巧,俗称“巧娘”。民间有农历七月七小姑娘向巧娘乞巧的习俗。七月七又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等。乞巧的方式有多种,如甘肃西和地区有“生巧芽”、迎巧娘等仪式。“生巧芽”要提前半个月左右着手准备,小姑娘在家中选出颗粒饱满的豌豆、扁豆、玉米和小麦等种子,浸种发芽,悉心培育。到七夕前后,大约长到二三十厘米长。取出,放到平盘里,用彩线缠好,用来供奉巧娘娘。种子的芽儿发得好坏,对小姑娘是不小的考验,长得又高又齐整,才得以称“巧”。迎接巧娘时,姑娘们还要唱仪式歌:“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
牛郎担担子 民间剪纸
除了“生巧芽”,很多地方还有水面浮针的习俗。具体做法是取一盆水,在日光下曝晒,至水面有一层薄薄的膜时,姑娘们先祈祷巧娘赐巧,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绣花针一枚枚横放到水面,若针横停在水面上,则意味着得巧,横浮的针越多姑娘越巧;针若沉到水底,无疑就是笨丫头了。
这些乞巧习俗早先年间比较盛行,至近几十年来已逐渐衰微,乃至中断。更多存留于文献记载或者老人的记忆当中。最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有些地区的乞巧习俗重新被挖掘出来。由于女红不再是大多数女孩子的必修业务,“生巧芽”、浮针乞巧等仪式追求也不再是考量女孩子巧拙的标准。如今再次复兴起来的乞巧习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体验式的快乐感受。
古诗词摘录
四大传说
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
孟姜女寻夫 小校场年画
孟姜女传说梗概:
孟姜女投水 小校场年画
断桥相会 小校场年画
白蛇传传说梗概:
吃雄黄酒 小校场年画
英台欲投学 小校场年画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梗概:
英台投山伯墓 小校场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