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天坛传说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文学》 出版日期:2017-01-01

天坛传说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后经过不断地改扩建,到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和牺牲所等。祭天是古人对大自然及“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一种反映,在专门的祭坛上,通过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对上天的尊敬、顺从与企盼。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组成。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中间由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接。圜丘是我国古代石材建筑的代表作,分三层石坛,上层中心的圆石称“天心石”,围绕这一圆点,向外扩散九圈。第一圈由九块扇形石板铺成,第二圈9×2共18块扇形石板,每一圈都以九的倍数递增,最外围一圈就有九九八十一块石板。九为最大的阳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天”。圜丘上的栏板、望柱的数量也是九或九的倍数。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圆形古建筑,也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的建筑构架极为精巧,祈年殿的柱子变化与我国农历年、月、日、时辰及季节的时间变化相对应。殿里共有28根柱子,与28星宿对应。其中的四根龙井柱又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12根金柱对应着一年的12个月,12根檐柱对应着一天中12个时辰,金柱与檐柱的总数24,又对应着24节气。天坛建筑的精巧构思,体现了固体建筑与时空观念的完美结合。

天坛初为皇家祭天的专用场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天坛的祭天功能。1918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向民众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天坛作为看得见的物质建筑得到的荣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围绕天坛产生流传下来的传说同样精彩,2011年5月,“天坛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圜丘(杨秀摄)

老北京人还习惯把天坛周边地区称为“坛根儿”,他们把坛根儿的传说也附会给天坛,成为天坛传说的一部分。天坛的传说主要涉及建筑的由来、修建过程中的神力相助、坛内的物产等等。关于天坛的由来,民间传说大意如下: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早就有皇家祭天地的礼制,如《礼记·曲礼》中即有“天子祭天地”的说法。“圜丘”是祭天典礼的专用祭坛,周公制定的“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的制度被历代皇帝遵行。祭天的一大诉求是求得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朝最初定都于南京时,即在钟山之南建圜丘,钟山之北建方泽,以祭天地。迁都北京后,又按南京天地坛的规制营建北京的天地坛。这是历史上的记载。但是在民间,百姓有自己的想象与理解,于是就有了最初为求雨而建坛的传说。

民间也有很多关于天坛如何修建的传说。面对这样巧夺天工的精致建筑,在人力之外,又被赋予神秘外力的帮助。《神童相助修圜丘》的传说,便有一个化身为乞丐的小神童,到工地来讨饭,吃完饭,就从身上扯下一块破衣襟擦了擦嘴,扔下破布,就跑没影了。工匠捡起破布片,上有清晰的圜丘图样。符合皇帝“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的要求。王文宝编辑的《北京风物传说故事选》一书收录了1959年木匠孔宪振讲述的《祈年殿的故事》,故事讲,修祈年殿时,有一个年近70的老头到工地说他会木工活,要来挣点钱糊口,工头可怜他就收留了,但没给他派活。老头主动请活干,工头就随便给了他一块圆木头。老头把圆木头分成无数块木楔子,第二天就没再来。工头不知这木楔子有何用,就先收好。等到安装房顶时,各梁柱之间接口处都不牢靠,工头想起了那些木楔子,拿来一用,正好严丝合缝。大家都感激祖师爷鲁班的暗中帮助。

祈年殿(杨秀摄)

除了修建天坛的传说,还有一些天坛物产的神奇传说。比如《天坛益母草》的传说,讲了益母草的由来,情节梗概如下:

这样一篇有头有尾的长篇传说,讲了益母草和“龙须菜”的由来。其顺序应该是先有益母草,后有天坛和“龙须菜”。传说讲姑娘为母亲治病寻药的去程时,情节相对饱满,从描述的千辛万苦中,可见姑娘的坚定与坚强,神力相助的白胡子老头儿和两个姑娘又充满了奇幻色彩,至于把水中倒映云天的景色叫成“地上天”,则又体现了趣味和机巧。姑娘得到了灵药后,归心似箭,回程途中便不着笔墨。至于益母草和龙须菜的命名则讲得简要清晰,既合人之常情,又充满了智慧。

天坛里的物产除了益母草,还有甜水。北京城内苦水居多,古有“苦水幽州”的说法,但天坛神厨的井水却很甘甜。据民间传说,这是因为井与天河相通,是神水。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天坛都是我们当之无愧的宝贵遗产。它与北京城的其他古建筑一起,让北京城的文化更厚重与灵动。

延伸阅读

高亮赶水

传说讲,明朝初入北京时,刘伯温正大兴土木,修建北京城。这将破坏盘踞在这里的龙王和龙母的龙宫。龙王和龙母商量着要把城里的水都收走,让他们没法在这里待下去建城。

第二天一清早,龙王和龙母带着龙儿龙女,扮作乡下人进城卖菜的模样,推着小车,混进了京城。他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把车上的青菜全都倒在了地上。然后,龙儿把城里所有的甜水都给喝干了;龙女则把所有的苦水都给喝净了。随后,龙儿龙女变成了两只鱼鳞水篓,一边一个躺在车子上。龙公推着车子,龙婆拉着小绊儿,出了西直门,扬长而去。

这时候,刘伯温修造好了八臂哪吒城,正带着大家修皇宫呢。忽然有人报告城里大大小小的水井全都干了!刘伯温心里琢磨:准是这座八臂哪吒城招了龙王一家子的嫉恨。便赶紧派人分头到各城门查问,今天有没有模样特别的人出入城门。查问后,手下回报,说只是在西直门看见一个罗锅儿老头,推着一辆独轮车,前边还有一个老婆婆拉着小绊儿,车上放着两只水淋淋的鱼鳞水篓,在一个时辰前,出西直门去啦。那两只鱼篓很特别,看着分量不大,可那老汉推着显得挺费劲!刘伯温听了,得知是龙王把水收走了。需要派一个人,趁龙王他们不注意,扎破鱼篓,把水追回来。有一个叫高亮的年轻工匠愿意前往。刘伯温告诉高亮:把两只篓扎破后,径直往回跑,不管后面有什么响动,千万不能回头。

高亮带上红缨枪,出了西直门,一时间为难了:该往哪个方向追呢?他想了想,军师说了孽龙会把水送进海眼里去,海眼只有玉泉山有。于是赶紧往西北追去。不久,就追到了玉泉山前。高亮见远处有个装着鱼鳞水篓的小车,一个罗锅老头儿正跟一个老婆婆坐在地上擦汗呢。不用说,这就是龙公、龙婆,他们一定是累乏了。高亮钻进了高粱地,绕到龙公、龙婆的后面,猛然地举枪就扎,一枪就扎破了一只鱼鳞水篓,水哗的一下流了出来。高亮举枪要扎第二个,可哪里还有水篓?只见一个腆着肚子的小伙子一下就钻进玉泉山海眼里去了。这时龙婆抱起扎破的水篓,跃过北面的山头,奔向了黑龙潭。龙公恶狠狠扑向高亮,高亮提枪转身就跑,后面像涨潮一样的大水就追下来了。眼看就到西直门了,他看见城墙上的刘伯温了,心里一高兴,没留神回头看了一眼,不想就被大水给卷走了。

打这儿起,北京城里的井又有了水,可大部分是苦水。甜水呢?甜水叫龙子给带到玉泉山海眼里去啦。后来,人们在高亮死的地方修了一座桥纪念他,就叫“高亮桥”,也就是现在西直门那里的“高梁桥”。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