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传说
若论起我国古代的育儿好妈妈,“孟母教子”中的孟母和“岳母刺字”中的岳母自然都该位居其列。这里单就孟母教子传说略做一些展开。
孟母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是儒家的“亚圣”级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仁政”,在《孟子》一书中多有体现。
孟母教子传说主要讲述的是孟母为了给年幼的孟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卓识远见。我国古代广被普及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曾提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便是孟母教子的典故。
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也有叫“孟母三迁”的。其梗概大致如下: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和爱好等方面都在慢慢习得的儿童而言,周遭的环境影响显得格外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强调的是好的成长环境对儿童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三迁”中的“三”是虚指,多次之意,不是具体的三次。
光有“择邻处”还不够,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专注力与恒心的培养。
另有“买肉啖子”的传说,说的是孟母对孟子诚信品质的培养。
这样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在孟母眼里都是大事,她不仅时刻提醒孟子应该如何做人做事,还不忘以身作则,在言传和身教两方面同时下功夫。即使孟子成人娶妻后,仍不忘随时给出敦促和建议。在孟子欲休妻时,理智地劝说孟子,以礼服人。
这样看来,通达事理的孟母,不仅是位称职好妈妈,也是古代社会一位难得的好婆婆。她用自己的勤劳、贤良与智慧,或明言直示,或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后人,宽严相济。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传递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延伸阅读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之意,第二和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之意;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之意,第二和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之意。全句大意是赡养孝敬自己家老人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家小辈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小孩。表达了孟子的“兼爱”思想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有利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的地形重要,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不得志困窘时就洁身自好,改善个人品德修养;通达得志时,就努力使天下都能得到益处。
孟子故里
孟子故里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南26里西凫村偏西,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孟子故里”坊和孟子故宅正殿各一座。殿西一池,名“孟母池”。池西为南北流向的白马河。河桥为18块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碑石铺成,西有“孟母井”。传说此处为孟子故居,因村西近坟茔,孟子幼时常嬉游墓间,后迁居市旁,后又迁学宫附近。
孟母林在孟子故里以东不远处,为孟轲父母合葬地。孟子以后,其后世子孙亦结冢葬此。林内有元、明、清历代石碑数座。入林道不远便是享殿,为一方正院落。孟母墓在孟母林内西北角,墓坡高两丈四尺,周围四丈五尺,前有供案、石鼎、石瓶等。原来还有石碑,上刻“亚圣孟母端范宣献夫人墓”,今碑在享殿后。孟母仉氏,曾被后人尊为“母教一人”。
孟子林亦称亚圣林,是埋葬孟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邹城市区东北的四基山西麓。据林内北宋景祐《新建孟子庙记》碑和孟氏《三迁志》载:孟子林始建于景祐四年(1037年),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增修,至清康熙年间已成规模。林内树木茂密、古老苍劲,是国内现存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1998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四月初二,是孟子林古会,成千上万的孟氏子孙和老百姓汇聚到这里游览、瞻拜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