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徐文长故事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文学》 出版日期:2017-01-01

徐文长故事

徐文长(1521—1593),名渭,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书法字画兼工,能操琴,通音律,还是颇具影响力的戏曲家,著有杂剧《四声猿》等作品。徐文长自幼聪慧,敏而好学,然仕途不顺,成为秀才后,虽屡次参加科考,但未再中举。身遭多次变故,生性狂放不羁,生活不安稳,晚景凄凉。

民间关于徐文长的传说很多,基本上走的都是“机智人物”路线。他的机智主要表现在年幼时的比才学、比智慧,稍长后以计谋惩治、嘲讽那些贪官乡霸等奸坏之人方面。在乡民眼里,他是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但却不是文弱书生,他同情弱小,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替人打抱不平。因为他是“机智人物”,故事情节便免不了诙谐幽默的成分。

本书主要从谢德铣等人1979年整理编撰的《徐文长的故事》中选取几则传说。

先来看《智取礼物》的情节梗概:

聪明的徐文长在考场上的表现也总能脱颖而出。《赶考》一篇有过描述:

这则传说一共有两个考核环节,前面是窦太师随口“念了一课”,要求学生们对下句。这里的“一课”指的是对对子。我国古代格律诗发达,格律诗每两句结成一联,通常把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也有叫上联下联的。两句诗讲究对仗押韵。古时候,小孩子读书初始就接受这种对应格律的训练,多从一个字开始练习,然后两个字三个字地逐渐增加难度。如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之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自己在私塾中,“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说的便是从三个字到七个字的对课练习。

上面,窦太师和徐文长的对课:

出句和对句在词性和读音上都讲究对应押韵。对对子既是古时读书人必备的基本功,也是文人间常见的切磋、娱乐方式。相关的轶事典故民间多有流传。我们今天最常见的门框两边的楹联,又叫对联,其字句构思就是这种对仗文化的体现。

再来看《助人解危》中的徐文长如何巧用诗句帮助弱小乡民的:

再引一则徐文长帮助弱小乡民的传说《踢毽子》,大意如下:

关键时刻,运用这种大家都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物事来说事,小题大做,给不可一世的嚣张者“扣帽子”打压一下,能准确地击其要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类似的传说还有一则《西湖救渔民》:

这些传说讲的都是双方直截了当的对峙,有当面锣对面鼓的痛快。还有一些传说情节设计得比较巧妙,多了一层“转折”,属于初看没问题,一解释才见深刻与犀利。这类传说基本上是在玩“文字游戏”。比如《青天高一尺》传说:

这是典型的明褒暗讽,用了风雅的形式。他还用这种方式,给不学无术却一心附庸风雅的人有力的暗讽:

真相一揭,讽刺力道十足。这些传说因为是针对那些为富不仁、贪官和“地头蛇”等“恶”的代表,徐文长针砭起来自然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不乏“火药味”,面对那些还算不上恶的平常人以及身边朋友,他便发挥温和路线,以诙谐幽默、活跃气氛见长。

《“庆有余”与“呱呱呱”》传说就体现了这种风趣:

亲爱的朋友,读到这里,你笑了没有?是不是也笑得合不拢嘴了呢?这要是在手机微信上,你会不会毫不犹豫地送上笑脸,然后不住地点赞呢?我用两个“哈哈”来作为本篇的结束,你觉得够吗?

延伸阅读

“独角兽”对“比目鱼”对课

传说,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先生出了“独角兽”三个字让学生来对下句。学生中,有对“两头蛇”的,有对“四眼狗”的,先生都不是很满意。鲁迅想了想,对了“比目鱼”。先生拍手叫好,连声称赞。因为“独”有“单”的意思,“比”正好表示“双”。两个字都表示数字,又都不是数词,对应得很好,比其他同学直接以数字相对更契合。而且从意义上讲,独角兽为传说中的瑞兽,比目鱼是罕见名贵物种,对应性更好。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