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
这首诗歌出自宋代郭茂倩辑录的《乐府诗集》,名曰《大子夜歌》。它本身的体裁属于吴歌谣,描述的内容又正是吴歌谣的特点。歌中的“可怜”作可爱讲,重点评述了吴歌中的《子夜歌》最可爱。如何可爱?后两句紧接着做了说明。
吴歌是指我国江南吴语方言区的歌谣。说起吴语方言,我们会想起“吴侬软语”这个词。一个“软”字尽现了吴语的温婉清丽。吴语方言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
《吴歌遗产精粹》书中言,吴歌历史悠久,据贾芝先生考证,用文字记载的吴歌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吴歌在历史上真正作为一种歌体出现,是从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开始的;其中大部分作品收入宋代郭茂倩辑的《乐府诗集》之中”。底层民众口口相传的吴歌,不知历经了多少朝代,才被识文断字高居庙堂的人记录在册,保存流转。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挂枝儿》《山歌》两部民歌著作集中辑录了大量吴歌。这为后人了解、研究吴歌留下了宝贵财富。到“五四”前后,顾颉刚等人编纂《吴歌甲集》和《吴歌小史》等,开启了对吴歌的学术研究。近几十年来,吴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得以延续,除了简短的歌谣外,另采录到了一些长篇叙事的吴歌。
小巷吴歌 桃花坞年画
吴歌的内容主要是对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及情感的反映。大致分生活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
先把冯梦龙辑录《挂枝儿》中引用率很高的吴歌《泥人》抄录如下:
怎么样?是不是构思很巧妙?是不是把相爱小男女彼此共拥有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情到深处都诗人啊!再来看看恋人间依依难舍的《送别》:
本是没完没了哭哭啼啼的离别,加了“赶脚的”车夫一搅和,风趣立现:他不说自己急着要走“快递”的焦急,托词说“驴儿受了苦”,很智慧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与催促之意。
有唱相恋同处的喜悦歌谣,也有表达异地相思的苦楚之歌,出现于宋代、被冯梦龙收录到《山歌》里的《月子弯弯》就是这样凄凄惨惨情调的歌谣:
这首歌谣的版本很多,第一句有“月子”“月儿”和“照几州”“照九州”之别,第四句,也有“多少飘零在外头”的说法。据说这首歌当初多是水上船居民于静夜荡舟而歌,“声甚凄怨”。虽然歌中唱到“欢乐”,唱到“同罗帐”,但真正排遣的分明是飘散的离愁。
高兴也好,忧伤也罢。歌谣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真切的,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忸怩做作,冯梦龙对山歌这种风格的评价是:“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他说的假当然是假情假意的假。
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首先搜集整理了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后在其他地区也有陆续搜集。《五姑娘》唱述的是发生在清代的故事。说江南水乡有个富户杨金大,他的妻子对杨金大的两个妹妹四姑娘和五姑娘很苛刻。她把四姑娘卖往他乡,对还留在家的五姑娘她也看不上。这个恶嫂喜欢家中的长工徐阿天,但徐阿天只中意五姑娘。恶嫂就把徐阿天赶出大门,五姑娘被迫到磨坊上吊。正好四姑娘从外面逃回家,救出五姑娘,让她和徐阿天一起逃走,四姑娘自焚于磨坊。杨金大夫妇见磨坊失火,以为是五姑娘烧死了。徐阿天和五姑娘逃走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来,五姑娘想念四姐,就让徐阿天去接来四姐。徐阿天回去,却被杨金大夫妇诬告入狱。五姑娘等不回徐阿天,就找回哥哥家,哥嫂一见“死”了的五姑娘回来了,以为活见鬼了,吓得打翻油灯,屋毁人亡。五姑娘得知丈夫已被处死,投河自尽。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民间歌手陆阿妹(1902—1986)能吟唱两千多行。这里选她演唱的《汾湖对歌》中的一片段:
嘉兴西塘五姑娘塑像
这一段是双方确定了互为心上人之后,阿天夸赞五姑娘,五姑娘听得眉开眼笑,心花放。只简短的几句,就把远望中的一对恋人的内心、表情和动作都描画出来了,动感极强。来看这句:“伊要要紧紧拉开喉咙唱起山歌响铜铃”,说的是阿天赶紧唱山歌,歌声铜铃般响亮,把两句凝成一句唱,句子本身营造出一种萦绕繁复的美。歌中把五姑娘比喻成高山上的灵芝仙草,很符合她的富家女身份和在阿天心目中的位置,紧接着阿天表决心“要摘灵芝爬上青山勿怕路程遥”。意境美,节奏也紧凑明朗。
从八岁就学唱山歌的陆阿妹,不仅能唱两千多行的《五姑娘》,还能唱其他长长短短的吴歌无数,她出身贫寒,大半生都在辛苦讨生活,唱了一辈子吴歌,不拿山歌当生意经,唱山歌不收钱粮,强调“各人各唱各条心”。有陆阿妹这样的吴歌歌者,我想起这几个字:幸甚至哉!
延伸阅读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编撰。是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现存100卷,是目前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我们都熟知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便出自这里。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立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为“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作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至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言、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