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节日来历的传说
“六月六”是布依族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布依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歌舞活动为载体,含有宗教性、生产性和文娱性特征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它表达了布依族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对粮食丰收的愿望,对平安和谐的期盼,对美满婚姻的追求。
在布依族地区流传着关于“六月六”来历的传说,有的说“六月六”是祭祀山神、树神的日子;有的说“六月六”是祭奠祖先,感谢他们发明、栽种了水稻等,各地流传的版本不一。
在贞丰县岩鱼古寨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六月六”由来的传说。很久以前,世间没有田地,布依族祖先们为了给子孙开荒造田,整日劳作,十分辛苦。其中有个大力士胖子,名叫饱肚艾,他身高八尺,力大如牛。饱肚艾力气惊人,他的饭量也惊人。他虽然一天只吃一餐,但每餐不低于10斤,他一人干的活可顶10个人干的活儿。囤箩大的石头,他用手轻轻一扳,那石头就分成两半。饱肚艾很勤劳,他开荒造田所花的时间短,且田又大又宽。他也很善良,总是帮着乡亲们开荒造田,所以四村八寨的人都很喜欢他。
饱肚艾名声越传越远,乡亲们越尊敬他,想扩张领土的首领就越想得到他。于是,那些首领就开始到处打听饱肚艾的下落,非要得到他不可。不久,这风声传到了饱肚艾的耳边,他想了又想,决心不当那些首领的奴仆,要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心只想开荒造田。为了隐藏自己的踪迹,他决定改变原来的劳动方式,即白天休息,夜间挖土造田。
饱肚艾挖土造田完一处,又辗转到另一处。年复一年,饱肚艾来到了葡萄藤寨(现贞丰县岩鱼古寨)。那时这个村寨的村民都居住在后龙山上,这里只有石头和杂草,没有平地。饱肚艾先摸清其地形和水流去向,然后他就组织村寨的男女老少日夜伐木,开荒挖土,砌坎造田,经过许多个黑夜,终于造出大坝,还开凿出一条自东向西潺潺流去的“紫色河”。
纸马
当饱肚艾带领葡萄藤寨的乡亲造出大坝后,他已年过古稀,一生未婚,独居在燕家坡脚的大岩洞里。有一年六月,他突然得了一场病,身体每况愈下,葡萄藤寨的乡亲束手无策,不知怎么才好,那时既无医又无药,到底怎么办呢?有人说天上有仙医能治好人间所有病,赶快派人去请仙医来。可是,又不知道仙医住在何方,又无路上天,到何处去寻找呢?大家商量了一会儿,干脆派人到最高的山峰——坡习老,向四面八方呼喊:“请仙医前来救命。”人们连续呼喊了三天三夜,口也喊干了,脖子也喊哑了,还是听不到仙医的应答声,也看不到仙的身影。
却说饱肚艾病重期间,他不愿住在岩洞里了,他拄着拐棍走一步歇一步地离开了岩洞,来到了“紫色河”源头,来到了他亲手开荒的大坝那,在田角水口处,就坐在那儿不动了。
农历六月六这天凌晨,只见饱肚艾仰天长叹一声,然后对身边侍候的人说:“我老了,造不动田了,但开荒出的田地你们一定要种好啊!另外芭茅和鸡血都是驱邪物,我死后,你们每逢农历六月六这天,各家都要用五色花糯米(粑)、鸡、肉、酒、芭茅扎纸马等祭物到自家的田角水口处敬供。”饱肚艾刚说完这些就离开了人世间。
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饱肚艾,在“六月六”这天早上,布依族各户都要蒸好五色花糯米(粑),然后带着小孩,抱着大公鸡和其他供品到自家田角处水口处,杀鸡祭田神,把喷着鸡血的纸马和三根鸡翅毛扎在芭茅秆上,再分别插到自家的每块田中央。这是为了向饱肚艾祈祷,祈求他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敬供田神结束后,各自回家备上丰盛的饭菜敬供祖宗,然后团聚就餐,欢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