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贡品——威宁荞酥
威宁荞酥是威宁自治县生产的一种传统民间小吃名点。这种糕点以其原料的独特和制作历史的悠久而享誉全国,明清时期曾被列为贡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生产历史。威宁荞酥制作精细、可口香酥、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威宁自治县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荞乡”之称。毕节荞麦已被列入农业部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威宁是其主产地之一。威宁荞麦全为天然无污染农作物,这为全县苦荞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世界上种植的荞麦有两大类,一类为甜荞麦,一类为苦荞麦。甜荞口感好,但营养远不及苦荞。故有“甜荞养嘴不养身,苦荞养身不养嘴”之说。苦荞麦属蓼科双子叶植物,学名鞑靼荞麦。苦荞麦营养丰富,含蛋白12%、脂肪2.2%、淀粉65%、膳食纤维2.5%,特别是它所含的生物类黄酮——芦丁2~3%,是其它谷物所没有的。苦荞麦还富含微量元素硒、铬等,内含的19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所必需。《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续精神、利耳目之功,有降气宽肠、健胃排毒之效。现代医学表明,苦荞麦具有降低血糖、血压、血脂、减肥、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现代分析及研究结果还表明,苦荞麦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不仅含有人体健康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而且含有较多的芦丁、苦味素,对轻型糖尿病有特殊疗效,对癌症的治疗和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威宁荞酥因色泽金黄又称“金酥”。制作威宁荞酥时,以苦荞粉面为主要原料,加白糖、红糖、洗沙、玫瑰、火肘、水晶、枣泥、猪油、菜油等多种配料制成。一般制作荞酥的流程是:先将适量红糖加水煮沸,熬成红糖水,停火后,放入菜油(为面粉重量的20%左右),再依次加入碱、小苏打和白矾水,搅匀后加入荞面、鸡蛋,将面团和好后从锅内取出,晾8~12小时作为主料。将红小豆煮烂,做成洗沙,加入红糖,煮至能成堆时,再加入熟菜油出锅,即成馅料。将面团分成若干份,擀成皮,包入馅心,在印模内成型,入炉烘烤,至皮酥黄即可。威宁荞酥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深圳市谱尼测试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每100克威宁荞酥含能量1853千焦、蛋白质5克、脂肪19.2克、碳水化合物62.2克、钠44毫克。
威宁荞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据传,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贵州宣慰使奢香赴京入朝,奢香想把乌撒(今威宁)特产的苦荞麦粉做成寿糕上贡给朱元璋,可是多次试验都没有取得成功。眼看寿期临近,奢香心急如焚,遂四处颁布告示,如有人做成此种糕点愿出重金奖赏。有个叫丁成久的重庆人揭了告示,他反复琢磨,对照传统糕点并博采众长,终于制成了一种非常精致的糕点,将其取名“荞酥”,令奢香非常满意。明太祖朱元璋在品尝奢香所进贡的“九龙捧寿”荞酥后大为赞赏,称为“南方贵物”。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高度重视威宁荞酥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将其列为威宁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品牌来打造。一是授权成立威宁自治县荞酥协会,对威宁荞酥加工企业进行有效整合;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强威宁荞酥的品牌建设,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努力,目前,全县从事荞酥生产加工的企业有近百家,年产量约10万公斤,产品已进入国内20多个省(市、区)的多家大型超市和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商场。
2012年2月20日,威宁荞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登记注册;同年,威宁荞酥还获得“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及国家外包专利保护;2013年,威宁荞酥进入“贵州自主创新品牌100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荞麦这种农作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威宁荞酥已逐渐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高级保健食品,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