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之“江西会馆”
旧时的会馆,是人们歇脚聚会的公共场所。历史上的江西会馆,是明、清时期江西籍在外经商的人士等捐资在异地建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的地方,多用于联络乡谊、感怀乡情、祭祀神灵、聚众演戏和救济同乡。位于如今金沙县清池镇的江西会馆,位列同期同地修建的四大会馆(其余三个会馆分别是四川会馆、湖北会馆、贵州会馆)之首,且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是当年清水塘(清池)盐茶文化遗存下来的保存最为完好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清池江西会馆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江西会馆是当年江西籍人士捐款修建的会所,因而名之;又因江西人崇拜许仙真君(许逊),于是又将其称为“万寿宫”。江西会馆于清乾隆年间开始选址修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四月,黄号军(焦联升义军)来到清水塘,当地流氓地痞趁机作乱,江西会馆被当地豪绅和官府一把火烧光。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江西会馆重新修建完成。现在大天井左右两边山墙里面镶嵌的石碑,清楚地记载着重建的史实。2011年年底,金沙县将其列为“五古”保护重点项目,进行全面修缮。该会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8平方米,坐北朝南。这里原为宗教活动场所,信徒信仰佛教。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到十五举办“皇会”;六月六日举办“圣地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办“观音会”(传说观音菩萨有这三个生日)。
江西会馆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鱼池、小桥、山门、戏楼、前殿、正殿、后殿。东西置两厢,分设僧庵、斋膳舍等。围砌约4~6米高的墙垣,为砖块构筑。内有终年积水的石井两口,有3幢阁楼。主体建筑之一“戏楼”,为九脊梁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高8.50米,四角起翘,筒瓦盖顶;角下檐板处浮雕龙兽等浅雕图案。三进殿宇均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其门窗、斜撑、柁峰板上均刻有不同的花纹图案。东西厢(僧庵、斋膳舍)也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
会馆的第一层是戏楼,戏楼四周原雕刻封神榜全套内容图案。大天井前面的戏楼下面有两眼井,左边为活水泉,水从地下渗出来;右边为滤水池,两井之间是特制的过滤层。会馆里的住持常取滤水池里的积水煮茶供佛,茶汤晶莹透亮无茶垢。天井两边为阁楼,阁楼下的厢房为斋膳舍,楼上为演戏的准备室。天井是当年盐茶交易和做会的场所,也是看戏的地方。
会馆有三个大殿。均面阔三间,两边为耳房,通面阔7米,进深1间,穿斗式悬山青瓦顶。正殿通进深8.1米,前殿通进深12米,后殿通进深13.36米。
前殿是集会和处理大事的地方,也是进行盐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流的地方。正殿、后殿均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前殿上边的两根梁上还有修建时的文字记载。
第二个天井两边的厢房为僧庵,是做会的僧人居住的地方。中殿是首脑机关,管事在这里办公,也是商量机密大事的地方。梯坎下的屋檐下摆放两口石水缸,平时注满水,放养鱼儿,作观景用,必要时作消防用水。
后殿是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旁边是许仙真君塑像。这里常年香火不断,梵音袅袅。每年除夕,江西籍的人家都要端着“刀头”(第一刀切下的猪肉)来这里祭奠。据说过去只有得道高僧才能住在这里,外人是不能随意踏入半步的。
后殿的阁楼高5层,登上顶楼,可以观赏壮丽的清池风光。阁楼上挂有一口铜钟,架着一个大鼓,遇到街上有火灾时,钟鼓齐鸣,声音洪亮,响彻数里之遥。
江西会馆至今还留存着几块珍贵的木牌匾,一块是蒋中正题名的“礼义廉耻”,一块是当年四川会馆题刻赠送的“福荫槐堂”,一块是当年贵州会馆题刻赠送的“乡杖同荣”,其余三块是当年湖北会馆题刻赠送的“显于西土”和“许仙真君”简历。对于清池古镇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