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全国唯一一个整理翻译彝文文献的机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所属图书:《毕节之最》 出版日期:2014-11-01 文章字数:2137字

全国唯一一个整理翻译彝文文献的机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现在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称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整理翻译彝文文献为专门事业的机构。

1952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大定县时,彝家献上了一面彝文锦旗,怎奈这天书般的文字耐人寻味,却又令人陌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著名民族学家、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高度关注。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当时大定县的罗文笔老先生就合作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爨”读音为“cuàn”),成为全国在解放前唯一正式公开出版的一部彝文古籍。1955年,一位有志于叩开彝文古籍神秘面纱的乌蒙彝家汉子、时任毕节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的李仿尧,倡导并筹建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并划归在他分管的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之下。李仿尧的足迹踏遍毕节地区的山山水水、彝家村寨。工作之余,他带领工作人员走访彝家老毕摩,并从每家收来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籍。他还从大方请来罗文笔之子罗国义老先生,从赫章请来毕摩世家的传人王兴友老先生作主持,各县大有名气的毕摩如陈执忠、李守华等一批人,也纷纷云集于作为临时机构的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

在简陋的房间里,过着清苦生活的第一代彝文翻译人罗国义、王兴友老先生等人,凭着对彝文古籍整理事业的一腔热情和对彝文古籍专业的娴熟,夜以继日地展开工作。他们从民间收集来的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书中寻觅宝中之宝。终于,一本大书在他们的眼帘里定格下来,扉页用彝文赫然写着《哎哺散额》四个彝文书名,全书有30余万字,记载的内容有哲学、古氏族谱系,以从希慕遮连到水西安氏的116代父子连名谱为主线,叙述迁徙、发展、分支、联姻、祭祖等社会活动的历史,并辐射叙述滇东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四川凉山等彝族“乌、白蛮”各部的“什数君长”父子连名谱及活动史实。书的记载与所述地域的彝族各支或直接对号,或直接挂钩,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因为如此,整理翻译者将它取名为《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采用彝文、国际音标、直译、意译四行体形式翻译油印刊出后,受到社科部门和民族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轰动,从此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

第一代译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始终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工作精力,用10年的时间,把《西南彝志》、《六祖纪略》、《天经地纬》、《水西制度》、《水西地理城池考》、《吴三桂入黔记》等25部、52卷彝文古籍翻译出来,取得了200余万字的翻译成果,为相关的研究部门和收藏部门无偿提供了一大批第一手宝贵的资料。《西南彝志》乃至其他彝文文献神秘的面纱被一幕幕揭开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毕节地区的彝文翻译整理工作被迫中断,彝文翻译工作者也被扫地出门。

经过10年的漫长等待,出于研究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性质的需要,恢复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呼声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77年10月,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作为临时机构恢复,被遣送回家的第一代译人再度陆续被请了回来。1980年,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被中共贵州省委批准为常设机构,贵州省政府给编制5至7人,译人们从此取得了吃“皇粮”的正式资格,第一、二代译人也从此共事一堂。

上世纪80年代,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工作一度进入中共毕节地委的决策视野,当时的地委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工作。1986年,一次性充实了以第三代译人占大多数的彝文翻译专业技术骨干力量,从此彝文翻译工作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28年来,他们一共整理翻译出100余部2000多万字的彝文古籍,公开出版了其中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62部文献,计120余卷、1826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获国家级的图书优秀奖;《彝文典籍目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等获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彝族指路丛书》、《土鲁窦吉》、《彝文金石图录》(三)、《水西简史》等获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通过四批申报,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的《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十二部勾则》、《丧仪细沓把》、《哭祭亡灵经》、《丧祭驱鬼经》、《局卓布苏》、《伦理经》、《支嘎阿鲁丧仪经》、《婚姻起源书》、《婚嫁曲姐苏》等49部彝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3年,毕节市首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彝族诗歌格律研究》按时顺利结题。

2013年,贵州省“六个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的彝文古籍重点图书——《彝文典籍图录》(上、下册25万字)出版发行;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的《彝族古歌》(上、下集计200万字),于2013年6月出版发行。

2014年,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彝文谱牒翻译与研究》又花落毕节。

走过近60年的风雨阳光路,如今黔西北彝文文献的整理翻译研究工作早已蜚声全国,享誉海外。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整理翻译研究彝文文献为业务的专门机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为宣传和展示黔西北厚重多彩的彝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丰富和繁荣中国彝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毕节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