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的上梁仪式
造房建屋是屯堡人一生一世的大事,也是一个屯堡汉子成家立业的标志。对房主而言,这不仅是一家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更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繁衍和昌盛。因此,屯堡人对建房一事极为重视,从择日破土到最后落成,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上梁,此乃整个建房过程的高潮。笔者有幸,曾两度躬逢其盛,一次在知青时代,一次在数年前。但随着屯堡人的观念改变,以及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屯堡民居早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瓷砖、水泥、平顶浇注的无梁式砖混结构,上梁仪式也就随之消失。数年前曾亲见的九溪屯堡房上梁恐已成为绝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经采访多次主持上梁仪式的老木匠而成此文,也算是录此存照,用文字的形式,为我们保留下一份重要的民俗资料吧。
屯堡村落的大部分民居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院内以正房为主体,左右为厢房。大多数人家就一项正房。正房左右为山墙,后面称后廊墙,前面称面廊。左右山墙和后廊墙合成半包围,称为撮箕口,是为房屋的外围框架。面廊一般由木板带花窗、大门组成。
正房一般有三个房间和五个房间两种形式。三个房间的屋内由两列柱子分隔,五个房间的称为长五间,由四列柱子分隔。正中一间称为堂屋,两边称耳房。无论三间或五间都要上梁,梁就横架在两列柱子的中柱上。中柱俗称顶梁柱。长五间的梁架在中间两列柱子的中柱上。这类房子称为高架房。
通常,各家所用之梁皆为外家赠送,其它亲戚朋友很少送,姑妈家是绝对不能送。姑妈是出嫁的姑娘,梁和娘同音,送梁即为送娘,有送姑妈回来之嫌,这是极不吉利的事。外家接到姑爷家上梁吉日后,便择日砍树,称之为“发梁”。发梁当日,参予者要忌口,不能乱说话,特别是不吉利的话。发梁先要敬树四方之神:焚香、烧纸、磕头。一旦梁倒在地上,便不准任何人从它上面跨过。
送梁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姑爷家砌新房了,外公外婆高兴有颜面,要请唢喇队,从家族里请几个,亲戚请几个,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吹吹打打地启程送梁。进了村寨,就放鞭炮,震出一片喜庆吉祥的气氛。
梁送到屋基中,木匠要剥皮修理,尽量把它滚圆,这个过程叫“出梁”。梁出好后,吉时半小时前开梁口。所谓开梁口就是在梁的两端各锯出一个与中柱相嵌的榫头。此时,上梁仪式开始,木匠用斧头拍一下梁,开口说四句:
这首四句出口,主人和送梁亲戚便要走近梁前,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主人家红包放在梁中间,外家红包放在两端。照例放一次红包是过不了关的,要有增添,一则是木匠多争取彩头,二则是主人家要听木匠恭贺,恭贺得越好,主人越高兴。见红包放好,木匠即道:
主人和外家在一阵嘻笑声中再添红包。木匠还不满意,又继续恭维道:
主人和外家无奈,只得再添加红包。
一般而言,事不过三。至此木匠师傅便会自我解嘲地说道:“逃之夭夭,请进荷包。”随即把红包收了,这才正式开梁口。只见他一边挥斧,一边喝唱道:
话音刚落,站在另一端的木匠也挥斧接口说四句:
待把两头的梁口开好,再把梁翻过来:
另一个木匠师傅也应声相合:
随后两人齐声道:
开完梁口后,要用硬币(一般用大小洋,代表金银)钉梁心:
梁心钉过后,要用一本正月大和腊月大的黄历,不管是今年的还是往年的;两支新毛笔、两锭墨、一双新筷子、盐、茶、五谷、石木二匠的墨汁线等物件,用一块红布把它们兜包在梁心之处,红布四角用硬币钉着,中心再用五色布线捆扎,将之拴牢。
黄历有两个用处,一则表示书和毛笔、墨、筷子(表示纸)等四件物品是为文房四宝,意为祝愿主人家世代子弟能入学中举。二则两头大的黄历表示年头年尾如一,愿主人家一年到头大发大富。说到陈年黄历,笔者想起少年时曾经和一个姓张的老人到双堡赶场卖油印的小唱书,有一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来买黄历,说是立房上梁用的。老人神秘兮兮地说,你算找对人了,只有我卖。说完便从包里拿出一本陈年的黄历,告诉那人,这是两头大的,你家用来上梁是最好的了,接着说了几句恭贺话,就以三元的价格卖了,当时的新黄历只卖两毛钱一本。我好奇地问他,一本过时的黄历为什么有人要,还卖得这么贵?他不告诉我,只说了一句话:够得你学哟!就清理自己的书去了。我回家问父亲,父亲是个木匠,也搞过石匠,知道这件事,就告诉了上梁用陈年黄历的原因。
另外用盐、茶、五谷包在梁里是取主人家吃喝不愁,五谷丰登的吉祥之意。至于石、木二匠的墨线则另有说法:房子建到上梁的时节,主体已算完成,石木二匠在建此房时用过的墨线不能到下一家建房用,一线只为一主,以免旺气外流。主人得买新线来给匠人换下,包在红布里。
大梁用红布包好后,接下来木匠师傅就要进行请神仪式。
先将两三张方桌摆放在屋基中央,桌子下面放活鸡一只。上面放置猪头、雄鸡(已杀好洗净的)、五升大斗装谷,插三对蜡;一升米、利市(红包)、香、纸、一面镜子、一把秤(不用秤砣)、尺子、花粑粑、枣子、洗脸盆、洗脸帕、木梳、一张席子、祭马菜(猪肉)等。
本地人都知道猪头、雄鸡、米、香蜡纸烛等是敬神之用,而镜子意为照妖镜有驱邪之用,至于秤杆和尺子就不太清楚。老艺人告诉我,秤杆和尺子主要是取它上面的星,代表天上的星宿,意为请诸仙来受供奉。花粑粑和枣子是恭贺主人家早生贵子之意。有意思的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脸盆、毛巾、席子和祭马菜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鲁班先师外出给人做木工活的时候,不管去多远,每晚都要骑着自己的木马回家。有一天母亲发现媳妇怀孕了,就骂媳妇不守妇道。媳妇说,这是自己和丈夫的孩子,怎么叫不守妇道?婆婆说鲁班外出已经几月了,并没有回过家,那来的孩子?媳妇说,丈夫每晚都回家,如你不信,半夜的时候,你到院子里看看他的马就知道了。婆婆半信半疑,到了半夜起床来到院子里看,果见儿子的木马,但又不信这木马会走路,她就骑上去试试。哪知她刚骑上,那木马就走了起来。这一走起来不打紧,关键是老太太不知要怎样控制它,结果那木马无论是爬坡上坎过水沟,或者遇着荆条刺蓬,一律直走。老太太慌了神,只晓得俯身抱着木马任它行走。待木马来到鲁班的工棚的时候,老太太已是头发散乱,狼狈异常,自己躲在一角不好意思和人相见。鲁班回来后,只好向主人借脸盆、毛巾、木梳来给母亲梳洗,再用一床席子来遮住。此事鲁班觉得不好,迁怒于木马,便把木马锯成了两段,从此,木匠用的木马就变成了两个,再也不会走路。而脸盆、毛巾、木梳和席子就沿袭下来,摆放在供桌上,事后归石木二匠所有。
(注: 屯堡民居。)
供桌上一切摆放就绪,敬神仪式即将开始。木匠先请主人点燃大蜡,然后焚香顶礼,念念有词:
新建华堂之处,备有香、蜡、酒品、清茶、樽饭、糖食果品、猪头、雄鸡、衣服等,请将此时,证明上梁之大礼。
念毕,从桌下抓公鸡在手,口中念到:
随即用手掐破鸡冠,一边唱一边用鸡冠血应声而点:
此时,两列柱子的中柱旁已站定四人,左边两个石匠,右边两个木匠。随着点梁师傅一声令下,四人腰带绳索开始往上爬,一边爬一边接说四句:
这边道:
那边接:
这边再唱:
那边再接:
四人爬到顶后,丢下绳索拴梁:
下面师傅接绳拴梁:
梁拴好后,再点燃几张钱纸,绕一下梁和斧,边绕边念:
念毕,以斧拍梁,高叫:
复自答:
话音一落,即用斧头拍梁,高喊:
顿时,鞭炮齐鸣,唢喇震天。已爬上高空的几位师傅,在一片欢呼声中用劲拉动手中绳索,大梁缓缓升起,师傅的四句不绝于耳:
梁升至顶端,上面的师傅合力把它安放在两棵中柱上。柱上预留的榫口一般较小,需要两边的师傅挥动斧头稍事修整,将梁安稳当。然后又放下绳索来吊脚篮,里面放着准备用来抛洒的高梁粑和硬币,还有三块硕大的压梁粑。若数量较多,则须吊两只脚篮。一边吊,一边照例说四句:
吊上脚篮,师傅从篮里取出一瓶酒:
酒祭完毕,接下来就是洒高梁粑。师傅先请主人家站到屋基中央的梁下边,口中唱道:
主人肃立,随着梁上师傅的号令,向梁稽首,行礼如仪。
三叩首毕,主人把围腰布张开,准备接洒下的粑粑和钱。
向主人家赐完钱、粮,梁上四位师傅开始沿不同方向,往聚集在下面的人群抛洒粑粑和钱币。这是整个仪式最高潮的部分。抢高梁粑在过去是屯堡人高兴做的事,孩子是好玩,大人是来沾喜气,希望自己也能建大房子,因此,每当有人家上梁总是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很多人,寨院大的村子更是热闹非凡。笔者孩提时曾经历过若干次,但是,现在好多年没见这样的盛事了。
这时,早已等待不及的人群一片雀跃,阵阵的欢呼伴随着人头的攒动,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洒来,洒来,朝这边洒来。”梁上的师傅似乎是要有意引动潮流,哪里的人群活跃,就多洒几把,再往那人少处洒几把,引得众人忽东忽西,一片腾欢。而上面的说四句照样少不得:
洒完粑粑,现场情绪高昂。木匠请神回位:
然后焚香化纸,仪式结束。
上梁,原是屯堡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今时过境迁,很多人家建的都是水泥的平房或楼房,上梁仪式也就离我们渐行渐远,越来越少见了。
(注: 上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