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土家族地区“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4271字

土家族地区“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一贯强调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从国际上看,世界工业化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工业化先进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道路,最终陆续走上了以信息化打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化作为西方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信息革命走过了主机时代、个人计算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入以云计算为标志的第四个阶段。在全球信息化浪潮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已成为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导战略。

一、德江县工业化与信息化现状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东属武陵山脉,西属娄山山脉,东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相邻,南与思南县接壤,西与凤冈县交界,北插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间,是“革命老区”“畜牧大县”“烟草强县”,是“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土地面积2072平方千米,辖13个建制镇、7个民族乡、345个行政村,聚居着汉族、苗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总人口53万人。县城区近期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已建成面积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万人。2013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43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收入3.5亿元,增长46.6%;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49.8%;工业总产值14.56亿元,增长30%,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56亿元,增长47.4%;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30.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44.2亿元、32.5亿元,增长22.8%、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0元,增长15%。规模企业由2009年的23家增加至45家。民营企业780家,个体经营户7970户,微型企业180户,“万户小老板”工程累计扶持205户。21平方千米的城北工业核心园区已建成,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园区累计入驻企业45家,建成投产28家。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台,打造了城北安置点“微型企业创业”示范一条街,发展微型企业105家,注册资金4500余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白酒酿造、水泥建材、农产品加工、能源工业、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小五金加工和手工业加工等多门类的工业产业体系。全县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工程惠及6000户。

二、德江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潜力

笔者对德江工业化与信息化状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后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只有走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地区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道路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潜力,不仅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及土地资源,而且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独具特色、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民族地区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虽然滞后一点,但却可以取人之长,更好地引进和利用产业转移的资金、技术,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后发优势。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一轮扶贫攻坚,将有大量的产业和资金及优惠政策投入西部地区。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后发赶超和跨越发展。

(一)政策优势

根据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精神,武陵山区是全国六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将享受到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国家出台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最大限度对武陵山片区给予支持。2012年以来又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产业振兴规划》、《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文件,对贵州省、对武陵山片区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二)区位优势

2010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明确把德江定位为贵州东北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把德江列为全省区域性重点中等城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把德江纳入武陵山片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两环四横五纵”交通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拟建的铁路有3条在德江交汇。这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定位,为德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更广的空间、更多的机遇。

按照国家和贵州省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有3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1个港口在德江交汇。其中,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酉阳—榕江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德江—习水高速公路已开工,昭通—黔江、都匀—黔江、黔江—河口、重庆—广州、遵义—吉首5条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80万吨级乌江航运德江港已竣工。随着“三高五铁一港口”的逐步建设,德江将成为水陆兼备、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城市。

(三)资源优势

德江是“革命老区”“畜牧大县”“烟草强县”,更是“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有着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和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硫铁、萤石、大理石、高岭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级石灰石等。德江被列为全省天麻基地县,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还专程来德江拍摄了《天麻之乡》专题片。天麻酒曾在1993年美国洛杉矶的评比中获“国际皇后金杯奖”。目前,全县天麻生产已形成规模性生产的发展格局,常年栽种天麻10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还加大了对天麻进行深加工的力度,已开发的系列产品有天麻干片、天麻粉、天麻银杏速溶茶、天麻玉米糊等,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除天麻外,德江的金银花、太子参、丹参、百合、玉竹等名贵中药材有600余种,已建成基地2000亩。2013年已全面启动洋山河5A级国际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和扶阳古城遗址修缮建设工作。2005年末,德江傩堂戏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德江的乌江奇石更是名声在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奇石产业。德江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民俗文化产业。

三、关于德江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它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由大规模、高投入的制造业向经济效益高、增长质量好的信息产业转变。我们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实质上是要求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德江实际,我们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唯有走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深度融合之路。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重解决我县工业化中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信息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包括现在的微型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升级、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成产品数字化、生产制造设备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德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大力振兴德江传统工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使德江工业做大做强。

(二)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

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能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催生新兴行业。一是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政务,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四是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应用服务,引导商贸、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注入发展动力。

(三)信息化与人民生活的融合

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绝大多数物质消费品是稀缺的,只能进行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消费。而在信息化进程中,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使得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活动能够在其被消费过程中再生信息资源,满足人们持续消费的需要,从而使生产与消费得以突破以往的不可持续性限制。伴随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与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生产与消费形式,这大大增强了人类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无处不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便捷地通过信息网络获取任何生活服务,全面提高生活品质。现在信息化在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