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土家族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4369字

土家族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城镇化是“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跨越赶超、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当务之急。为此,土家族地区要深刻领会中央政策,振奋精神,创新举措,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全面快速发展。

一、土家族地区创新加快城镇化建设路径的战略意义

创新、加快城镇化建设路径,是我国顺利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提出“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农村人口多,各地区发展差距大。土家族居住在湘、鄂、黔、渝毗连地带,历史悠久。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数约为835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居第七位。

如何加快土家族地区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创新途径,加快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土家族地区尽快致富的有效措施。

创新、加快城镇化建设途径,是顺应中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都实现了城镇化,上海、苏州等地甚至达到了城乡一体化,对拉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土家族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绝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已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创业环境,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土家族青壮年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或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大部分人都有回乡创业的欲望。而城镇化正为这部分群体返乡创业提供了空间。

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途径,是顺应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民涌向城镇和城市打工创业,农村剩下一些老人、儿童和妇女,造成农村大量土地荒芜闲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土家族地区社会稳定。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唯有创新城镇化模式,才能解决土家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就业饱和的问题,才能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城镇化建设途径,一方面再次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发展。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难题,实现“四化”建设同步推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快速发展。

二、当前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建设简单粗放。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比较缓慢,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规划,大多是农民群众自行建房做生意,由此逐步扩大城镇规模,自给自足地发展城镇经济。二是城镇化建设缺乏产业支撑。由于资源开发欠缺,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即使有也是盲目发展,大多是不成规模的家庭作坊,城镇化没有相关产业和企业支撑。三是城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底子薄,对城镇化建设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严重不足,城镇化建设无规划经费、无专业人才,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出台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无人具体抓落实,更谈不上规划。即使一些地方政府有规划,也仅仅是一张图纸而已,难以贯彻执行。

三、土家族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一)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强化领导,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领导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项工作的推进程度。当前,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必须依靠党委、政府支持帮助,强化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各方面投入。另一方面,土家族地区领导,尤其是土家族领导,在推进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方面要积极作为,在各种会议上和各级领导面前善于争取各方力量扶持帮助,积极创新途径,领导土家族地区实现城镇化跨越发展。

(二)科学规划,为提高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品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推进城镇化建设,规划要先行,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提升规划水平。规划要有特色,要结合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元素和城镇建设现状,确保体现土家族民族特色,传承土家族几千年优秀民族文化,切实提高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品位。要综合土家族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情况,组织专家进行全方位多格局的科学分析、规划。一是规划理念要超前。坚持“政府组织、土家族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共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拟订着力推进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5年发展规划,并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坚持城乡统筹,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土家族地区人居环境。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考虑土家族地区城镇、乡村发展实际和特色,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需求,在引入先进理念的同时,注意保持土家族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三是依法行政,提高执行力。规划管理必须由政府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严格管理,严格依据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实施管理,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在规划的引领下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创新资本经营融资渠道,为加快土家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任何项目开发、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保障,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在当前政府建设经费紧缺、投融资渠道不畅等情况下,必须创新融资形式,实现“巧妇真巧手,无米也能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营意识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包装、经营和盘活城镇资源。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引入社会资本和职工个人资本,优化市政公共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城镇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在强化政府规划指导和监管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政府特许经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竞争发展的新格局。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抓住国发〔2012〕2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的叠加机遇,科学规划土家族地区城镇建设中的公共服务项目及特色经济和龙头产业等项目,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和完善财政担保体系建设。通过财政担保,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渠道,以此“撬开”城镇建设的投融资大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一方面,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保障体制,每年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本着“市场融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和“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建立和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把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作为资本来运作,作为资源来开发。依靠市场机制来推进城镇化建设,用“市场”之手建设城镇,建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注入为主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办多少事,筹多少钱”。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使更多的银行资金能够投入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快城镇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建设。

(四)扶持壮大土家族地区民族企业,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企业参与,企业可为城镇化建设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城镇才有活力和生机。要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结合各地资源特色,扶持鼓励发展城镇中小企业,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开办企业,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吸引社会资金创办农业特色企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城镇污水治理等公共企业,充分发挥好当地企业的“造血”功能,参与到城镇建设中来。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镇企业开发比较好,抓住出口免检产品“沿河黑山羊”“沿河黄牛”等独特品牌优势,吸引民间资金创办了黑山羊肉、黄牛肉加工企业,既打造好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又增加群众收入,就近解决群众就业,支撑了城镇化发展。同时,可以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股份制企业,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掘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培育新型土家族农民,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个地方城镇化水平如何,城镇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当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涌向城镇,要让农民住得下、能致富,关键就是要提高生产技能和文明素质。一是要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镇劳动者综合素质。当前,城镇用工越来越规范,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持有技能证书的工人好找工作,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者就业难。为此,要组织实施好土家族农民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进城镇务工所需的技能,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二、三产业工作者,让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聚集,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集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和推广为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新体系。农民职业学历教育负责农民职前教育,目标是培训新型现代农民,为城镇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农民培训负责继续教育,目标是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建立鼓励农民参加学习的激励制度,探索建立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为建设学习型城镇,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本质上是政府行为和公益性事业,其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资金整合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支持社会培训机构、本地用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