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战略推动“中国土家第一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云舍村坐落在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内被誉为“天堂河谷”的太平河畔,距江口县城7千米,距梵净山南山门23千米,全村总面积4平方千米,98%的村民都是杨氏后裔,云舍土家族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民族风情习俗,因而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一、云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云舍村旅游开发始于2002年,是梵净山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村寨。2002年,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定点帮扶云舍村,促进了云舍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寨内3800米连户路面硬化、1680米环寨环户沟渠改造工程,建成土家生态墙900米,开通绿色通道400米,实施龙塘河亮化工程400米,集中修建卫生牛圈37间,集中包装打造了3000米古巷道、22户土家筒子屋、280户土家屋脊,在进寨大道两侧安装照明路灯28盏。二是旅游氛围日渐浓郁。2008年引进铜仁东太公司入驻云舍村,在完成云舍旅游步道、龙塘河、古巷道、筒子屋等景点初级包装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18家,推出旅游精品店6家,恢复土法造纸作坊12间。同时,成立了云舍村土家民俗表演队,推出摆手舞、打糍粑、哭嫁、祭风神等极具土家风情的旅游商业栏目28个。三是旅游村寨逐步形成。经过近3年的经营,云舍村旅游从业人员逾500人,年收入达到280万元。2004~2005年,云舍村先后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专业村寨。
近年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云舍的发展步伐及旅游效应与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寨沙侗寨相比,已明显落后了一段距离。一方面,因综合考虑云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梵净山大旅游框架的规划与定位、梵净山周边交通大动脉的勘测与踩线、旅游市场运作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等问题,云舍村在旅游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旅游名片的精细化打造、旅游市场的深层次开发等方面走在了后面;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从事旅游服务的村民只看重眼前利益,急于盈利赚钱,忽视游客感受和消费情绪,导致游客回头率急剧下降。另外,部分农户抢建房舍、乱搭乱建,导致旅游环境和景区形象遭到严重破坏。
二、云舍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的积极因素
近年来,江口县围绕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战略,在稳步实施“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规划制定了“一山四寨三文化”(一山即梵净山;四寨即云舍土家寨、寨沙侗寨、梭家苗寨、漆树坪羌寨;三文化即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框架。云舍村发展乡村旅游较早,有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群众经营经验丰富等优势,且地处梵净山—县城经济圈,极具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完全能够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云舍需要转型发展
云舍周边村组乡村旅游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寨沙侗寨的迅速崛起,对云舍村群众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促使他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先前的想法和做法。目前,云舍村群众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绝大多数群众希望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方式,由政府引导开发商统一规划开发云舍村的旅游资源,以便迅速改变当前的困惑局面。经济基础好、投入乡村旅游较早的农户,在云舍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不满足于已有成绩,希望云舍的乡村旅游重新火起来;想办农家乐、但苦于地理位置不理想的农户,希望由政府或开发商统一规划农家乐一条街,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的方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深居古巷、苦于其居住的筒子屋不能发挥旅游作用的群众,希望由政府划定农户住宅区,现有的筒子屋不再承担家庭住房功能,自愿交由政府统一包装打造,以实现其旅游价值;因演职队的解散而失业、苦于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的农户,则希望恢复并壮大云舍土家民俗演职队伍,并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由专人管理演职队伍,以保证演职队员随时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二)村“两委”班子能够带领群众谋划发展
过去的云舍村,县、乡两级干部提起就头痛,尽管全村群众都是杨姓后裔,但群众不和睦现象普遍存在,在很多村级重大事项中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利益矛盾凸显,纠纷较多。此外,村“两委”不和睦,在很多村级事务的决策上达不成共识,“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村民们无所适从。2009年是云舍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之年,太平乡党委摒弃传统的选举方式,采取“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的办法,对云舍村“两委”进行了大换血,把真正能够为老百姓着想、敢作敢为、敢管敢干的人选进了村“两委”班子,云舍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村主任杨建保是云舍村最早的农家乐经营户,也是推动云舍村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他上任后,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曾多次自己掏钱组织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到西江千户苗寨、凤凰古城、松桃苗王城等地学习考察。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带动云舍跨越发展
云舍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堪称江口“旅游文化综合体”。一是生态文化保存较好。云舍村处于河谷大坝之间,有“一寨一潭一河二洞一峡谷”,有保存200年以上的土家“筒子屋”20多幢。云舍“寨大似天庭,环行似迷宫”,春来绿柳成荫,夏季莺歌燕舞,秋来稻香果甜,冬季丰衣足食,神奇龙泉、河谷水车、青石小路、幽深古巷、筒子木楼、造纸作坊、云崖峡谷、轰鸣泉、神龙潭、仙人洞、嘎嘛洞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二是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原始古朴的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卖点,云舍村村民均为土家族,至今仍保留着独有的风情习俗。土家族的“赶年”“过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日凝练庄重,“傩堂戏”“毛古斯”“金钱杆”“八宝铜铃”“摆手舞”“土家山歌”等民族艺术多姿多彩,“哭嫁”“拦门酒”等古风习俗韵味悠长。三是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梵净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之美誉,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朝以来,善男信女争相拜游,香火鼎盛,梵净山四十八脚庵之一的云舍庵就在云舍村寨旁。
(四)良好的区位优势能够助推云舍提速发展
云舍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到铜仁凤凰机场、沪昆高速只需40分钟,距渝怀铁路铜仁站仅30分钟车程,江翁高速通车后3小时即可达贵阳;距梵净山核心景区、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梵净山环线公路均不超过20千米,距新近崛起的亚木沟景区不足10千米;距杭瑞高速县城匝道口、太平并寨匝道口、闵孝红石匝道口均不超过5千米,距江口县城仅7千米,是县城至梵净山核心景区的分水岭;梵净山旅游复线公路横跨云舍大坝,直达梵净山景区腹地,复线公路通车后,从云舍出发只需5分钟即可到达梵净山核心景区,云舍的中转站作用将更加明显;随着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战略的深入实施,覆盖梵净山周边县市的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云舍村在梵净山大旅游框架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和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云舍旅游发展被纳入《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规划(2013—2020)》,已通过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省旅游局专家组评审。
三、打造“秀美云舍”的基本设想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江口县对包装打造云舍民族文化村,把云舍村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中国土家第一村”,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前期规划。
(一)资源保护方面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现阶段的现实积极意义,维护并延续云舍历史文化名村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弘扬古老村落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的自成格调、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构成要素,按照“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次规划,阶段实施,远近结合。近期重点解决云舍村风貌的保存与恢复,抢救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协调改造原有建筑风格,远期规划注重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活居住环境优美,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同时,在概括提炼云舍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整体保护云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的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在分析和研究其价值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现存遗产的分布状况、完整程度,遵循“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加以保护,既不随意改变现状,也不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修建、改造及其他任何有损环境、影响观瞻的项目,尽量保存其外貌特征、内部结构、功能布局。
(二)开发利用方面
按照“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注重云舍古寨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开发。一是开发云舍土家族文学艺术。云舍文学艺术富有鲜明的土家族特点,体现了当地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创造性,文学艺术开发重在对仙人洞、云舍村名等传奇故事进行深度挖掘。二是开发独具特色的傩堂戏和江口金钱杆。傩堂戏是傩戏、傩技融于一体的民间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群众勇敢、智慧的象征。江口“金钱杆”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必须加以弘扬。三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多形式的拥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品牌,如田园牧歌、农家情趣、吃住农家、同耕同息等。四是开发民俗文化产品。重点围绕云舍土家风情、民居文化、婚嫁习俗及土家花灯、土法造纸、挑花纺织、印染纺织、雕刻剪纸等民俗民间工艺包装打造。
(三)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把云舍村融入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的整体开发建设中,与投资20亿元的“梵净山—太平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建设项目”、投资3.8亿元的“梵净山山水田园生态观光园开发建设项目”、投资7亿元的“骑行天堂·梦幻太平河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一同安排、一同部署。目前,拟由中铁二十五局、武汉三特公司、梵净山旅游投资公司等实力企业集中包装打造云舍。二是按照乡村旅游功能定位,将云舍大坝至太平河一线作为新区集中开发,规划建设水上垂钓栖息园、田园牧歌休闲园、民族风情体验园、农家特色美食园等4个游乐园。同时,划拨一定的民房建设用地,适度搬迁已建民房民宅,集中打造旅游资源集中的核心院落,在原址上恢复傩堂戏、筒子屋、古巷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仙人洞、轰鸣泉、神龙潭等富于传奇色彩的景点、景观进行深度开发。三是成立了云舍民族文化村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协调组、宣传组、整治组和项目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尽快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和拆迁安置方案,施工队伍进场作业。目前,云舍村已经成立了由太平镇、云舍村“两委”、各村民组组长及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村民自治组织,各工作组正在抓紧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