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浅谈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3640字

浅谈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发展的首要工作是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它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保留了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不被湮没。因此,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是传承弘扬土家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对德江县相关部门近年在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土家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加以分析总结。

一、基本情况

德江县土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当地土家族中的张、安、杨、田、冉、朱等大姓,在隋唐时期就有了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明末清初移民开发以来,德江县土家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自土家族民族成分恢复以来,德江县相关部门近年在土家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传承弘扬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土家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

一是抓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设施、标志建设。在少数民族文化村抓好特色民居建设;挖掘了一些民族民间文艺节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民族服饰,整理编写了民间山歌;在步行街树立民族图腾柱;抓好如文庙、扶阳古城、花花桥等古建筑的保护。

二是搜集保护民族传统服饰、生产生活器具、工艺流程的可视部分。如稳坪镇的民间脸谱。

三是搞好少数民族家谱、碑碣等的搜集、整理、登记。德江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对县内主要少数民族的家谱都进行了整理、拍照,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

四是抓好民间口述文学的搜集、整理。重点是对民间山歌、情歌、民间传说、谚语、格言等进行搜集整理。

五是抓好民族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项目的搜集、整理、传承、弘扬。在德江县民族中学建立了培训传承基地,把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早操、课间操。

六是抓好传统特色饮食的工艺技术等的搜集传承。如推介楠杆乡的熬熬茶、煎茶镇和复兴镇的土家族回锅肉、全县范围内的民间石刻艺术等。

七是搞好传统风俗礼仪、祭祀、节庆的调查、搜集。如土家族哭嫁、节日禁忌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土家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方面

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中,对有些文化遗产,没有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致使有些土家族文化成了案头文学,无法传承利用。比如,土家族情歌、民歌是土家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内容上看,非常丰富。有的表现土家族先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有的表现劳动生活的艰辛;有的劝人行善,注重品德修养等。在表现形式上,有叙事歌曲,有抒情歌曲等。从艺术特色上看,更是多姿多彩,起兴比喻的手法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特别是这些情歌、民歌的唱腔更是婉转悠扬,如泣如诉。但是在搜集整理中,只注重了词的整理而没有注重曲谱的整理,只能读,不能唱了,就是唱也变调了,失去了它的价值或者说使价值大打折扣。同时,在一些著名的民歌整理中,没有注重原生态保护。

二是有的优秀土家族文化正面临失传危险,如土家山歌在传承上青黄不接,随着一些老民间艺术家的逝去,有些曲牌已经失传或正面临失传。

三是对土家族民歌、情歌、闹年歌等文化精品的艺术鉴赏、评析、推介工作跟不上,不能很好地引导人们欣赏土家族文化,理解其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二)在土家族物质文化方面

一是在土家族服饰文化研究方面,只注重对过去土家族服装样式的描述还原,而没有在不失土家族服装特色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而推陈出新,致使一些服装样式古板陈旧,不能走向市场,甚至连土家族人自己也不愿穿。

二是对土家族建筑样式风格的认识不全面。一讲到土家族建筑,就认为只有土家吊脚楼才是唯一的样式,而认为“八角扳爪”“四水归池”、墙壁彩绘不是土家族建筑特色。因此,在特色民居的样式选择上莫衷一是。

三是在保护利用上,只注重了申请,而保护和利用不够,没有让其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相应的经济效益,如楠杆乡花花桥已经成为危桥,楠杆乡曾氏祠堂倒塌,并且不能恢复,是巨大的损失。

(三)在土家族文化开发利用方面

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整合不够,土家族文化没有形成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具体的土家族文化消费产品。民族文化观光、民族风情体验、民族工艺品等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原因分析

在土家族文化搜集整理、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土家族文化的整体性认识不足。比如对民歌、情歌的搜集整理只注重词的收集,而不注重曲牌的整理和对民歌情歌的艺术鉴赏。二是缺乏土家族文化宣传弘扬的自觉,没有真正认识到搜集整理、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土家族文化对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以至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缺乏系统性。由于认识不足,在培训推介上力度不够,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培训工作抓得不好。对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保护利用工作,在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之前,它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较差,以至于有的地方不愿在这方面较多地投入。此外,有的土家族人在过去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低,自信心不强,认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民族文化教育,对土家族的历史知之甚少。有的人也不愿学,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以至于有些优秀土家族文化出现断层。三是对服饰文化、土家族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缺乏了解,对创新发展认识不足。在建筑上,有的人没有了解到,不仅是吊脚楼,“八角扳爪”、风火墙、墙上绘画等建筑样式和装饰艺术是普遍存在的。直到“文革”前,建始各乡(镇)还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八角扳爪”的彩绘房屋。只可惜“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破坏了。同时,由于这些房屋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是当时的地主、豪绅等人的居所,在土改时大都分配给贫困户住,有时一所房屋要住进好几家,后来人口增多,大家你拆我修,搞得面目全非了,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看到这种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建筑,因此才被认为不是土家族建筑。

三、对策与建议

土家族先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宝藏,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点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挖掘和保护,并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留住土家族文化的根。

1.要提高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要利用贯彻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之机会充分挖掘保护民族文化,这可以说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高文化自觉。

2.在搜集挖掘整理中,要注重整体性,要注意系统性。如在民歌、情歌等的搜集整理中,要重点搞好曲谱的整理和艺术鉴赏,使人们知道土家族文化的美,而且理解为什么美,美在哪里。

3.要在土家族文化的宣传利用上下功夫。建议开辟民族风情展馆,展示介绍土家族文物、生产生活方式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而且能在已有基础上去发展。

4.在土家族服饰和建筑上,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在民族服饰上,要适应现代的审美要求,要在生活服饰的开发上下功夫。如果老是把大对襟、扫裆裤、斜口长袍抱住不放,终究会被时代淘汰。在生活服装上,可以考虑用土家族刺绣、白虎图腾来体现民族特征。在土家族建筑上,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如吊脚楼,因为土家族先民多居住于山上,房屋依山而建,上面住人,下面养牲口、放杂物等,也是为了防止野兽的侵扰。而现在大家都居住于平地,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公路边、集镇上,一味强调吊脚楼是不现实的。必须随时代的发展去创新,以适应当代土家族人生活的需要。同时,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审美上,要注意建筑的韵律美、雕塑美、结构美、装饰美等,切忌粗制滥造,把土家族建筑搞得不伦不类。

5.把挖掘保护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楠杆乡、合兴乡等地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黄金地段。随着公路、铁路的开通,旅游业可以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应当把自然资源作为民族文化展示的载体和平台,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使土家族文化起到很好的展示推介作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民族文化风情旅游,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德江县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但又比较分散。必须把旅游产业作为整合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族风俗风情等一起打造,整体包装。最好的办法是建设民族风俗文化村,集中展示弘扬土家族文化。如将楠杆乡、合兴乡、稳坪镇的土家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情,在这里集中展示,使相对分散的民族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要抓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培训工作。一是要把学校办成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启蒙,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认同感,从而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二是在民族文化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提高农民的民族文化素质。

7.要加大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地方政府在每年的经费安排中,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搜集整理和培训工作,并监督使用,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