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融入铜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铜仁的土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古代由于受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土家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铜仁土家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文化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交流融合、演变传承而发展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清代改土归流后,朝廷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同时,大规模地深入推行汉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汉文化与土家族文化逐渐融合。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吸收了汉族文化的元素,更加发扬光大。铜仁土家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近年来,随着铜仁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铜仁的土家族文化走出大山,为国人熟知。沿河土家山歌曾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演出。德江县土家族傩堂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铜仁是我国傩戏保存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此外,江口县云舍土家民俗村的金钱杆表演,已成为该县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铜仁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铜仁的土家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器物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材质的器物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用竹木编制成的精制手工艺品仍然是铜仁土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住房(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二是民间歌舞。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在世代男耕女织的生活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土家山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这山没得那山高》《望牛歌》等。此外,土家族的摆手舞也颇受关注。摆手舞作为土家族古老的民族舞蹈,深深植根于土家族人民的政治、军事、宗教、历史以及生产、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是土家族人民及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是图腾崇拜,主要体现为以白虎为神灵。土家族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的记载。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是土家族服饰。比较而言,土家族不像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服饰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男人的头帕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包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至今有不少铜仁土家族地区的人,不论是做农活还是赶场,都身穿土家族服饰。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长期在穷岩壑谷中耕种,形成了土家族人勇敢、豪放的性格。土家族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摆手舞就是这种性格的体现。
二、土家族文化对铜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铜仁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摆在重要位置。发展旅游业,历届领导都将目光盯着梵净山。以梵净山为龙头,带动铜仁旅游业发展,是铜仁结合自身的特点所定下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是党中央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对铜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大力实施“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央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的部署,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决定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铜仁主要旅游资源总体呈“金三角”加“一线”分布,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其中,覆盖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三地的环梵净山景区是核心;往西边走,串联起思南温泉、石林和乌江画廊;西南方向,又连接了石阡温泉、民族村寨、佛顶山等重要景点。这三个重要节点在空间上近似一个等边三角形。三点之间的高速公路全面打通后,将形成东进西出、西进东出的大通道。以环梵净山景区为节点,经碧江区,过松桃苗族自治县,到凤凰古城,又是一条连通大武陵旅游的黄金线路。充分利用“金三角”加“一线”的分布优势,在每个节点建设不同角色定位的景区,开发差异明显、特色互补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游一处感受一种文化,走一步体验一种新奇,完全可以打造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高品质文化旅游区域——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
铜仁发展旅游业,土家族文化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土家族文化目前对铜仁旅游业旅游资源的丰富起了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歌舞艺术、文化习俗、文物古迹等方面,这些都是铜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的吊脚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山歌、号子、摆手舞、跳丧舞、板凳龙等;戏曲艺术方面,有花灯、傩戏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有土家族哭嫁、跳丧、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乌江、锦江两岸分布着大量的崖葬遗迹,境内还有云舍造纸遗址、扶阳古城遗址等多处土家族文化遗址。
笔者认为,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旅游必有大作为。要使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就要借助铜仁厚重的民族、民俗、生态、佛教等文化因子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以思南花灯、德江傩堂戏、沿河肉莲花等为代表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文化魅力。
对于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与铜仁苗族、侗族文化相比,笔者认为,土家族文化还需进一步包装与挖掘。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家族文化的开发层次偏低,内涵品位有待提高。一些有土家族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原生态层面,参观游览是旅游的主体,游客的参与性项目开发很少。二是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和必要的广度,文物古迹停留在展示层面,内容也较为单调,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三是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融合不足。四是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成为土家族文化促进铜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三、土家族文化融入铜仁旅游发展的措施
就铜仁目前的交通现状而言,铜仁很难成为游客的直接目的地,主要是作为区域旅游产业链条的一个节点。所幸的是,铜仁目前正在整合资源,打造旅游“金三角”,发展特色旅游。特色体现在多方面,主要有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漂流及温泉等休闲产业特色等等。
有好的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有好的景点和景区。旅游资源仅仅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要培育。把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是发展铜仁旅游业的重点。由此看来,采取措施和对策将土家族文化融入铜仁旅游业发展,正当其时。
(一)建立土家族旅游文化主题区展示土家族风情
土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铜仁土家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土家族旅游文化主题区,具有显著优势。比如江口县的云舍土家族民俗文化村,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利用古法造纸、金钱杆等民族元素,吸引游客观光,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笔者认为,土家族聚居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亦可以借鉴云舍模式,可以跨区县开展合作,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协调,既要保证各个地区的特色,又可以共享民族风情的优势。
(二)要加强土家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铜仁地区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德江、沿河、印江、思南、江口、碧江、松桃、石阡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储存于民间,主要依靠群众来传承。但群众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并且传统节日、聚会、工艺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逐步下降。比如,铜仁土家族地区原来祭祀丰收的丰神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在较少举行。吃新节(大部分农村地区称“吃新米饭”)也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远离了现实生活。
笔者认为,铜仁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所以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深刻了解土家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对于促进铜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成立土家族文化保护村镇,对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代涉及本地风情的书、画、诗词歌赋等加以保护。在保护时,要充分坚持整体性原则,保护好现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空间。因为一定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活动场所,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根基,是人类理解周围客观世界、解释人类自身奥秘的工具,也是展现文化与信仰的背景和舞台。
(三)创新土家族文化的宣传方式
发展旅游业单靠政府或者有关单位的宣传是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前提是人民群众对当地旅游文化的认同与支持,即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自觉首先是认识,“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这种“文化自觉”的形成有赖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当地人的认同和参与,进而开展广泛而自觉的宣传。
最后,笔者认为,土家族聚居区可结合“四在农家”活动,创建一批“土家美村”,使旅游和城镇形成联动关系,让城镇和乡村体现出更多的旅游元素,打造宜游环境。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