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河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土家族文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为蓄势待发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自治县)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和政策支持。沿河土家族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实现“黔北提升”战略的重要举措,又是沿河自治县建设“三县一城”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璀璨夺目的沿河土家族文化
沿河自治县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沿河遗址群是贵州省七大遗址群之一,其中出土的许多文物都蕴含璀璨夺目的土家族文化。
沿河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居住等物质文化;创造了婚姻、丧葬、家族仪规和禁忌习惯等方面的制度文化和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
其中,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有:土家吊脚楼、土家傩堂戏、土家阳戏、土司制度、哭嫁、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白虎崇拜、土家山歌、土家刺绣、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打“绕棺”、竹枝词、摆手舞、梯玛歌、打镏子、肉莲花、金钱杆、石木雕、编织器、纸扎染、烟火架、花灯、赶仗等等。尤其是在沿河广泛流传的土家歌谣、小调、戏剧、传说故事、舞蹈等,成为沿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河自治县非常重视土家族文化的整理、传播,编印出版了《沿河土家山歌》、《沿河土家族》、《沿河土家山歌论文集》等书籍,并制作了民歌音乐专辑《大雨落来细雨飘》、《这山望去那山高》等。
沿河这片热土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弘扬先进文化的优越条件和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冯骥才语)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都是文化在起作用。文化决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一些根本性问题,因此要重视文化的价值引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生活幸福快乐的助推剂。文化的虚体部分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渠道和品牌是文化的双翼,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创新形式,务求实效。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关系到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还对打造土家族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中,要让土家族文化更好地扎根农村土壤
对于沿河自治县这样的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认识到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规律。特别要认识到,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既是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工作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不断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对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然而如果一味地注重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必将影响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沿河自治县“两加一推”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将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民族文化新阵地,引领民族文化新风尚。如沿河自治县沙子镇在南庄村、十二盘村农房改造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阅览室,创建文化学校,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发展氛围,彰显民族特色,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名片,实现生态与文化、环境与经济、旅游与发展相融相谐,实现民族文化的品位提升。
四、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资源保护、开发机制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同样涉及体制问题。政府要优化软环境、建立好程序、规范好行业,确保保障到位、服务到心。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建设和旅游服务等方面,政府要理顺权与利、权与责、权与义等关系。尤其在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和融资方面,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审批事项,创造安商、护商、稳商、爱商的投资环境。要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培训、教育等领域。鼓励保险资金参与乡村旅游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要建立科学的权利分配制度,构建完整的促销体系。逐步从促销向营销转变,从被动接待向主动外联转变,从“养在深闺”向自信亮相转变。旅游企业要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科学管理、优质服务。
要进一步与重庆、遵义、铜仁、湘西以及黔东特区范围内的县乡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要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将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武陵山区的重要产业进行开发建设。高质量的文化旅游项目是一处旅游目的地赢得市场、获得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旅游项目很少的地区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项目,空间大,条件优越,沿河自治县就具有这些优势。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民族文化在旅游产品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要围绕民族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景点、景观进行优化;围绕高速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和沙子镇南庄村等名村名寨,对旅游线路和具体的旅游产品不断进行优化;要围绕土家族文化内涵和乡村旅游主题,改善乡村环境,完善旅游设施,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将参与性与娱乐性并重。
五、把构建旅游大通道和建设黔东旅游目的地的便捷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沿河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角,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输出重点县,生态旅游示范县和乌江物流港口门户城市,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沿河北接渝川旅游区,东连湘鄂旅游区,是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梵净山—凤凰古城—张家界这一生态旅游线上的一处重要目的地,在湘鄂黔渝红色旅游中具有一定地位,是支撑渝湘黔北旅游的重要景点。随着沿河至德江、沿河至酉阳、沿河至秀山的高速路以及昭通至黔江、兴义至黔江铁路、渝黔铁路的修建和渝怀铁路扩能改造后,沿河的交通将更加便捷。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实施,对于沿河这样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的贫困县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支持政策,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为沿河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绝好机遇。沿河必须认真领会该文件精神实质,并充分将民族旅游项目建设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借机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水、电、路等设施建设。围绕《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中提出的民族村寨建设要求,挖掘这些地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机遇,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与环境建设。要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经费,加大文化设施保护、维修的资金投入。科学规划布局景点,将中央取消的县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景区内的交通、乡村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以提高旅游项目管理水平,开发娱乐项目。要扩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多区域的旅游合作,加强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区域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外优惠贷款,为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优秀人才和政策支持,创造发展沿河旅游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