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贵州岩洞葬之谜
岩洞葬是将死者葬在天然溶洞中的一类葬俗,广泛分布于黔桂山地,东南亚地区也有发现。因洞内尽是棺材,触目惊心,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形象地称这类洞穴为“棺材洞”。根据目前的发现,其年代早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晚的至今仍在沿用,乃当地少数民族所遗。一般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岩洞葬称为“先秦岩洞葬”,而将六朝以降的岩洞葬称为“晚期岩洞葬”。早期岩洞葬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已发现近20处;滇东南地区也有早期岩洞葬的线索。贵州迄今未发现早期岩洞葬遗迹,大量发现的是唐代以降的晚期岩洞葬,迄已发现近百处,广泛分布在贵阳以南的黔南、黔西南地区。荔波的青瑶、平坝桃花的歪梳苗至今仍在使用岩洞葬,并保存有较为完整的葬仪,是我们研究这类奇特葬俗珍贵的“活化石”。
早、晚期岩洞葬虽均是将死者置于溶洞中,但仍有一些差别,学者们尚不能完全肯定二者间是否存有关联。如早期岩洞葬是在洞中土葬,复用大石遮蔽洞口,这类洞穴一般较小;而晚期岩洞葬是葬而不埋,将尸体陈于棺床上或棺木内,径置于地表,不加掩埋,这类洞穴一般较大,洞内所置棺木少则数具,多则数百具,数十具者尤为常见。后者因将尸首置于空气中,任其风干,部分洞穴(如花溪甲定)还考虑到洞内通风,以使洞内保持干燥和排除淤积的异味,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风葬”之属。早晚期岩洞葬之间的关系,我的理解应为承袭关系。而为何汉晋时期似未见岩洞葬之俗?合理的解释是:秦汉开西南夷后,汉风南渐,至东汉时甚至出现了北越朝鲜、南跨越南、西抵大漠、东至大海的广泛地域内文化趋同的现象(汉文化在两汉时期强劲的、空前绝后的扩张,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西南之人也随汉人采用了土葬的习俗,渐弃葬在崖上的“陋习”。魏晋以降,随着汉文化在西南逐渐萎缩,土著文化开始回流,岩洞葬之俗再度流行。
洞葬后人赵姓苗族聚居的石头寨(东→西)
果里洞葬棺木陈放情况(东南→西北)
与岩洞葬关系极为密切的还有一类葬俗,就是悬棺葬。这类葬俗亦是葬死者于崖上,或将棺木径置于岩隙中,或凿龛置棺,或钉木桩于崖上、复置棺桩上。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这类葬俗商周之际起源于福建一带,后逆长江西传,抵长江上游川、滇相接处。一般将岩洞葬与悬棺葬并称为“崖葬”,突出其均是葬在崖上。但两者的源头可能不同,文化内涵也有差异,如悬棺葬俗讲究“弥高至孝”“先堕者为吉”,并多葬在临河的峭壁上。而岩洞葬多在人畜易达之处,未必临水。随人群的移动,后期在两类葬俗的交接地带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迹象。贵州兼有两类葬俗。东西横亘黔中的苗岭,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亦是两类葬俗的分野之地。岩洞葬主要分布在苗岭及其以南地区,而悬棺葬主要分布在乌江流域的黔东北一隅。明清之际,黔南的三都、榕江一带,也出现了在临水的崖上凿龛,置棺其中的葬俗,应归为“悬棺葬”一类。花溪高坡部分地方,有在临水高崖的岩隙中放置棺木的,但棺木上套有岩洞葬中经常使用而未见诸悬棺葬的“井”字形棺架,其形式介于悬棺葬与岩洞葬之间,可能反映了两类葬俗的交融。悬棺葬之俗由东而西传播,岩洞葬之俗由南而北渗透的背后,是不同人群间的碰撞与交融。因此,贵州是研究崖葬(悬棺葬与岩洞葬)习俗至为关键的地区。
果里洞葬随葬或祭祀用品,置于死者头端棺外地面
果里洞葬洞中起冢土葬,是洞葬向土葬过渡的埋葬方式
为何将死者葬在溶洞中?这是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环境因素易于理解,因为岩洞葬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得有天然的溶洞,它不可能发生在无岩洞的地区。而有了溶洞之后,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要说明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席慕容在那首著名的《历史博物馆》中写道:“最起初,只有那一轮山月/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在清凉的早上,浮云散开/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并且把爱与信仰,都烧进/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那时侯,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诗人诗意地描写了人类居于洞穴的幼年时光,我们的祖先确实曾普遍拥有过一段穴居的时代,并非出于想象,这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以贵州为例,迄今已在这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距今30万年至数千年左右的洞穴遗址约200处。人类的穴居时代不但在大地上留下印痕,亦在人们的脑海中打下烙印,并代代相传。许多民族口口相传的所谓“神话传说”中,都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从山洞中走出来的。一些民俗活动,亦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穴居时代的缅怀。湘黔苗族的“跳月”,现已是一种纯粹的青年谈情说爱的娱乐活动,有些地方甚至被称为“找哥哥”。但高坡苗族孟春的“跳月”,是在洞中开始的,那些举行跳月活动的溶洞被称为“跳峒”,有些“跳峒”与葬有死者的“棺材洞”相隔不远,两两相望。王亚新对高坡苗族生活的《原始记录》显示,“不管人数如何多、场面如何拥挤,人们仍然按照传统习惯在岩洞中举行活动,即便已经拥挤不堪,人们仍然坚持按传统习惯在洞中跳上一阵,再易地到宽阔的场坝继续进行。当问及为何一定要去岩洞中举行活动时,高坡苗族的解释是老一代传下来的规矩,不能随便更改,否则得不到老祖宗的保佑”,“他们甚而强调说现在之所以要过跳峒节,就是为了缅怀祖先过去的生活”。我们在龙里摆省一处接近高坡的棺材洞调查时,发现“死洞”(棺材洞)前正好有一处“生洞”(跳洞),隔着田坝两两相望,春节后果里苗族要在此“跳月”。对此他们解释说:“开春后三寨八乡的苗族在这里跳洞,是希望求得一年风调雨顺,并求亡灵安息,年轻人趁机交情结友。”亦有祭祖的内容。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但有证据表明“跳月”确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而祭祀的主体正是祖先。如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所记的宋代瑶人每年十月的“踏摇”活动,开始前先“举峒祭都贝大王”,而后进入男女交情结友“找哥哥”的环节,与苗族“跳月”同。明田汝成《炎徼纪闻》记贵州苗人的“跳月”说:“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淫词谑浪,谓之跳月。”“尨家”(或作“龙家”)之俗同此。这些记载清楚地表明,宋明之际的“跳月”或“踏摇”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祭祖,第二个环节是男女嬉戏。人们祈望通过这种方式,求得祖先护佑后人兴旺、富足。高坡及其周边苗族的跳月,从洞中开始,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因此,跳峒和岩洞葬之间应是存有关联的。
洞葬南洞口,是清代苗族起事时所踞的“苗王城”,一道石墙将其与洞葬隔离开,正面有两道石墙高挺
平坝棺材洞远景
平坝棺材洞洞口附近的棺木(东→西)
祖灵崇拜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贵州东部的苗族为了取悦祖先,不惜在“牯脏节”祭祖时,一次性屠杀大量牯牛,而给其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一节日每十三年方过一次。现代苗、瑶、彝、壮等民族均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要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并在此再生。因此要举行开路仪式,在本族巫师的保护下,将死者的灵魂一程一程送回祖居地。这种“开路”的习俗可能至迟在隋唐时已有。而期望死者回到祖居地,并再生的观念,在中国西南地区至迟可上溯至两汉时期,甚至更早。四川地区汉墓中的伏羲女娲及其交尾图,即是这一观念的反映。赫章可乐“套头葬”使用铜鼓或铜釜套头(有的还套脚),其宗教寓意向有争议,我们认为正是时人祈望亡灵回归祖地并再生观念的一种反映。用鼓或用釜,反映了人们意念中祖灵住在火塘或住在鼓心的细微差异,这在现代民族志中均可找到大量实例。无论是鼓或釜,这两种器物在形制上极为相似,均深腹大口,在最初的宗教寓意上,它们可能都是祖先居住的洞穴的借代物。回到祖先曾经居住的洞穴中,即可再生。德江傩仪式中还保留有类似的环节。灾后生还的男孩在还愿仪式中,将身体穿过一只用纸蒙住两端的木甑。当木甑的两端被纸蒙住,它不再是一只木甑,而在形式上演变为一具木鼓。作为炊具的木甑可与釜对应,而“木鼓”则可与铜鼓对应,二者何其相近?更为关键的是,人们相信,当男孩的身体穿越木甑,他就获得了新生,而成为宗教意义上的新人。当死者的身体穿越象征祖居世界的铜鼓或铜釜,他一样将因此而获得新生,这正是人们对逝者能死而再生的美好祈望(可乐乙类墓中有用锅桩石随葬的,其意应与用铜釜或铁釜随葬同,似可视作套头葬的滥觞或流风)。所有这些,均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穴居时代的遥远而模糊的历史记忆。壮族民间信仰认为,管生育的女神姆洛甲住在花山,护理百花,并将之送往人间,得白花者生男孩,得红花者生女孩。而人死之后,又还原为花,魂归花山。在宁明和龙州的花山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同时部分地方还有岩洞葬的遗迹。有研究认为,人们正是将岩画绘在崖上,营造出祖居之地,招引亡灵在此团聚,并由此再生,因此也有将死者径葬于岩画附近岩洞中的。壮族神话传说还认为,女神姆洛甲是其创世神,类似于汉人的女娲,她的阴户后来化为岩洞。于是,将死者葬在洞中,便回到子宫中,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并由此再生。
平坝棺材洞放置棺木的溶洞(北→南)
平坝棺材洞不同形制的棺木间相互叠压,如地层关系般反映了棺木间相对早晚和演变关系
平坝棺材洞棺木未用棺架,直接放于地面,层层累置,最多达7层
平坝棺材洞一具接近于梯形棺的普棺上放置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灵牌
综上所述,无论是真的溶洞,还是仪式中代表溶洞的物什(如铜鼓、铜釜、木甑等),均可视作祖先曾经居住的洞穴的象征,虽然人们在仪式中未必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文化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并非一成不变,变化恰是其常态,文化在承袭中后人往往得其形而忘其意,“跳月”的变迁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无论套头而葬,抑或将死者葬在洞中,都是祈望其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并因此再生。人们口口相传中对远祖曾生活在溶洞中的遥远而模糊的历史记忆,以及相信亡灵回归祖地并能再生的灵魂观念,最终促使先民将亡人葬在洞中。这是岩洞葬发生的深层原因。
惠水仙人桥洞葬远眺(西→东)
同样的,岩洞葬葬俗并未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变迁之中的。现代背景下的岩洞葬是什么样的?贵州的实例可就此作出回答。贵州六枝牛场的彝族,现在还有将死者葬在洞中的,是一种在洞中起冢土葬的葬俗。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解释说为了节约耕地,而葬在哪个洞中,得由风水先生说了算。平坝桃花的歪梳苗,直到现在仍行用洞葬,方式并没有任何改变,每年都有零星棺木抬入洞中。同时,他们也使用土葬。采用土葬还是洞葬,取决于亡人自己的选择。他们称土葬为“下乡”,因为死者的坟冢孤零零处在一处,辽远清寂宛若村居故称;称洞葬为“进城”,因为洞中“人口”众多,热闹异常宛若城市。人之将死,询之于弥留之际的他(她),是愿进城还是下乡,若回答进城便将之盛在棺中抬进洞去。但总体而言,使用洞葬的人数逐渐减少。这种取决于死者自己意愿的人性化安排,反映了人们在葬俗变迁过程中对传统的再创造。还有一些例子,是将非正常死亡者置回山洞中,我们理解这是人们在特殊情况下向传统汲取力量的自然回归。如罗康隆就记录了贵州紫云1985年一位非正常死亡的44岁苗族妇女的灵柩被置于山洞中的实例。同样有说服力的是,这一地区(麻山地区)的苗族历史上普遍有在葬礼中砍马的习俗,但现在只有在非正常死亡时方砍马,正常死亡者则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之所以要给非正常死亡者砍马,我们在当地调查时,苗族同胞解释说是因为亡灵在回归祖地时路过一处,将受到看门人的盘查,“死得不好的”将受到更为严厉的盘查,若他骑马路过,“人家以为他是当官的,就放他过去了”。这一例子表明,特殊的灵魂观念是人们采用某种特殊葬俗的重要因素。比较之下,荔波瑶麓的青瑶的岩洞葬习俗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尚有多个洞穴在使用中。棺木多方形,带棺架,少量做成汉族的弧形棺,多在老人去世后赶制,否则视为不吉。棺木按家族摆放,一般一家一洞,一人一棺,部分要摆放几个姓氏的,则每一姓氏的棺木堆放在一起,不考虑性别等因素,凶死与未成年者不得入洞。经济条件许可的,要举行砍牛仪式,此为最隆重的葬礼。砍牛时必须敲铜鼓,跳打猎舞。凡砍牛的,死者棺木上要放置“牛角”和“鱼”。“鱼”系用木板雕成鱼形,钉在棺盖上。“牛角”为钉在棺木两侧的6块(各3块)略呈牛角形的木板。其上用墨、炭、粉笔或牛血等,由成年男子绘制各种图案(过去由鬼师绘制)。死者若为女性,上绘绣花、凉亭、雨伞、鱼、鸟、镰刀、锄头、柴刀等;男性则绘猎枪、狗、鸟、斗笠、犁、耙、牛、猴子、鱼等。供死者“在那边用”。这些图案均是现实物象的描摹,其内容既有约定俗成的固定样板,也有根据死者意愿所作的人性化安排,即“老人爱好哪样就画哪样”。从洞内所遗的“牛角”看,其数量亦有仅做4块者;色泽有的仅用单色(多为白色),有的则兼有红、白、黑诸色;内容除前述者外,尚有钱纹(方孔圆钱)、菱形、三角等几何纹,以及猪、兔、鸭、二人对搏、一人踩碓、垂钓等图像,笔法稚拙。龙里果里洞葬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当地上年纪的老人还亲眼目睹了最后一场葬礼。洞内现有棺木200余具,被穿洞而过的小径分作两区。值得注意的是,该洞内有几座在洞中起冢土葬的墓葬,可视作洞葬向土葬过渡的埋葬方式。于洞中起冢土葬,兼顾了洞葬的民族传统和新流行的土葬习俗,反映了文化变迁之时,一个被新文化所同化的人群的挣扎及其通融的智慧。
惠水仙人桥南壁平台上的棺木(西→东)
前面提到,贵州迄已发现的史前洞穴遗址多达约200处,不排除其中部分“史前洞穴遗址”为先秦时期岩洞葬的可能。因为毗邻的滇桂山地均有早期岩洞葬发现,贵州这一晚期岩洞葬的重要分布区内不太可能没有早期岩洞葬发现。贵州已发现的岩洞葬中,平坝棺材洞曾进行过清理,根据碳素测年结合出土遗物和棺木形制,其年代始自唐,经宋、元,历明、清,行用至今,是贵州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岩洞葬遗存。近年在开阳高寨清理的几处岩洞葬,出有宋钱,个别出洪武通宝,表明其年代在宋明时期。结合文献分析,可能为“红仡佬”所遗,其与附近三处岩画地点关系至为密切。贵州大量的岩洞葬是明清时期的遗存,荔波瑶麓等地的岩洞葬更行用至今。从族属看,应是唐宋以来活动在当地的苗、瑶、仡佬等部分支系的先民所遗。我们感觉到,仡佬先民中的部分支系可能是贵州较早使用岩洞葬的族群,唐宋以降,随苗瑶西渐,亦渐染此俗,行用至今。但这一推测还有待更多的资料来证实。
要之,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桂山地,始于新石器时代末,历商周、六朝、唐宋、明清,迄今仍有孑遗。贵州是岩洞葬和悬棺葬的分野之地。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观念上主要是祖灵崇拜在发挥作用,即人们认为祖先曾居住在洞穴中,亡灵回到祖居之地,一方面亡灵可以由此再生,另一方面远离的灵魂将可能降福祉于后裔,反之将可能祸及子孙。岩洞葬因为沿用时间久远,内涵极为丰富,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迁徙及其信仰的珍贵实物资料。惠水仙人桥部分棺木上用白色颜料涂绘的马、骑马人、太阳(芒外无圈者)、铜鼓(芒外有圈者)等图案,与贵州地区所见的岩画在绘制方法和内容上如出一辙,为解释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黔、桂、滇、川等地的岩画的年代、族属、功能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贵州是国内迄今仍在行用岩洞葬习俗的唯一地区,其相关葬仪和葬俗,是深入研究这类特殊葬俗珍贵的“活化石”。
惠水仙人桥南壁中部棺木(北→南)
惠水仙人桥棺上图案——马、骑马人(位于头端挡板)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