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毕节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2994字

毕节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弩”是秦王朝统一六国的重要军事装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军事武器逐步变成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射弩从狩猎等生产活动中完全演变成了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做了精彩的射弩表演,同时由云南、贵州、四川、海南、湖南、广西等省区提出的把射弩设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的申报获得了通过。1986年8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射弩被列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在射弩成为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30年来,在广大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射弩运动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具有优势的传统项目

射弩运动源于人们狩猎的需要,这在毕节市不仅是传统,而且具有优势。在1986年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毕节市运动员朱开富夺得了男子跪姿银牌和全能第六名,这是贵州射弩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1999年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毕节市运动员张成英获得了女子射弩比赛的铜牌,这也是贵州射弩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的第二枚奖牌。2011年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毕节市运动员罗兴艳获得了男子射弩比赛的金牌,这是贵州射弩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的六枚金牌之一,也是毕节射弩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节市运动员在全省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的名次不太令人满意。

在毕节市,射弩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苗族村寨,大多数是以“父传子、兄传弟”的习俗进行传承。20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省组织了射弩教练员培训班,随后我市在织金和威宁的一些乡村组织了业余射弩训练班培训青少年运动员。朱开富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奖后,在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在织金县实兴乡组织业余射弩训练班,开展射弩训练。这些工作使我市的射弩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有朱开富、罗仁宣、王国昌、王玉兰、李桂芬、张成英、张美等一大批运动员在省运会、省民运会和省农民运动会上获得了金牌。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狩猎活动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以狩猎为载体的射弩运动已经不能适应射弩项目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同时“父传子、兄传弟”的模式也严重制约了射弩项目水平的提高。

在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竞赛项目的比赛,贵州省只有陀螺获得一个稍好一点的名次外其他项目几乎全军覆没,射弩项目也不例外,在这个大背景下,2004年省民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先后在全省成立了36个少数民族体育基地,以此为依托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普及和推广。我市民族中学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有幸入选。市民族中学2004年通过评审成为省级民族体育基地以来,承担了两次市级射弩比赛和九次备战省和全国比赛的集训工作。十多年来,承担组建省、市代表队参加了十多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省运会等比赛,在这些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其中国家级比赛第一名6个,第二至第八名10个;省级比赛第一名27个,第二至第八名85个。独立培养出了何为平、曾杰、罗兴艳、陈泽贵、安海、余虎、张黔虎、陈凤、龙敏、王雪蓉、胡然、钱星星、刘莎等一批全国及省市级冠军,与织金县实兴乡海马村联合培养出了李桂芬、王宪明、张美、张明、王宪杰等一批省市级冠军及优秀运动员。

二、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射弩项目取得的这些成绩,虽然看上去很不错,也很喜人,但是在全省范围内,贵阳、安顺、黔西南、黔东南等市州的射弩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安顺的李贵福、王仁爱等优秀运动员,以稳定的发挥长期占据了男子项目的前列,在男子项目上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回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我们看到了制约我们射弩项目发展和水平提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普及,传统的狩猎活动在我市已基本退出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除了在织金海马村有部分年轻人还会学习这个技艺外,在我市的威宁、赫章等县区除了部分中老年人还在坚守这份技艺,更多的年轻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纷纷外出打工,已经没有了学习和掌握射弩这个技艺的动力。大多数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制作传统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弩的制作工艺将会成为我们的记忆。

(2)市民族中学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三年后的高考(培养一名射弩运动员从高一进校开始,第一年学习和训练,第二年初步掌握射弩基本技术和出成绩,第三年就要面对人生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关卡——高考),学生流动性大,虽然对射弩运动的普及和推广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不能转化为我市在射弩项目上的集团优势。

(3)射弩这项生产生活的技能,自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已从功能上由生产工具衍变成了体育比赛的器材。从狩猎的角度来看射弩要以力量为主,而从体育比赛的角度来看,却又要以准为主。在市第二届体育运动会的射弩赛场上可以看出,威宁队还有使用传统的狩猎型的弩,以重、笨、大为主,织金和民族中学已使用比赛型的弩,以轻、巧、准为主。

三、几点建议

为了培养更多的射弩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提高我市射弩运动水平,给省市代表队输送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继续在全国和全省的比赛中摘金夺银,保持优势,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由民族工作部门、体育工作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原来射弩运动开展较好的乡镇,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结合民族节庆、乡村旅游等活动,组织开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传习活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为当地的群众增加一些收入,把更多外出的年轻人吸引回来,参与到射弩活动中,为射弩运动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中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时间,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造成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这个问题要解决并不太难,只要有民族、体育、教育等工作部门的支持,通过引导和帮扶我市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把射弩活动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活动之一,可以组织有条件开展射弩运动的中小学校申报省级民族体育基地,或由民族、体育、教育等部门组织建设一批市级民族体育基地,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小学——初中——高中”的梯队,增加参与射弩活动的人员基数,加长训练周期,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为射弩活动的开展和传承打下坚实的人员基础。

(3)射弩在功能上已由生产工具衍变成了体育比赛的器材,这就需要我们射弩运动的先行者,在器材的制作上对后来人进行指导,把传统的以重、笨、大为主的狩猎型弩,改制成以轻、巧、准为主的比赛型器材。

做好上述几点,既能使射弩队的梯队建设更加合理、完善,也使射弩队伍的人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又能在器材上进行创新,有更多的人参与训练,将为我市射弩项目的普及和发展、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加人才储备,使我们的优势更优,为射弩项目在我市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