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雀村变迁历程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11857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雀村变迁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雀村经历了中国大地上历次运动的洗礼,演绎了一个边缘少数民族村寨从落后状态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程。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和历史欠账等原因,海雀村的经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没有走出低谷。这种贫困状态和精神面貌被记者发现并进行报道,文章感动了高层,成为毕节试验区建立的动因。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海雀村“干”字当头,20多年来,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奋发努力,决战贫困,改变家园,成为毕节试验区实践中村寨发展的典型范例,“海雀实践”成为毕节试验区精神高地建设中的一块响亮的牌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海雀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海雀村属于可乐区恒底乡四方保。1950年,陈友生任恒底工作大队长,始从可乐区划出恒底区,并建立乡和村级农会,海雀属于四方乡农会。由于人口增多,海雀村从一个大队两个生产队裂变成3个组,后来又把当时划给花泥乡的长海和瓦厂合并起来,形成了今天5个组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寨的分布格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雀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进行革命。其村级组织情况为:1950年至1958年,村农会主席张爱聪,大队会计王自高。1959年至1962年,支部书记王自高,大队队长张爱聪,学堂队长王树才,海雀队长张爱忠。从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2年,是海雀村以王自高为支部书记,张爱聪为农会主席的第一个村级班子建设时期。

(1)隶属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雀村属于赫章县第五区(恒底区)。第五区人民政府建立于1950年12月,辖恒底、德卓两个乡19个行政村,海雀属于恒底乡勒古村。1953年合并行政村,建立河镇、恒底、勒古、花泥、安乐、平顶、德卓、板底、干河、丰家、德胜共11个乡,并先后建立了乡人民政府。同时勒古改称四方乡,海雀属于四方乡;1955年5月四方乡改称四方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改建为四方人民公社;1959年1月,四方乡人民公社改称四方管理区;1961年9月,撤销四方管理区,恢复四方公社建制,海雀属于四方公社海雀大队。

(2)工作成就。第一,清匪反霸。1950年海雀得到解放;1951年开始清匪反霸,海雀村组织民兵参加剿匪斗争;1952年进行土改工作;1953年实行普选,成立四方乡人民政府,1954年建了新学校,1958年平息了“海雀暴动”。第二,培养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雀村参加清匪反霸的积极分子张爱聪、王自高等人得到重用。当时海雀村属于恒底区的恒底乡勒古村,又名四方井、恒底三村。1950年11月,勒古村农民协会成立。1952年11月,勒古村、发姑村组建四方乡。1953年3月,四方乡人民政府成立,勒古村农民协会组织取消。第三,建立政权。1954年,张爱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海雀村第一个党员。1958年海雀村王自高、王明友、朱正华、王树才等四人入党,1959年张爱忠入党,1960年王朝光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1959年,海雀村成立了党支部,选出了海雀村第一任支部书记王自高、农会主席张爱聪,两人共同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项工作。1962年王自高到四方乡信用社工作后,张爱聪继任支部书记。

2.“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62年到1984年22年的社会变迁中,海雀村都是以张爱聪为支部书记、文朝举为村长的第二个村级班子负责人为主开展各项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历经很多变迁,但人员变动不大,而且工作在一些方面比较出色。

(1)组织建设。1966年以后,海雀属于恒底区四方公社。1967年5月,四方公社革委成立,海雀为四方公社革委四方公社海雀大队,全大队共105户480人,分为一个民兵连三个排十个班,民兵总数163人,其中基干民兵74人。1970年11月,中共四方公社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建立,1971年12月,恢复建立中共四方公社委员会,海雀仍为四方公社海雀大队。

这期间海雀村级组织情况为:村称大队,大队设支书(指导员)、连长、副连长、妇女队长等。大队支书(指导员)张爱聪,连长文朝举,副连长朱明华,妇女队长王美珍。海雀大队下面有4个小队,小队设有队长和会计,其中学堂小队队长为朱正华,会计为王付才;海雀小队队长为张爱忠,会计为王朝忠;长海小队队长为王明友,会计为朱明才;瓦厂小队队长为吴德宣,会计为王明文。

(2)农业生产。第一,改良土壤。1971年和1972年,海雀大队开窖烧石灰,两年间共烧石灰100多万斤,改良土壤230多亩,使整个大队的农业生产取得好收成。第二,改造菩萨林。1972年夏季,海雀大队党支部根据县委提出农田基本建设“长年不断线、让路不停车”的原则,决定砍掉菩萨林,在海雀姜子林附近开梯土,把林子两边的地连起来,组织人员用锄头翻起千万年枯枝败叶腐烂积成的黑土,在原菩萨林覆盖的地方,改出6亩梯土。第三,改造海坝。海雀梁子南北走向,梁子东边和西边各有一条狭长地带,在南端相连,但到处积水,淤泥很深,人畜一落进去,就很难拔出来。边缘较高的地方,水草茂盛,群众经常在这一带放牲口,所以,这个烂海坝,人们又叫它“放马坝”。1971年秋天,大队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张爱聪带领民兵突击队奋战一冬,开主沟一条,长1160米,支沟55条,共长5600多米,将烂海坝的积水基本排完,增加土地22亩,并于1972年春翻犁种上了玉米。长海、瓦厂两个队也分别组织民兵突击队改造海坝,共增加土地面积6亩多。全大队1971年改造出的28亩海坝地,成为海雀少有的旱涝保收基本农田。

通过努力,1970年,海雀大队粮食实现了自给,并卖了1.7万斤粮食。1971年种80亩玉米,70亩马铃薯。一个冬天,烧了150多万斤石灰,改良了50多亩土地。1971—1972年两年间,海雀大队粮食从1968年总产量8万多斤,增加到1971年的18万斤,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多。1972年增加到24万斤,是1968年总产的三倍。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其中文朝荣第一次以一个积极分子的形象出现在海雀村发展的舞台上。1972年文朝荣任海雀村团支部书记兼村支部副书记,期间文朝荣工作积极。例如1972年5月20日四方公社革委整理的一篇题为《狠抓路线教育增强战备观念—海雀民兵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典型材料中写道:

在王永安同志的影响下,海雀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物,如文朝荣、朱明祥、张正荣、朱明华、王付举、王付忠等同志,不要休息日,不要假日,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给集体运煤、挖地、背石头、烧石灰。

民兵文朝荣说:“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民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发扬民兵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积极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参战。”

1974年到1976年三年间,海雀村团支部的工作都得到团县委的表彰。这个阶段,文朝荣作为一个积极分子的形象展现出来,思想进步、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是其成长中的主要特点。

(3)党群工作。这期间由于运动多,集体事务多,发展党员的工作比较缓慢,只有张正荣、文朝荣、文朝举3人入党。而青年和妇女工作在各项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上级的表彰。这期间,后来成为海雀村支书的文朝荣入了党,而且其任团支部书记时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团县委表彰。

1974年3月5日,共青团赫章县委在《共青团赫章县委关于表扬37个先进集体和111名先进个人的通报》文件中,对全县在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及批林批孔等运动中起突击作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恒底区四方公社的海雀团支部受到表彰。

由于海雀团支部工作成绩突出,共青团赫章县委于1975年7月28日—31日召开扩大会议,在《共青团赫章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纪要》中对海雀村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海雀大队团支部,认真举办政治夜校,组织团员青年既学政治又学文化,使过去有名的‘海雀苗寨高又高,吃粮年年靠返销,青年不学习,苗族文盲多’的落后山区,变成了‘政治夜校经常办,苗族青年觉悟大提高,粮食自足有贡献,文盲帽子摘掉一半多’的生动局面。”

1976年5月4日,共青团赫章县委在《共青团赫章县委关于表扬62个先进集体和155名先进个人的通报》中,对全县红卫兵认真学习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对反右倾翻案风斗争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等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恒底区四方公社的海雀大队团支部受到表彰。

不光青年在当时的运动中显现出突出的成绩,妇女也不示弱。当时海雀村的妇女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群众运动中表现突出。1975年3月5日,赫章县妇女联合会在《赫章县妇女联合会关于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中,对恒底区四方公社的海雀大队妇委会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扬。

3.改革开放初期

1977年到1984年的5年,是海雀村在改革开放后的转折期,这期间的工作主要是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恢复发展生产为主。

(1)改革开放初期的海雀村班子。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当年恒底区委、区公所《关于各党支部正副书记任职的通知》的文件:张爱聪同志任四方公社海雀大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委员为张爱忠、王明友、朱正华;大队队长王学德,大队会计朱学文;学堂队长王付举,会计朱明文;新丰队长王永志,会计王学芳;海雀队长张正荣,会计朱学光。海雀村也开始逐渐走向改革发展的道路。

(2)农村改革与海雀村变化。1980年,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在发生。叶建平、苑坚在《“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向阳镇改革与发展之路》 [1] 中写道:“1980年4月,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乡在省委、县委的支持下,敢为天下先的向阳人,率先迈出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向阳因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牌子,第一个恢复乡级建制,成立了向阳乡人民政府,而后被誉为‘中国第一乡’蜚声海内外。”

1984年3月赫章县各区开始进行机构改革,撤销公社建制。四方公社建立中共四方乡委员会,以原各公社区域设置为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8月,恢复四方乡为四方彝族苗族乡,海雀属于四方彝族苗族乡的一个村,同时进行了村换届。1984年,恒底区委同意河镇等11个乡47个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批复,文朝荣任社海雀村党支部书记,张正荣任海雀村党支部副书记。从此,以文朝荣为支部书记、以王学德为村委会主任的第三个村班子成员担负起未来十年海雀村的建设重任。

由上可知,海雀村所在地方行政体制“公社管理委员会”到“乡人民政府”的体制改革,整整晚了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乡4年。这4年时间,本来就十分薄弱的海雀村经济基础恢复非常缓慢。在进行公社到乡政府的改革后,随即进行村级改革,把原来的村长等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这些体制改革一方面使当时受到桎梏的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另一方面由于是被动地进行,其先天不足导致在体制改革后的许多工作一时难以打开局面,海雀村的经济逐渐陷入困境。

二、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海雀实践历程

毕节试验区建立20多年来,海雀村经历了三任村支书、主任人员的更迭。这里的论述从1985年起,即海雀村进入政治视野的时候起至今,这刚好与三任支书任职的时间相统一。三任支书工作思路各有侧重,工作特点比较鲜明,工作成效亮点各异。

1.解决温饱阶段

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是文朝荣任村支部书记、王学德任村主任的时期。这期间,海雀村是发展最困难的时期,是“海雀贫困”被发现和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重要阶段。

(1)开发扶贫。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关于海雀村贫困的报道,使海雀村两委感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他们把工作目标放在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上,开始了反贫困和解决温饱问题的第一仗。

1992年6月,海雀等村出现粮食困难,赫章县由县民政局、粮食局建立联合调查组深入调查后,在《关于河镇彝族苗族乡生活困难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如全乡已用供应指标人均十斤还多,海雀村人均只有6.5斤,救济粮全乡人均5.6斤,海雀村人均只有5斤。因此,救济户未得到国家必要的救助和扶持,困难户未得到必要的供应,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成了找一点吃一点,以上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虽然通过上级部门的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海雀村两委很清楚,不积极想办法,光靠救济是不行的,必须寻找出路,摆脱“吃饭靠救济”的问题。海雀村积极探索科技兴粮的路子,提高亩产收入,利用石灰改良土壤,增加粮食收入。

为了增加经济收入,1995年,村里组织群众试种烤烟10.5亩,亩均产量达200斤,并且烤叶质量比较好,交售的烟叶均是二级、三级、四级,均价达1.3元以上。另外在药材种植、畜牧业和工副业上抓收入,于1995年购进半夏种子500斤进行种植,当年创收1万余元,以后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半夏产业逐渐成为海雀村的经济来源产业。

据统计,到1995年,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全村新建瓦房35间,改变了过去杈杈房和人畜同室的居住状况。全村有木床100多张,棉被250多床,蚊帐80顶,使过去睡觉披毡随身披,地上、草堆上到处睡的习惯得到改变。全村购置收录机10多台,各种手表400多只,高档生活用品走进苗家山寨。

1993年全村集资1100元,上级拨粮5000斤,成立了村互济会。全村群众高兴地说:“以后我们有困难时不能解决的事有指望了。”这期间,村两委动员义务工5000多个,修整乡政府驻地法冲至四方公路海雀路段,改善了全村交通条件,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2)生态建设。从1985年起,海雀村开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87年底,全村植树造林2000多亩。同时投入义务工4500多个,每人筹粮4.6斤,修建了面积67平方米的村办林场,选配了林场管理员,对全村树木进行长期管理。因生态建设成绩显著,1993年海雀村获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3)人口控制。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像海雀这样的少数民族村寨,工作更难做。为推进全村人口控制工作,通过宣传教育,1989年,王兴全家在村两委的陪同下,到区卫生院做了二女结扎手术,成为全区第一家主动做二女结扎手术的先进。以后计生对象大多数都是村组干部做通思想工作后自觉到医院做手术,到1996年初全村无一户计生对象超生。

通过上级帮扶和群众的艰苦奋斗,海雀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上升到1995年的412元,人均占有粮食从不足98公斤上升到213公斤。全村10000余亩荒山实现了植树造林。计划生育、科技兴农、社会治安均有明显的成效,全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好改观。

2.夯实基础阶段

从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是王学芳任支部书记、文正全任村主任的时期。这个阶段是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海雀村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毕节试验区工作全面展开,海雀村的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上有了新的特点。

(1)开发扶贫。①实施科技兴农。毕节试验区建立后,社会各界关注海雀发展,各级各部门先后为贫困农户投入建房款、地膜、经济作物、种子等,扶贫方式逐步从“给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转变。例如1998年,爱德办在海雀实施绿肥聚垄等科技项目,全村玉米全部实现地膜覆盖,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②夯实基础设施。这期间,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海雀村修通了15公里的进村公路,建起水池5个,架通了6公里的低压输电线,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设备,修建了村学校、卫生室。

③发展文化教育。海雀通电后,在县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下,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器,村民看上了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开始外出务工,人力资源开发得到重视。新修的村教学点投入使用后,大家都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读书。学生入学率、升学率得到提高,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民间文化绽放光彩。

(2)生态建设。这期间海雀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退耕还林。2002年,河镇乡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作,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和村两委争取到退耕还林项目在本村实施。通过一年的努力,全村完成退耕还林任务。退耕还林不但增加了林地面积,而且增加了收入。海雀村退耕还林124户1120亩,粮食补助33.6万斤,粮食折款248640元。二是种植经济林。1995年4月6日,海雀村在县水保办的帮助下引种苹果树苗,培育苹果基地,共有331人参加,栽种213亩12.72万株苹果树苗。三是强化管理。项目实施后,村两委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落实管护人员,完善护林制度,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7.3%。1995年5月,海雀村因造林工作突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3)人口控制。从1996年到2005年的近10年人口控制工作中,一是强化宣传。在海雀村,每次计划生育手术都是由村支书或其他村干部带来的,十多几十个一起来,几十家都来陪伴,几斤苞谷酒,坐守一晚上,第二天就回去了。深入细致的宣传使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深入人心。二是涌现出一批计生“两户”。这个阶段全村涌现出了10户二女结扎户和1户独生子女户。人口自然增长率仅13.3‰,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十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村两委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使全村群众逐渐摆脱贫困。在开发扶贫方面,全村人均口粮从1995年的213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303公斤。这期间海雀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412元提高到2005年的867元,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生态建设方面,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20亩,苹果基地种植213亩,建立健全了管护规章制度。在人口控制方面,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人口质量得到提升。

3.奔向小康阶段

2005年以来,是文正友任支部书记,朱光林任村主任的时期,海雀村的发展又有了新变化。这个变化以台盟中央开始帮扶海雀村为主要标志,我把它称为是海雀村的起步跨越阶段。这期间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县里选派了年轻干部到海雀村任驻村指导员、村支书,海雀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1)开发扶贫。支柱产业初见规模。在传统种植业上,2007年,全村实施杂交玉米种植100亩,地膜覆盖500亩,芋包套种250亩,育苗移栽100亩,绿肥聚垄300亩,脱毒马铃薯900亩,燕麦100亩,荞子100亩。在中药材产业上,2006年种植半夏108亩。在养殖业上,培育养羊专业户18户,户均有能繁母羊8只以上。2007年争取10万元帮扶资金培育能繁母猪养殖户20户,并以此为基础资金探索农业合作社及滚动发展模式,使养羊、养猪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力资源开发初见成效。组织热爱民族歌舞的青年30人组成村民间艺术团体——海雀苗族歌舞队,排练苗族《大迁徙舞》和《敬酒舞》等参加县、地区和省的比赛。2006年台盟中央投资10万,县匹配36万共46万元改造海雀小学。全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2009年走出了两名大学生。

(2)生态建设。这期间,生态建设的内涵得到深化,开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之路,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搞好林权体制改革。2007年,在县委组织部孙逊部长的关心下,县林业局把海雀村列为林权体制改革试点村,村两委负责村的林改工作。在林权体制改革中,把开发扶贫、人口控制融入其中,形成了一条“增加经济收入→维护生态平衡→控制人口数量”的有效模式。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在台盟中央及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协调资金72万元,于2007年6月初启动了72户茅草房改造工程,让村民告别了茅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组织群众四次维修入村道路3公里,改善了村的交通出行条件。

第三,整脏治乱美化家园。争取10万元资金帮助40户群众进行畜圈改造,修建5口沼气池。全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控制,村民不良生活习惯逐步转变。生态建设的理念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转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3)人口控制。这一阶段的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农村保障体制的健全为人口控制工作提供保障。村两委结合农村低保、二女户享受国家政策奖励、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农村五保户帮扶等惠农政策加强宣传,解除计划生育对象的后顾之忧,全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二是计生“两户”奖励扶助机制的落实推动人口控制工作的落实。12户计生“两户”户均得到一头价值3000元的耕牛,各种帮扶措施得到落实,奖励扶助机制逐渐形成。例如文正全家得到耕牛帮扶、联户路、院坝改造、半夏种子产业扶持、滚动养殖养猪项目、畜圈改造等项目帮助,已经成为全村最富裕的人家。通过“四生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对计生“两户”的扶持进一步加大。经济杠杆和宣传态势作用在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均口粮从2005年的303公斤上升到2011年的325.1公斤,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67元提高到2011年的3560元,产业发展逐渐培育壮大起来,生态建设向生态文明迈进,人口控制工作向理性和体制完善阶段转变。

三、海雀实践的经验

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在海雀村的成功实践充满了试验性质,这个试验的过程,是以前海雀村发展中所没有的,也是其他地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习的。海雀村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许多成功的经验是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完善的。“海雀实践”有下述六个方面的经验:

1.组织上依靠党的坚强领导

尽管海雀村从1985年以后就受到广泛关注,但海雀村不是一块飞地,不能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只能在上级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中,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搞好建设。

一是提前沟通,领会政策。在海雀村发展的过程中,村两委积极向上级部门搞好汇报。无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还是人口控制的相关要求和数据以及落实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分析客观中肯,工作思路清晰可行,使上级部门对海雀村的工作给予肯定,从而争取到各种项目。

二是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在不同阶段,村两委都认真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大会,通过向群众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讲解发展政策,进行向下沟通,把上级要求准确和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使广大群众领会党的政策。海雀实践是按照毕节试验区要求,结合实际,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来改变海雀村贫困面貌的过程。

三是抓好落实,及时反馈。20多年来,各级县、乡党委政府都会安排一些扶贫开发项目到海雀村,村两委做好对接,狠抓落实,使很多项目得到及时落地,按时完成,质量合格。并按照要求搞好反馈,畅通信息,使各项扶贫项目落实及时,有效实施。

2.思想上深刻领会试验区精神

能不能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是海雀村的开发扶贫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

一是抓牢“海雀贫困”的牌子。海雀村的贫困引起关注后,前来调研、帮扶的领导和单位很多,海雀村抓住这些机会,展示自身应对恶劣自然条件的不屈不挠精神,感动上级领导,使外界对海雀村的精神面貌和奋斗精神给予肯定。

二是争取各种帮扶项目实施。毕节试验区是一个对喀斯特地区整体发展的战略构架,不是针对一村一寨的方案,所以海雀实践得到的政策支持没有特殊性。海雀在2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抓住各项政策,争取帮扶项目在本村实施。例如在生态建设中,抓住国家在赫章实施长防林工程的机遇,在开发扶贫中,抓住科技兴农等项目的倾斜。

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克服困难。海雀村进行探索试验时,曾经历了许多困难。如1993年,当时村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植树造林上,海雀村出现过生活困难的情况,后来经县里调研才得到解决。这些探索,虽然暂时遇到挫折,但由于尊重客观规律,村民积极响应,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3.主体上建设坚固的战斗堡垒

实践证明,有一个什么样的村级班子领导集体,就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形成的凝聚力,完成的任务和取得的成就。20多年来,海雀村通过“四抓”加强班子建设:

一抓发展思路谋划。20多年来,海雀村在文朝荣、王学芳等人的带领下,结合实际,谋划发展思路,建设坚强阵地,带领群众,在发展上走出了坚实的步伐。如试验区建立初期,海雀村的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实现群众有饭吃、吃得饱是核心工作;在生态建设上,是统一思想,解决“有林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观念问题和植树造林的长远利益问题。这些短期与长期的发展关系,需要有正确的思路和发展的远见才能坚持完成。

二抓组织战斗力提高。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海雀村三任村支两委负责人都较好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特点鲜明,成效显著。这得益于海雀村的两委热爱家园、艰苦创业、以村为家、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面貌。一直以来,海雀村的村级班子健全,村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使全村一盘棋,干群一条心。20多年来,海雀村两委获得了很多奖励,这都是村两委抓组织战斗力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抓工作落到实处。历届村两委班子都懂得,改变海雀村贫困面貌的主体是他们,实践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主体是他们,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致富的主体是他们。村两委是改革发展当仁不让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践者。一直以来村两委作为群众领头羊,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做到“谋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本村向前发展。

四抓任务监督检查。20多年来,无论在生产发展项目上,还是生态建设项目等方面,强化监督检查,是海雀村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之一。村两委始终站在解决群众生活、绿化家园和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大局,对全村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狠抓长效机制的建立。村两委聘请退休干部王富荣和离任老村干部文朝荣作为监督员,对海雀村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工作进行评议和监督,使各种项目得到落实并产生良好效果。

4.行动上充分尊重和依靠群众

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海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上级帮扶项目,或是本村议定要办的公共事业,村两委都通过召开群众会议的方式讨论和决定。从植树造林,到科技兴农,到人口计生等工作,都充分尊重和发动群众,使群众和村两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尊重群众的创造,依靠群众的力量。如开发扶贫方面依靠能人和带头人的“能人战术”、生态建设方面动员所有群众参与的“人海战术”和人口控制工作上采取的“温馨战术”等。通过思想动员,群众与村两委形成合力,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个方面成绩显著,真正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实践基地”。

二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群众积极投入参与。召开好村党支部会议、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大凡涉及全村的重大事务,例如种植业、养殖业、植树造林等,都是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引导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与村两委保持一致。海雀村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在发展过程中涉及新的技术推广或项目实施时,群众有顾虑自然是难免的。村两委充分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打消群众顾虑,使群众积极参与,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导向上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20多年来,在落实具有试验性、风险性、长效性的项目中,村两委通过引导,让思想积极、敢于开创的农户作为带头人,做示范,探路子,做别人有疑问的事情,以其成功来号召全村,引导其他农户参与实施各种项目,涌现出许多带头人。

开发扶贫上,在养殖业方面有王兴国等带头人;在种植业特别是科技兴农上涌现出王兴国、文正全等带头人;在民族文化发展上有马金学、朱琴等带头人;在商业上有王敏的服饰加工、王兴华的皮鞋销售等经商带头人。

在生态建设上,涌现出文朝荣、文朝举、王学德、吴天举等带头人,无论是在育苗上、种植上和管理上,他们都做出很大的贡献,文朝荣更是倾注了一生心血。

在人口控制上,涌现出王兴全、文正全、王永刚等12户计划生育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使海雀村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广大村民认识到规范养殖、科技兴农以及从事商业等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人们逐渐从疑惑、徘徊和观望中走出来,投入到科技兴农、规模化养殖、植树造林和计划生育提高素质工作中,使更多人的观念得到改变,生产得到发展。

6.效益上珍惜成果强化管理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这是流传在海雀群众口头的一句俗语,这里面朴素地揭示了“干”与“管”的权重问题,也是海雀村的开发扶贫项目、生态建设成果和人口控制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海雀村每取得一点成绩都不容易。所以,他们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如在开发扶贫方面,制定严格的农田保护措施,保证了粮食种植特别是科技兴农的顺利实施;在生态建设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严格执行,管护好生态建设成果;在人口控制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制定帮扶措施使这些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得到保障。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雀村以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寨走进政治视线,演绎了不同时期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对——抗争——坚持”的经历。在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海雀村抢抓机遇,谱写了一曲曲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美丽壮歌。海雀实践历程充满了艰难,这个艰难体现在一个基本上是孤立的村寨和至今还有些妇女听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在20多年变迁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用“干”字当头的精神,回答和回应毕节试验区的精神内涵的内在目标要求,成为观照毕节试验区村寨实践和成功的典型范例,涌现出文朝荣等一批先进人物。


[1] 2008年8月8日新华社信息成都电《新华通讯社高管信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第31页。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