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独特的仡佬族丧葬习俗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3571字

独特的仡佬族丧葬习俗

毕节市双山新区的响水乡拉鲁河畔,坐落着一个特殊的村庄——拉鲁仡佬族自然村落,这个村落的村民全是仡佬族,是全市仡佬族最集中的自然村寨,全村1218人口中仡佬族人口就有982人,占全村人口的80.62%,这里有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独特的民风民俗,丧葬习俗更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一、丧俗

拉鲁仡佬族的老人去世有两种情况,即“落枕空”和正常死亡。老人在临终前即心脏即将停止跳动之时,亲人必须在其身后扶着直至其咽气,无人扶而亡者称之为“落枕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是仡佬族的大忌。“落枕空”必须床下起枕,即用锄头在死者枕下的地底挖出一只虫或蚯蚓,拿到盛钱纸灰的盆或锅中烧掉,然后放入陪葬的金银罐里封起,就算起了枕。若有子女在跟前送终,就属正常死亡。

拉鲁仡佬族的丧俗男女略不相同。老人在弥留之际,众儿女在老人的病榻前守望着老人,为老人送终,当察觉老人生还无望时,就要及时把老人移至堂屋之内神龛之前,找来椅子或凳子,让老人端坐其上,再找来一个木斗(比升子大的容器)垫在老人脚下,老人心脏停止跳动之际,迅速在斗里烧纸钱,俗称“烧斗纸”,同时,燃放鞭炮和鸣地炮三响,称为“起身炮”。地炮用铁浇铸而成,上小下大,且有底座,形似“宝塔”,“塔”内中空,肚大口小,“塔”的肚腹中装填火药,“塔”身与底座相交处留有细眼,用于安装引线便于点火。地炮点燃后,其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能传出3至4公里。现由于安全管理规范严格,火药难找且地炮危险性高,已改用爆竹系列的“震天雷”了。寨邻听到“起身炮”后,就要迅速到“孝家”帮助收拾停放:若是男老人,就要把老人的头发剃干净,再把老人身子洗干净,穿上事前准备好的寿衣后停放在堂屋的左边;若是女性,则把老人的头发、身子梳洗干净穿上事前准备好的寿衣后停放在堂屋的右边(男左女右)。据传,若梳洗不干净,那么后代子孙中男性就不帅,女性就不漂亮,所以对老人的梳洗也是马虎不得的。停放时,一般用草席或白布垫底(也可二者皆用),为了避免死者的嘴唇张开,则用麻布或白布从头顶前额沿面颊至下巴尖固定使嘴唇闭拢。收拾停放完毕后,丧家和帮忙弟兄就忙开了:有的要准备棺材将老人入殓(即将老人装入棺材),有的要向亲戚朋友报丧,有的要去请人择吉日安葬老人,有的要去联系先生超度老人……

1.入殓

入殓就是把老人的遗体装入棺材,包括棺材的制作和服饰。

棺材一般用本地杉木做成,由底枋、轮子、骡子、天平四个部分组成。“底枋”即棺材底部的枋子,用3块杉木枋子组合而成,每块长6.2尺、宽4至5寸、厚5至6寸,称为四五底或六五底;“轮子”即棺材两边的挡板,一般用一截较粗的(直径1尺以上)长6.2尺的杉木改作两块而成;“骡子”即棺材两端的挡板,中间厚,四周薄,略成锥体;“天平”即盖子,一般用一截较粗的长6.2尺的杉木做成,要求大的一端(即头)的直径(或弦长)要达到1.3尺以上。小的一端(即脚)最小也要达到7寸以上,四个部分最好共用一棵大杉树,喻为后世子孙紧密团结。

服饰包括帽子、衣服、裤子、鞋子、袄子,一般用麻布或丝绸做材料,给老人穿衣服时,只穿奇数,不穿偶数。

棺材和衣服都准备好了后,即可入殓,若这些东西是事前准备好的,老人心脏停止跳动后,梳洗完毕就可装入棺材,称为入热殓,否则,就只有按前所述停放后,另择吉时装入。入殓时,媳妇、女儿要哭丧。

2.报丧

报丧的任务由帮忙弟兄承担。报丧者手拄破木拐杖,拐杖的上端拴挂冬青叶、豆豉叶,到需要通知的亲戚家的门前时,不能进门,亲戚家看到你的装束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然后备上酒、饭等出门来祭奠,祭奠完成后,报丧的人才能进屋,进屋后就能详细告诉亲戚葬礼的具体情况,比如是哪天的正夜,哪天安葬等等。

3.超度

超度在当地称为“指路”,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毕摩”先生做的法式,二是“财摩”做的法式。

“毕摩”先生在“正夜”的当天指挥帮忙弟兄在堂屋后面用破木材等搭好架子(称为“云梯”),接近天黑时就上“云梯”做法式(颂经书,当地称之为路),主要是把死者指向西方极乐世界,与他(她)的上一代老人相聚,不要回到儿孙的家里来捣乱,让儿孙家庭清静平安。这一法式直到次日凌晨发丧时告一段落。“财摩”先生主要是在堂屋内的棺材旁进行超度活动。若有亲戚朋友来敬献花圈、供品等,则由“财摩”先生手拄着带铃铛的拐杖,带着孝子和亲戚围着房子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每一圈走到堂屋前时,“财摩”先生和他的搭档手牵着手,在灵前跳、念、行礼、打哨声、鸣炮仗,转圈的一行人也跟着行礼。转完后,回到堂屋前(死者的灵位前)用亲戚带来的供品祭奠死者,然后回到堂屋内继续进行超度活动。超度活动大致有给亡人“洗脚”、陪亡人“吃饭”、给亡人“洗脸”等,这些活动直到次日凌晨发丧时才结束。次日天亮后,根据地理先生研究的发丧时间准时发丧(当地称为发驾)。发丧时,地理先生还要进行除刹、除魂。除刹、除魂结束后,帮忙弟兄将棺材抬出堂屋,同时将支撑棺材的板凳打倒,这样,送葬队伍就可以出发了。从发丧到前进的这段时间里,棺材的脚要始终指向前进的方向。仡佬族是当地的世居民族,送葬过路不丢“买路钱”,送葬队伍前进至中途时,还要在“翁车”内做一堂近两个小时的法式。帮忙弟兄在“财摩”先生的指挥下事先用破木材、白杨树、冬青树、竹子、鸭儿草等在恰当的、宽敞的地上搭建“翁车”;“翁车”的外圈为由以上材料构成的“围墙”,且开有东、西、南、北门;“围墙”内搭有一“宝塔”,称为“金銮殿”;“宝塔”的塔顶用白纸包裹着,中央用线悬挂着一个鸡蛋;进门的地方用较粗的白杨、冬青木材等搭建一台子(称为云梯),后门处用破木材搭建一个架子,这样,完整的“翁车”就算“修建”完毕。送葬队伍将棺材抬放到“金銮殿”的下面,一切准备就绪后,安排一人到家中请“毕摩”先生,“毕摩”先生接到邀请后,随即就开始祭奠,祭奠完后,就出发,并且是边念经文边走路,到“翁车”处,“毕摩”先生就上“云梯”继续超度。这时,最忙的还是“财摩”先生,他要带着孝子转东、西、南、北门,转完后,就在棺材前逐一祭用亲戚来的牲口(如猪、羊、鸡等),祭奠完后,所有孝子在棺材前向死者行三进三退的祭奠礼仪,礼毕,“毕摩”先生进行总结性超度,然后将“翁车”掀翻,这时,帮忙弟兄又将棺材抬到“后门”处的破木材搭成的架子下,“毕摩”先生又在这里进行几分钟的超度,事毕,送葬队伍才继续抬着棺材向安葬地点前进,同时将搭建“翁车”用的材料烧毁。

二、葬礼

拉鲁仡佬族的埋葬方式全是土葬,安葬地点的选择一般为干燥、平稳的地方,但也有诸多讲究,如所选择的安葬地点的后面最好有崇山峻岭,前面最好有山、有水。据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前无官山不富,后无鬼衬不发”。点选好后,埋葬之前,地理先生要进行破土仪式,并进行祭奠,完成后,指点帮忙弟兄进行挖井(俗称挖井坑,即埋葬死者的土坑)。“井坑”挖好后,到下“孔”时间才能将棺材抬到“井”中,棺材的放置为头向内,脚向外,然后根据地理先生所确定的向山把棺材拨弄摆正,一切就绪后,就开始“开棺”。“开棺”就是将棺材打开,让孝子最后看老人一眼,然后将老人的遗体最后摆正。事毕,地理先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除魂”。“除魂”结束后,孝子反跪在棺材前,并用手将衣服后摆牵起来,地理先生一边口念咒语一边把米和钱撒向反跪着的孝子,念完后,孝子反手抓三把泥土撒向棺材,这时,帮忙弟兄就开始用泥土将棺材埋葬。埋好后的坟分为坟脑壳(即坟头)、坟腰、坟尾三个部分,坟头较大,坟腰稍细,坟尾次之,且向两边稍微展开呈鱼尾型。坟的结构根据地形有纯泥土的,有用石头安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逐渐使用“小五盘”(坟的高度由五层石头组成)、“八大块”(坟的主体部分由八块较大的石头组成)等。

第二天,天刚亮时,孝女、孝媳们要到坟边送“水”。用葫芦或瓶子装上水,同时备上酒、饭、肉等供品以及火种到坟边祭奠,连续送到“复山”那天为止。

第三天“复山”。到第三天,孝家和较好的亲戚朋友要到新坟上“复山”,将安葬的那天没有完成的工程做完(若用坟石安砌,这一天无论如何石匠都要完工),填填土,整理一下石头,再挖一窝较大的毛草栽到坟头的正中央位置。完成后,又轮到地理先生了。地理先生要给新坟“拿地契”。将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供品、“地契”单子等摆放在坟的周围,然后就开始做“法事”。由一位外姓的人走在前面,孝子走在后面,孝了喊“要地”,前面的人喊“送地”,紧接着,地理先生就颂念相关的经书,“法事”完毕,鸣炮,整个过程就算完成。

仡佬族有给新坟点灯和拜年的习俗,从埋葬的当年起,连续三年,即大年三十夜、正月十五,孝男要到坟前祭奠和点灯。新年初一,亲戚朋友要到坟前祭奠、鸣炮,孝家就把前来祭奠的亲戚朋友邀到家中进行款待,亲戚朋友离开时,孝家还要将他们原来装祭奠饭、菜的碗、盘装上糯米粑。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