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毕节市仡佬族婚俗研究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 文章字数:7371字

毕节市仡佬族婚俗研究

仡佬族是毕节市世居的七个民族之一,是毕节市早期的主要居民,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区仡佬族人口为22063人,其中毕节市1089人,大方县6589人,黔西县5911人,金沙县943人,织金县6635人,纳雍县872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人,赫章县5人。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时,全市仡佬族人口为20585人,其中七星关区572人,大方县5690人,黔西县5460人,金沙县974人,织金县6714人,纳雍县1024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97人,赫章县54人。

一、独特的婚俗

仡佬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婚姻习俗更是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如双山新区响水乡拉鲁的“打亲敬酒”婚俗、大方县马场的“盐碓婚俗”等,都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毕节市仡佬族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大定府志》载:“用花布者曰花革佬,用红布者曰红革佬,各有族类,不通婚姻。”仡佬族的婚姻在本民族内进行,本族内部又基本是在语言、习俗相同的同一支系内联姻。同一支系同时又实行同姓不婚,有的虽不同姓,但因祖辈结为相好、拜为兄弟,其后裔儿女也以兄妹相待而不得通婚。

仡佬族的男女联姻有“老亲”“新亲”之分。“老亲”是指姑表亲和姨表亲;“新亲”是指无亲戚关系者。仡佬族的婚姻多在“老亲”中进行,俗称亲上加亲。不同地区,开亲的范围不同。金沙的仡佬族多是舅的女儿嫁给姑家的儿子,姑姑女儿不得嫁作舅之媳,大方仡佬族的姑表婚是双向制,舅的女儿嫁作姑姑的儿媳,姑姑女儿亦可嫁作舅之儿媳。黔西仡佬族既有姑舅表婚姻,又有姨表婚姻,即舅舅的女儿嫁作姑姑的媳妇,姐妹出嫁后生子女可互为婚配。所谓亲上加亲是指姑舅表、姨表兄妹通婚优先,并非表兄妹定要结为夫妻不可。如果舅、姑、姨无子,或有子而要选其他人之女为媳妇时,则相对应的舅、姑、姨之女可选嫁他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仡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基本上是由父母包办,婚前未经恋爱阶段,仅大方、黔西部分地区,男女青年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进行公开社交,通过对歌或交谈相结识,进一步了解而建立感情。但有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婚姻也不能自主。男女双方若有成为伴侣的愿望,需告知各自的父母,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方能成婚。过去,男女订婚的年龄小,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做主确定了未婚妻或未婚夫。甚至还有“背扇亲”或“指腹亲”,即一两岁的幼儿还在吃奶,母亲做家务或做活路时用背扇背着,就被明确为他人未来的女婿或媳妇;甚至双方或一方还怀在母腹中,双方父母就已商定,若是异性将来就结为夫妇。这种娃娃亲或指腹婚夫妇双方的年龄,可以男大于女,也允许女长于男,甚至有比男子大几岁至十几岁者。

二、略有差异的婚姻程序

仡佬族婚姻仪式主要有提亲、定亲、结亲三个程序,但每个程序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各地不尽相同。

1.拉鲁仡佬族

双山新区响水乡拉鲁的仡佬族,男方家看中了谁家的姑娘,就要请媒人进行三次提亲。第一、二次媒人提两瓶酒、两把面条到女方家,说明来意,但女方家不表任何态,第三次去女方家时,若女方不同意,就把这几次的礼物原封不动地退还给媒人,若是把媒人提去的酒打开来斟给媒人喝,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提亲也就告一段落。定亲也有三个程序:媒人把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的好消息带回男方家后,男方家就择一良辰吉日到女方家“吃欢喜酒”,这时,女方家就通知亲戚朋友前来参加喜宴,意为女方家已与男方家结为亲家,同意了这门亲事,若其他有此想法的就请打消念头,女方姑娘已名花有主。再过一段时间,男方家就又请人研究吉日到女方家“吃订婚酒”。再过一段时间,男方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定结婚的时间,然后制作期单,期单的内容包括结婚的时间、发亲的时间、进亲的时间、木匠动工打床的时间、结婚时所需的布匹、钱物等等,并把这些写在红纸上装入信封,再在信封上写上“预报佳期”字样,选择吉日到女方家“吃送期酒”。这样,定亲的程序就算完成。接下来就是非常热闹的结亲时的“打亲敬酒”了。在姑娘出嫁之日,亲邻寨友们都要准备柴块,等迎亲人一到就用来打亲。当迎亲人来到时,凡是在场的人,都要拿上柴块,笑打迎亲人,其意思是:打掉的是口嘴,让新娘过门后好与新郎和睦相处。迎亲人到新娘家迎亲之前,先要准备叉头扫帚,并在扫帚上头弄上一些泥浆和污物,使打亲人不易接近,避免挨打。迎亲人只要抢先闯入了新娘家的大门,打亲也就停止。敬酒是仡佬族在喜庆时的一种礼仪,迎亲时,堂屋正中的桌上摆了盛满美酒的牛角杯,迎亲人进入大门后,新娘和长辈就向迎亲人敬酒。这种敬酒,通常是采取酒歌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互问互答或一领众和,在场的人听到歌词中问答的吉利话后,就围着盛满水花酒的大龙坛,跳起“坑克透”(一种舞蹈),欢跳完毕,各人拿起吸酒杆(中空的细长管子),尽心尽力地吸吮大龙坛里的酒,然后,迎亲人向新娘的父母送“养身布”,以表示养育之恩,等父母的亲邻近友都满意了,迎亲人才能将新娘扶上马接走。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拉鲁仡佬族的婚俗习惯为题材编排的少数民族舞蹈《打亲敬酒》曾红遍大江南北:1980年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第一名;1983年参加由中宣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主办的乌兰牧骑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在此期间,还专门在中南海小剧场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邓颖超、康克清等作专场演出;同年国庆,在人民大会堂由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主持的国宴上,作特别节目进行表演。

2.大方马场仡佬族

大方马场的仡佬族有着独特的提亲方式,男方看上谁家的姑娘后,就要请媒人上门提亲,他们的媒人可真够辛苦,要经历头回不装烟、二回不打狗、三回不接见、四回才允口的过程。第一次媒人提着男方家准备好的一壶酒和面条(或米粑)到女方家提亲,说明来意后是没有酒喝,也没有烟抽的;第二次提着同样的礼物到女方家去,这一次可不比上一次,女方家连狗也不给打;第三次也是提着同样的礼物到女方家,这一次可更惨了,女方家连见主人的机会也不给媒人;第四次媒人也是提着同样的礼物到女方家,若女方家不同意,就会把这几次的礼物退回,若有意,就把媒人提来的酒倒给媒人喝,这样就算是允口,即提亲成功。提亲成功后,一到正月间,男方家就要到女方家拜年,但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不过男方也不要怄气,姑娘会托人把一条精雕细绣的腰带给男方,这就足以证明姑娘对男方的爱。一般拜了一至二年后,就可以“插竖香”,男方家可以请上四至六个亲戚朋友送去一至二段布匹,一至二坛酒等物品,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媒人就到女方家作要接人的思想工作。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就选定良辰吉日,并请上亲戚朋友带上香、火炮、蜡烛、布匹、酒等到女方家“送期程”,同时呈上“期单”。期单用红纸书写,包括相关的时间:如男方动工打床的时间、接的时间、姑娘梳头的时间、发亲的时间、进亲的时间等等,并把它装入自制的信封,再在信封上写上“预报佳期”等字样。期程送了之后,男女双方就忙了起来,男方忙着准备到女方家去的布匹等物资以及办酒席用的各种材料,女方家忙着打造接亲的嫁妆及嫁衣等。

接亲队伍一般由四人或六人组成(媒人除外),其成员为新郎的伯伯、婶婶或叔叔、婶娘以及姑父、姑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接亲用的乐器为唢呐、工具为轿子(男方家要找一童男背上平安符押轿到女方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般都用骏马,接亲用的礼物除事先男女双方协商好的布匹、衣物等外,还必须有一对童子鸡(“梳头鸡”,这一对一公一母的小鸡到女方家供姑娘梳头祭用后还必须提回男方家饲养,供婚后生孩子用)。当一行热热闹闹的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前时,接亲的男宾们可得要当心啦!姑娘的婶婶、婶娘们抓住男宾后,就用帕子捆盐碓让他们背,并用盐棒不停地在上面舂,并且还要想法阻止他们进入家门,因为接亲男宾一旦进入家门,这一活动就得无条件停止,所以男宾们要尽量不被抓住,万一被抓住也要拼命地往屋里钻,以免既受累又出笑话。第二天发亲时,女方的父母不能在场。把新娘接到男方门前时,还要请先生回喜神,喜神回毕,用鸡鸣炮,扶新娘进入堂屋拜堂,此时,接亲、送亲的双方还要争抢放在大门槛上的骑鞍,骑鞍的寓意为儿女齐全、平平安安,抢的目的为谁家抢到谁家好,不过送亲的只是做做样子,他们不会认真抢的。拜堂结束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要抢床坐,据说,谁先坐,谁以后就能当家做主。进亲结束后,就开始宴请宾客,时间为三天,第三天中午宴席结束后,就举行“回亲”仪式。接亲、送亲的人和男方的老人依次在堂屋里就座,教新娘认老小,新娘送给男方老人鞋和鞋垫,同时男方老人也要送给新娘红包,结束后,送亲的人就可以回家了。

3.红丰村仡佬族百里杜娟管委会(简称百管委,全方同)

三、百管委普底乡红丰村的仡佬族,男方请媒说亲须进行三次。前两次媒人是空手去,表示某家儿子想说某家的某位姑娘。即使姑娘的父母对该小伙是满意的,都不会有同意的表示,要借口姑娘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之类的话语例行搪塞。第三次,男方托媒人带两壶酒到姑娘家。姑娘的叔伯闻讯而来,媒人自找碗倒酒给姑娘的父母、叔伯喝,自己也倒一碗陪喝。姑娘父母喝了酒,表示已同意了这门亲事。待姑娘长到十四五岁时,媒人与男女双方父母联系,约定时间,由媒人及小伙的父亲一起,带两壶酒两斤面条、两尺布作礼物,另用白布一张包新衣两件,外捆红纸伞一把,由媒人斜背着前往姑娘家“插毛香”,又称吃“烧香酒”定亲。到姑娘家后,纸伞和包袱挂于堂屋左壁二柱上,布、面条、酒交姑娘父母,当夜留住。次日,姑娘家请来族中的老辈及舅爷陪客喝“烧香酒”。酒席上有鸡一对(一雌一雄),饮酒数巡后,小伙子的父亲取出准备好的银子(或银圆,后改为纸币)2.2两(或22块银圆或220元纸币),主客双方又继续边饮酒,边讨价还价,至3.6两为止,全数作为聘金交给姑娘父母。姑娘父母要留下零头退还给小伙子的父亲,由其带回去。交收聘金后,取雄鸡左腿及雌鸡右腿当众看鸡卦,鸡卦以鸡腿骨上的黑斑点多少定吉凶。得吉卦固然众口称赞,即使得凶卦,大家也说“好”。看卦毕,女方用线拴母鸡腿交与男方,公鸡腿则由女方保存。双方各保存一只鸡卦腿作为婚姻凭证,以示日后结为姻亲,不得反悔。男方要根据母鸡腿上线的颜色和数量,回去准备相应颜色和数量的布作为礼物,于接亲时如数送来。第三日男方的客人取下包袱和纸伞告别女方家。过一段时间男方择吉日告知女方婚期,届时,男方的迎亲队伍由新郎的妹、兄弟、媒人和背礼物的共4人组成,新郎本人不去迎亲。迎亲者带着准备的布料和两套衣、两壶酒、数把干面条、一只母鸡作为聘礼。新娘见迎亲者来,坐床上“呜呜”放声哭泣,表示不愿离去。迎亲人将新娘拉到堂屋,新娘家取新郞家送来的鸡宰煮,连同一簸箕饭、一壶酒、一张马匙放火间中柱前桌上供祭祖宗后,装入夹背,送至新郎家,取出供祭新郎家祖宗。新娘的叔、婶、兄、嫂、弟、妹等参加送亲。新娘在迎、送亲者的簇拥下,步行去新郎家。新郎家在门前插相距2~3尺的泡木叉两根,叉上横系反手搓的草绳一根。一张方桌骑门坎而放,桌上摆有葵花、核桃、毛栗、酒等食物。新娘须钻过绳子,来到桌前。媒人在门内唱酒歌,门外的送亲者随即唱歌相和,每唱和一次双方对饮一杯。如此反复唱歌饮酒,饮酒唱歌达一两小时,主人家叫人移开桌子,点一碗七星灯放门槛内,取一双筷子交叉插着的竹筛,一边搭门槛上,一边抵地上斜罩着七星灯。一位夫妻健在儿女齐全的老妇人搀扶新娘跨过筛子进入堂屋,送亲者随之而入,不拜堂。新娘及送亲的女子被安排同住一房。其余客人被安排在另一屋内聚饮咂酒。这一迎接仪式称为“接风”。夜间主客双方男女宾客饮酒唱酒歌,取萝卜雕成一头牛形,用辣椒插其两端作为牛角、牛尾。主方起唱后,客方接唱得快而好者将“牛”往下传递,如此一唱一和,接唱慢而差者,“牛”置其面前,被罚饮酒后再往下传。整夜歌声不绝、笑声阵阵。第三天,新郎家以猪腿一只或鸡一只,饭一小竹箩于火间中柱前献祖后,将供祭之物装入夹背背出门,与新娘回门。预先请来帮忙的人提前在半路等候,等新婚夫妇到时,再从新郎背上接过来背。又走一段路程,才由娘家请迎接的人接过夹背背至家。娘家取出供祖之后,以供祭之物加工蒸熟主客共食。两三天后,新郎家请人带上酒、面条等礼品到新娘家,将新娘接回家,开始夫妻生活。新女婿第一次拜年,要以一箩饭、一壶酒为礼,连同岳父家打的大糯粑一起放中柱前拜祖、拜岳父母,还得于过年期间去拜认新娘家族中的长辈和同辈。

4.长石镇仡佬族

长石镇仡佬族婚姻程序是,男方请媒人带着酒2斤、面条4把去说亲。女方父母接下礼物并办酒席招待,表示同意这门亲事,称为“吃欢喜酒”。过上几年,男方又请媒人带着酒、面条及银钱(须是双数)送去女家,女家又宰鸡设宴席招待,并请亲戚作陪,称为“吃鸡”。婚前一两月,又托媒人带上酒、面条和4至5公斤猪肉送去,告知婚期,女家又盛情款待,称“吃猪”。届时迎亲者至,女方于院坝安桌,放上酒2壶、杯子8个,向迎亲者每人敬酒4杯。陪嫁给女儿衣2套、帕1条、裹腿1副。

5.木革仡佬族

双山新区木革的仡佬族,迎亲当天,新郎家请6人于寨外一公里处等候。其中一人负责端茶盘,盘内放有木碗2个,酒1壶,另一人负责斟酒。待新娘及迎送亲的队伍来时,守候者点放鞭炮迎接,并向送亲者一一致酒。送亲者不喝完酒,将剩酒倒向肩后。队伍继续前进。到新郎家门前,停在院坝中,院坝放有竹筛一个,筛内铺有纸,筛周围点有七星灯。新娘须跨进筛中站一会,再走出筛进入堂屋,称为“踏筛盘”。

6.理化仡佬族

大方县理化仡佬族婚礼是,发亲前,新娘站在堂屋,她母亲取红筷8双绕其头3圈,反手丢在新娘身后,由一伴娘拉着新娘衣角出门。新娘头蒙白帕,边走边哭,在迎亲、送亲人们簇拥下上路,途中若遇沟、河、桥,新娘不得直接走过,须由送亲的伴娘背过。

7.桂箐仡佬族

黔西县大关桂箐仡佬族婚礼与大方红丰的大体相同。不同处在于,新娘要头盖青布帕,婆家要放鞭炮迎接,夜间饮酒对歌时,用豆腐块代替萝卜雕的牛进行传递。黔西县沙井的仡佬族婚姻,由男方请媒人带银2.5两(指老亲,若是新开的亲则为3.5两)、一只鸡、一壶酒、一份“波乐饭”(鸡扒掉毛、去内脏、装入一碗饭)为礼前往说亲。姑娘父母若办酒席招待,即表示同意,称为吃“允口酒”。这时的姑娘年仅十二三岁,等姑娘长至十五六岁时,即举行婚礼。女方陪嫁新衣一套,给前来接亲者每人棉花二舾、羊毛半斤,新娘在接、送亲人群的护送下来到男方家。男方家也要赠给送亲者棉花和羊毛,且在数量上加倍,称为“得一赔二”。

8.羊耳仡佬族

黔西县羊耳仡佬族青年无婚恋自由,男女婚姻全由父母请媒说合,既有姑舅表双向开亲,亦有姨表亲,但韩、赵、黄三姓因祖先相认兄弟,不得开亲。媒人提亲得到女方父母同意吃“允口酒”后,要代表男方去与女方谈判聘礼事。聘礼主要是棉布的多少。窄口棉布3.2丈为一匹,俗称一匹为一个,称窄口布为小布。谈判时,女方要小布的个数多,媒人就尽量请求减少,但不得少于2个。谈聘礼时,女方招待吃饭,称吃“过桥酒”。聘礼议定后,男方以腌鸡和猪肘子作礼品送至女方家,女方家办宴席并请来内亲作陪,称为吃“烧香酒”。宴席上,媒人代表男方告知所择婚期。届时,男方由4男(新郎之姐夫、妹夫及2位寨邻)4女(嫂、弟媳及寨邻姑娘2人)连同媒人共9人,带上新衣鞋、布匹、腌鸡、肘子各一对和香烛等聘礼前往接亲。女方于寨路口安置酒等候,接亲者至,即敬酒,每敬一杯,须问4句话,答对后才敬第二杯,如此反复问答4次,敬酒4酹,才移桌并跨放于大门槛上,又如前问答敬酒4次,全部答对后,移桌迎客人入堂。接亲者将聘礼陈列于桌上,由其中一名负责押礼的当众向新娘父母按议订彩礼一一点交,然后向新娘家的香火及父母、长辈磕头道喜。礼毕,接亲者退出屋外,由新娘舅父母、姑父母为主的男女各4人组成的送亲队伍,拥新娘从内室进入堂屋,向祖宗神位作揖哭别,以帕遮面,由人搀扶跨出门、出寨、上路,直至看不见住房才取掉遮面帕。途中遇桥、山王庙,接亲者先于桥头、庙前燃烛一对,再与送亲者簇拥新娘走过。新郎家于屋前院坝中置桌插香烛,用雄鸡给新娘“回喜神”后,新娘由福气好、且膝下有儿有女的姑妈带入堂屋与新郎拜亲。拜亲毕,新郎新娘争相进入洞房。

9.龙场牛洞仡佬族

织金县龙场牛洞仡佬族婚姻程序是,男方托媒人带米1升、酒1壶为礼,往女家提亲,女方父母若答应,则接受礼物,并以之办席招待,称吃“允口酒”。择吉日,男方请媒人背酒一坛,鸡一对(一雌一雄)送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以此作席款待。吃去鸡肉,留下鸡腿骨看鸡卦。事后,媒人用布将鸡腿骨都包好,交给男方父母藏于箱柜内作为双方定亲凭证,称为“包鸡卦”。成亲日子选好后,通知女方家。届时,新郎家请2人和媒人一道,带新衣1件、米1升、酒1壶为礼前去迎亲,送亲者多,男女老幼皆有。新郎家放鞭炮迎接新娘一行到来。新娘停于门前,鬼师提雄鸡一只于新娘前念咒驱邪,以鸡绕新娘头3圈丢在新娘背后,新娘即被搀入堂屋,不拜堂,直接进入新房。晚宴上,宾客开怀畅饮,席间,老人起唱酒歌后,两名歌手各代表新郎新娘一方开始对歌。歌词内容大体都是赞美对方,自我谦虚。席上有两只鸡是特意宰杀烹饪给迎亲、送亲者共吃的,称为“叫魂鸡”。食鸡肉留鸡腿骨再看一次鸡卦,新婚夫妇当夜即同房,三天后回门(回娘家)。

10.化戛仡佬族

织金化戛寨仡佬族,男方请男子2人代表新郎去接亲。接亲人至新娘家前,新娘家大门关着。接亲人站在门外听准门内发问的问题,一一答对之后,方被开门迎入。新娘由哥哥背出门,乘轿而行,送亲者9人。将至新郎家,送亲者1人须快步跨入门内,将放在堂屋内的一只碗踩破后,才由儿女双全的妇人搀扶新娘直入洞房。婆家杀雌雄鸡各1只摆席,以吃鸡肉为主,旁边站着一些手持带钩小木棍的年轻人,他们见客人挟起鸡块就伸木棍挑、钩,想方设法把要至口的鸡块挑钩掉,让客人吃不着而引起哄堂大笑。

总之,各地仡佬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新郎都不去接亲,而是请人代行去接新娘。新娘接来后,又不与新郎拜堂,举行婚礼的三天中,新婚夫妇基本不同房。改革开放后,仡佬族青年男女社交面增宽,并迅速向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迈进。如今,仡佬族男女青年可以公开地与其他民族青年交流思想情感,建立恋爱关系,相邻各族青年男女间通婚者也日益增加,真正融入了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