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西北白苗服饰研究(下)
所属图书:《毕节民族研究(四)》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7238字

黔西北白苗服饰研究(下)

黔西北苗族人口众多、支系林立,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土语、服饰和民俗文化。其中白苗服饰尚白,以白为美,故而称为白苗,苗语称为“Hmongtdloub”,音译“蒙娄”;又因为头顶上装饰巨大的牛角形木梳又称为“木梳苗”。

白苗服饰在黔西北苗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一、白苗服饰是社会身份的标志

苗族在历史上没有建立自己统一的政体,没有统一的文字,其支系(亚族群)文化上的差异大,支系界限明显。人们对苗族的认识,大部分是从苗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开始的,多数人从苗族服饰中得到支系的概念。服饰是苗族文化的表象特征之一,是认识苗族支系的主要依据,是苗族内部支系认同的主要标志。这种标志既是支系内部认同的标志,又是支系外部区分的标志。支系的认同与区分,不仅影响到苗族服饰的造型与内涵,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婚姻、宗教信仰、对外交往等。苗族内部支系的认同首先体现在对服饰的认同上,服饰是让他们一眼就了然是否与自己属同一个群体同一个支系的标志。历尽艰辛、辗转迁徙到黔西北的苗族为求得安宁的生活,他们以家支为核心,在渺无人烟的荒僻深山聚居,过着半农半牧半狩猎的封闭生活,逐渐形成鲜明独特的支系服饰文化。其中白苗以其独有的白色为主的服饰色彩、古朴的装饰、宽大的上衣、百褶长裙,特别是头顶巨大的牛角形木梳使得自己在任何繁杂的场合都能被迅速凸显和辨认,成为白苗支系族群身份鲜明独特的外在标志(图一)。杨正文先生称其为“乌蒙山型干河式”。李廷贵等将其称为“几何花披肩型牛角式(纳雍式)”。

图一

在花山节等重要场合,白苗男性服饰的主要标志是白色麻布长衫、白色麻布围裙,青年男子往往配饰彩色披肩,白色麻布长衫肩背部装饰色彩鲜艳的图案,飘逸潇洒而醒目(图二)。女性服饰最独特醒目,老年妇女喜欢在重要场合盛装打扮:头戴“角”(牛角形大木梳),上身穿白色长袖长衫,下穿百褶长裙,百褶长裙底边镶一圈黑色裙边,整体朴素庄重。未成年女孩一般只穿百褶长裙,不做其他装饰。青年女性打扮夸张醒目:头戴牛角形木梳,木梳形制大而夸张,有的两角间距离达到90厘米,小的也有50厘米;上身穿长袖白色长衫,下穿百褶长裙(图一)。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在什么场合,白苗服饰以其对白麻布的原色喜爱——服饰主体为白色,配饰红、绿、蓝等鲜明的色彩,长及小腿的白色长衫,头顶巨大的不加以任何装饰的牛角形木梳,以及坠饰多层绒球的彩色披肩等在黔西北苗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成为白苗支系的醒目标志。

图二

白苗服饰还是个人社会身份的标志。每一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圈子之中,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苗族传统社会中,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没有明显的等级标志,至多只有因为贫富程度不同而出现的服饰多寡差异。苗族传统社会中,婚姻恋爱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的择偶极少受到来自家族、家庭、长辈的干预,但这种自由不得扰乱社会伦理秩序。苗族传统社会中成年与未成年、已婚与未婚,不同性别、年龄在服饰上有严格区别,便于人们对其婚姻状况等社会身份的识别。就女性服装而言,白苗支系未成年女孩一般不做盛装打扮,在传统节日往往只穿百褶裙。成年未婚女性服装和已婚女性服装基本相同,但是也有明显标志:已婚妇女百褶长裙在裙脚处加上一道黑色裙边,未婚女性则无。服饰的色彩、形制等还界定着人们的年龄:白苗老年妇女服饰色彩趋于庄重朴素,服饰的形制趋于方便简约,上衣肩背部饰边、袖口处以及裙边皆为黑色饰边,牛角形木梳形制较小,有的老年妇女干脆以木质小梳子代替牛角形木梳。在花山节等传统盛大交际场所,服饰差异使得人们容易辨认其社会身份,不易产生因身份不明而导致的误会和尴尬。

二、白苗服饰具有古朴的原生态服饰特点

白苗是最早定居于毕节境内的苗族,至今保持着苗族古代装束,男女都髻发插上木梳,故称“木梳苗”。《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三苗髽首…”“三苗之国……髽,以枲束发也”,枲即为麻。《黔南职方记略》卷九:“花苗……大定、黔西、威宁、水城、毕节……皆有之,无姓氏。……妇人敛马鬃尾杂发为,大如斗,笼以木梳…”此处记载的“花苗”,从地域和头饰看当是今之黔西北白苗。现在的白苗妇女仍然将头发挽髻于头顶,头顶置牛角形大木梳,在发髻中掺杂大束毛线,缠绕于牛角形木梳的两角。20世纪80年代以前,黔西北白苗男女皆这种头饰,现在主要体现在妇女头饰上,很多中老年妇女平时也戴“角”,青年妇女则在婚丧、花坡节等重要场合才戴“角”,男子已不再戴“角”。黔西北各地白苗头顶所戴“角”古朴,具有原生态特征。木梳全部为木质,以原木制成,不染色,未经过任何装饰,因地域和年龄、性别有所差异,但基本形态一致:略呈弓形,中部刻梳齿,两角端细长向上(图三)。除白苗以外,黔西北还有头顶装饰牛角形木梳的其他苗族支系,如织金阿弓一带的“长角苗”,其牛角形木梳形制与白苗一致,但牛角形木梳戴在后脑处,并且木梳完全被头发和毛线缠绕起来,从外表看不见牛角形的木梳;赫章张维一带的“箐苗”支系,头顶也戴牛角形木梳,但箐苗的木梳为红色,木梳较小,戴在头顶的时候木梳也是被毛线缠绕,仅露出牛角尖端一点,约一厘米左右。贵州其他地方苗族支系也有头顶装饰牛角的,如黔东南的台拱、西江苗族头饰银角,这种银质的牛角装饰,经过了不断的演化,具有了浓厚的装饰意味,不再具有牛角的原初特征。只有黔西北白苗支系头顶所戴的牛角形木梳不染色,不装饰,坦然、突兀地直竖于头顶,呈现出古朴、粗犷、原生态的牛角特征。

图三

黔西北白苗服饰结构具有原生态古老服装的古朴特点。从服饰的发展进程来看,白苗服装是一种处于服装发展初级阶段的服装,保留了原始、简单的缝合方式——有织无缝:服装由纺织后的整幅布匹构成,稍有缝合及裁剪,前襟两衣片的宽度及后襟两衣片的宽度刚好为自家织布机所纺织布匹的宽度,无需裁剪,仅凭手撕即可。这种服装无扣无钮,靠腰带和裙腰捆束于身,没有明显的男女和身材区分,同一套服装男女老幼都可以穿上身,不合身,不够保暖,不适合日常随时穿着。正如杨国先生指出,苗族妇女上装一个总的特征是衣中有衣,很少有一件独立的单衣,常常由许多附件如背牌、披肩、围腰、腰带、护腕之类,共同组成一件完整的上衣。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衣装有织无缝或处在初级的缝合阶段,不知几何图形,不能按人体体形进行裁剪,并严密缝制成整件服装,所以苗族上装往往不是非长即短就是非窄即宽,很难做到直接穿上就能合体贴身,必须附加一些部件,才能把披上的布片紧贴系牢,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宽松的大款式。黔西北白苗服饰这种状况可能是长期的封闭式自给自足的经济所造成的,黔西北白苗自己种麻、绩麻,纺织麻布,制作服装。服装裁剪尽量保留布匹的宽度,长短根据身材高矮有所不同上衣背部由两幅布匹缝合,前襟则为各一匹布的宽度,一腰裙子则裙头、裙腰、裙脚各段与布匹宽度适应。上衣肩背部装饰由两片与布匹宽度一样的布片镶拼组成,后领窝与领处镶一小片三角形装饰片,使得上衣肩背部与领部刚好平整衔接。

从服装制作原料来看,白苗服饰具有古朴的特点。白苗服饰所用布匹原料全部是麻布,黔西北不产棉花,所有服装皆与麻有关。种麻、绩麻、纺麻线、织麻布曾经是白苗妇女的重要工作,过去许多苗族妇女无论白天、黑夜、走路、赶场,手中都在不停地绩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妇女逐渐从传统纺织中解脱,但是现在很多白苗家庭还保存着家织麻布,很多家庭还有织布机和纺麻机,白苗村寨里40岁以上的妇女还会织布,少部分家庭还在种麻,有的妇女还在织棉麻混纺布(棉线从市场购买)。家织棉麻布宽度有限,只能用于传统服装制作,但经久耐用。

从白苗服饰的主要色彩来看,白苗服饰呈现古朴的特点。黔西北各地大部分白苗不会染色加工工艺,毕节、大方、织金等地白苗服饰中蜡染部分皆是自己画蜡,画好以后拿到染匠处集中染色,染一腰裙约10~20元,染后自己拿回家煮和洗。织金白苗服饰有一定市场化趋势,龙场镇箐口村共有9家人专门从事蜡染、制作成衣出售,上衣200元一件,裙子250元一条。市场化服装原料从市场购买,较少使用棉麻布,一般为化纤布料,色彩浓艳,制作工艺粗糙。白苗染匠的染色工艺往往是从其他苗族支系习得,如纳雍大营村白苗虽然自己种蓝、制作土靛、自家染色,但种蓝、染色工艺是从临近的小花苗处习得。白苗服饰以白色为主,白色麻布上衣,仅肩背部和女装衣袖有装饰图案,前后衣襟主体皆为白色。白苗百褶裙中至今有一种重要的百褶裙为素色,其裙体主体为白色麻布,不做任何加工染色,呈现质朴的麻布本色(图四)。男式右衽麻布长衫更是无任何染色加工的麻布原色。很多配饰皆为麻布原色,如麻布围腰、麻布坎肩(图五)、麻布腰带(图六)。织金等地白苗的羊毛头帕、羊毛披毡、羊毛毡袜等,皆为未经任何染色加工的原料麻布或本色羊毛。在黔西北古老的纺织工艺中,原麻从麻杆上剥离经过多次漂洗纺成麻线,麻线纺织成布匹,不需任何加工染色本身就是白色。羊毛经过漂洗,简单擀制而成的毡帽、披肩等亦是羊毛本色——白色。以这种未经任何加工的本色麻布、羊毛等制作的服饰,必然呈现出白色的特点。白苗服饰色彩以白色为主,根本原因就是其古朴的纺织工艺,服装原料没有经过染色加工,呈现原始古朴的原生态服饰特点。

图四

图五

图六

三、白苗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西北白苗头顶所戴“角”——牛角形大木梳,白苗服饰中大量的牛角花等图案都生动地诠释着苗族古老的图腾崇拜——牛崇拜(图七)。根据苗族的口传历史,苗族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土地肥美的中原地带,曾经有过发达的农耕文明。牛在苗族发展史上,曾对其生存与生活发生过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农耕时代,牛体大力壮,且又吃苦耐劳,成为苗族耕作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进而被视为生存中的一种依靠。至今许多苗族地区还盛行打牛祭祀,毕节白苗在为去世的祖先做“解簸箕”(送祖灵)仪式当中就要打牛祭祀。

图七

白苗头戴牛角形大木梳、服饰装饰大量牛眼图案还揭示出白苗的祖先崇拜——蚩尤崇拜习俗。许多原始文献记载中都有蚩尤形象,《述异记》记述,牛角曾经是蚩尤部落作战打仗的重要武器,“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神话》说“蚩尤头戴牛角帽”,“牛头的利剑将龙兵龙将开肠破肚,人倒肠流”。苗族自称是蚩尤的后裔,苗族历史传说、历史故事中有大量蚩尤传说,蚩尤老祖曾经带领苗族与其他部落作战。黔西北白苗头顶牛角形大木梳是古老的苗族历史的生动记录,是最朴素的祖先崇拜——蚩尤崇拜的证据。

黔西北白苗服饰图案是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白苗服饰图案主要是动植物和几何图案,如蕨叶花、鸡眼花、虎眼花、螺蛳花、鸡爪花、虎爪花,牛角花、蝴蝶花、星星花、铧口花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田园、城堡、河流图案。每一种装饰图案,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传说苗族在战争与迁徙中丢失了文字,他们把历史形象地记录在服饰图案上。毕节民歌唱到:“拿那方圆的中心故地故土模样,精心制成花纹绣围裙,拿给姑娘妇女穿…姑娘妇女们的围裙花纹,像那方圆的中心地的图案,那镶着黑红布条的佩围,就像笃纳伊莫河平行流……仿照古城里外的样式,缝制成有折皱的披毡让小伙子披上……毡衣上竖起的折皱,折皱交错像武城黎城里外闪烁的光芒……仿照一丘丘长田的模样,缝制褶裙让姑娘妇女穿在腰上……姑娘妇女的褶裙镶布条是被装饰的水田沟……”。纳雍龙场大营村白苗上衣肩背部及衣袖主体图案为彩色细布条镶滚的几何形图案,这些浅浮雕一般的几何图案被苗族指称为田园或城堡(图八),并称其象征着曾经拥有过的祖先故地的城堡和田园,还能指出哪里是城中心,哪里是街道,哪里又是城墙。织金龙场、纳雍大营村及赫章毛姑白苗还常在肩背部主体图案周围、衣袖下段以红白两色布条镶贴一种长方形图案,这种长方形布块也被指称为田园。

图八

白苗服饰图案大部分是苗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图案,如蕨叶花、鸡眼花、虎眼花、鸡爪花、虎爪花、蝴蝶花、牛角花等,还有部分是毕节白苗生活中没有的动植物图案,如螺蛳花(图九)。毕节市白苗居住在1200~2800米的高寒区、深山区、石山区,极少在坝区,没有水田,不常见到水田中才生长的螺蛳,但是白苗服饰上有大量的螺蛳花图案。另外还有大量的铧口花(图十),色布镶贴铧口花装饰是黔西北白苗服饰的重要特色,毕节市所有白苗都喜欢在衣袖下段或肩背部主体图案周围大量镶贴三角形铧口花,特别是赫章毛姑白苗不仅在上衣肩背部和衣袖镶贴大片的红白相间三角形铧口花,更是在围腰上也镶贴三角形铧口花。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铧口花和螺蛳花图案透露出白苗农耕文明的模糊信息:只有农业民族才念念不忘犁铧,把它绘制成图案,缝制在服装上,成为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农业文明才能产生深沉的牛崇拜,才会牢记水田里的螺蛳,犁铧、牛耕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内容。

图九

图十

毕节市所有白苗妇女的传统下装皆为百褶裙,除了素色无装饰的白麻布百褶裙,其他皆为蜡染百褶裙(赫章毛姑除外),白苗蜡染百褶裙上错落镶嵌着六道彩色细布条纹,各地白苗皆指称其象征着苗族迁徙过程中渡过的六条大江大河,还有人明确指出哪一道是浑水河,哪一道是清水江,哪一道又是黑水河等(图十一)。蜡染图案中有一种两条长线组成的图案,线条中间是两排密集的细碎小点,这种图案被指称为迁徙之路(脚迹花)。蜡染图案中还有许多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小方块,小方块中间是一些小圈点,这种图案则被指称为田园或城池。

图十一

白苗服饰中众多的被指称为田园、城堡的图案象征着苗族曾经居住过的祖先故地的美好家园,那里有街道纵横交错的城堡,有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园,田园里长着螺蛳之类水生生物……服饰中的犁铧、牛耕、迁徙之路、迁徙过程中所经过的一条条大江大河等图案记录了苗族曾经的历史。姑且不论这些被称为城池、田园、道路的服饰装饰图案中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性,但所有人都如此指称的时候,我们发现,白苗服饰承载着族群曾经的辛酸历史的模糊记忆,白苗服饰图案蕴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黔西北白苗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数百甚至上千年以来,黔西北苗族长期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生活。苗族妇女种麻、纺线、织布、挑花、刺绣,制作全家人的服装,这是社会对一个合格的苗族妇女的基本要求,苗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在家族年长妇女的教导下开始学习服饰的制作,服饰制作成为一个苗族女孩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评价一个女孩是否具备传统美德的重要标准之一。黔西北白苗女孩也是从小由年长女性手把手教导学习服饰技艺。传统服饰工艺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到新一代妇女手中的,其传承处于比较原始初级的粗放状态。

近几十年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从多方面影响到了白苗传统服饰。一方面,女孩在适龄的时候进学校上学,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女孩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心学习传统服饰;另一方面成年女性外出打工,用不着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制作传统服饰,也没有机会指导下一代女孩学习;其三,人们对传统服饰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各式各样的服装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便实惠,传统服饰的制作不再成为生活的必需,传统服饰制作手艺不再成为青年男女婚配择偶的重要条件;第四,人们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机会越来越少,日常生活中,大众化的服装取代了原有的民族服装,民族服饰成了节日展示品,成了稀有的收藏品,许多展示民族服饰的盛大节日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打工逐渐缩减规模甚至消亡。苗族传统服饰跟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失传断代的巨大的考验。

目前,黔西北白苗服饰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传统的少量保持,一部分成年妇女在劳动生活之余仍然在进行传统服饰的制作,为自己家庭成员制作传统服饰;二是有的地方有人专门从事民族服饰的收购和出售,有的妇女在农闲制作传统服饰出售,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服饰的传承;第三,在有的地方,白苗服饰有一定市场化倾向,比如织金的龙场,有几家专门加工生产白苗服饰的作坊,虽然规模不大,质量也不太高,但也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另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苗族聚集区的中小学开展了一些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比如纳雍龙场小学,在学校开设民族服饰工艺制作课程,指导学生纺线织布,挑花刺绣,学习传统服饰工艺。

一些地方高校也在加紧进行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建立专门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抢救性研究与保护。有的大学开设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进行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比如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美术系,开展了少数民族蜡染课程,毕节学院开设了农民画、民间漆艺课程,拟开设苗族蜡染课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民间陶艺课程等等。

当然,要想真正切实传承与保护苗族传统服饰艺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合作,还需从多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对此,许多专家同行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引导传统苗族服饰走向市场化,产业化,促进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保护;加强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工作,在苗族聚集区中小学普遍开设民族服饰工艺课程,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博物馆集中收藏经常展览,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加大研究保护的力度;旅游开发与保护传承相结合,建立民俗文化村等等,这些尝试和构想必定极大地促进苗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毕节民族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