撵社节里对歌忙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仫佬族聚居的麻江县下司镇瓮港村屯上,凯里市炉山镇的白腊村,大风洞乡的重摆村、老君寨村、都蓬村,黄平县野洞河乡的新华村等地,都有一些地名叫屯上和撵社坡。这些地方,就是仫佬族同胞跳舞唱歌的娱乐场所。
下司镇瓮港村屯上
大风洞乡重摆村
关于仫佬族的跳屯和撵社,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仫佬族是以跳屯的方式开展娱乐活动。每年正月要从初一跳到月底,这个村寨跳一两天,又到另一个村寨跳,走到哪个村寨就在哪个村寨吃住,寨主人都要热情接待。后来认为这样做时间太长,一是浪费钱财,二是影响生产,便进行改革,改成撵社。立春五戊为春社,一般春社在农历二月中上旬。到春社那天,仫佬族同胞都要扶老携幼,穿着民族盛装聚集到撵社坡跳舞唱歌,开展娱乐活动。大家尽情玩耍一两天之后,就安安心心开始春耕。有人还编了一首歌:“仫佬改跳屯,打把锄头重五斤。二月春社看撵社,看了撵社闹春耕。”直到现在撵社仍然进行,而且更为隆重。不仅跳舞唱歌,而且有斗牛、赛马、打篮球等体育活动。不仅是仫佬族,附近的其他各民族同胞也来参加活动。人数最多的时候,可达几万人。
凯里市炉山镇的白腊、大风洞乡的重摆、黄平县崇仁乡新华村的大罗等地的撵社坡,在每年的“春社”这一天仍有许多人在兴撵社活动,且与邻近其他民族同往同乐,热闹非常。黄平县崇仁乡新华村富塘寨山背后有一个叫大坪的地方,是居住在茶山、新华、代支、都兰、都蓬、都力、重摆等村仫佬族人进行跳屯、撵社的地方,邻近的苗族、汉族同胞近几十年都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包括有歌场、斗牛场、赛马场、篮球场等项目的百余亩的综合性场地。
打口舌
过去仫佬族村寨盛行“打口舌”,在农历正月间进行,通常用猪蹄一个,请仫佬族师人烧香燃烛,用仫佬语念祝词进行,祈求祖宗保佑全家团结和睦,现已不甚流行。
据说,以前上边立有房子,是“马郎房”还是祠庙不得而知。1992年,黄平县人民政府、崇仁乡人民政府、新华村村民委员会在此立了一块“五戊春社纪念碑”让人“万古继承”,碑文写道:“由自明太祖开辟贵州木佬族始祖由赣入黔,本民族信仰土神,于洪武十八年立春后五戊在凯里黄平福泉三县交界的崇仁乡新华村大坪坡祭贺,后来木(仫)、苗、汉等民族团结聚会祭祀,如此风调雨顺,利国安民,为纪念以此传播后嗣,名流千古,特立此碑。”
相传,过去仫佬族能歌善舞,在每个仫佬寨的边上都有一个撵社坡或屯上(跳屯坪),如大罗寨边上的撵社坪、重摆寨边上的屯上、基东寨边上的“跳月坡”、瓮港寨边上的屯上等古人跳屯撵社的场址还依稀可见。近年由于仫佬族男女青年外出打工较多,所以撵社规模略有缩小。
重摆村一景
撵社节又被称为“五戊大社歌会”,是仫佬族人展示山歌艺术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盛会。节日的清晨,仫佬山寨开始沸腾起来,人们穿上艳丽的服装,妙龄姑娘打扮得如花似玉,一些老人特地穿上保存多时的仫佬族服饰。他们用歌追忆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山川草木的起源;用歌赞颂先民的业绩;用歌赞美今天的生活;用歌憧憬美好的明天。
撵社节
仫佬族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过撵社节。选择一个山坡作为撵社坡,人们集中在那里开展对情歌、跳舞娱乐等活动,只用一两天的时间,把原来一个月的跳屯活动集中进行完毕。在撵社期间,各族同胞均同往同乐,非常热闹。
很久以前,新寨有个名叫宝珍的仫佬族姑娘,心灵手巧,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的情郎也是个英俊勤劳的歌手。当地有个坏人想霸占宝珍,就把宝珍心爱的人害死了。宝珍悲愤死去。消息传开,激怒了仫佬寨所有的歌手,他们把那坏人处死后,一起聚集到新寨背后的大坪坡上,用歌声来呼唤这对聪明的歌手。这天,恰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撵社节。从此,仫佬族人便在新寨兴办起了“五戊大社歌会”。
大山下的仫佬人家
歌会上最有风趣的莫过于对情歌了。开始时,姑娘们既兴奋又羞怯,一个个默不作声,还是小伙子们打破了沉默。
集体对歌结束,小伙子们便分别邀请自己相中的姑娘对歌。
仫佬族青年对唱情歌,一般先唱《初相会》、《赞美歌》、《试探歌》、《盘问歌》,以相互了解。《初相会》巧妙含蓄地表达了男女青年初次相会的喜悦,男方唱:
女方唱:
又如《盘问歌》,男方唱:
女方毫不迟疑地答道:
在这情趣盎然的氛围里,恋歌出自情真意切的姑娘和小伙之口,别有一番风韵。然后,接着唱《恋乐歌》,互吐爱慕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就共同唱《丢把凭》,相互赠送爱情信物。丢了“把凭”后,便互相唱《长流歌》、《永久歌》,许下山盟海誓。夜幕悄悄笼罩下来,对对情人走出林间,唱起《分别歌》、《再会歌》,恋恋不舍地依依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