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下司古镇产业兴
所属图书:《仫佬行歌:仫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下司古镇产业兴

麻江县下司镇瓮港片区是仫佬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沿清水江流域,主要包括该镇的瓮港村、大坡村、德兴村、龙里村、回龙村和该县碧波乡新牌村枧冲以及福泉市兴隆乡,方圆约100平方千米。这一片区共有大约600户仫佬族,人口居于三大片区的第三位,主要属丘陵地带,与汉、苗、畲族杂居。

下司镇瓮把朗

下司简介

下司东邻凯里市,西连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凯里市,位于“三市一矿”(凯里市、都匀市、贵阳市、福泉“磷都”)四大市场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且交通便捷。仫佬族人口集中在德兴、大坡、回龙、瓮港、龙里几个村。

下司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民国20年(1931年)置下司镇,1958年改为下司公社,1984年恢复为镇。

下司是清水江上游的商埠重镇。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家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如江西刘同庆开的“庆元丰”,经营黄州布、棉花、棉纱和桐油等,资金达10多万银元;湖南张文斋、张省斋开的“怡兴斋”,以及湘乡杨天成开的庄号,生意都很兴隆。

下司新农村一景

清水江畔的下司全貌

据民国7年(1918年)统计,下司有商户197户,从业人员583人,资金21.75万银元。那时,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载马驮。每逢场期前一天,省内外船只车马纷至沓来。停泊江上的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灯火通宵达旦,倒映江里,灿若繁星。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时人以“小上海”喻之。

民国23年(1934年)公路通至下司后,下司商户自购汽车10辆运送货物,下司成为当时黔东南拥有汽车最多的城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商贸繁荣,赶场天附近各县、市均有人在此交易,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较大的农村集市之一。现在,有沪昆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湘黔铁路、沪昆快速铁路以及国道、滨江大道、开司城市主干道连接凯里,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备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仫佬族群众的出行条件。

下司第一楼

正在恢复中的下司古街古建筑

近年来,下司镇政府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是旅游开发,被列为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又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建设强镇。

下司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良好的气候条件使下司成为新鲜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下司镇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型特色产业经济。

下司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凯里市的岩寨,镰刀湾部分地区,面积有68平方千米。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的用石头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阶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民居、古巷道。

下司风光

小桥流水

下司风景名胜区以清水江为纽带,集自然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为一体,有景物52处。其中清水江风光船游区的主要景点有:龙里水库风光,龙里仫佬寨、湾塘、保秧洲、桃花、岩寨等民族村寨,河坪渔村、沙坝竹林、桃源岛、太阳岛、镰刀湾岛、下司水上活动中心等。老山河峡谷步游、漂流区的主要景点有:将军石、月牙潭、九曲银河、卡门、姊妹峰、千里坡、老鹰坡等。文物古迹有下司古镇、古码头、街巷、夏同龢状元第、禹王宫遗址、观音阁和文昌阁,狙击袁世凯的壮士张先培故里——芭茅冲,保秧洲讨袁护国军陆军上将都督吴传声墓等。

一年一度的下司龙舟赛以及赛马、斗牛、斗鸟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下司龙舟训练基地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下司风景名胜区风光

仫佬行歌:仫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