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文罗金王黎”五大姓氏
所属图书:《仫佬行歌:仫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罗金王黎”五大姓氏

所有仫佬族人家都各属于某一姓氏的家族。仫佬族家族的基本特点是同一血缘姓氏,有的是一姓一家族,有的则有几个家族。当然,这里面也没有绝对清楚的界线,只是相对而言罢了。

仫佬族的绝大多数家族世代在贵州山区里生息繁衍。汉晋唐宋时期,仫佬族的先民分为大大小小的部落,到了元明清时期,这些分布广泛而众多的部落逐渐演变为多个不同的家庭。到了明清时代,随着明代屯军及“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汉文化的渗入,官家编户纳粮统一管理的需要,仫佬族在明代开始起用汉名称呼,有了汉姓,排出了汉语字辈。这些在明清时期冠以汉字姓氏并属“木佬”家族的人被称为古老户。另外,也有一些汉族人融入了“木佬人”的某些家族,比如说一些汉族官吏被中央王朝派遣到仫佬族地区为官主政,他们带着家眷及随从的同宗人户入住仫佬族地区,经几代人之后,由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逐渐与当地仫佬族融合而成为仫佬族的成员。还有的是在近代军屯、民屯、商屯中汉族后代与仫佬族通婚,融入了仫佬族,从语言、衣饰、心理特征、经济生活等方面都具有仫佬族的特征。

凯里市大风洞乡仫佬族妇女

文氏家族是仫佬族的大姓家族,主要分布于麻江县宣威镇基东片区的瓮袍村、基东村、中寨村,龙山乡复兴村老虎庙、马蹄寨以及下司瓮港片区的龙里、瓮港、龙角、屯上、芭茅、长岩、大田脚、德兴、新庄、瓮把朗和凯里市万潮镇的荷花、杨柳塘等村寨。文姓几个族系的字辈、历史、习惯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凯里市舟溪镇大中寨旧景

凯里市舟溪镇大中寨新貌

罗氏家族与文氏家族属仫佬族内的两个大姓,分布广,人口多,历史长。据统计,罗姓仫佬族仅略少于文姓,罗氏家族主要居住在凯里市大风洞乡都兰村的都兰、岩脚、有耳寨、榜河村,都力村的都力、庄上及两板橙、桐油坪、大寨、龙井等村寨和舟溪镇的大中、曼洞村以及炉山镇白腊、新寨、洛棉的河坎等村寨,以及黄平县崇仁乡的茶山、大罗、富塘、岩头,麻江县下司镇大坡、抬梁坡、杨远、岩头、石绕、和平、密索和宣威镇的黄土寨、甲树、安鹅,福泉巿陆坪镇的平寨等地。

仫佬族金姓的活动情况,自清乾隆、嘉庆以来在府志资料中皆有多处记载。如乾隆年间的《贵州通志》(卷七)就记有:“木老所在,多有王、黎、金、文等姓……”清代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二“贵定县”部分记载:“木老有金、黎、王等姓……”由此推断,至少在三百年前,金姓祖先就是仫佬族中的一支,并且在一些地区(如贵定)可能还算得上是大姓之一。而今金姓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县龙山乡的复兴、铁冲、马蹄寨、塘介冲、芭茅寨,麻江县宣威镇的琅琊、中寨和凯里市大风洞乡的荣锋村岩脚寨及龙场镇的虎庄门楼边,至于麻江县下司镇这一块,在德兴村的新庄、瓮港村的芭茅冲及新民村的密索寨等也有少量的分布。

王姓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炉山镇的白腊、后坝、新寨和大田,大风洞乡的老君寨、升官木、都蓬和枫香寨、新寨、格田、都兰等村寨及黄平县崇仁乡新华村的大罗等村寨。

黎姓仫佬族也是古代“木佬”的成员之一,这从以上引证的清代以来乾隆、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来看已是清楚的史实。黎姓仫佬族聚居村寨主要集中在凯里市大风洞乡的重摆村,其次是该乡的碗寨村,其余在都力、有耳寨和炉山镇的新寨。麻江县下司镇瓮港村的龙角、德兴村以及福泉巿兴隆乡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究其祖源,黎姓仫佬族认为都是从福泉高楼石板寨搬迁来的,来重摆有22代人的历史了,应该有近500年的时间,推算应在明代到达这里,黎忠怀是始祖公,迁徙路线是从高楼石板寨(现在的高石)到黄平坪溪坝,后来迁到了现在的重摆。

按现今仫佬族人户的分布状况分类,依姓氏排列,还有李、陈、吴、朱、段、石、蒙、饶等姓,人口较文、罗、金、王、黎等古老大姓相对要少一些,居住区域要窄一点。

凯里市虎庄仫佬族妇女

仫佬行歌:仫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