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从“濮僚”到“仫佬”
所属图书:《仫佬行歌:仫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从“濮僚”到“仫佬”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细细爬梳,令人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关于仫佬族历史的记载。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牂牁郡》记载,至战国以后,楚西南的濮,散居在夜郎牂牁一带。唐代《隋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而《隋书·南蛮传》则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老所谓百越地也。”

民族学研究成果说明:汉、晋时期出自“百越”系统的“濮”、“僚”、“鸠僚”,至唐宋的南诏、大理时期,一部分分化组合成为“金齿”、“茫蛮”、“白衣”(包括今傣族先民),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族名称呼——“僚”。“僚”的分布集中在今天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广西、贵州和四川一带。这些支系林立、种姓繁多的“越人”体系,历史上既有称为“百越”的时候,有称为“百濮”的时候,也有称为“濮僚”的时候。我们认为,“濮僚”与今天的“仫佬”不仅仅是音相近,而且有某种承接关系。

《后汉书》书影

《华阳国志》书影

《隋书》书影

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之间互相交往,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派其将领庄蹻伐夜郎,灭且兰,又继续西征,这一行动,使其他民族随之进入夜郎及且兰境内。

西汉建元中,以唐蒙为中郎将出使夜郎,加强了夜郎地区与中央王朝之间的联系,从此来往频繁。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从桂阳(今湖南郴州)等路出兵攻下了南越,即折兵西北,攻灭夜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夜郎区域设置牂牁郡,辖十七县,其中就包括了仫佬族先民居住的毋敛及且兰在内。到公元前1世纪后期,由于西汉王朝大力经营西南,除句町得以幸存并有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部都先后受到削弱以致灭亡,“濮人”在西南的势力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王莽篡汉后,为了抬高自己的声望,又对以句町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濮人”发动了长达数年的大规模征讨。在这次反对王莽民族压迫歧视的斗争中,“濮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其本身的损失也很大,这是西南“濮人”在发展进程中受到的又一次重大打击。经过两汉以来的多次挫折,在西南各地的“濮人”中,仅剩下黔中谢氏等个别的大姓势力存在,其余均被瓦解。

汉武帝画像

仫佬族妇女传统服饰(凯里市大风洞一带)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包括牂牁谢氏在内的整个西南地区的“濮人”,已被分割为若干彼此互不联系的部分,苗族、瑶族先民从“五溪”地区逐步迁入黔东一带,彝族的先民“氐羌”族群逐步从滇东北迁入黔西一带,北方蜀汉势力向黔中渗透,于是,包括仫佬族先民在内的“濮人”则到了今黔中到黔南一带。从晋代开始,“濮”与“越”相互交融,难以区分,被统治者泛称为“僚”,就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引僚入蜀”的事件,大批“僚人”被迁入四川,后来大部分与汉族融合;部分迁于黔西北及黔中地区,隋唐时演变为“葛僚”族群,唐宋时演变为仡佬;部分留在南盘江流域,称为“鸠僚”,后演变为“土僚”,现在云南的部分成为傣族。仫佬族的先民由“濮人”融合“越人”居住在毋敛一带,晋代以后同样属于僚族,在“引僚入蜀”的前后,他们向各族势力较为薄弱的黔中一带迁徙。到唐朝,黔北有汉族,黔东是苗疆腹地,黔南是布依族集中地,黔西是彝族集中地,仫佬族先民迁入了几大族系势力相连又相对较弱的黔中地带。从以上情况分析,应是在唐末,毋敛包括今都匀邦水一带,成为仫佬族先民集中的居住地。

榜河长五间仫佬寨

唐代以州或郡辖县。州分为两种,由吏部正式委刺史治理的叫经制州,由各都督府指派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代理的叫羁縻州。羁縻州大多松散,但已纳入版图,登上册籍,总体上可称为领土、领地。620年,牂牁首领谢龙羽派使臣朝贡,朝廷以其管辖地设置牂州为下州,安排谢龙羽为牂州刺史,封夜郎郡公。621年,改名牁州,随后复名牂州。开元中降为羁縻州,而分为牂州和牁州两州。其下管三县,建安县在今余庆、瓮安之间;宾化县为今福泉至麻江;新兴县为黄平至凯里。就在这一时期,今都匀之西,邦水地设邦州,作为羁縻州。元代废邦州土司,改立了都云县。史家说当时的都云县城在今都匀靠西,方向肯定是邦水方向,至于是在今邦水,还是今螺丝壳,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地理环境条件来看,邦水的可能性似乎要大一些。

《太平寰宇记》书影

凯里市大风洞乡下寨村榜河大寨

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至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为“仡佬”、“木僚”、“羿子”、“僰人”等人们共同体。由此看来,仫佬与仡佬在此前有可能是同一氏族或部落所出,贵州仫佬族的形成过程有可能是“越”、“濮”—“濮僚”—“毋敛僚”—“姆僚”—“木僚”—“木佬”—仫佬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仫佬与仡佬、“土僚”可能有一定亲缘关系,这可从他们在近代都以十月为岁首,较早地操习汉语,每年的正月至二月击鼓跳舞为乐过小年,喜种水田,爱用五色布,穿桶裙,衣料尚喜青色,多王、骆(罗)姓,婚丧击牙两颗等习俗和文化特征上表现出来。

宣威镇瓮偿一景

从贵州一些县(巿)至今一直沿用的“木佬”地名,如木佬寨、木佬山、木佬田、木佬坟、木佬坡、木佬坪、木佬塘等也可以看出仫佬族的分布情况。

在玉屏县的朱家场乡有一个地名叫“木佬田”。平塘县的牙舟乡有一个地名叫“木佬寨”。都匀市洛帮镇瓮桃村有一寨也同样叫“木佬寨”。平塘县的上英乡有“上木佬”和“下木佬”。在习水县的二里乡有一个地名叫“木佬塘”。都匀市的迎恩镇有“木佬坟”,摆忙乡有“木佬冲”。在麻江县贤昌乡有“木佬坝”,该县龙山乡河坝有“木佬寨”。凯里巿炉山镇洛棉村有“木佬山”,鸭塘镇有“木佬寨”,旁海镇地午也有“木佬寨”的地名。瓮安县有“木佬坪”。福泉巿城关镇有地名叫“木佬坡”。在贵阳巿马林布依族苗族乡有“木佬寨”。贵定县的落北河乡有“木佬寨”。龙里县的牛场乡有“木佬坝”和“木佬麻窝”。

麻江县坝芒乡蒋岗村

麻江县宣威镇瓮袍村

此外,还有一些仫佬语命名的地方。如玉屏至铜仁的高等级公路经过一个地方名叫“瓮袍”,麻江县宣威镇基东村的“偿更”、“多松”,凯里市炉山镇的“白腊”,大风洞乡的“重拜”、“都蓬”,麻江县宣威镇的“琅琊”,龙里县湾寨乡的“甲摆”,都匀市甘塘镇的“摆括”,新桥乡的“商腊”等,均系由仫佬语命名。能译成汉语的“木佬”地名有一些,如都匀市洛帮镇的“瓮桃”和麻江县宣威镇的“瓮袍”译成汉语,指的都是“水井”;麻江县宣威镇基东村的“多松”,译成汉语即“姑爹住过的地方”;凯里巿大风洞乡的“都蓬”是现在称的名字,另一个名字是“董蹦”,译成汉语即是“枫香树”的意思。

从正史记录到“木佬”地名的线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古代仫佬族居住地比近现代的居住地要宽广得多,东至玉屏,西至独山、长顺、黔西,北可能跨及习水,其中心地在贵州的中南部,都匀、麻江、凯里、黄平、福泉、瓮安一带是其居住中心。

摆仰村风光

仫佬行歌:仫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