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区乡特色婚俗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 文章字数:0字

第二节 区乡特色婚俗

一、清镇市布依族演变中的婚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依族多是一夫一妻制,但有极少数是一夫多妻。一夫多妻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原配偶不会生育;二是与原配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又想多生育子女;三是家大业大,为显其权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夫多妻的现象已经绝迹,布依族择偶联姻的方式也逐步发生演变。

1950年以前,清镇市布依族人口不足万人,除东门桥周围有10余个连片聚居的自然村寨外,其余的散居在全市各地。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不与外族通婚,只限于在本民族内择偶。这样一来,邻近村寨各姓氏祖祖辈辈交叉开亲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姓氏之间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姻缘关系。如姨表开亲,叫“亲上加亲”,姑表开亲,叫“侄女赶姑妈,不肯也要拉”。有的是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嫂,叫“填房”。有的亲姐妹,姐姐嫁老辈,妹妹嫁小辈。有的是姑婆嫁哥哥,侄女嫁堂弟,等等。由于多种婚姻关系的出现,各姓氏之间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亲戚网:有的在家是姑侄,出嫁后变成妯娌;还有的在家是姐妹,出嫁后变婆媳,等等。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通婚范围狭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党的民族政策、新的婚姻制度深入人心,布依族的婚姻状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的早婚、近亲结婚等现象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晚婚晚育和优生优育;封闭的婚姻模式被打破,进入了自由的婚姻新时代。这无疑是布依族在新的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一大进步。据笔者在清镇市东门桥村上坞村民组统计,全组58户布依族在近50年之内,有87人先后结婚,其中配偶是汉族的有49人,占结婚人数的56.3%;配偶是苗族的有2人;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布依族干部职工中,1960年以后出生的人与外族结婚的达90%以上。

在布依族婚姻状况改变的同时,布依族婚姻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结婚时,新郎新娘都穿民族服装,现在穿的是西装,理新式发型,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装饰已逐渐消失,而且接亲、拜堂、婚宴等均已采用汉俗。布依族习俗也有改变:结婚酒宴,过去是“真三天”,现已改革为“假三天”,缩短了一整天时间;有的免去了婚礼中的“宵夜”习俗;过去新郎新娘新婚“一不同宿、二不坐家”的传统习俗被彻底革除。

郭书祥

二、白云区布依族婚俗

(一)村寨之间联姻往来

白云区的布依族村寨,以一个宗族姓氏聚居为一个行政村,人口在800~1300人之间的有艳山红镇的尖坡村陈姓、高山村班姓,沙文镇苏庄村蓝姓,都拉布依族乡的上水村莫姓、小河村班姓、冷水村莫姓、奔土村莫姓,牛场布依族乡的瓦窑村罗姓、大林村赵姓、兴家田村罗姓。在250~500人之间以两姓氏宗族长期住在一个村寨的有艳山红镇阿榜寨陈、王二姓,刘庄村大小寨班、黄、马三姓,上高山寨班、姚二姓;沙文镇董其坝班、王二姓,都拉布依族乡的小河小寨班、王二姓,朱劳寨王、谢二姓;牛场布依族乡的蓬莱寨陈、蒙二姓,麦架镇的亮天寨林、罗二姓,高坡寨龙、王二姓,罗家寨的班、罗二姓等。这些村寨的各宗族姓氏之间世世代代都有联姻往来。

从清初至今各宗族姓氏的墓碑记载,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寨之间、本寨之间的两姓氏结亲的密切联姻。布依族有句古话说:“一家米倒在一家田坎上,家家砍柴卖,户户买柴烧。”也就是说相互依赖,相互共存,相互联姻,共同发展。例如簸箩戈的罗姓与大林坡的赵姓,上、下水寨的莫姓与小河大、小寨的班、王二姓,尖坡寨的陈姓与冷水沟大、小寨的莫姓,蓝八寨的蓝姓与高山寨的班、姚二姓等。从清代至今,双方姓氏宗族的高、曾、祖、奶碑文都记载有对方的尊姓,可见联姻历史之长。

在婚姻方面,布依族的婚姻,在同一个时期、各地区不尽相同。《大明一统志》说:“男女自婚”,指的是自由择偶。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然后论姿色妍媸,索牛马多少为聘礼。”这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再由家长出面议定聘资。有的是“婚姻用婚约”,这种凭媒说合,可能事先经当事人同意,也可能全由父母包办,可见同是明朝,各地婚姻的缔结方式也不尽相同。

自由择偶,是指男女双方要通过布依族称为“朗绍朗冒”的社交活动,借以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而后议婚诸过程。现在的“朗绍朗冒”主要集中在节日和赶场日。事先要由男方请人征求女方意见,得到同意后即到她指定的地点去见面,男方要准备一份礼物,手镯或腰带送给女方作为“把凭”,她接受后,就表示同意经常相会。约会的地点要为他人能看得见而听不到讲话的地方,一般是双方隔离数尺,都是用唱歌形式来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多次见面,情投意合后才能提到婚事。

明代,布依族的婚姻缔结是自由选择和凭媒说合两种方式并存,其后凭媒说合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清代布依族的婚姻缔结,有史书记载曰:“嫁时,新妇徒步……送亲幼妇成群,明早携瓮出汲,登梯上楼,即随送亲群妇一路同归。”这是说合而后结婚,才有群妇送亲。又说:“娶必求姑之女,名曰要回。”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缔结是父母做主的,当事人不一定同意。随后便不断地演变为完全由父母包办了。在民国时期又有史书说“婚姻多自主”,“男女……互通情愫,自相择配后,始通媒妁”。这是由当事人自己择定而后央媒去说亲的记载。

结婚时,男家要交付女家一笔聘礼。聘礼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化。明代以牛马为聘礼,数目是以“姿色妍媸”来定。清初也是一样,聘礼多至10~15头(牛或马),当然这是大富之家的聘礼,一般人家要少一些。到清中叶以后,聘礼为1~2头(牛或马),或3~5头(牛或马)。每牛挂银角二两,这是由牛改银为聘礼的开端。清末,聘礼都用银锭。到民国年间,一律用银圆或布匹作为聘礼了。

近代以来,布依族的婚姻缔结,一般都要经过五个步骤。

第一,择偶。布依族大多盛行早婚和包办婚姻,所以择偶都由父母做主。由于贫富悬殊,联姻时都着重“门当户对”,这是首先要考虑的条件。在门当对户中,旧姻亲比较理想,所以在有的村寨宗族内残存着“姑舅表婚”、“侄女赶姑妈”、“姨妈亲”等习俗。考虑在旧姻亲的关系上再“亲上加亲”时,布依族严格依照辈份,基本上不存在辈份混乱现象。其次就是同姓或祖先因某种关系而视同家族的人家,都不能与之联姻。同姓不同宗的也不婚。男家选定了,即请媒去说,女家自然也要考虑上述条件,媒人说亲,一般需要往返三五次才能决定。

第二,杀鸡定亲。亲事说成之后,男方家择订期,邀请家眷数人,挑着礼品由媒人引见到女方家杀鸡订亲,称之为“杀鸡”,也叫“插毛香”。送去的礼物是一罐糯米酒,一只公鸡,一块4斤6两重的猪肉、红糖或蛋糕若干包(即女方家的伯叔姑舅内亲有多少家就买多少斤)。将鸡宰杀后与酒肉一起祭祀女方家的祖先,糖便分给家亲内戚,家亲内戚收到糖(也叫礼信)后,每家要请吃一餐饭,一直要等女方家亲戚请吃完,主家团客之后,男方家才回去。

第三,过彩礼(也叫送聘礼),拿八字。杀鸡定亲后,过段时间,男方家又请男的长辈一行八人带起彩礼携带写有男方八字的“鸾书”一封到女方家去过彩礼,拿红八字,吃“过礼酒”一般是三天时间,送去的聘礼,在民国期间普通为大洋80~120块不等。家中富有的还要多一些,女方家要宰杀肥猪热情款待,并请人将鸾书取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男方八字之后,书写完毕放些五谷盐茶,装入鸾书筒内,放在神龛上,放客时,由男方家带回,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择定吉期结婚。

第四,择期送信。过彩礼拿到“红八字”后,男方家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拿去请先生择订婚礼吉期,期程择好后要用红纸写好,送到女方家,女方的父母便要按期单安排嫁姑娘相关事宜。

第五,结婚。择期送信后,按照期程举行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男女双方通常在8~15岁举行婚礼,成年举行婚礼的较少。结婚时,由男方家请童男童女两个童子娃娃拿起红伞和灯笼和一些男女青年挑起酒、肉到女方家接亲,出阁后,女方家也要请未结过婚拜过堂的二男二女作陪做“小客”,一路步行到男家。新娘在进家之前,新郎的父母、兄嫂要先走出室外避开,新娘进家后,父母、兄嫂才露面。以示今后和睦,让新儿媳来当家。进亲后,下午要迎接女方家请来的送亲客。过去,送亲客一般为两桌(16)人,即一桌男青年8人(称兄弟伙);一桌女青年8人(含新娘子称姊妹伙)。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增加人数,包括新娘的母亲及家族亲友的女眷多达40余人。男方家应大酒大肉热情款待,猜拳行令欢歌三天三夜才放客回家。

婚宴期间,新郎新娘不同房。放客时新娘即同送亲客一道回娘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数实行早婚,新娘由于年龄小,父母不忍离别,需要留在家中学习刺绣、纺织,一则让自己女孩成年后到夫家能胜任繁重的劳动和独立从事家务,二则是女方顾虑过早去住夫家,会被同辈耻笑。到十七八岁后,虽然还没有长住夫家,但在节日、农忙时间和夫家有大事小事男方都要接她到夫家住一段时间。另外,布依族嫁女,一般都要送给嫁妆,主要是被子、蚊帐、床单、柜子等,富有之家还家送餐桌、书桌等,有钱的人家还给姑娘留有“私房钱”或“姑娘田”“姑娘土”。例如,清末时期簸箩戈大寨的罗姓与董龙牛肝寨的陈姓开亲,陈姓将牛肝寨后龙坡上的二亩多土给姑娘作“姑娘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是簸箩大寨的罗姓耕种,集体时,由大寨生产队耕种,土地承包后均由罗姓继续耕种。在1998年土地勘界详查时,笔者问簸萝戈怎么会有2亩多地插花在人家乌当区董农牛中肝寨背后的山上去了?罗姓说:“那是老外家送给老祖太的‘姑娘土’。”

陈荣华

(二)婚礼习俗

1.洗尘礼仪

(1)进寨门仪

接亲客(名曰:皇帝客)手持灯笼引领女方送亲客数人来到男方寨门边,男方家身着布依族服装的年长女眷迎宾代表一行6人要在寨门边等候,手持杯盏12只,提壶斟酒,为客人“洗尘”。布依族认为,已故亡人和路上孤魂野鬼、各方诸神会随送亲到男家,“洗尘”的目的就是把它们驱逐,以免它们到主家作乱,以保证主家热热闹闹、顺顺利利办喜酒。两位年长女眷并排站于案门右侧,一人抬盘,一人斟酒,四人并排站于抬盘、斟酒的二人之后,同说客套话。主方曰:外婆、舅爷、舅妈、姨妈们,山高路远、泥滑烂路,你们难走……客方曰:我们来的人多,要麻烦你们几天几夜,没结亲前是两家,结亲后是一家了……边说,边奠酒(每位客人)。奠酒毕,在接亲客引领下,往主家走去,进寨门仪完毕。

(2)进朝门仪

送亲客一行数人在接亲客和迎宾主人引领下来到主家朝门口,主家朝门半开着,两名能说会道的迎宾先生在门内把门,六名迎宾先生一字形横排站于门内,恭请客人开朝门。

两位迎宾先生各开一扇大门,迎宾代表同声说:“朝门大大开,贵客请进来。”然后彬彬有礼地把客人迎进院子内,开朝门仪式进行完毕,随即举行接风仪式。

(3)接风

当远道而来的送亲客进入主家院内时,主人早已在院坝中间安放好一张大桌,桌子前面拴一张“桌帏”。“桌帏”以红色绸缎做成,稍大于桌面,两边配以飘带,有的还在飘带上绣上诸如“鸿鸾天喜”“金玉满堂”“鸾凤和鸣”“天长地久”等文字图案。桌上放一把酒壶,四个酒杯,两盘糕点,两盘水果。客人中走出两位男宾先生,并排站于院中桌前约3米处,面对大门。主人家需同时走出两位身着长衫男主人,在大门前面对客人站立。

对答毕,客人恭恭敬敬地向主人行三鞠躬礼,主人也随着客人还三个鞠躬礼;然后主人一人上前提壶斟酒,酒毕退回原位肃立。客人后退一步,主人相应向前迈一步,主客双方各施礼三鞠躬后;客人一人上前将四个酒杯内的酒奠于地上,退回原位肃立。主人向后退一步,客人相应向前迈一步,双方再施三鞠躬礼(这叫三拜九叩),礼毕。

(在整个接风过程中,气氛庄严,不许任何人大声喧哗和嘻笑,不许有任何一点对宾客不恭之行为。)。

礼毕。主人向客人招手,示意客人进堂屋里坐,坐毕,男方家的长辈和迎宾先生便与客人互相叙客套话,给接亲客来宾装烟、倒茶,同时唱《敬茶歌》《敬烟歌》。

2.晚宴礼仪

(1)下坎仪

晚餐开始,接亲客请送亲的客人入席就餐下石阶时,客人要说“四句”(客方派一名先生)。

“四句毕”,男女客人将各自入席并按封好的餐具分诵。

(2)安桌凳仪

送亲客各自入席。

(3)发壶仪

(4)散筷仪

(5)发杯仪

(6)发碟仪

(7)发羹仪

3.放客礼仪

三天喜酒期已结束,第三天就是放客回家。吃完中午饭,主人家便将堂屋打扫收拾干净,桌上摆放糕点、水果,点燃红烛,焚香三炷,然后请送亲客到堂屋就座,主客双方互相叙说即将分别的话,并由新郎与新娘的弟或兄,并排面对神龛,跪行三个大礼,表示感谢天地、祖宗、三亲六戚。放客礼仪分为吃拦门酒、骑马、开财门、拦朝门等。

(1)拦门酒

当客人进入主家堂屋坐下,装烟倒茶之后,客人向主人家辞行回家。主人方就把一张四方桌子骑在大门槛上堵着,桌上放着一把酒壶和一个茶盘,盘内放十二个酒杯,要求客人吃酒后才放行。这时主客双方都要唱歌。

(2)骑马

骑马,是客人从主人家堂屋唱完拦门歌、喝完拦门酒、道谢主人出来后,由男客代表骑马转回家乡。主家用两条高板凳代替两匹马,安放在大门前院坝两边,凳前用木盆盛装草料,凳后用竹扫把作马尾,凳上搭一麻袋作马鞍,表示正在喂养待出发的大马。客人从主家堂屋出来后须诵《骑马词》。说完《骑马词》后,将“马”蹬倒,随后把早已准备好的硬币撒在草料盆中,“骑马”过程完毕。

“骑马”礼毕,客至朝门外,主家用谷草制作的项圈给每位客人戴上以作纪念,之后唱歌送行。至此婚俗礼仪全程结束。

谢永忠 莫子烈 陈荣贵 王建明 陈荣华

三、花溪区布依族婚宴模式

布依族很讲究礼仪,其特点是诚恳相待,注重文明。佳节与喜庆日子,亲朋好友相聚,主敬客,客敬主,显得彬彬有礼,在酒宴上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关心与祝福。布依族朴实大方,豪爽好客,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生动反映高尚美德和美好的心灵。

(一)婚宴

布依族结婚时,要办酒宴招待女方家的客人和亲朋好友,男方家办的喜酒过去时兴“真三天”,即第一天迎亲,第二、三天正酒,第四天放客回家。现逐步改为“假三天”,即第一天迎亲,第二天正席,第三天放客回家,由于交通方便现已改为一天的人家渐渐增多。

(二)迎亲

送亲客到时,男方家派人到寨门口迎接,由“皇帝客”带路引到家门口,要行洗尘、开财门、接风三种礼仪。

洗尘:男方家年长女眷手捧杯盏十二只斟酒洗尘,送亲客到时,杯中酒不能喝,仅将杯中酒轻轻奠于地下而过,以示洗尘。来到主家朝门时要唱开财门歌:“贱乡来到贵乡村,来到贵乡开财门;不说财门犹自可,说起财门有根生。财门原是桫椤树,原是桫椤树一根;生在东南高山上,西眉山上长成林。树高长得百千丈,树根长满遍山林;只有鲁班多巧计,砍倒桫椤树一根。造了七天并七夜,造成贵府两扇门;财门头上金字匾,灯笼左右两边分。左手推开门一扇,右手推开两扇门;自从今日开过后,宝贵荣发万万春。”客人唱毕,主人说:“朝门大大开,贵客请进来。”打开朝门,请客人各饮“拦门酒”两杯后,主家即地把客人迎进院子内进行接风仪式。

接风:主家在院子中间安放一张大桌,桌前拴一张用红绸缎或红布做的“桌帏”,上面绣有“天长地久”或“鸾凤和鸣”等文字图样。桌上放有糖果、瓜子、花生,四个酒杯以及装满酒的酒壶,板凳倒立桌前。当客人到来时,男方家要请两名至亲作为迎宾先生,在离桌三步远的地方站立,送亲客中,也要选两名懂礼仪的先生在离桌三步远的地方站立,端正严肃,主人吟,客人答。主曰:“今日红日高照门,贵客来到好稀恒。主家人少事情多,托付我俩来接迎。走了一程又一程,叫你高亲难得行。如今光临寒门下,使我壁上光辉增。”客答:“承蒙主人家厚意,又劳烦先生操心。博学多才,叫人钦佩。”又曰:“走了一程又一程,来到高亲贵府门。主人堂前光辉照,摆起金杯又银杯。席前站着迎宾客,端端正正把客迎。寒亲愚昧不知礼,奠酒躬身谢先生。”主曰:“远方贵客,泥滑路烂,川川跌跌,来到贱地,少来迎接,仰望高亲,宽宏大量,多多包涵。”客答:“赦小过,举贤才,一路山水一程岩。闻听主家宴席酒,主人不请我自来。”答毕,客人退三步恭恭敬敬地拱手对主人作三个揖,主人也退三步,对客人还三个揖。双方对面互行三鞠躬礼。主人曰:“七月王母会八仙,请问先生走哪边?”客答:“一张桌子四角尖,不走左边走右边。”主人向客人抬手示意,请客人进客屋就座,接亲的“皇帝客”为来客装烟,倒茶,男方家的长辈和迎宾先生便与客人互相寒暄。

(三)正席

即第二天招待客人的酒席,布依族称为“正席”。迎亲第一天晚饭起,在堂屋大门前布桌设宴,不论送亲客多少,都要一次安排完毕。大门口左右两桌,按男左女右请送亲的舅爷姨妈先入席(舅爷是新人的哥或弟,姨妈是新人的姐或妹。在办喜事的时间内都这样称呼)。继而是送亲的舅妈(新人的弟媳和嫂嫂),外婆(新娘的母亲、伯母、叔娘),往下才是其他客人的宴桌。送亲客中,宾客的桌凳、碗筷、烟酒糖是按常规摆好的,唯有舅爷、姨妈两桌,酒壶是空的,筷只有4双,杯子4个,碗4个,调羹4把,都用红纸剪成花封上。板凳放在桌子底下,必须由送亲的客人说《散板凳》《发壶》《唱筷子歌》《散筷子》《解调羹杯子》“四句”,才能将碗筷酒杯等补充。

(四)饮宴

在布依族的婚姻礼仪中,饮宴十分重要,特别讲究,酒必须是红颜色的(用白酒和刺梨汁或刺梨酒勾兑),肉是每桌4斤(3天)或3斤(假3天)。迎亲的第一餐是八菜一汤。家常菜食,荤素搭配。正席中餐以米粉或油炸糯米粑为主食,8碟4碗,凉菜为主。晚餐是4盘8碗加鲜汤,4盘:凉菜、荤菜,8碗:两蒸两扣、座菜(两蒸:八宝饭、蒸小米。两扣:三角扣墩墩肉、梳子垫片片肉。座菜:以蔬菜为主,掺以食肉)。其中用海碗(最大的碗,钵形)盛装味美的传统十样菜:底层白菜,二层豆腐元子,三层响皮,其他还有豆腐、胡萝卜、膘肉、瘦肉、木耳、姜、蒜苗。

(五)候席

上到大菜(墩墩肉和片片肉)时,主人家要请一个能说会道懂礼仪的人带领新郎敬烟说客气话,先敬送亲的新外家,再敬老外家和贺喜的亲朋好友,让客人认识新郎。然后新郎的母亲、叔娘或嫂嫂依照程序到桌边讲自谦话。同时由陪亲姑娘陪新娘在席位上站立,表示敬意。

(六)贺厨官

厨官在做扣菜时,有意不把扣菜肉片切断。这意味着要客人敬贺厨房。切不断的肉端到送亲姑娘的席桌上。送亲的姑娘们把准备好的两条毛巾、红封、两包香烟,放在木盘上,再斟上几杯酒,请接亲的“皇帝客”抬到厨房请厨师。送亲的男客端一个盘子,斟上十二杯酒,一个拿着酒壶,随着进厨房,到厨房门口,唱道:

主人和客人对唱,互相敬酒后,厨官师傅换上一碗扣肉、香烟,斟上几杯酒放在木盘上,由“皇帝客”送回席桌上。送亲的姑娘们就揪住“皇帝客”灌酒灌肉表示谢意。

(七)斟酒

席间,主人以多种形式,分别到各桌向宾客敬酒,以歌代言,歌词丰富,宾主双方互唱“敬酒歌”“谢酒歌”,直到双方尽兴而止。

(八)放客

放客回家是婚宴的最后礼仪,有“道喜”“栽花”“骑马”“开财门”“打记号”“接挑”(猪腿)“送客”几个程序。放客那天,吃完中午饭,主家将堂屋收拾干净,在神龛前和大门两边燃香、点上红烛,神龛前放上一张桌,两边摆上两排凳子,由“皇帝客”请舅爷们到堂屋就座,客坐左边,主坐右边,新郎依次(先客后主)敬烟、敬酒、敬茶,宾主寒喧一番后,送亲客中选一人为代表,面向神龛作三个揖,表示感谢,客与主人辞行,主人在大门口唱敬酒歌。

(九)栽花

栽花仪式分“撒花”“栽花”“薅花”三个程序。在院坝中间摆4张大桌(男女各2张),摆好上面和下面的板凳,每2张桌上放上12个盘子,盘里放上不同样的花,用小碗盖上。请舅爷和姨妈们来“吃晌午”。男女主人先坐下面,男女客人再来坐上面,男主面对女客,女主面对男客。唱完一首栽花歌,就揭开一个盘子上的盖碗。

撒花歌

栽花歌

薅花歌(一)

(二)

(十)“骑马”

“栽花”后,主家早已在门前备好马(用板凳代替)。这时,送亲客中如有男客,由一男客去“骑马”;若无男客,则应由一女客去骑。所谓“骑马”,即将一只脚搭在板凳上说“四句”,说完“四句”后将板凳蹬倒,然后把钱(多是用硬币)丢入草料盒里就行了。

(十一)还乡,开财门

“骑马”后紧接着是“开财门”,主家的门,除了朝门以外,还用荆棘拦一道又一道的门。一道障碍就是一道门。

客人唱一首财门歌就开一道门。这时,男女青年们还要“打花猫”(用锅烟灰往对方脸上涂),意为打个记号,以后好认。“戴项圈”是用草扎成的圈往对方颈上戴,互相嬉戏打闹,一路上跑的跑,追的追,唱的唱,笑的笑,热闹非凡。

(十二)接挑

接挑是接“皇帝客”挑出寨门的一方猪腿(有后腿、尾巴,尾尖上留有猪毛,重12~16斤)敬送给新娘家,一绺3斤6两的肉(主人送给行媒),两壶酒(新娘、新郎家各一壶),客人接后“皇帝客”用刀割下一小块瘦肉,拿回主人家。

(十三)送客

一道道朝门开完后,主人一路送客人出寨门,老人送老人,边走边唱《送郎歌》和《送孃歌》。

送郎歌(一)

送郎歌(二)

送孃歌(一)

送孃孃歌(二)

送孃歌(三)

送孃歌(四)

罗忠元 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四、月米酒宴

生小孩办月米酒是贵阳市布依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尤其是第一胎,不论是生男孩或女孩,都要办月米酒。其隆重程度仅次于结婚酒,二胎及其以后的小孩,月米酒也要办,但不如长男或长女的隆重。办月米酒有办“真三天”“假三天”或一天的。具体要办几天,要根据族亲户数多少,和主人家的意见来确定。月米酒有三个程序:报喜、三朝、办酒。

(一)报喜

生小孩后的前三天,由女婿到外家报喜,报喜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添人进口,二是母子平安,三是预报三朝时间。拿一只公鸡或母鸡(生男拿公鸡,生女拿母鸡),一壶酒到外家后,外家就知其中含义了。

(二)三朝

办三朝酒是请先生来写八字,择办酒期程,请族亲,请外婆家来吃三朝酒。族亲和外家送来鸡蛋、糯米,三朝酒只办几桌。期程确定后,主人要去人到外家预报喜期,再请亲朋好友。

(三)月米酒宴

首先迎新。外家客人到之前,迎新人在寨门口等候。客人到达后接挑,上前迎接,唱敬客歌,敬拦门酒(同婚宴一样的习俗礼仪),客人进家后装烟倒茶。接挑的人将外家送来的甜酒、糯米、鸡蛋、小被子、被褥、披风、银头饰等物,挑进主人家的堂屋里放着。接着是带领客人入宴席。入席唱“板凳歌”“桌子歌”“发壶歌”“散筷歌”。中餐饮食以甜酒煮糯米元子为主,美味菜肴,敬酒礼仪与婚宴相似。

(四)交接礼物

晚饭后,主人在堂房中间摆上三桌大桌,周围安放凳子,将外家送来的背扇、帽子、毛毯、垫单等送来的礼物,全部摆在桌子上,展示礼物及其针线的手艺,让亲朋、寨邻知道外家的心意。礼物摆放好后,请外婆、舅妈到堂屋来就座,主人斟上一盘酒,边唱歌边敬客人,然后把展示的礼物扎成一捆背在老公公、老婆婆(新生儿的爷爷、奶奶)背上,叫作背子孙、意为恭贺主人家发子发孙、发财发富、辈辈出能人。

月米酒歌

展示结束,接着,主家族众、亲朋找外家客人唱歌,唱情歌、排歌、古歌、亲家歌等等,歌词内容丰富,声音动听。有的唱到深夜,有的唱到次日天明。

次日上午,请外家“过早”(吃早餐),中午宴请中餐。后“放客”礼仪和结婚礼仪相同;喝拦酒、唱拦歌,临行,主家送外婆一套新衣服,并送外家一块猪肉或狗腿,重6斤6两或8斤8两。客人起身之际,主家用热情洋溢的山歌欢送客。至此,“月米酒”宴方圆满结束。

罗忠元 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