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区乡布依族服饰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

第三节 区乡布依族服饰

一、南明区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中青年妇女盛装的标准穿戴是穿绣花中长衣或短衣、绣花长裤,系绣花围腰,戴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挂银围腰链,头包青帕。

辖区内二戈寨、四方河、罗吏目、永乐一带布依村寨的服饰与花溪沿河两岸及孟关、青岩一带的布依寨,云岩区鸭江寨、蔡家关、下五里等布依寨,小河一带小珠显、大珠显、王宽、红艳等布依寨,白云区牛场乡一带和阿榜寨等布依寨,乌当区蛾波、杜寨、王岗等布依寨的服饰无大的区别,堪称黔中贵阳地区布依服饰的典型代表。

布依服饰男简女繁。辖区内众多布依村寨中,日常生活中除部分高龄妇女仍着本民族便装外,儿童、姑娘、后生及中老年男性几乎都不穿布依服饰,改着汉装,传统便装已慢慢淡出。然而在各村寨的婚丧嫁娶、歌会、庆典等重大社会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妇女着盛装已成为一种时尚,表现出解决了温饱后的布依人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本文着重对时尚的中青年妇女盛装进行介绍。儿童服饰、男性服饰、寿衣、背扇等服饰和相邻的区县市的服饰大同小异,在此就不作一一赘述。

(一)中青年妇女盛装及银饰

南明区中年妇女服饰

绣花中长衣:右开襟,小领。衣长因人而异,多在2.5尺左右,长的3尺有余。衣领开口是从颈部右斜至腋下再往下,类似旗袍式样。衣扣全部为布扣。以五排居多,颈旁前两排为双扣,衣服左边开衩,高7~8寸不等,前后下缘剪裁呈微型圆弧状。颈口周围、托肩(盘肩)自前向后环绕一周镶有三至五道蓝白相间或绿白相间的栏杆、花边(绣花、彩带、丝条)或饰品部件。每道栏杆和花边的宽窄搭配和颜色的选取以穿戴者的年龄及个人喜好而定,栏杆和花边宽的寸余,窄的几分。年轻者颜色艳丽,图案新颖别致,尽显美丽充满活力。年长者颜色淡雅、图案简洁,既表现深沉稳重,又不失典雅和谐之美感。袖口多在6寸左右,袖口外镶栏杆、花边,也有不镶的。胸前缝内包一个,用来装钱夹等随身物品。

绣花短衣:长至臀部以上,除衣长比中长衣短之外,样式、缝制和镶栏杆花边等均与绣花中长衣相同。

绣花长裤:长至脚跟、脚背,裤脚宽7寸左右。裤腰设计制作分两种,一类为无腰,用橡皮筋替代裤带,松紧自如、穿着方便。另一类按腰围裁缝加系裤带。此类长裤的亮点和最吸引人们眼球之处,在于裤脚边缘往上3~4寸镶有色彩绚丽的栏杆和花边,也有的将此装饰部分上移3~4寸。

绣花围腰:由围腰及两条围腰带组成,围腰与围腰带以纽扣连结。围腰用围腰链系在前胸,围腰带宽寸余(5厘米),长3尺,尾端呈尖状(三角形)或带耍须。尾端7寸部分镶栏杆和花边。围腰上部镶绣一幅(朵)精致胸花,大小为寸余(5厘米5厘米)见方,自胸部到左右腋下镶有3寸宽栏杆和花边,有的在围腰左下角或右下角绣上一只硕大的蝴蝶或一朵出水芙蓉等。

中年妇女服饰

妇女盛装穿戴时,围腰如画龙点睛举足轻重,与绣花衣裤、银饰交相辉映,把布依族服饰特点和穿戴者的风采展示无遗。若缺少了它,即使着龙袍,穿金戴银,给人的美感也会大打折扣,乃至招来“不伦不类”“衣冠不整”之说。故绣花衣裤须与绣花围腰匹配穿戴,再佩戴银饰方能相得益彰,尽显风采。

绣花饰品图案:上述盛装中的绣花、饰品图案,多为花卉鸟鱼。花卉如菊花、牡丹花、梅花、荷花、水仙花等,鸟类如龙、凤、仙鹤、喜鹊、蝴蝶等。

银饰:项圈、手镯、戒指、围腰链,全部为银质材料加工而成。时下全套市价在2000~3000元不等。最常佩戴和最能显示布依族特征的是项圈和围腰链。部分布依妇女佩戴玉石或翡翠手镯和金戒指,更有一些妇女佩戴铂金耳环、铂金项链或彩金项链、手戴宝石钻戒,一身珠光宝气,显现出这些新时代布依女性的雍容华贵和多姿多彩。

中年妇女新款服饰

(二)妇女盛装变化与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布依服饰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是生活便装(简装)淡出,盛装升华;二是由手工缝制逐渐向缝纫机缝制转变;三是裤腰、裤脚、袖口等由大向小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有两点,其一,布料由传统的自织、自染土布变为适时选用各种机织棉布、化纤、棉麻、亚麻、毛纺织品等。其二,色调由单一的青、蓝、黑、白向红、黄、绿、黑、青、蓝、紫等多色调变化。尤其是夏装和围腰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灰色、淡灰色、浅蓝、浅绿、鸭蛋绿、水红、粉红、桃红、浅黄、谷黄、乳白色等应有尽有。此外衣裤同色、同料套装较为流行。变化虽多,但布依族服饰特征始终没有被动摇和削弱。

2012年辖区庄笃寨的妇女们,在白云区阿榜寨(铝兴社区)第五届九九重阳节系列活动中,穿的一款别致的服装裙引人注目,将穿着者高挑的形体美感和优雅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场众人纷纷用手机、照相机、摄像机拍下那美丽耀眼的一幕。该款服装是王辉莲等人在黔西南布依服装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制作而成。以类似蜡染蓝布为底色,绣大朵花絮,宽松适度。可当作套装穿,也可配其他衣裤,颇具民族特色,很适宜中青年妇女穿用。从获衣裙者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表情举止,可以看到辖区布依人的服饰变革意识和理念与日俱增。我们相信:保持民族特色不变,款式多样,色调多元化的崭新、统一、时尚的妇女盛装,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会脱颖而出。也唯有这样,才会被广大布依人所接受认同,才会有生命力,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发展。

班士丁

二、乌当区布依族服饰

乌当区中青年男子喜欢穿青、蓝色对襟衣或长袍长裤,老人喜欢戴瓜皮帽、风雪帽和遮阳帽。妇女喜欢穿青、蓝色斜襟齐腰短衣、长裤,衣襟、肩盘、衣袖、裤脚大多镶有花边。胸前腰间常围长约1尺宽约2尺并绣有各种图案的围腰,色调素净淡雅。妇女多数盘长辫于头上,年轻妇女包白头帕,老年妇女包青纱帕。未婚女青年包平帕平顶,婚后的妇女包高帕高头以示区别。做客时,布依族妇女有戴银项圈和银手镯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布依族同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布依族同胞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中老年妇女的服饰仍保持传统的颜色与式样外,男子与青少年的服饰从颜色到式样都已汉化,都追求色彩丰富,款式多样。

布依族妇女们在刺绣

布依族传统刺绣系列

布依族刺绣儿童帽

枕头

(一)偏坡布依族刺绣

布依族女子年幼时就在母亲指点下学习做纺织和针线活,从纺线、织布、染布、缝衣到刺绣等,无所不能。

女人们把绣花线带到田间地头,农作间隙,就在田坎边刺绣。

山野田间看到的,传说里听来的,一切自然美好的事物都成为布依女子刺绣的题材。布依族常见的刺绣图案有龙、凤、鸳鸯、仙鹤、老虎、麒麟、蝴蝶、喜鹊、鱼、刺梨、石榴、牡丹、葡萄、荷花、桃花、松树等。布依族刺绣分素绣和彩色绣两种,彩绣即丝线绣,各色绣线一应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有时只数着绣布的经纬,针随心走,挑绣出变化万千的各种图形。

布依族刺绣讲求具象,以形象生动逼真为美。

布依族少女服饰

有太多物件需要布依女子用刺绣装点,例如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背带、背扇、花帽等,甚至婴儿口水兜。年轻女子悄悄绣进自己不与人言的心思,只想让心上人看了欢喜。刚升级做外婆的,定会绣出精美至极的背扇,赶在外孙满月那天送出。有祖母一针一线的祝福,孩子自然会有好福气。布依人家的孩子,就连口水兜也是精美的绣品。

布依族中青年妇女服饰

偏坡布依刺绣以土布、硬缎、交织软缎为绣面,先将绣面贴上剪纸或绘上纹样,再飞针引线,使图案丰满。

布依族刺绣技法多样,分挽绣、平绣、贴布绣、直针绣、数纱绣、缠线绣、辫绣、马尾绣等。其中挽绣、平绣、直针绣最为常见。有时候,一件绣品综合了多种刺绣技法。

村里60多岁的刺绣能手陈国芬老人引我们进家,翻出压箱底的老绣品。一件件让人看得发痴。这些老绣品,她都不舍得卖。指着一副绣花腰带,她说:“有人出价一千要它,我都没卖。卖不得,是母亲留下来的。”见我又瞅上配色漂亮、做工精致的贴布绣婴儿口水兜,她仍旧不肯开价。还是那句:卖了就没了,老人留下来的。还有她童年穿过的绣花鞋,也不愿卖。这些绣品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更蕴含着主人穿越时空的情感记忆。

(二)偏坡布依族服饰

衣:偏坡布依族男装款式简单,上穿对襟或大襟短上衣,内白外青或外蓝。下穿阔口长裤。妇女上穿无领右衽大襟衣,衣长及膝,窄袖。同样穿阔口长裤。衣裤皆用绣条镶边。挂围腰,围腰绣有各种图案。服装布料为自种、自纺、自织、自染土布。土布织纹有格子、条纹、梅花、辣椒花、花椒、石榴纹、人形纹、蝴蝶纹、“田”字纹、杆栏、鱼纹、鸟纹等二百余种。布料颜色以青、蓝、黑、白为主。

鞋:偏坡布依族男子平时喜穿草鞋,逢年过节时穿布鞋。布依族女鞋为尖头翘鼻纳底绣花鞋。鞋帮鞋头均有美丽的刺绣图案。

帽:偏坡布依族儿童及老人戴帽。童帽有仿猫、兔面缝制的,有仿古代武士头盔和文官乌纱帽缝制的。帽前钉一排银制罗汉(当地人称为“银老者”)、八仙或“长命富贵”等字样。帽后留彩穗和几个银制或铜制小铃铛。老人帽分两种:小帽、纱帕帽。老年妇女通常戴青色或黑色小帽。

围腰:围腰是布依族女子装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为青色、黑色和白色。围腰上端正中位置有刺绣图案。围腰腰带较宽、较长,有精美的绣花图案。

银饰:相对苗族银饰,布依银饰款式简洁,种类较少。偏坡布依族银饰主要有项圈、手镯、发簪。其中又以项圈最常见。银项圈纹样以双头龙纹、绞花纹为主。在陈国芬老人家试穿老土布绣花衣时,她把传家的宝贝——双头龙纹银项圈戴上。阳光下,一圈淡淡的银光,给一身布依装束增辉不少。

发型:偏坡布依族青年女子结发辫绾头数圈,左侧簪花。老年妇女绾拱桥髻,以青色或黑色小帽笼头。

罗登宜

三、清镇布依族服饰

清镇地区布依族服饰变化比较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布依族服饰普遍汉化,平时着装与汉族已经没有区别。每逢节庆、宴会等,男性穿对襟短衫;妇女穿传统的父母装,佩戴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清镇地区布依族服饰特点是“男朴女繁”,即男装较简单,穿对襟短衣或穿长衫、直筒裤,大裤脚,戴青帕或白帕。妇女的服饰变化多样,着装有衣、裤搭配的,也有衣、裙搭配的;衣(裤)裙皆有蜡染、刺绣、织锦图案装饰;佩戴绣花围腰。男女服装多用布料做成,颜色以青、蓝、白色为主。过去,从纺纱、织布、染布料、裁、剪、缝到制作成衣、裤、鞋、帽等,均用手工操作。20世纪30~40年代起,进口阴丹士林等布料替代了自织土布。现在,多以丝绸、丝织和毛纺等布料为主,服饰更为华丽、漂亮。

(一)儿童服饰

1~6岁左右的儿童,男女服饰相同,系有与衣服同长的小“包肚”,“包肚”前边缝有一椭圆形的绣花小荷包,戴“老虎帽”“兔儿帽”“猫头帽”“狮头帽”“鱼尾帽”等。6~12岁,男孩子穿小长衫、长裤,脚穿“母鸡鞋”或鞋尖形状似猫头的“猫猫鞋”,少数小男孩戴小帽;女孩子穿小斜襟上衣、长裤,脚穿绣花鞋,头戴精致的绣花“锅圈帽”。

(二)男性服饰

男性衣服有右衽衣衫、对襟短衫、马褂和棉长衫等。长衫开口处由颈向右斜到腋窝,再沿右侧直下至脚踝上面,共有5~7颗布做的纽扣。衣兜缝在右前胸小衣襟上,为内衣兜。冬季穿的棉长衫为两层,中间夹棉花。在穿长衫时,腰间均系1.5丈长的黑丝帕腰带。劳动时,将长衫衣角扎在腰间。对襟衣纽扣在正前胸,同衣服一色,共有7颗。纽扣左右各缝一个外衣兜。对襟衣长及臂部,在下沿左、右各开有5寸左右的小衩。马褂式样与对襟衣相同,青色,只是比对襟衣少袖子。对襟衣,青年人夏秋喜欢穿白布缝制的,冬春穿阴丹布、土布缝制的;年长者穿青布和蓝布缝制的。男性穿直筒长裤。为便于下田劳动,男性裤腿较宽大,裤腿有8寸左右。

男子服饰

过去,男性穿草鞋、胶草鞋、布鞋等。草鞋用糯谷草草芯编织而成;胶草鞋式样与草鞋大致相同,用胶皮制成;布鞋是用多层布粘成布壳,纳成鞋底,再连上鞋帮而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草鞋、胶草鞋逐渐绝迹。但布鞋轻便、舒适,现在许多中老年人仍然喜欢穿。

从前,布依族还有打绑腿的习惯。绑腿又叫“裹脚”,用一丈二尺长的蓝布,从脚踝裹至膝下,再绕回脚踝打结。

(三)女性服饰

布依族女性上衣为“妇母装”,不论小姑娘、中年妇女或老年人,式样大体一致。衣服开口处从颈向右斜到腋窝,再直下,五组布纽扣。衣服的下沿前后均呈弧形,左侧开小叉与右边相称。女性普遍佩戴围腰,下身穿长裤。以前,“妇母装”长到膝部,大袖口,衣服的领口、袖口周围及下褊处均有绣花。近代,“妇母装”逐渐变短至臀部,袖口变小,绣花减少,只有胸前、袖口绣花,年龄大的妇女服装大都没有绣花了。

不同年龄段女性服饰、头饰有差异。13~17岁的少女,将头发梳成独辫,扎两道红头绳,围腰、衣、裤的式样与青年妇女相同。17岁以后至未生育前,把头发梳成独辫,装饰红绿毛线,然后将丝帕折成2寸宽环绕于头上,再在丝帕外盘上发辫。佩戴精致绣花围腰,戴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等饰品。生育后至50岁左右的成年妇女,头绾发髻,戴银簪,包丝帕,上身穿大袖斜襟衣服,有领有纽扣;5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穿普通素色衣服,有领。头包6尺长的青色布帕子。包帕子时,先留1尺长左右盖住头顶。佩戴的围腰用素色青、蓝布做成,围腰口有土布滚成的银钩花,围腰链用线织成的布带子拴系。

妇女服饰

中青年妇女与少女服饰

女性不论老少,裤子的式样大体相同。青年女性裤脚绣有美丽的图案,正前方有一朵花居中,两边小方格花纹绕向后连成一圈,图案上下镶有彩色花边。无论是少女、青年妇女、中年妇女,还是老年妇女,大多穿布鞋,布鞋多绣花。

(四)围腰

围腰多为青色。围腰牌上面,用白标布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如刺梨花等。围腰带有上围腰链和下围腰带。上围腰链的两个银质“花瓶”钉在围腰上与围腰链两端相接,然后将围腰链绕肩挂颈。下围腰带是精制的绣花带,宽约1.5寸,长2.6尺左右,带尾为尖状或抽纱(耍须)样式。下围腰带从左右两侧绕系于腰后。

布依族妇女之所以喜爱拴围腰,原因有三。一是保暖。过去,用白布制作的内衣较宽松,系上一条腰带,才能贴身保暖。后来,心灵手巧的布依族妇女,将腰带改为围腰,使装束更加美观华丽。二是干练。老式衣服较长且宽松,下地干活或家务劳动时,衣服前片容易着地弄脏,带上一条围腰,干活时干净利索。三是装饰。围腰上盘边、绣花、贴花、装饰银等,图案丰富多彩,给人以美感。

(五)童帽

儿童帽子式样很多,大多仿动物头面或其他事物制作,有“撮箕帽”“老虎帽”“兔儿帽”“猫头帽”“狮头帽”“鱼尾帽”“狗尾帽”“八仙像帽”“长命富贵帽”等。帽子前面钉有“银罗汉”“银老者”及各种银花、玉扣等,两侧吊彩色耍须和银制的小铃铛。小姑娘戴“锅圈帽”,锅圈帽多为青色,上不封顶,后面用土布做成两根长与辫子齐的飘带,尖角,不绣花。

帽子制作较好讲究,首先,按帽子的式样用硬纸剪好,再裁剪布料,分为内外两层,中间铺一层薄棉花,起保暖作用、吸汗作用。外层绣花纹图案,四周用线缝好,然后将前后两部分缝合,即成小巧玲珑的童帽。

清镇市儿童帽

(六)儿童胸饰

儿童胸饰有几种:“肚包”又称“花包肚”“口滴围”,有的地方称“口水兜”“股风围裙”。“花包肚”大多围在胸部以下,呈“半月牙形”。包肚外层挑绣各类花纹图案,小巧玲珑。口滴围、口水兜围住胸部,拴在后腰,口水兜上面可分别到两半肩上,用带条系在脖子上,口水兜上也刺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精致。

(七)鞋垫

鞋垫的制作是布依族姑娘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鞋垫,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开始学做鞋垫,无论是在家或走亲访友,身上都揣着未做完的鞋垫,有空就拿出来绣。女孩在成年前一般能绣各种文字图案的鞋垫。

鞋垫还可作为对亲人和朋友的馈赠物品,赠送的对象不同,所绣的文字内容不同,寓意也不同。

(八)背扇

布依族背小孩用的背扇,最能充分反映布依族妇女针线及刺绣的水平。背扇有硬壳背扇和软形背扇两种。硬壳背扇主体是许多布叠在一起,一针接一针地钉成牢固的“背壳”,背壳外盖着三层“背褡”,背褡上绣有不同的花鸟草木图案,并用不同颜色的布衬底,一层一个样,四周镶有彩色布边,像裱糊后的刺绣画。背壳下端接“背扇尾”,背扇尾多用白布扎染而成,一般是横、竖、斜对称的白色小蝴蝶等图案。背扇壳左右各一根“背扇带”,同样是把几层布一针接一针钉牢做成长带,盖上一层绣花的布,带尾抽纱成耍须。软形背扇主体及背扇带上都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大多为针织刺绣,背扇带和主体连接段与背扇同宽,较为结实。

背小孩时,用背扇壳、背扇尾分别托起小孩的背和臀部,背扇带通过双肩在前胸交叉后,从腰绕到后面在背扇尾处打结,并留一小段带尾下垂。

布依族妇女使用的背扇很牢固,使用多年仍能保持原样。现在许多布依族妇女仍保存着背扇。

(九)扎染

扎染是20世纪50~60年代前布依族妇女普遍应用的技能。是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以蓼蓝、板蓝根、艾蒿等植物蓝靛为染料,染制精美图案的布匹。染制过程一般是:

从山上采集蓼蓝、板蓝根、艾蒿植物,浸泡出水,注入染缸,掺生石灰或工业碱,形成染料。根据图案的要求,一种是在白布上折叠,用针线将折叠处缝扎紧;另一种是在需要成花的部位用粗麻线在白布上铺成花纹,然后把麻线包起来,用针线沿纹路缝扎。然后放入蓝靛的染缸中浸染。最后洗净晒干,拆线拉平即成。

因折叠的层数和方式不同,染制出蝴蝶花、梅花等图案也有差异。前一种扎染法适用于局部点缀,后一种方法适用于大型纹样。如制作床单时,四周缝制“卐”字“工”字连续花纹,中间则扎龙凤、牡丹等大型团花。其造型拙朴奔放,线条舒展自由,美观实用。

(十)刺绣

刺绣是每个布依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手艺,也是布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布依族姑娘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致的绣品,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礼物,表达对他人的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表白自己的一片芳心。小伙子找对象时,常把姑娘刺绣手艺的优劣,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布依族姑娘给心上人的绣品精细入微、寓意深刻。如鞋底上用花线纳上“钩云”图案,愿亲人走得快、早去早回;鞋垫绣上“花好月圆”“鸳鸯戏水”等组字图案,寄托团圆之情。一些布依族姑娘在对象当兵临走时,送上几双鞋垫,有的绣“锦绣前程”,有的绣“思、爱、想”等字样,倾注爱意、寄托情思。

刘善伦 黄南华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