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艺术
布依族勤劳、善良、智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歌谣等。其中,歌谣所反映的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有对人类起源和民族迁徙的追述,有对统治阶级罪恶的痛斥和揭露,对善恶的褒贬;有对劳动生产和纯真爱情的赞颂,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贵阳布依族人编歌唱调远近闻名。独具特色的婚礼歌,唱词不重复,往往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演唱的情歌,大多具有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意境优美、富于想象力和讲究格律的特点。舞蹈优美动人,尤以铜鼓舞、扇子舞最富特色。花灯、地戏也是布依人喜爱的剧种。历史悠久、图案美观的布依族蜡染,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工艺品。现分述如下。
(一)歌谣
贵阳布依族的民间歌谣有古歌、酒歌、盘歌和民歌。
1.古歌:有做客歌、开天辟地歌、数方向歌、姻亲歌、留媳歌、过年歌等。古歌一般要在举行婚礼、竖柱建房、重大节庆的场合以对歌形式演唱。演唱双方人数不定,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地点一般在主家堂屋、客厅或火炉边。主人先唱,客人后唱。古歌在演唱时,有“过门”,有头有尾有规律,每首有100多行(有的甚至更长),一唱一和要一个多小时,唱完三五首就天亮了,故有时要连唱几天几夜。
2.酒歌:酒歌又称酒礼歌。一般都在酒席上主宾对唱,有安桌歌、筷子歌、散碗歌、开壶歌、赞酒席歌、赞房屋歌、赞师傅歌、贺拳歌等。
3.盘歌:盘歌又称“猜歌”,是以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老年、中年、青年都唱,但场合及针对性不同。男女青年初见时,便唱盘歌,盘问对方的姓名、住址、是否有恋人等,借此互相了解。中老年人在喜庆场合,唱古人古事时,以盘问形式互相问答,内容有天、地、山、川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江、河、田、地的开拓,动植物的种类、特征及作用,五谷生长的过程和种植季节等。
4.民歌:民歌分用布依语演唱的歌(又称“土歌”)和用汉语演唱的歌(又称“明歌”)。基本内容有古歌、盘花歌、短歌、山歌、情歌。未婚或已婚的男女青年都可以唱。男方称女方为saaul(绍),女方称男方为ximl*(信)。如对唱情歌,双方互称为“尤高”(情人的意思)。如唱山歌时,循序渐进的内容有开头、初识、赞美、试探、初恋、热恋、迷恋、发誓、逃婚、成家、苦情、失恋、分离和追念等。一般以七言一句,八句一首,个别地方也有四句一首的。要求押韵,以押尾韵为主。
(二)舞蹈
贵阳布依族舞蹈主要有:
1.点兵舞:点兵舞是地戏正式演唱前的一段序舞,表现大将出征前点兵的情景,一般以“围圈而跳”的方式边唱边跳。
2.红灯舞:是乌当区布依族的传统舞蹈项目,主要流传在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人们开始扎灯,初五开始表演,十六停止。由8个少女身穿红色服装,手持红灯表演。舞蹈以“后掌点步点地”和转、摆、扭、拧为动作特征。因扭而带来的红光晃动与左右甩灯的舞姿,显得活泼而有生气。用竹笛、二胡、唢呐等乐器伴奏,舞步随着节拍变换,是“同歌同舞”的唯一例子。
3.织布舞:表演仿照从种植棉花到织成棉布的整个过程,边舞边唱,舞姿优美、活泼、明快,突出了布依族妇女勤劳而热爱艺术的性格。
此外,布依族还有春节时的“龙灯舞”、丧葬绕棺时的“转灵舞”、砍牛祭祀时的“转场舞”,现代的板凳舞、扇子舞等。
(三)戏剧
贵阳布依族地戏,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故曰“地戏”。花溪区大寨、湖潮、黔陶乡以及乌当区的可龙等地都有演地戏的传统。大寨的地戏,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演出的记载。演出时都穿戏服,戴面具。演出武戏时,主将背上插四面小旗,脸壳上插上野鸡毛,穿战袍,持刀枪,用汉语演唱。一般取材于《杨家将》《三国演义》《说岳》等。主要乐器是锣鼓。可龙的地戏称为“红灯剧”。它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与大寨相似。当地人不但把“红灯剧”当成宝贵的艺术财富,还把它视为练武保家的手段。
(四)乐器
布依族使用的乐器有铜鼓、姊妹箫、唢呐、钹、镲、木鱼、竹笛、木叶、月琴、二胡等。
1.铜鼓:铜鼓是布依族的珍贵文物,布依族是创造和使用铜鼓的古老民族之一。到清代,布依族先民使用铜鼓更加广泛。布依族大寨和大姓几乎都有一面铜鼓,也有数寨共用一面铜鼓的。铜鼓两耳系着红绸,表示镇邪。平时也不让铜鼓“见天”,如从甲家抬到乙家,必须用布包好。因此,在使用时,只能在室内击鼓,而且只能在隆重的场合使用。
2.姊妹箫:姊妹箫是一种直吹单簧乐器,布依族地区很流行。姊妹箫制作简单。用竹制,形似箫,但音量大于箫。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另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列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故有姊妹箫之名。布依语则称作“力勒歪练”。可用于独奏或伴奏,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3.唢呐:唢呐是布依族常用的乐器,式样与其他民族的唢呐相同。一般用于丧事、建房、节日喜庆场合,结婚迎接新娘时也用,但曲调有区别。在喜庆场合,布依族的唢呐手喜欢找同行竞赛,比试吹奏水平,若遇高手则要通宵达旦比赛,难分高下。
(五)雕刻
布依族的雕刻,有石雕、木雕两种。
石雕的成品有牌坊、玉镶墓碑、石刻墓碑、庙宇石凳、住房石阶等。雕刻的图案有狮、龙、凤、牛、马、人物、花卉等,有的是浮雕,有的是镂空雕。如雕刻狮子时,在凿空狮口的过程中,将其口中石凿成圆珠,略大于口唇,在口中自由滚动而又取不出来。木雕主要是雕刻家具、窗棂、寺庙横额、神龛、匾额、文具、拐杖等。石雕和木雕有不少动物形象,技艺繁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绘画
流行于乌当区一带的“播那摩”簸画独具特色。“播那摩”是布依语,意即云雾山。用精致的竹篾编制成簸箕,然后在簸箕里画上各种动物、植物和神怪图案。构思奇特,色彩鲜艳,画面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趣、民族特色。
(七)刺绣
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妇女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是说布依族先民在明代弘治年间已盛行刺绣,而且相当精致。到清代初期,妇女穿刺绣的衣饰更盛行。民国年间,妇女逐渐易裙为裤,衣裳改用栏杆镶边,用刺绣作衣饰的才逐渐减少。刺绣,分挑绣和毛绣。挑绣,用笔将花、鸟和图案直接画在布料或绸缎上,或剪好图案粘贴,用彩色丝线绣成,主要用于服饰、帐沿、窗帘、被面、背带、枕套、头帕、荷包、桌围布、鞋面等。毛绣又称“插毛花”,是把纸剪成花朵,分别贴在两层布上,中间夹四至六层笋壳叶,先用线固定,然后用丝线按剪贴的花朵密针插完,最后拆除固定线,将笋壳平均分开,用锋利刀子将所插的丝线割断,分为四层,再分别将笋壳叶去掉,便成一对毛茸茸的花朵,以作各种装饰之用。
(八)蜡染
布依族蜡染工艺历史悠久。明郭子章《黔记》记载:“仲家,……妇人,……拖腰以彩布一方若绶。”清康熙时田雯《黔书》记载:“仲家,贵阳、都匀、镇宁、普安皆有。……妇人,……拖腰以彩布一方若绶,……亦于孟春跳月,用彩巾编为小圆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欢者掷之。”上述记载中的“彩巾”即蜡染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见的蜡染花纹图案有蕨菜花、刺梨花、团花、小花、漩涡形、水波形和连锁式等。多数妇女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蜡染技术。蜡染布多用在妇女的衣袖、衣领和裙子口,现在多作床单、被面、帐沿和包东西用的包裹布等。蜡染布的花纹鲜明、文静素雅、美观大方,改革开放以来,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
(九)纺织
布依族妇女喜欢纺纱织布。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本民族所穿的衣服多是自纺自织的。每个寨子都有几台自己制作的纺纱车、织布机,都是脚踏手摇式的,只能织一尺(约0.33米)多宽的布。布依族妇女还能织锦。锦有宽窄两种,多用丝线或丝棉混织,多为彩色。织锦的图案有许多大小一样的菱形小块,边长十几厘米,四角互相衔接,小块中又有多种花纹,均为彩色的丝棉线织成,绚丽多彩、光艳夺目、美观大方。织锦多作被面,可用几十年。窄的织锦,一般作带子用。在1984年全国旅游产品的评比会上,布依族织锦被评为优秀产品。1985年参加全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展,又获得“希望杯”优秀创作一等奖。
(十)编织
布依族的编织主要指竹编工艺,有生产用和生活用两大类,细致精巧,美观大方。生产方面使用的有斗笠、撮箕、筛子、簸箕、囤箩、秧篮、粪篮、驮篮、晒席等。斗笠编织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记载。斗笠由两层合成,呈黑白分明的花纹图案,用于遮雨蔽日,很受青年男女的喜爱。生活方面的使用有提篮、饭盒、饭箩、茶箩、座椅、座垫、凉席、扇子等。凉席是布依族另一著名竹编,已有300多年历史。凉席是薄篾编织而成,可以编成多种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篾片不去青皮,光滑凉爽,适宜于夏季使用,很受消费者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远销东南亚热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