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建筑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

第二节 建筑

一、布依族民居建筑的类型

贵阳市布依族民居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其建筑的类型主要有干栏式建筑、三合院建筑、四合院建筑、石板房建筑和现代乡村别墅型建筑五类。

布依族民居干栏式建筑

(一)干栏式

干栏式建筑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布依族由古骆越演化而来,继承了这一建筑形式。干栏式楼房分全楼、半边楼和吊脚楼,除屋基和大门楼梯是用石条砌筑而外(有的也用木楼梯),屋架全部是用木料构造而成。一般为“一”字形3开间,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也有5开间、7开间、9开间的,开间数取单数而不取双数;每户房屋之间互不鳞叠衔接,均为一个独立的天地,层高2楼1底或3楼1底;分别以中柱高度计算,取吉利阳数1.88丈(即1丈0.88尺。一丈等于3.33米,一尺等于0.33米,由于传统叙述习惯,保留丈、尺的叙述方式。全书同)、1.98丈、2.18丈、2.28丈和2.68丈;穿斗排扇为11个头和13个头,11个头则配5柱6瓜,13个头则配7柱6瓜。房屋进深为1.8丈或2.2丈不等。房屋宽度(开间)一般为1.2丈。屋顶一般盖小青瓦,放5分、6分或7分的人字形水;房屋外壁多镶嵌两根抱柱装横板或四平框立板,或以竹片编织并抹白石灰的壁笆;内壁多用寸枋装立板,大门对开两扇,小门一扇,有的门窗还雕龙画凤,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尤其是堂屋神壁的立板装饰极为讲究,一般以优质杉木或梓木树为佳。在黔西南州南北盘江一带,房屋一般建造为3楼1底3开间,采用15架梁,横挑承重,柱子不落地,暗门稳架,不砌墙壁,屋子四壁用木板或竹子装饰。一楼不砌墙,以木料作栅栏,多为饲养牲畜、安碓、安磨或存放农具之用。二楼中间一间为堂屋作供奉祖先之用,堂屋左右两间的前半间作客厅、餐厅或厨房用地,后半间则作卧室用。有的还在二楼的一侧用木板搭一阳台,供就餐、乘凉或晾晒粮食作物和衣物之用。三楼主要用于堆放粮食、杂物,也有的用于卧室之用等。又如云南罗平县八达柯的少数布依族村寨的干栏式建筑,楼房多依山势修建,有的后半部为平房,前半部为楼居,有的右半部为平房,左半部为楼居。层高三层,底层饲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存放生产、生活物资。建筑材料就近取材,普遍多利用当地所产的茅草、竹子、杉木和松木建造。牛街乡以洪村、以德村的布依族住宅,则又多取用河边的天然砂石削切为长方形的大块石砖垒墙,省工节料,美观适用。

布依族民居干栏式建筑

布依族民居干栏式建筑

现在新建的布依族民居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因地建造的形式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民居结构。房屋因地制宜而建,就地取材,多建于斜坡地带或路边靠山脚下,整栋房屋构造一半落地一半吊脚。

从结构看,有土木结构、土石结构、全木结构,穿斗式、抬托式、绑扎式。全木结构者,木柱架空,无论梁、柱、枋、椽、檩、榫均为木材加工而成。房屋盖瓦,层高为2楼1底或3楼1底,前低后高,相差五六尺。前柱吊脚落在下层地基上,后柱落在上层地基上,靠山坡的一边为平房,用作厨房和堆放粮食、杂物及农具等,吊脚的部分上面住人,下面圈养牲口家禽。

白云区大林布依族吊脚楼

从墙壁装饰看,有石头墙、木头墙、泥土墙、竹子墙。石头墙中又有石板镶嵌、石块干砌、卵石垒砌等多种砌法;木墙中有木板竖装、木板横装和圆木绑扎等多种形式;泥土墙中有夯实的、有土坯的,或者两者结合使用的;竹子墙中有用毛竹编织的,有用篾条编织的,有用竹席围护的。泥土墙外,有的抹石灰,或通体全抹,或只抹窗户四周;竹子墙上多半抿有灰浆,其浆或是稀泥,或者是牛粪,或者是拌有谷壳、稻草的稀泥和牛粪。有的山墙,底部用石头,中部用木板,上部用竹子,或者底部用石头,中部用泥土,上部用竹子、秸秆、茅草之类,既经济实惠,又美观大方。

白云区下水布依族吊脚楼

白云区都拉小河过街楼

从内部结构及使用功能上看,2楼1底的房,每间在6~10平方米,楼层之间用木梯相连接。一楼悬空,不支砌墙壁,仅用少量竹木做栅栏,作饲养牲畜、舂碓、磨房、堆放杂物场所等用。二楼是居住的正房,用楼板与一楼隔开,是待客、煮饭、就餐等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墙壁用竹木编钉,很少有窗户,即便有也很小。室内采光靠大门空间和四周竹木墙壁的空隙。堂屋设有神龛和厨灶,左右两边是卧室,长辈住左边或神龛后房间,小辈住右边。火塘大多设在进大门的一侧,在楼板上填上一层石块和厚土,用以防火隔热。每户人家都在采光好的房间的窗户下面安放有家庭必不可少的纺车和织布机,大门的右侧大多安设一盘小石磨并用木材、毛竹拼搭一座悬空阳台与二楼平台相通,供人们就餐、纳凉,晾晒粮食、衣物之用,兼有客厅和场院的功用。三楼为暗楼,作堆放粮食杂物场所,常用一根粗独木锯砍成踩坎充当楼梯与二楼上下连通,家庭成员较多的人家,也在三楼设卧室或客房。

(二)三合院

布依族民居的三合院建筑,为一正两厢配朝门,另在朝门与厢房之间建一照壁墙。正大房多为3开间或5开间,也有7开间、9开间者;左右两边厢房为3开间、4开间不等,进深也相对大房较小。

大房,开间一般为1.2丈,进深为1.8丈、2.2丈、2.4丈,层高有2楼1底、3楼1底,中柱高有1.88丈、1.98丈、2.18丈、2.28丈和2.68丈,穿斗排扇为11个头和13个头,11个头则配5柱6瓜,13个头配7柱6瓜。

白云区下水布依族堂屋三合院天井

惠水“中华布依族第一堂屋”三合院

厢房,开间一般为1.08丈,进深为1.2丈、1.6丈,层高一般为2楼1底,中柱高有1.68丈等,低于大房并与大房错落相接,穿斗排扇为5个头、7个头、9个头。7个头则配5柱2瓜,9个头则配7柱2瓜留走廊。屋面,盖小青瓦,水发有5分水、6分水、7分水(俗称短水)。

布依族民居建筑三合院

外墙装饰,多为木板壁,也有前后和左右两个山墙当头一楼用木板装饰,山墙当头一楼以上用竹子编壁抹白石灰。

乌当区王岗村布依族四合院

门窗,雕花绣景。雕刻工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堂屋腰门、左右大窗和晒壁,大窗多以“三吊格”“万字格”套刺梨花;晒壁和腰门则多以竹、梅花、仙鹤等图案为主。二是厢房、对厅的窗子除以上图案外,还有八仙、龙、凤、太极图、八卦图等。三是腰门外左右两边还安放两个雕刻精致的石门凳,可谓雕梁画柱,别具匠心。如贵州惠水县好花红乡辉油寨布依族王氏三合院建筑,系其先祖文秀才王宗裕于清道光年间所建,距今近200余年历史,是目前布依族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合院建筑。该楼一正长5间、两厢各3间,2楼1底,配围墙、朝门构成三合院。院落形式构建以堂屋为核心向左右延伸,院子正面右角设置朝门、大门面对照壁处为围墙连接左厢房和朝门。总占地面积305平方米,一楼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其中正房5间为148平方米,两边厢房共6间66平方米,朝门6平方米,院坝85平方米。正房每间长2.4丈、宽1.1丈、高2.18丈。厢房每间长1.1丈、宽0.85丈、高1.88丈。一、二层层高0.78丈(2.6米),穿排斗榫,瓜柱并举,楼枕相连。正房5间6排,每排11个头,即7柱落脚加4个瓜;两厢共8排,每排5柱2瓜。屋面水法为5分水,盖小青瓦,白灰垛檐口,扳鳌垛脊,正房与厢房交接处设置角沟。大房中间设堂屋,安香火,两边至厢房设火堂、客房、卧室、书房、织绣房等;底层正房三间设有牲畜圈,厢房分设有安碓、安磨、厨房及堆放农具间等。三楼作粮仓和卧室等,大房一楼与厢房二楼错落一致,檐下设置90厘米宽木栏杆走廊。

乌当区王岗村布依族四合院右角

乌当区新堡乡布依族四合院

在楼房装修方面,除后墙及两山间当头用土砖从地基封抵屋檐口外,房内所有楼板、门、窗、板壁等全用木料装饰,二、三层楼铺装8分厚(2.4厘米)的楼板。中堂大门设于2柱穿枋中部,安装高2米、宽1.4米(两扇)大门,门上装饰两个门簪,门两边为花窗,大门天井为上楼平台连走廊分别通往两边厢房,窗子均为木条花窗,板壁平缝装。中堂神壁安装香火,两边设小门一道,方板平缝装饰,层高3.8米处设望楼。

进大门天井的石梯长3.1米,宽27厘米,高16厘米,共15道,两边各用15l厘米条石作框边。大房左右两边与厢房连接处内还设有80厘米宽上二楼的木楼梯。

宅院朝门紧靠厢房,一楼一底,过道宽2米、进深3米、高4.2米;门高2米、宽1.15米(两扇)。沿朝门右边用砖砌2米高的围墙,与厢房相连,就形成了三合院,院坝全用青石板拼铺,平整光洁。

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民居石板房

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民居石板房

(三)四合院建筑

布依族民居四合院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有机交融的结合体。规划建造布局注重建筑风水,讲究方整、中轴对称,院落天井布局端庄严谨,一般坐北朝南、主次分明、内外有别、井然有序、空间通天达地、种树栽花、虚实结合、人文景观至上。房屋高度、开间、进深、层高、盖瓦、装饰等设置与三合院建筑基本一致,其不同之处,只是在大房的对面配建了对厅而形成四合院。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湾子头寨的花氏四合院极具有黔中地区布依族民居四合院建筑的代表性。牲畜饲养圈同样是设置在厢房内,但花氏四合院的牲畜饲养圈无论在美观上,还是在卫生管理等方面都力求规避不足而崇尚完美。牲畜圈设在左厢房内,有内栏和外壁,内栏以较为结实、牢固的木柱框架构成,外壁则是用立板装饰并有花窗和门。关上精致的小门,外观上看不出是牲畜圈,至于院坝卫生的整洁程度当然是一流的了。

乌当区新堡乡布依族乡村别墅民居

(四)石板房建筑

布依族民居石板房建筑多见于贵阳市近郊花溪区镇山村一带。由于当地盛产石料,居民的住房从基础到墙壁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故美其名曰“石板房”。石板房除房屋框架、穿抖、柱、梁、檩、枋、枕、椽、门枋、门板用木头外,基石、墙壁、屋面盖的瓦都是用石材,看上去像一个石头王国。石头建筑文化充分显示出布依族人民匠心独具、工艺精湛、善于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

石板房的高度、开间、层高等布局架构与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格调基本相似,一般以3开间为主,也有5开间、7开间或一正两厢的三合院庭院布局。3开间者,中间较大的一间仍是堂屋并设有神龛供奉祖先,作为全家人的活动中心,是吃饭、待客、休憩和妇女做蜡染的地方。左右两侧的房间,一般以中柱平分为两间,后半间多为卧室,前半间多为厨房、客房或火笼间,供家人取暖做饭、迎宾待客之场所。

(五)现代乡村别墅型建筑

乌当区新堡乡布依族乡村别墅民居

乌当区新堡乡布依族乡村别墅民居

乌当区新堡乡布依族乡村别墅民居

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石板房博物馆

布依族民居中的“乡村别墅”型建筑是新时期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其规划建造特征,一是建筑风格突出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及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实行人畜分离;二是屋面造型多元化,时尚美观,有砼混人字水加盖蓝色波千瓦、小青瓦或砼混平顶等多种形式;三是砖混、木结构;四是层高、开间原则遵循传统楼房尺寸吉利数字,3层、5层不等,错落美观;五是廊道、门窗突出布依族传统建筑雕刻装饰工艺;六是室内装饰包括采用现代科技材料,且厨房、客厅、卧室、书房等样样齐全。卧室的装饰注重体现个性化,尤其是灯饰;七是水电俱全,每层楼设有水冲式卫生间,客房、卧室安装取暖设施;八是专门设置粮仓、杂物间、工具房;九是注重地板铺设、讲究格调和使用现代时尚家具;十是牲畜饲养圈单独建造且远离院子等;十一是强调院落绿化美化,门窗精雕细琢,阳台、朝门、车库等有效规范设置。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的罗氏民居建筑与城市别墅可媲美。当前,诸如此类的布依族民居在贵阳市近郊的乌当区、花溪区、开阳县、白云区等地随处可见,是贵阳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几大格局

(一)朝门

朝门是布依族民居宅院门中仅次于大房堂屋大门的主要门之一。就黔中地区明清至民国的布依族民居而言,朝门建筑多配置于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风格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1.朝门的类型

朝门的类型主要有三类。

一是亭阁式朝门。这类朝门一般为木瓦结构,外形像小亭子,八字口,3柱2瓜,一楼一底,全木板装饰,体态小巧玲珑,主体一端连接对厅,另一端连接厢房。楼上一般不居住人,只作堆放物资场所,中柱和檐柱一般高度分别为6米和3.5米;开间和进深一般分别为2米和3.8米;门的通道空间的左右门枋净空为1.38米,门的上下落元枋净高为2.2米;通道门外吞口0.9米,为八字形,内口宽为2.08米,外口宽2.18米;两扇大门高和宽分别以鲁班尺规定尺寸为2.36米和0.76米,常言道:“鲁班造门三尺三,白天造来夜晚关。”大门上方装有两个门簪,左右分别距左右大门枋28厘米;正面出檐左右挑手、瓜柱和檐口板多雕刻有花、鸟等图案,包括大门左右地基石和坎子石,选料及制作极为精致。

二是居室式朝门。这类朝门一般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其主体建筑一端与院墙连接,另一端与厢房连体或与对厅、厢房牛圈连体建造。楼上为居室,墙壁全木板装饰或用竹片编造并抹白石灰,其余建造规格与第一类要求大致一样。经济富有的人家,门头壁、门簪、地基石雕花绣景,华丽高雅。布依族人常言道:“当家立志,要撑起一个门面”,其意在此。

三是城堡式朝门。这类朝门一般以青砖和条石作门洞墙体,楼上用木料建造并盖小青瓦,可谓石木(砖木)结构,其建筑设计要求与第一、二类一样,不同之处是楼下建筑材料用砖或石料,安全性能好。

布依族莫氏民国年间建造的朝门

2.朝门的作用

朝门是布依族民居建筑庭院通道的要塞和小区安全管理的主要设施。布依族人十分注重居所院落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只要建居所,就要建朝门,即便是简易的朝门也罢。有了朝门,院落围上围墙,宅院就能形成一个有利于管理的封闭式安全生活小区。有助于防盗,管理小孩和饲养畜、禽等。

布依族莫氏新中国初期建造的朝门

1958年建造的布依族朝门

3.朝门的文化

布依族朝门建筑规矩严格、文化深远,若与大房堂屋大门建造相比,除间数、高度和造型有别而外,其余建造程序均相同。

布依族莫氏民国年间建造的朝门

(1)相同方面。①建造风水要求相同。一是要择期、选址,请技艺高超的风水先生占卜,择吉时良辰、架盘勘址定向;二是要严格按阳宅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将朝门、大门和灶门三者之间的设置和谐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三吉方的吉宅吉向。②都要举行架马仪式建造,包梁上梁、锭门踩门及抛撒梁粑。③朝门和大门的尺寸、规格相同。④朝门和大门均是礼仪“窗口”,是主家展示迎送礼仪的首要场所。

(2)不同方面。①婚娶和年节庆典,朝门、大门的门神张贴有别。②婚娶庆典,朝门、大门的布置有别。大门头上须挂有披红的八卦太极图筛子,而朝门则不挂。③亲友来访,在朝门敬拦门酒,唱拦门歌。④奔丧祭典,大门要张贴孝对,而朝门则不贴。

(二)院坝

院坝是布依族居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院坝建设没有风水和具体长宽尺寸要求,因地制宜,不论大小和形状。布依族人重视院坝建设之因有二:一是生活需要,作晾晒谷物、暂存物资和饲养牲口等场所;二是作举办婚礼等大型活动场所。因此,布依族人家凡修建房子,均要考虑建一块与房子相配套的院坝,并配置围墙与朝门形成一个幽雅的院落。

布依族人家在院坝接待客人

布依族院坝可用作晒稻谷、玉米等

布依族晾晒玉米的院坝

布依族晾晒稻谷的院坝

经济和建房条件优越者,院坝一般为50平方米左右,并用规格一致的青石板铺垫;经济条件差者,院坝也会用不规则的石板铺垫,同时配置篱笆式围墙和简易朝门。在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院坝建设在布依族人的生活中更加凸显其不可缺少的作用,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加注重院坝的建设、绿化和美化。

(三)堂屋

堂屋是布依族民居建筑的神圣之地。无论是干栏式建筑、三合院建筑、四合院建筑、石板房建筑或现代“乡村别墅”型建筑,凡建造民居必须设置堂屋,只是建筑材料和内外装饰造型有别,而内涵则是相同的。

1.堂屋建造的特殊性

一是位置特殊。布依族民居建筑注重阴阳相配,一般一栋住宅以横排3间、5间、7间、9间不等,均将堂屋设置在中间。3间者,中间一间便是堂屋,6间设两个堂屋,9间以上设置几个堂屋,则是根据分户情况而定。

堂屋是整个宅院的核心,从动土奠基之日起就显得格外神圣,其地基中心线决定于堂屋的开门放水、立向和附属厢房、对厅等建筑及设施的区划;决定子孙后代兴衰和发财发富等。故在宅院平基之前,就要请高明的阴阳先生根据主人命造按地相术,用罗盘测定其方向并在中堂举行奠基仪式等。

二是层高特殊。不论屋架高和房屋开间如何,堂屋层高均是一楼层高的两倍。如1.88丈高的房子,一楼高度为6.6尺或6.8尺,而堂屋望楼高度则为1.46丈或1.48丈,总之,尾数须为6或8这个吉利数。

1956年建造的白云区下水村布依族莫氏堂屋天井

三是梁特殊。“上梁”是布依族民居建筑的重要文化之一,千年传承,历史久远。

布依族民居堂屋的梁分大梁和二梁,大梁安放在堂屋中柱的顶端,二梁则安放在大门口檐柱顶端。两棵梁和梁粑以及系梁的红布均由主人外家赠送,姑妈家只是上梁当天来挂红,也有送梁的。大梁取材于优质杉木或梓木,用大树一根一分为二的叫“合心梁”,用一对自然生长的树做成的叫“姊妹梁”。

白云区下水村布依族莫氏堂屋门簪(左、右)

白云区高坡村布依族龙氏堂屋门簪(左、右)

四是大门特殊。堂屋的大门名为财门,两扇对开,高和宽的建造尺寸分别以鲁班尺规定尺寸为2.36米和0.76米,大门头的上罗元方上穿斗有两个门簪,外附设一对腰门(小门),腰门左右摆放两个石凳。平时,一般开着大门,腰门则关上,往来亲友,不能随意出入大门。

五是后壁特殊。堂屋后面的板壁与众不同,立板装饰,工艺讲究,名为神壁。神壁上装有神龛,俗称香火,供奉着天地和祖宗等诸神牌位。

2.堂屋位置的神圣性

堂屋是布依族人的神圣之地,主要功能:一是祭祀祖宗和神灵之地。即逢年过节缅怀祖先和祭拜神灵的礼仪场所。二是迎宾礼仪之地。贵宾来访,一般要在堂屋中予以接待,这是最高接待规格。三是婚丧嫁娶、寿禧庆典、教化子女等重大活动场所。如结婚嫁女,要在堂屋举行拜祖先等礼仪;家里老人去世,要停灵柩于堂屋,并在堂屋举行“开路”“绕棺”“念经”“点祖”等超度仪式。

白云区下水村布依族莫氏堂屋接待“送亲客”

白云区瓦窑寨布依族罗氏堂屋“送亲客”夜宴

白云区下水村莫氏堂屋神龛

布依族堂屋大门窗

乌当区偏坡乡布依族罗氏堂屋腰门

乌当区偏坡乡布依族罗氏堂屋丰收的大门吞口

布依族现代民居堂屋

布依族民居的厢房(左排)

布依族民居的厢房

布依族民居的厢房二楼走廊

3.堂屋使用的禁忌性

布依族传统观念认为,堂屋的神圣关系到一家人的祸福兴衰,进入堂屋也有很多禁忌。如神龛上禁止点桐油灯,禁放杂物;禁止牛、马进入堂屋;农历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禁止扫地及向门外泼水;第一次打春雷禁止扫地;外姓孕妇及生孩子未满月的妇女禁止进入堂屋;未婚先孕者不许跨过大门槛入内;未婚先孕的女儿出嫁,不许从大门出阁;产妇、婴儿病逝不准停放在堂屋和从堂屋大门抬出;病逝在外面的家人,包括老人不允许将尸体抬进堂屋操办丧事等。

(四)厢房

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厢房建于大房院坝左右两边,整栋楼房建筑与大房相连,层高低于大房,错落构建,与大房形成三合院或与大房、对厅形成四合院。也有因地基有限不论左右只建一面厢房的。

厢房间数有3开间或两开间不等,因地势而定,一般为2楼1底,3柱2瓜或5柱2瓜。中柱高为1.68丈,檐柱高为1.02丈,水法5至6分。建筑材料一般就地取材,有木结构、木板装饰的,也有石木结构、石材装饰的,包括屋面盖石板等。5柱2瓜者,有的还在二楼设有走廊等。

布依族民居厢房的窗子

布依族民居厢房的窗子

布依族民居厢房的下面为牛圈、楼上住人

(五)对厅

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对厅,建于大房对面,与大房相对中间是院坝。建筑高度、开间、进深等与厢房一样小于大房,有木结构、石木结构,穿斗式,木板装饰,一般2楼1底。整体建筑层高等尺寸与厢房一致,间数根据院落地势而定,3间、5间不等。主要建造形式有两种:第一种,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家,加之地势宽敞,修建间数相对大房而建,为3间。中间一间仍设置为堂屋,有吞口,建大门,配腰门,大门上罗元仍装有门簪,且大窗、小窗的设置规格及雕绣装饰之处均与大房相似;不同之处,只是堂屋不设神龛,只作客厅之用。第二种是鉴于地势较窄,建造开间、层高与厢房相同,进深小,不设吞口、堂屋,讲究门窗、板壁装饰,尤其是楼上、楼下的大小门窗突出精雕细琢等。

布依族四合院建筑中不设吞口和堂屋的对厅

布依族四合院建筑中配朝门的对厅

(六)厨房

厨房是布依族民居建筑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其生活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因而在建设使用上有其特殊讲究,主人非常重视。

清乾隆年间的布依族石水缸

布依族妇女在厨房温猪食准备喂猪

清道光年间的布依族石水缸

民国年间的布依族石水缸

1.建造方面。布依族民居厨房主要有三种建造形式。一是设于大房堂屋的左面或右面,单独用半间大房做厨房。三间大房者,一般用堂屋左面或右面一间以中柱隔墙后的前半间作为厨房,后半间作为卧室。二是在大房当头山墙一侧单独建一间厨房,高度低于大房1米左右。三是在连接大房的厢房内用靠大房的第一间的前半部分作厨房。

2.功能设置方面。一是设有规范漂亮的三眼灶。大灶上安放大铁锅,作操办大事及烤酒等使用。二灶上安放中铁锅,作平时煮菜食喂养牲畜等使用。小灶做主人日常生活之用。二是备有漂亮的石水缸。石水缸一般有两种,一种用青石板拼合为四方形,正面刻有建造年代、题字等图案字样。另一种是用整块岩石雕刻而成,正面为圆弧形并雕刻有花鸟、人物、诗词名句等图案字样。三是设置有竹炕楼。主要用于烘干玉米、辣椒等粮食作物,家家都有,大小不同而已。四是橱柜、木盆、筲箕、饭箩、簸箕、提篮、洗锅刷把等生活用具样样齐备。

3.文化方面。布依族民居的厨房,在灶的建造方位上有严格的风水讲究,它要求遵循阳宅建筑三要素原则。即打灶要请先生择吉日吉时动工修建;灶为三眼灶,灶门的朝向必须符合房主命造;并与大门和朝门形成三吉方。

(七)粮仓

布依族独立粮仓

布依族多户连体建造的粮仓

布依族靠大房建的粮仓

布依族建在大房楼上的粮仓

粮仓是布依族人屯粮的居所,房主对建造粮仓十分重视,要请风水先生择吉日吉时动工修建,一般要求选择在丙寅、丁卯、庚午、己卯、壬午、癸未、庚寅、甲午、乙未、癸卯、戊午、己未、癸丑、满、成、开日动土起工架马修建。粮仓设置有三种情况:一是为方便晒谷及屯粮独立建于院坝边。二是根据地势紧靠大房或厢房而建。三是房屋宽敞的。如三合院、四合院则是设置在大房、厢房及对厅内。

粮仓没有严格的建造尺寸,一般为木结构,层高3.3米或3.36米出檐,楼层与地面空高1米左右,3柱2瓜穿斗并装横板,瓦面6至7分水,屯粮容积一般是4000千克干谷子。如白云区下水村莫氏和乌当区王岗村的花氏粮仓不是独立设置,而是用大房的后半间作粮仓。

(八)工具房

布依族民居的工具房一般设于厢房一楼内,与牛圈毗邻并单独为一个房间,有的与磨房、碓房合为一体。主要用途是堆放犁头、耙子、风簸、粪篮、粪桶、锄头、镰刀等农具。

布依族民居中的农(用)具

布依族的磨子、碓窝

(九)卧室

布依族人的卧室,俗称“房间”,有主卧、客卧及儿童房之分。以一栋三间大房从中柱隔壁配左右厢房的三合院为例,主卧设置在堂屋左右两间住宅的后半间,儿童房和客卧则设置在厢房楼上。室内的家具陈设大致一样,主要有床、衣柜、写字台、书柜、梳妆台等。不同之处在于,主人的卧室一般是设置在堂屋左边,老人的卧室设置在堂屋右边。

布依族传统的古床

布依族传统的古床

布依族人的卧室有四个特点:一是讲究床的制造和安放位置,尤其是结婚喜床。二是新婚卧室从家具到布置非常讲究,室内有一个衣柜、两把靠椅、一张方桌和梳妆台,床必须挂蚊帐,房间小的一般只摆放床、衣柜和梳妆台。三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卧室也必须有一张普通床。四是不管有钱无钱,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的卧室,都清洁干净,床上的被子折成长方形的,衣服等生活用品堆放整齐。

(十)火笼间

布依族民居的火笼间,一般设于大房堂屋左右两间屋子从中柱隔壁之后的前半间。三间大房,设一个火笼间,既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客厅,又是主人平时就餐、烤火取暖的场所。三合院、四合院则设两个火笼间,一个作接待客人用,一个为主人平时就餐烤火取暖用。

布依族火笼间中取暖的火盆

火笼间设有火塘一个,位置处于房间正中偏上方,边框分别用四块宽38厘米,长96厘米,厚18厘米的石条镶成正方形,净空约为58厘米58厘米,一般力求数字尾数带8或6即可,整体形状如小八仙桌的桌面结构。火笼间烤火的材料多为树根、杂木等。接待客人的火笼间还配有火盆并烧炭或积炭。火盆尺寸形态状小桌,盆框用上等木料制作,拼框斗榫,四脚形如象腿,雕花绣景,美观高雅。建造尺寸一般为78厘米(长)78厘米(宽)10厘米(高)。

火笼间的家具陈设,主要有椅子、凳子、桌子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如沼气工程等,加之烤火取暖工具不断更新,尤其是烧电取暖工具普及后,城郊接合部的布依族人家现大多数已用铁炉、电炉取暖。昔日烧木材、烧草根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火笼间是全家对外接待的窗口。平时,全家老幼相聚于此就餐、叙事、烤火、拉家常;亲友或寨邻或长辈来访,喝茶聊天也在此进行。安排入座后,主家敬烟的同时还会给你送上一杯“冷茶”(米酒)。

(十一)厕所

布依族民居的厕所一般设置在主楼的院坝边,讲究风水,须选址于宅院主向的煞方并择吉日吉时修建。如乾山三宅,“壬、子、癸”为“六煞”,癸为“哭泣”是建造厕所的位置,用之上吉。一般建厕有两种设置形式:一是独立于大房外在房当头和院坝边建造,整体建筑风格犹如一间小屋,占地3~10平方米不等,木架穿斗,屋顶盖瓦或盖草,四周用石块砌墙或木板、毛扇挟壁并配简易木门等。二是在厢房内与牛圈毗邻设置,形成单间,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木板装饰,粪坑、便台、地面等较为规范。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造的布依族民居厕所,多数与沼气池配套建设,占地10平方米以上,墙体、地面均贴瓷砖,水冲式,分男女厕,与70年代前期不分男厕和女厕的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布依族人对厕所的卫生管理十分认真。厕所一般都有一把扫帚,每天清早,主人上厕所后,习惯顺便打扫卫生,老人对小孩从小叮嘱教育,讲究卫生,不乱丢纸屑等。

布依族莫氏男、女厕所

(十二)畜圈

布依族的传统畜圈

布依族的传统畜圈

畜圈是布依族民居宅院建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户户均有,十分讲究。千百年来,布依族人居于水边,稻作为主,与牛相伴,生息共存,故饲养畜禽、发展庭院经济。长辈常说:“穷不离书,富不离猪”,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同时要发展家庭养殖业。

农耕文化时代,牛马是一家致富的主要劳动力,布依族崇拜牛马,尤其是牛,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要过牛王节,鉴于牛一年十分辛苦,节日当天,要给牛喂饭,不下地劳动。春节,在牛圈门上,都会写上一副对联,如牛是南山虎,马如万海龙。横批要写上“六畜兴旺”字样。平时喜逢庆典,祈祷祖宗保佑全家一切顺利平安,也少不了到牛圈门边给牛神烧香化纸。

牛作为布依族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重要性显而易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就黔中边远地区农村的布依族人家来说,买一头牛,要靠全家很多年的积蓄,反之,因无牛耕作,生活穷困的人家也不少。

布依族民居的畜圈在建造位置上有三种形式:一是干栏式民居,主要设置在大房楼下。二是三合院、四合院民居,主要设置在大房左右两边的厢房内。三是独立建造在院坝旁边。上述三种形式的畜圈建造,要求遵循以下风水原则:一是同样要请先生择吉日吉时起工架马修建,喜期切忌倒栏煞、牛黄煞。二是方向要取向于东,切忌向北。三是牛圈房构架须按规定吉数尺寸选材。

(十三)寨门

白云区下水村布依族莫氏在寨门口的“放客”仪式

白云区下水村布依族莫氏寨门

布依族村寨一般都建有寨门,又名“大朝门”。寨门设置于进寨的寨脚或寨子边的主要通道上,其建造外观形象有两种:

第一种为牌坊式寨门。全木、砖木或砼混结构,整体外观如一座牌坊。全木、砖木寨门的大门框净空高1.88丈,宽1.6丈,进深1丈;左右小门净空高1丈,宽3尺,进深1丈;楼顶为两层,塔式,盖小青瓦,四面放6分水,正、背两面的第一层瓦沟18沟,第二层瓦沟12沟;左右耳门瓦沟8沟;屋脊翘角抹白石灰。如白云区下水村布依寨寨门。砼混结构寨门,20世纪70年代后期建造,一般建在通车的正规公路上或进旅游景点的地势平缓宽敞之处,大门框净空高在4.5米以上,宽8米以上。如乌当区布依渡寨寨门。

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李、班氏明代建造的寨门

第二种为石桥式寨门。这类寨门为石砖木结构,整栋建筑左右衔接于寨子围墙,由楼亭和石门洞两个部分构成。门的上半部分的小楼为一楼一底,川斗式,砖木结构,角楼式,雕梁画柱,屋面盖小青瓦,翘角,四面放6分水,底层平面根据寨门位置具体建造,檐口屋脊抹白石灰,楼高1.68丈;门的下半部分为全石墩结构,整体外观形状就像一座石桥。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寨寨门,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寨门通道净空半圆顶端中轴线高约1.88丈,左右墙角平面宽度约2丈,进深约1.6丈。

寨门禁忌:一是婚庆喜事,主家要到寨门边迎送亲友;二是寨子中的人去世,发靷后,棺材一般要抬出寨门方可停放;三是过世在外的族人,不能抬进寨门办丧事。

三、布依族民居建筑历经的重要环节

布依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族人坚定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福禄美满、丁财两旺的发展理念,在建造新居过程中非常重视以下工作。

(一)关于选址

选址是建新居的关键环节之一,布依族人讲究风水,认为,住宅是人生活与休息的居所,人以宅为家,地美苗壮,宅吉人荣。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宅以形态为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架为衣服,以门为冠带,以气为命。气乃水之母,水乃气之子,得气则生,气空则亡。其民居选址遵循三条原则和两个不同程序。三条原则:一是凡建民居,必须请学问高的先生依据宅主命造相地立向。二是建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均要择吉日良辰。三是宅院建造按向、门、灶、井、路、厕、碓、磨等要素予以构建设置。期望所建新居平安顺利,财源广进,荣华富贵,子孙绵远。两个不同程序:一是建新居大房(堂屋)须经择地、择期、奠基、架马、敬仙、掩煞、发槌、上梁、钉门、乔迁等过程和礼仪。二是建厢房、对厅、畜圈和朝门只需择期和起工架马环节,不再举行上梁、踩门和相关礼仪。

布依族莫氏祖传罗盘

新居选址环境,坐山要求符合房主命造,龙兴脉旺、卧狮拱卫、青龙环抱、贵人座椅、依山傍水、沙环水抱、玉带缠腰,水运质佳、近水朝阳、负阴抱阳、金城水法,坐北朝南、风光秀丽、交通便利、关煞二方无障碍等。向山要求明堂开阔、万马归槽、双龙戏珠、寿星高照等。水口要求进水局势上堂无破败、出水合局等。

(二)关于开门立向

新居依据房主命造开门立向,五行相生,得三合、六合者上吉。正房若建在北方,卦位为“坎”,称“坎宅”。宅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如“巽门坎宅”则以东南方为伏位,排布吉凶星位,北向正房为“生气天狼木星”,上吉;西南向为“五鬼廉贞火星”,大凶,一般为厕所之用。

(三)关于择期

布依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吉利”二字,注重生产生活细节,做什么事,总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从不马虎。为此,出门访友、买卖经营、读书求学、做官上任、安葬宗祖等,务必择吉日吉时方可从事办理。修房造屋就更加讲究了,从选址、动土奠基、开挖下脚、伐木取材、架马修建、立柱上梁、钉门踩门、安装神龛、作灶到乔迁新居均要请风水先生逐一择吉日。建房吉日,一般宜甲子、癸酉、戊寅、己卯、庚辰、辛巳、甲申、丙戌、甲午、丙申、戊戌、己亥、庚子、甲辰、癸丑、戊午日方大吉。

(四)关于修建

布依族人修造民居,注重以下环节。

1.动土奠基

动土奠基是建新居第一次开始动锄锨,谓之起工动土奠基。其仪式:由风水先生主持,并请石匠师傅前来下石和说祝福吉语。地点在堂屋中央。之前,须备好香帛钱财、刀头酒礼、雄鸡(一只)、所用下石工具和事先打好字的基石。奠基仪式有三个程序,一是按规定方位焚香点烛,烧纸奠酒,分别奉请各方诸神及诸位宗师,通晓主家修造华堂之事并祈求保佑。二是予以祝福。曰:。三是石匠师傅按先生要求用锄头在规定方位动土和扶土掩盖基石,奠基仪式完成。

2.架马

建新居,为使工作顺利开展,木匠动工之前须举行起工架马仪式,旨在奉请祈祷诸神和历代宗师予以保佑。其仪式:用供品一桌,即刀头酒礼、糖食果饼、公鸡(一只)、木马(一对)并在马上横放一根象征堂屋中柱的圆木,焚香点烛祈祷。曰:。然后将鸡冠之血点入酒杯中和木匠开工所用工具、木马、柱子等上面。

3.掩煞

掩煞仪式:用供品一桌,即一只鸡、一方肉、一只草篮、香帛钱财、刀头酒礼,奉请各方山神、寨邻土地、各方凶神恶煞。曰:。请毕,将肉钉于骑门柱上,然后杀鸡并用鸡血圈淋界限直到煞方,后淋供品,包好杀口,木马压好,草篮盖上,不许动之,工程完工方可拆煞。

4.敬仙

新房木架制作穿斗完工后,竖柱前要在中堂举行敬仙仪式。备雄鸡一只,在堂屋中央安大桌和小桌各一张,摆放一斗谷子、供品和石木二匠工具,插上香烛,捆好雨伞。烧纸奠酒逐一奉请诸位祖师和各方游神保我华堂建造平安顺利。请毕,用鸡冠血点入酒杯中和所用工具上,之后将鸡杀掉,滴血划界,并用戳子将带血的鸡毛钉于柱上,意为驱除各路凶神恶煞。

5.发捶

竖柱开始,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木匠师傅手持系红木槌召唤寨邻亲友准备立房。曰:。槌击柱子,大吼一声,起!众寨邻亲友应声将房屋木架竖起。

6.上梁、钉门

上梁和钉门,上梁在竖屋架当天举行,钉大门则视其时间、条件择日举行。若上梁和钉门在当天同时进行的,上梁在前,钉门在后。上好梁后,立即钉门,门钉好后,接下来便是撒梁粑,梁粑撒完后才踩财门。一般因时间紧,操作不便,均不同时进行,只是上梁不钉门。上梁仪式进行中,先用桌子骑在大门中心处,以防他人跨越,之后在用一块木板连接大门上下罗元钉封于大门中心线处,待新居屋面盖好,装修时,再另择吉日钉门。上梁和钉门均有相关礼仪仪式。

上梁语曰:。起,众寨邻亲友应声将梁吊起投榫归位和安装好。

钉门语曰:。

7.抛梁粑

撒梁粑是在上好梁后举行。届时,堂屋大桌上早已摆放好两段红、两个红包、酒壶、酒杯、梁粑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石、木二匠师傅站于堂屋左右楼梯边,主家酙酒倒茶致谢二位师傅,二位师傅领酒后分别予以祝福。石匠师傅祝福道:木匠师傅祝福道:。酒毕,两位师傅攀梯主持抛梁粑仪式,抛梁礼仪在欢快热闹的喜气中拉开序幕。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两位师傅爬到左右梁头,撒梁粑仪式开始,主家梁粑数筐早已备好并悬挂在大梁左右两头。堂屋中,主家身着整洁蓝布长衫,面朝大门,跪于堂屋中央,两边两位男士双手牵着主人衣角正在迎接梁粑的到来。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同时,将银币和大梁粑向主人衣兜丢去。

木匠师傅曰:

同时,将银币和大梁粑向主人衣兜丢去。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石匠师傅曰:

木匠师傅曰:

……抛撒梁粑进入尾声。石、木二匠师傅合曰:

8.放马

新居建造工程完工后要举行“放马”仪式,即把原奉请的各方各路凶神恶煞放走。焚香点烛,烧钱化纸和奠酒后,曰:然后将木马和草篮等祭祀物拆掉。

9.开财门

财门,即堂屋大门。大门钉好后,主家要请“财帛星”“鲁班师傅”和石匠师傅踩财门。“财帛星”在外,盘根问古。“鲁班师傅”和石匠师傅在内,对白问答。对白结束后,开门,双方在堂屋中相互敬酒,说客套话。若是开财门与搬进新居一起,则还要请两个童子娃娃挑柴和水。其仪式为:主家用木方盘装上米、五谷盐茶、金银财宝和酒壶酒杯。衣冠端庄、容貌慈祥的“财帛星”手抬方盘走到主家大院门前,两个童子娃娃一人挑柴,另一人挑水跟在后面,随后是主家抬着火、甑子和挑着衣物、金银财宝及生活用具的搬家队伍随后。若只开财门,请财帛星和石木二匠师傅即可。开财门礼仪如下:

财门开后,由端盘者在先,提壶者和挑柴、水的两名童子娃娃依次进屋,提壶者边走边将壶中之酒倒在地下(亦作送金银水),“鲁班师傅”“财帛星”合诵:

鸣放爆竹(爆竹要从堂屋中放起一直放到院坝),“财帛星”亲自将盘中的钱币清点交给主人入库,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方能动用钱币(喻为聚财)。紧接着:“鲁班师傅”“财帛星”相互敬酒。

双方敬酒后,踩门礼仪完毕。最后,主人家在新房内摆上酒席,请外家,三亲六戚和寨邻大伙入席就餐,饮酒唱歌,猜拳行令,大闹华堂,一醉方休。

(五)关于乔迁新居

乔迁新居是布依族人家的大喜事。新居落成装修完工后,接下来是请先生择吉日。乔迁时要办搬家酒,搬家酒十分热闹,届时,主人将酒宴规模等事宜逐一进行精心策划安排。一是将请帖分别送达亲友;二是筹备相关物资;三是请家族寨邻帮忙办理;四是请先生安神、写对联和布置庆典环境等。乔迁新居议程一般主要有以下几项。

1.搬送金银财宝、火、水、柴、米、油、盐、衣物及生产生活用具等。搬家时辰是根据主人命造确定,一般在当日的子、丑、寅、卯时为佳。事前准备工作:用木方盘装上大米、五谷盐茶、金银财宝;水一挑(象征性)、柴一担(象征性)、一盆火(用草包一点火子)、土一包、两串炮竹、一甑饭、一桌菜(8碗)和筷子、酒杯及穿的衣物等。之前主家须请寨中福好命好、儿孙满堂的寨老来端盘领队,请两个童子娃娃来挑柴挑水。时辰一到,仪式举行。进得家来,一切安排停当,焚香点烛,供饭后,放火炮祝贺,然后就餐。

2.举行酒宴

(1)举行拦朝门礼仪。敬烟、敬酒、唱朝门歌。

(2)举行外家、姑妈家挂红谢礼仪式。

(3)举行宴席中的礼仪。如供饭、行散凳、散杯等礼仪和行答谢礼仪等。

综上所述,由于布依族人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重视文化、尊师重教、讲究建造风水、讲究待客交友礼仪,故有“礼仪之邦”之美誉。

四、布依族水井亭阁建筑

水井是布依族人居住地选择条件之一,每个寨子建寨时务必勘测饮用水源,水质优处,方可建寨。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瓦窑村的簸箩戈小寨有大井一口,又名龙井,与寨同龄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岁次丁巳)建龙泉阁一座。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一楼一底,长方形,青瓦屋面,雕梁画柱。阁楼2柱1瓜,全木建造,穿斗式,檐柱高3米,瓜高1.45米,人字形水面长1.15米,6分水,开间3米,进深2.5米,阁内休闲大理石座椅高38厘米。阁前安放两张80厘米见方的大理石桌子,每张配有石凳4条,后因年久失修毁于“文革”前。

白云区瓦窑村簸箩戈小寨坝子全景

白云区瓦窑村簸箩戈寨后山胸围5.4米的千年古枫香树

重修一新的簸箩戈小寨龙井

重修的簸箩戈小寨龙井工程碑

重修一新的簸箩戈小寨龙井全貌

2011年,贵州省农科院PCT项目袁老师和欧老师到白云区瓦窑村调研,发现此井,闻其历史,便邀请香港社区合作伙伴捐款1万余元,村民投工投劳,按其原尺寸重建龙泉阁。工程于2012年2月16日经村民李琼、班永芬、罗秀琼、王春燕发起至2012年7月18日止,历时6个月全面完成。白云区布依学会首任会长、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莫子烈为其书写“龙泉阁”匾牌及对联。

白云区瓦窑村簸箩戈布依寨是白云区布依族“六月六”歌节的发源地。建寨溯源于清道光年间罗、王两姓联姻,聚族而居,并发展为簸箩戈大寨、小寨和瓦窑寨。罗姓系舅爷家,王姓为姑妈家。现有罗、王两姓布依族160户(其中罗姓150户,王姓10户)557人。村寨位于牛场布依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7.5千米的云雾山麓坝子间,背靠云雾山,坐南向北,前有通天达地的姑奶坡,左有挺拔劲秀的葛藤坡,右有绵远千里的梅花山,寨子四周林木葱郁,古树参天。寨前田畴纵横,小溪环绕,岸柳成行,风光秀丽。房屋依山而建,楼房叠加,小青瓦,穿斗式,全木结构的布依族民居掩映在翠绿的林荫间,悠然自得。每年,白云区及区外各地的布依族同胞都要自发相聚于此欢度自己的“六月六”歌节。

五、布依族村寨的土地庙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是民间自发建立而分布最广的小型祭祀建筑,在1949年以前,凡布依族村寨,多数都建有土地庙。

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称之为土地公或土地爷。土地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它源于古代的“社神”。《公羊传》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殷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祭祀本处土地神。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布依族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琊漫抄》载: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琐事》称建文(1399-1403)二年(1400)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又《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

白云区都拉乡小河布依族古寨班氏供奉的土地庙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称“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供奉庙宇大多比较简陋。多半造型简单,也有在大庙中间殿堂中设有地方土地神位者。其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七月半到土地庙烧香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白云区下水村大、小寨的莫氏家族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大寨柏芝树脚和小寨过街楼旁建有土地庙各一座。庙亭基座高约1.18米,室内建筑面积约4平方米,庙房高2.18米,人字形石刻青瓦水屋面,翘角,檐口板雕花秀景,门道上圆下方,设计精美,左右门枋雕龙画凤,极为精致。大寨土地庙联为:公公赐福风调雨顺,婆婆恩惠村寨安康。小寨土地庙联为:当坊土地当坊灵,十里水乡十里佛。庙中并肩而坐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和蔼慈祥。土地公公长须白发、器宇轩昂,一副善助乡亲邻里的老人形象,居民对其敬而不畏,善男信女伺奉土地若神明,向他祈求消灾免祸,为的是保一方平安。莫氏人家逢年过节鉴于对土地这位“衣食父母”神的崇拜,都要前往祭祀,直到1966年“文革”破四旧被毁坏为止。

土地庙文化久远,人们供奉此庙,除祈求神灵保佑,以此净化自身心灵外,同时还借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神威教育为人、为官者均不要作恶。如有一庙联写道: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这副庙联寥寥十二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很得人们的喜爱。

土地庙联不全是歌功颂德的,讽刺、告诫等内容均有,还有的针砭时弊,措辞辛辣,深具奉劝警世之意。在旧中国,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相互勾结,横行乡里,肆意欺压黎民百姓。有一副庙联对此巧妙地加以嘲讽: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眼前皆赤地,存心不刮地皮。这里的“赤地”,是指旱灾造成遍地不生五谷的土地。对联巧借土地公之口,告诫为官者,务必清正廉明,体恤百姓,千万不要“存心刮地皮”榨取民脂民膏,使百姓雪上加霜。

1930年,贺龙、周逸群同志率领红二军团驻扎在湖北省花阳县水竹园村,秘书蹇先任同志曾为该村土地庙改题过一副对联,撰文是:土豪劣绅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联语异常巧妙地嵌上“土地”两字,明快地揭穿了凶残人物鱼肉百姓丑恶的嘴脸,也喻示着军民的鱼水深情。

花溪区董家堰村麦翁布依族古寨王氏供奉的土地庙

据《对联语·谐谑》载:湖南长沙一座土地庙联将善意的正面意思寓庄于谐,煞是有趣: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大意是:凡是土地庙内,都合塑男女神像,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提倡男女平等,律法改为阳历。语寓人们应摒除旧思想,和平友好共处。

六、布依族的石桥、石塔建筑

布依族自古以来勤俭持家,注重挖掘、传承自己的文化和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汉族的儒家先进文化。不论是有钱的绅士或较为困难的一般人家,总是想方设法改造自己的生活及发展环境,一生中注重四件事:一是修桥补路;二是为子孙修房置地;三是让子女接受教育;四是注重文明礼仪传承,世代相传。布依族严实沉稳的石桥、石塔、石门建筑文化,是本民族建筑文化的又一大亮点。在黔中地区,主要发展阶段在明清时代。就石桥建筑而言,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等地布依族寨子随处可见。石塔、石华表和石门则少见。

(一)石桥

石桥是因生产,生活需要而建。目前保护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石桥有两种:一是平桥;二是拱桥。

平桥,一般建于小溪之上,河面较窄,建造尺寸因地制宜,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命名讲究。一般用一块大石板做建筑材料即可。如白云区下水村莫氏先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建的“天璇桥”(又名“三多桥”和“平桥”)。该桥为平板石桥,地址于小寨箐口瓦厂边沙沟之上,桥身长5.28米,宽2.64米,厚0.4米,用整块大石板搭建,1982年修建上江线公路被拆掉重建。原建桥古碑“三多桥”,高1.18米,宽0.58米,厚0.17米,被砌在改造后的公路桥内,没有保护,已不见踪影。又如清镇市卫城镇竹林寨清代古桥,桥据溪流宽度而建,溪涧修建两个桥墩,桥面用六块条石跨搭而成。

拱桥,一般建于河流之上,河面较宽,水流湍急,跨度较大,建造尺寸有严格要求,设计水平要求高,建造工艺严格。目前保护较为完好的有白云区下水村莫氏先祖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清乾隆十六年(1761)修建的“开阳桥”(又名“如意桥”)。该桥为半圆形石拱桥,地址于下水村小寨马路河之上,现在保存完好。两桥墩水面距离左右(宽)为10.5米,桥拱顶距水面高9.5米。

清镇市卫城镇竹林寨建于清代的古桥

白云区下水村莫氏“开阳桥”(又名“如意桥”)

又如白云区董七坝麦伍清代古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名麦伍桥。该桥为半圆形双跨石拱桥,地址于麦伍大河之上,目前保护较为完好。其中一拱两桥墩水面左右距离(宽)为33米,桥拱顶距水面(高)8.84米。

白云区董七坝麦伍建于清代的古桥

(二)石塔

石塔,目前黔中地区布依族寨子保护较完好的仅有开阳县龙岗镇大荆村(大顶卡)惜字塔一座。该塔系当地布依族士绅莫氏先祖莫文达(?~1835)在大荆莫氏书院内,于清道光十年(1830)筹资所建,目的是告诫童生们要珍文惜字。其建造形态工艺十分罕见,是布依族石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该塔坐北向南,青石砌成,方趺坐,为三层葫芦刹顶空心塔,通高5.3米。第一层为8面8角,正面楷书阴刻“从来珍文惜字,圣有明箴。揆敬典崇书,皇书近。天子庶人,其警字纸者,先后用揆无贵贱。”叙明了修惜字塔的缘由;其余几面隔面草书阴刻莫文达等捐资建塔者姓名及建塔时间。第二层6面6角,正面开一高0.45米,宽0.25米的小拱门,门左右两边各楷书阴刻“敬惜”“字纸”二字,拱门系放废纸入塔焚化之用。第三层4角4面,每面分别楷书阴刻“文”“笔”“光”“治”。三层塔身顶部均为歇山顶出檐状,略微起翘,檐上深刻房瓦状花纹。第三层塔檐翘角上原挂有四个风铃,目前已缺失。整座塔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标志着清道光年间布依族莫氏聚居地区石建筑艺术和文化教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大顶卡莫氏书院惜字塔

(三)石门

石门建筑,目前黔中地区布依族寨子只有花溪区镇山村一栋保存完好。该寨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门的通道净空半圆顶端中轴线高约6.20米,左右墙角平面宽度约6.6米,进深约5.3米。整栋建筑均为石墩结构,外观形状就像一座石桥。门的左右两端衔接于寨子围墙。门洞原上半部分有楼亭(早年毁掉)。小楼为一楼一底,穿斗式,砖木结构,角楼式,雕梁画柱,屋面盖小青瓦,翘角,四面放6分水,底层平面根据寨门位置具体建造,檐口屋脊抹白石灰,楼高5.5米。

镇山村布依族寨寨门

莫子烈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