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泉口三章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4733字

泉口三章

简宜贵

静静的草原

走进草原,我沉醉在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的静中。

草静静地绿着。一棵一棵连成群,连成片,在寂静的荒原上自由地蔓延。它们匍匐在黄土地上,葳蕤着自己的风景。麦青草绿着、艾蒿绿着、鱼鳅串绿着、紫云烟绿着,开着或浓或淡的素白色小花。我蹲在它们中间,好像自己也开始绿着,静静地与它们生长。

我们拥有自由的天空,有清新的空气供我们自由地呼吸,有天然的雨露让我们尽情吮吸。我们共同打扮着自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我们猛着劲地生长,由着自己的喜好生长。我伸开手臂,长成紫云烟豆瓣一样绿色的叶子,把自己的面孔朝向碧蓝的天空,享受着洁净的宇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不知道是谁先开始绿的,开始应该是谁那么孤独地冒出一点嫩绿,然后淡绿,然后浓绿,然后墨绿。一点点,然后一棵棵,然后一群群,最后手拉手,肩并着肩,连成一片。像一星绿色的火苗,在寂静里,在春光里闪着绿色的光,蔓延,蔓延,蔓延,蔓延……

那些游走在我们之间的牛儿,黄色的,黑色的牛儿,那些奔跑在我们为它们铺就的绿毯上的羊儿,白云一样不染纤尘的羊儿,棕色的羊儿,黑色的羊儿,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我们每天聆听它们舒缓的鼻息,嗅它们嘴里流出的唾液,把自己的绿送进它们的嘴里,亲吻着它们的肠胃,然后被它们排出体外,回归草原,重新做着绿色的梦。我喜欢看那些享受够了草原带来的美餐后,静静地伫立着、咀嚼着的牛儿,喜欢看它们把身体搁放在柔软的草地上,哲人一样地回味着、思考着的样子。我喜欢看那些羊儿或自个儿,或排成行,或结成群在我们之间自由行走的样子,像一群诗人,把优美的诗句抖落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捡拾起来无声地阅读,走进诗人们浪漫多情的意境里。那些原本光秃秃的小丘,有了我们的渲染,线条也柔和了,体态也婀娜了。那些露出地面的石块,成了点缀,无声无息的点缀。

我们还把绿延伸到了山顶的那一棵突兀的大松树下,用绿为它喝彩,为它鼓劲。你看啊,它是那么坚强,那么傲岸。它没有说话,就那么立着,静静地伫立着,我们之间有的是无声的交流。你看,它的树梢已经枯了,但仍然那么静静地伸向天空。我相信,那是风霜雕刻下来的痕迹,酷像书法中一竖起笔时的顿笔,它的中部,枝桠无声地绕成一个大大的“口”字,那遒劲的一竖从这“口”中自然地穿过,一个活脱脱的书法——“中”字就挺立在了天地之间。它是要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告诉草原上的生灵,告诉有缘之人,做什么事都不要偏激么?或者,它看到了对面的小丘上的一排长势很好松树,在思考一棵树与一排树的关系?或者看见了另一面的那棵被大风亦或是被雷电劈断了树顶的松树吗?它究竟在思考什么啊?成年累月地站在那儿。

我怎么又感觉自己成了一棵松树了呢?我是该静静地退到草地的一边,还是与那小丘上的松们站成一排?哦,对了,那棵老松树不是告诉俺了么?

绿色的草原之上,挺立的松树之间,起雾了。一群仙女,提着洁白的裙裾,在静静的草原上无声地奔跑。

我陶醉了,被这满眼的绿,被这无边的静。

泉口的石头

都说泉口人豁达,豪放,粗野,开口闭口都是一句:“日死他娘咯。”也听说泉口风水险恶,有人在门口用石狮镇邪。一块石头,做成狮子它还是石头,为什么就有消灾辟邪的神奇功效?难道经过形象的塑造,方位的搁置,泉口的“石头”就“不是石头”了?泉口的男女老少汉子婆姨也有当地石头的秉性么?要不,在泉口的历史上怎么找不到天灾人祸的踪迹?在离距现代文明较近的德江县城50多公里远的穷山恶水里一样生活得有滋有味,生活得诗情画意?

在德江县城,只要说“日死他娘”这句口头禅的,一定是泉口人,这句富有泉口地方特色的起始语在不经意中给泉口人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不过这样粗野的表达绝对没有恶意,也不就代表泉口男人个个都是淫魔色鬼,泉口女人人人都浪荡不羁。相反,带上这个印记的泉口人较地道的德江人胸襟更宽阔,更喜帮助人,粗野的语言表象下面掩藏的都是善良和淳朴的秉性。

就像泉口的石头。

有人将它称为“雍州石林”。这种叫法具有很深的历史划痕,容易引起历史爱好者和考古专家的注意。不过,我倒觉得泉口石林人工打磨的痕迹太少,不如扶阳古城的那些石头带有很深的烟火味,带有较浓的历史色彩。

也有人将它称为“艺术石林”。这种叫法离泉口石头的距离较近。毕竟对于泉口这些成片的与全县其他乡镇有着天壤之别的石头,还是显得有一些人为的迹象。套用我县乌江流域出现的“乌江奇石”的叫法,我觉得将泉口的石头称为“泉口奇石群”更为确切。乌江奇石由于江水的打磨而显得贵重,成为文人雅士案头的观赏石,而泉口的石头可是天然的奇形怪状。要说打磨那也得文雅地说成是“岁月的打磨”。

站在这些与青绿的万亩草场自然衔接的石头前,思绪不由得你不浮想联翩。这个石头像狮子,那个石头像猫头鹰,还有莲花、游龙、合拢的双手,傩戏面具、大象,出鞘的利剑,石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你是一个思维清晰的人,面对前面错落有致的一群石头,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就会得出不同的形状。如果你是一个爱做梦或与美术、舞蹈、文学有点渊源的雅士,你还可以从这群神奇的石头的相互呼应得到灵感,创作出一部部神话或童话,编译出一曲曲精美的舞蹈作品。如有人将“倒葫芦”石头说成是张果老的酒葫芦被抛下凡尘而落到这地方的。

我还不自觉地将眼前的这些石头与我县其他地方的石头进行了比较,如我的故乡桶井下坪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磴,一张张薄薄的石板,它们给人类建设的用途更多。我的父老们将它用来代替建房的地圈梁,遮挡风雨的板壁,铺成院坝晾晒粮食。而泉口的石头,更多的是供人观赏,它的线条更加柔和,表面更加光滑,还带有鱼鳞般的花纹,更加切合美术或者艺术的价值。在几棵大树下,我还观赏到了泉口奇石的“腹部”,其颜色、纹络和鱼的腹部那么相像,难道泉口的奇石真有灵性么?

这次与参加全区乌江文学笔会的文人们一道到泉口采风,我倒是沾了不少文气。加深了“角度”、“形象”等这些语文老师早就灌输给我的写作方法,领教了王国维文艺创作的第二境界。像文友末未说的把石头看成“不是石头”。

不停地观赏,不停地赞叹,不停地拍照,也在不停地思考。我究竟还是从我的角度观赏到了一些自己的感觉:泉口的这些奇石群就像世世代代生活在泉口这个偏远的离人工雕琢的痕迹比较少的泉口人。他们粗野的语言表象下面掩藏着许多细腻和朴实的感情色彩。一路上,泉口的两位文友不停地向我们介绍路过的景点,生怕落下一个细小的石头,对前来采风的朋友留下遗憾。在泉口乡政府吃午饭时,泉口乡政府的职工精心地将泉口的特色菜做得有滋有味,还端上了泉口万亩草场喂养的山羊肉。吃一块羊肉,喝一口羊汤,思维不自觉地联想到了那些在泉口青绿的草场上自由地奔走,在泉口奇石间穿梭的羊群,在葱绿的山脊上行走,走进王维山水诗里的牛儿们。同行的张翊奇和两位小朋友在观赏之余还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些奇石的缝隙里采到了喷香的野葱,让在石林边居住的一位老妈妈忍不住要送给他们自己在奇石间栽种的葱苗,还有几位文友在奇石的缝隙里采到了珍贵的“阳雀菇”呢。

“日死他娘咯,泉口的石头真神奇!”

在传说与现实间闪耀的泉口文化

笔会回来,我一直被泉口那林林总总的传说故事纠缠着。泉口距德江县城52公里,这一三县八乡的交界地,被人们认为穷乡僻壤的险恶地方,为什么就那么“盛产”传说?是泉口人在山山水水间生活久了就会做梦?就会编故事?是泉口人心思细腻,生活充满诗意和幻想?

当我们走出泉口乡政府,经过散发着现代生活气息的小街,穿过乡卫生院,登上传说中用来“镇虎”的玉皇阁,看见泉口乡政府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翻阅过泉口乡政府提供的历史资料和景点介绍后,才真正领悟到了许多人认为的“险恶”。玉皇阁的背后,两座奇形怪状的大山挡住了泉口的出口,三条溪流穿过深深的峡谷从玉皇阁后面流过,冲积出一块白花花的平地。左边的一座山,山顶树木丰茂,山前一片白皑皑的岩石裸露着,形似卧虎,昂着头正对着玉皇阁下的泉口居民。右边那座山,则严严实实地挡住泉口通往县城的道路,以前泉口村民进城办事,只能沿着这两山之间的溪岸,左弯右拐地涉过溪流,绕过大山,爬上山顶,寻找通往县城的小路。传说当年贺龙三进三出泉口,都要泉口当地的一老头背负着弯过溪流,绕过山脚,才能进出。而现在从泉口乡政府所在地横穿而过的303省道,传说当年修路时在“猪圈门”(玉皇阁后面右边那座山半山形似猪圈门的地方)那个地方工匠们是乘着从山顶悬下的箩兜一点一点开凿出来的。“猪圈门”!这一不太文雅的地名,却真实地反映出了泉口这地方的险恶。“猪圈门”,是让猪们进圈和出圈的唯一出口,可见被主人束缚了生活自由的猪们多少次望着那唯一的通道发呆,想象圈门外精彩的世界!小时候跟着大人在水田里插秧时由于速度太慢常常被寨上喜欢开玩笑的长辈们玩过“关猪仔”的游戏。就是被他们前后左右插满了秧苗,让我们找不到“出口”。

在泉口妇孺皆知的“金芝姑婆”传说中,当金芝被选为皇妃离开家乡走到龙塘口时,曾仰望苍穹,泪如泉涌,肺腑中蹦出这样一句话:“石马三沟,天干天旱有半收;天下大乱,子孙无忧。石马三沟坐九泉,生坏猪圈门;如遇哪年圈门开,子孙洪福来。”一个被险恶的大山关闭太久的心灵,一颗颗向往外面世界的心,一个个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与封建制度斗的背影正隐隐地从历史深处走来(石马的传说是一个与野兽决斗的故事。而奴幺妹的传说却与封建等级制度有关。当一部分文友手执钓竿在镶嵌于万亩草场顶部的天池边钓鱼,对岸音箱传出德江歌曲《奴幺妹》,看见池边搁放着被人丢弃的背篓,池岸上石崖下低矮的石屋,还有池的一头和天池日夜相伴的形似美女的山峰,我仿佛看到传说中无忧无虑地在天池嬉戏的牧童朱黑大和在岸边痴痴观望的奴幺妹。她们反抗封建门第等级的一幕幕在池边,在池里慢慢复活,复活……),向我们诉说着泉口人的苦,泉口人的梦,泉口人生存的艰辛。

而恰恰就是在这样险恶重重的地方,在这样曾经被“猪圈门”关闭太久的山里,在哪怕“天下大乱”都“子孙无忧”的所在,一则则神奇传说故事却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文化,一种长期居住在深山里的山民们望着猪圈门,与大自然、与封建思想作着艰苦斗争时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积淀出来的泉口所特有的地域文化。

君不见,万亩草场是怎样打造出来的?那绵延近万亩,间杂着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的诗意草场,听说当年可是荆棘丛生,荒草遍地啊!君不见,当年“荆花门第”的显赫,“田氏庄园”的富足?

“当上帝向你关闭一扇门时,也一定会为你敞开另一扇窗。”而今,勤劳勇敢的泉口人,在“猪圈门”被“打开”后,当一代又一代泉口人走出大山,融入到外面精彩世界的时候,他们的祖辈,祖辈的祖辈们守着大山带着向往而编造出来的传说故事却让泉口人,泉口的山山水水,泉口那奇形怪状的石头罩上了一层艺术和文化的光环。吸引着一批批文艺爱好者和喜欢山野的人来到这里。让泉口草场的牛羊肉带着青草味和山野味道走上人们的餐桌,让泉口散发着柏叶香味泛着暗黄光泽的豆腐丝带着从军将士和皇宫妃子浓浓的思乡情结远走他乡。

伫立在泉口乡政府后面用来镇虎(白虎崖)的玉皇阁已然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佛教文化。阁内供有佛像一尊,罗汉一个,一个老妪将阁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佛前香烟缭绕,与曾盛极一时的“莲花寺”(关于莲花寺还有一个两兄弟分家以及石莲开花金光倒影河中的故事)遥相呼应,而摆在乡政府门口的两只涂着铜粉的母狮子(有人说当年没买到雄狮只好用母狮充数)也成了一种摆设。政府与“镇虎”谐音,这些年来,不知从山外到泉口工作过的干部有多少个?有泉口豪爽勇敢的百姓,有为百姓找路子寻幸福的政府干部,那岿然不动的白虎崖算得了什么?它也只能年年月月卧在那儿,成为泉口人故事中的充当灰太狼角色一部分。成为吸引游客进入泉口的一个景点。

泉口文化,正在诗意的传说和现实的景观中闪耀着熠熠光辉!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