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
小镇很小,小得像一粒尘埃。对于宇宙来说。
小镇很小,小得像绿叶上的一滴露珠。对于森林密布的云贵高原来说。
小镇有一个绿色的名字——芭蕉!
贵州省桐梓县芭蕉乡!
四周重重叠叠的青山,把小镇包裹在青山里,像怀抱一个婴儿。小镇坐落在盆地中,又像青色盘子里的一粒珍珠。一条公路,从青山沟壑中蜿蜒而来,把县城、乡镇、村庄串在一起,像仙女的项链,小镇就是其中一颗。小镇周边,有水坝塘、庙塘、狮溪、赶水,这么丰沛的“水”环绕四周,难怪“芭蕉”与众不同。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我曾在芭蕉相邻的一个乡镇工作过几年,到过芭蕉几次,每去一次,就对这个小镇迷惑一次。我不明白,一个全县最边远的小乡镇,竟然有繁华古老的集镇;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沟,竟然有那么多古建筑、古坟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街,竟然有那么多荤素神秘的传说。
晚春四月,当我真真正正闲下心来踏上这片土地行走寻觅时,才渐次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首先是古盐道。
川盐入黔,凡是与四川连接的河流,都是盐运重要通道,从盐运码头再到各地集镇乡村,全靠人力肩挑背驮,最后走进各庄各户的餐桌碗碟。
桐梓至正安道真,就是这无数古盐道中的一条,芭蕉便是这古盐道上的一个驿站。
相传,盐贩从狮溪九里十三湾进入假鼎罄,后改道从油房进入小场栈房,嘉庆年间,项家经营盐务,打通山鹰岩栈道,铺设石板大路,至今古迹犹存。川盐从綦江船运进入羊磴河,到复兴上岸,经马桑坎,过火焰洞,越山鹰岩,歇广兴场,然后转运正安道真。这“广兴场”,便是现在的“芭蕉”集镇所在地。所谓“广兴场”,其实既不广也不兴,只是一处小驿站,由于驿站屋后有一丛芭蕉葱茂无比,盐贩喜欢在这芭蕉林下歇脚或碰头交易,时间一长,就把“芭蕉”叫出名了。正安道真两县的盐运,都以芭蕉为中转站,饭馆茶馆应运而生,慢慢形成了横街、顺街、中街及边角街道的格局,芭蕉驿站上的三步石梯,成为盐贩交易中心。“三步梯”成为芭蕉的代名词。
如今的芭蕉人,还会拖长声音给你朗诵当年的顺口溜,回味曾经的风花雪月。
盐贩是古盐道上的“骆驼”,流汗出力,长途跋涉,自古与小脚女人无缘。男人长期在外奔波,也挣到了票子,夜宿芭蕉驿站,饱暖之思就占了上风。虽说“风流不把花为主”,但男人们流够了汗,“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欲火升腾,于是一些特殊交易产生了,慢慢地,“那些”场所也就悄然滋生起来。曾几何时,一个地方繁华与否,与“那些”成了正比,“那些”成了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的代称,多少盐商贩子,都以到芭蕉占有“那些”的多少为成功的标志之一,于是一些地主老财就迁徙芭蕉,安居落业下来,很多豪门大宅、生基古墓就兴修起来,雕龙画凤,极尽所能。
大青石板铺成的宽宽古盐道,自嘉庆到民国再到解放,沐尽四五百年烟云,经历朝代更替废兴,改革开放后,桐梓到正安的公路,从芭蕉穿乡而过,把桐梓、南川和正安、道真连接起来,古盐道才退出历史舞台,荒芜在春草夏树中。当年香艳得让人涎水直流的三步梯,早已烟消云散,木质结构的横街顺街中街老街,在政府的危房改造中拆除铲平,重新盖起了三楼一底的黔北民居式新楼房新街道,再也觅不到古场镇沧桑的历史痕迹,我不知道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底好还是不好。等说好,那残存的两三处老房子,扬尘火炕的黑里黢黢的蓬头垢面的无人居住,闲在角落,像缩头缩脑的街边乞丐无人搭问,荒凉落寞得等死,也许还会从某个角落冷不防怪叫一声:“那就是历史,你去历史里生活吧!”等说不好,远道而来的文人墨客和避暑游人,却忍不住在残存的老房子前驻足留连,那尘埃笼罩的是几百年的繁华盛衰,是古人艰辛智慧和汗水血泪浇铸的结晶,说不定还有几粒老盐,撒落在历史的夹缝里,让人品出岁月的咸味来。
废留新旧,均成事实,文人式的伤感只是徒劳。放下。
横街背后的一座古寺,万天宫,三间木架房屋,青瓦盖顶,破损得只剩下框架。北面山墙的七根暴露在外的木柱,从脚到顶烧成煳炭。据说,芭蕉街上的木房,曾火焚三次,三次都烧到万天宫,但最多把木柱烧煳,大火自然熄灭,时人以为神佑。
“菩萨显灵!”
我在想,菩萨显灵却只保自己的地盘,那菩萨也太自私了。解放后,寺庙改作医院,改革开放后,医院搬迁,寺庙卖作民房,空着,像空着一段记忆。
书记陪我们逛街,踏着晚春夕阳,从历史记忆走向现实生活。
书记姓王,名思信,按家族辈分是我的叔辈,我们的交流自然多了一份亲切,他谈起芭蕉的发展,就像规划自家的菜园,一沟一垅都清清楚楚。
他说,这里文化积淀深厚,芭蕉境内还遗留着明代古寺,在清朝时期,芭蕉是连接川黔的古盐大道,是正安道真等地向往的重镇,芭蕉场镇周边保留着许多古墓群和古建筑群,解放前的川东地下党,最早就是在芭蕉以任教的身份秘密组织地下活动。后来,随着行政区划和公路交通的变迁,芭蕉才从昔日繁华冷落成边陲小镇,但也正因为封闭保守,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文化气息,保存了丛林密布的绿色生态,在其他地方掠夺性开发的今天,芭蕉的生态优势日益凸显。他们在芭蕉集镇的周边,打造了山鹰岩摩崖石刻、油村沟十里葵花谷等景观,修通鼎罄、仙人山、圈圈河、仙女洞等景点公路,把芭蕉集镇环抱在景点之中。
他指着小镇上新开发的芭蕉新区说,从去年开始打造“诗画芭蕉、寿仙胜境”以来,乡党委政府专门规划了300亩的集镇新区,引进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新区房价从最初的1000元/平方米,涨到1600元/平方米以上,目前已有70多户重庆客人到这里购房避暑。
王书记掰着指头告诉我,芭蕉乡105平方公里,在册人口1.22万,集镇上的水表用户588户,不到3000人。有人说,“中国梦”首先是“住房梦”,而芭蕉乡当地居民的住房早已饱和,有的三四套甚至七八套,所以,芭蕉的集镇建设,早已把目光投向大山之外,对接重庆大都市,迎接世纪新挑战。王书记说,只有抓住特色,才有发展前景,既然古民居风格没能保存下来,就只能因势利导,充分建设黔北民居式的休闲避暑庄园,变劣势为优势。这里山奇洞怪,森林覆盖率68%以上,平均海拔950米,是避暑疗养的天然氧吧,随便抓一把空气,都是城市人羡慕的新鲜礼品,所以,党委政府把目光瞄准城市人的休闲市场,计划五年内把集镇人口增加到八千甚至一万,但也不会吸纳太多,要保证生态平衡性。
小镇很小,但包容,大度,开放,坦然,理性。
据说,芭蕉油茶就是当年的正安仡佬同胞贩盐时传到芭蕉的一道民间小吃,如今做得比正安油茶还有味道,那么,重庆游人旅居芭蕉,又会带来什么文化现象呢?
拭目以待之。
芭蕉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