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粟田梅——“织侗锦是我一生的追求”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下)》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4626字

粟田梅——“织侗锦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16岁便掌握了“八十八纱”的要诀

粟田梅

1964年8月,粟田梅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树团侗寨一个侗族家庭。

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通道及周边地区,是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分布区。在这个地区出生的粟田梅,生来就与侗锦颇有缘分:阿萨(侗语:祖母)说,小孙女是纺着线出生的,一生下来手脚就有了踏机纺纱的动作。

牙屯堡镇的粟姓家族女性,世世代代都是侗锦编织能手。刚12岁的时候,粟田梅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编织侗锦,从此与侗锦结下不解之缘。侗锦编织工艺复杂,也很难学,但粟田梅非常喜欢,从未因为难学而放弃。她不但跟母亲学,还向村里的其他老师傅请教。

由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15岁时,粟田梅就能独立完成整经、穿综、埋色、补色和挑、勾纬纱等一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八十八纱”是侗锦较为复杂的一套纺织技术,针线细密紧凑,织出来的锦面扎实而色彩错落有致,一般女孩成年后需要三五年才能掌握。附近十乡八寨的青年小伙都把能否纺得“八十八纱”作为考评女孩是否能干的重要指标,而粟田梅不到16岁便掌握了“八十八纱”的要诀。

生活中的粟田梅

粟田梅介绍说:“在那个年代,我们这边的每个女孩要会纺织侗锦,纺织不好的就很难找到好婆家。纺织工具是台木质纺车,纺织时,腰上、腿上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脚踏手捋,吱吱呀呀,一方方侗锦就这样织成了。”

80年代初,由于侗锦织造技艺娴熟,二十来岁的粟田梅被县织布厂招去任技术员,后来还当上了车间主任。用粟田梅自己的话说,不仅“专业对口”了,生活也有了依靠。每天倾听着“唰唰哐哐”的织锦声音,粟田梅很满足、也很快乐。

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县织布厂停业了。粟田梅不得不离开工厂,回乡务农。此后,粟田梅打过工,摆过地摊。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一直没有放下钟爱的侗锦。再忙再累,每天晚上她都会习惯性地坐在织机前,磨纱、走线、串图,钻研侗锦的织造技术。闲暇时,她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徒弟”。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两个儿女读书和家庭开支的重担,都压在了丈夫肩上。丈夫对粟田梅摆弄她的织锦“游戏”不理解,认为还不如开个店或是多养几头猪实惠。有一次趁妻子外出做事,丈夫差点把织布机烧了,幸好有人告知粟田梅,才勉强保住了。为了这件事,粟田梅气得回了娘家,偷偷哭了几个晚上。

尽管如此,粟田梅还是没有放弃。在尽可能维持家计的前提下,织锦仍然是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20多年来,粟田梅从模仿传统图案到图案的创新,使侗锦锦上添花,更加丰富多彩。

二、“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匀”

侗族织锦是我国各民族著名织锦中的一种,主要流传于湘、桂、黔三省(区)毗邻地区的通道、三江、黎平三县。它源于侗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是侗族众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

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侗族的《远祖歌》中,就有“鱼骨做梭织花锦,骨针用来缝衣裳”的诗句。又据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位官员张应诏来到侗乡,看到如此精妙的侗锦,吟诗赞赏道:“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匀,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

侗锦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成,分彩锦和素锦两种:彩锦即用彩线织成,素锦则用黑白线织成。素锦主要用作老人的寿毯、祭祀挂单、祭师披的法毯,锦面上织有侗族曾经崇拜的动物如龙狗、匏颈龙等图案,体现出一种朴素大方和庄重尊贵之美;彩锦则用途极为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侗锦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机织,二是刺绣。制作的材料为侗布、五色丝绒、绒线;制作工具是织锦机、绣针、挑针等。制作技艺方面,主要运用几何图案、素描、水彩画的艺术和抽象夸张的手法,成品绚丽多姿、耐人寻味。

粟田梅介绍说:“侗锦纺织有10多道工序,工艺复杂,每道工序都蕴含着精湛技艺,其中最难的是数纱。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一根根丝线细如针、多如麻,纺一块一尺见方的侗锦需要1000多根纱。”

粟田梅与她的侗锦作品

侗锦花纹图案多姿多彩,题材极为广泛。举凡人物神祇、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日月星辰、山水楼阁、家具物什以及几何图案,应有尽有。花木有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鸟兽有对凤、鸳鸯、麻雀、春燕、牛羊等,器物有芦笙,建筑有鼓楼、风雨桥等,几何图案有水波、银钩等。结构精密,色彩绚丽,典雅华贵。

过去,侗锦彩锦主要用于衣裙、被面、床单、门帘、胸巾、枕头、头帕、手巾、绑腿、侗带等织物的镶边,也有用作整面的。如今,侗锦还发展出了壁挂等更强调艺术性的作品,多以图腾崇拜、神话故事为题材,尤为珍贵。

织造侗锦是侗家姑娘的必修课。侗族青年谈情说爱,姑娘用侗锦作信物赠给小伙子,以表衷情。侗家姑娘出嫁的时候,必须有侗锦手帕等,同时还要储蓄足够的侗锦布匹,以备生儿育女后制作侗锦童装、被面、童帽、背带等。

侗锦织造技艺为家庭传承。侗族人家生有女儿,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子一般从十多岁就开始学织锦,出嫁时父母或兄弟会送给她一套木制土布机作为嫁妆,让她到夫家给全家人织锦;做了母亲后,她又把织锦技艺传给下一代。就这样,侗锦织造技艺代代相传。

在侗乡,当进入侗家那高高的门槛时,会发现每家每户都摆有一台或几台木制土布机,这就是侗族妇女用来织锦的机器。如今,侗锦这种古老的民族工艺品有了新的用场。心灵手巧的侗族女子把侗锦织成式样新颖的背包、壁挂、被面等,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侗乡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弘扬了侗族文化艺术。

2008年6月,侗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三、“侗乡生活变得亲切起来”

粟田梅几十年对侗锦技艺的执着追求,如今不仅给她自己带来了荣誉,给乡亲们带来了效益,也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粟田梅是一个肯钻研的人,她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无论图案还是用途,粟田梅都下过一番功夫。比如,在旧时的用途之外,她设计制作出了桌布、靠枕、手包等实用工艺品,既充满浓郁民族文化气息,又蕴含现代设计元素。这些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粟田梅的代表性作品有《双鱼双凤》《太阳花李子花》《枫树纹》《龙鳞纹太阳花》《凤鸟八角》,部分精品已经被上海东华大学博物馆和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收藏。对此,粟田梅很是自豪:“曾经自织自用的侗锦,现在还能成为提高人们生活品位的家居用品和文化产品,这也说明我们的侗锦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啊!”

粟田梅在织锦

因为出色的侗锦纺织技艺,2006年,粟田梅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2008年,粟田梅的侗锦作品在通道县首届侗锦文化展中荣获一等奖;同年10月,通道“锦·尚”侗锦文化展在上海东华大学举办,粟田梅应邀现场演示了织锦技艺。

这些年来,粟田梅带着自己织造的侗锦,先后参加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第四届韩国首尔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每到一处,侗锦都深受国内外客商、专家、学者的青睐。有一位加拿大友人曾这样评价:“侗锦上侗家的芦笙吹了起来,侗寨的寨门庄严了起来,侗家的风雨桥灵秀了起来,侗家的鼓楼神圣了起来,侗乡生活的味道也变得亲切起来。”

在听取国内外专家意见和深入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粟田梅对侗锦原有技艺和设计进行改进,使图案更具民族韵味、作品更加精美。她的侗锦上反映侗族文化元素的图案如诗如画,芦笙、寨门、风雨桥、鼓楼等民族意象以及侗家人的生活,也在她手中鲜活了起来。而中华民族的吉祥图案,如“双鹰展翅”“马到成功”“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又使她的作品获得了更广阔的文化意涵。

如今,通道县出品的侗锦有披肩、床上用品、壁挂等5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粟田梅与她的姐妹们每年都要完成两万多件侗锦纺织品,以尽量满足商家的需求。

四、“侗锦织造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2009年6月,粟田梅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粟田梅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参与各种展演展示活动,一方面积极培训学员、传承技艺。

2008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粟田梅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通道雄关侗锦坊”,开始批量织造侗锦,同时定期举办侗锦织造培训班,把自己的侗锦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寨子的村民。

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同时解决村民经济问题,一举两得,这正是粟田梅所追求的。她说:“一来侗锦纺织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二来它可以帮助和我一样的姐妹找到一条维持生计的路子。”

看到自己的技艺能够带动乡亲们致富,又把民族手工艺宣传了出去。粟田梅很开心:“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织出的侗锦产品能够名扬海外,家乡的织娘一开始也不相信呢。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在外打工的家乡妇女都回来了,她们既能在家织锦,又能照顾家人,平时也能干点农事。更重要的是,返乡的妇女不仅使侗锦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还能通过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也证明我们侗锦产品在文化产业市场上是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与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侗锦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由于掌握侗锦织造技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许多年轻人不愿学,这对侗锦技艺传承和发扬来说很不利。虽然有些地方在使用机器纺侗锦,但还是比不上手工纺织的精美,也多少失去了民族手工艺品原本的意蕴。粟田梅说:“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十分担忧这个技艺就此失传。”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粟田梅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培训班,每次上课,满屋都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侗锦爱好者。而这些侗锦爱好者,都是织过头帕、小孩服饰、背带的侗族妇女。通过培训,她们织侗锦的技艺都有所提高。

如今,粟田梅已经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许多侗族村民都学会了织侗锦,掌握了谋生致富的路子。现在织侗锦的村民越来越多,年收入最高的超过了3万元,参与织锦的妇女平均年增收5000多元。

比起其他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来,粟田梅是幸运的,因为她搭上了文化旅游的时代列车。“侗锦织造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侗锦织造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她,保护她,爱上她,把她发扬光大。”粟田梅说。

2014年12月,粟田梅历时5个多月纯手工编织成的侗锦作品《中国梦·侗锦情》完成并展出。这幅侗锦作品长82.17米、宽0.47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粟田梅以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梦的憧憬,同时也使自己的织锦技艺有了新的突破。

粟田梅(左二)在悉心传艺

如今的粟田梅已经年过不惑,而她从来未曾困惑的,就是对侗锦的热爱和侗锦织造技艺的追求。她说:“织侗锦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喜欢侗锦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更喜欢侗锦独特的编织工艺、鲜明的民族风格。”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