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汪秀霞——“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东西”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下)》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3302字

汪秀霞——“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东西”

一、四岁就能单独剪出完整作品

汪秀霞

1947年,汪秀霞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汪家坟乡张岱村一个满族家庭。

北镇位于辽宁南部的闾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市镇。闾山(旧称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而“北镇”之名,也正是由此而来。

历史悠久的北镇有着悠久的文化,聚居在这里的满族人民的民间剪纸,就可谓其中的一朵奇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每一位妇女都会些剪纸手艺。

说起来,汪秀霞算得上是开始习艺年龄最小的民间艺人了。那是在4岁的时候,母亲哄她玩剪纸,谁知汪秀霞被那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栩栩如生的小纸人所吸引,开始试着拿起剪刀,模仿大人的样子剪了起来。母亲见女儿对剪纸如此上心,也就顺势指点起来。就这样,4岁的时候,汪秀霞就能独自剪出完整的作品了。

汪秀霞在剪纸

也许是秉承了母亲的艺术天赋,加上热爱和勤奋,汪秀霞小小年纪,就能剪出五彩缤纷的各式花样来。提及童年往事,汪秀霞的眼里总是会放出光亮来。她说自己虽然只上过两年半学,但对民间故事和民间剪纸,只要别人讲一遍、剪一次,她都能熟记于心。

然而,生活的变故,让汪秀霞不得不暂时放下剪纸。母亲改嫁后,尚未成年的汪秀霞开始承担家务劳动,还要参与生产劳动。不过,尽管生活比较艰辛,但汪秀霞从未放弃过剪纸。

17岁时,汪秀霞嫁到了医巫闾山深处的北镇富屯乡三道沟村。这里不但是满族人的聚居地,而且是古代契丹人石头城的所在地,是古代守护辽代陵墓的契丹人聚居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灵秀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这给了汪秀霞进一步的熏陶和启发。

由于有着悠久的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三道沟的萨满文化气息十分浓郁,而汪秀霞的婆婆就是当地有名的萨满。此外,相关的原始朴素的民间信仰也十分丰富。这些给了汪秀霞以新的灵感和新的题材,她开始创作独具民族特色的萨满传说的满族民间剪纸。

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蕴含原始文化信息

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剪纸艺术遍及全国各地,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题材、表现特点和艺术风格,可以说是我国民间艺术最为普及、也最为多彩的百花园。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剪纸流传于锦州医巫闾山满族地区,历史久远,主要起源于医巫闾山满族人的祖先对山林、动植物、图腾、始祖神的崇拜观念。在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代相沿成俗,最后发展成为剪纸艺术。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内容,主要是表现满族原始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崇拜和萨满文化,以及满族的民间风俗。自然神崇拜如“通天树”“生命树”“山神”等,生殖崇拜如“腹乳如山、养育万物”的女神“嬷嬷人”“九乳妈妈”等,动植物崇拜如“柳树妈妈”“狐神”“牛神”等,都是最常见的题材。

汪秀霞作品《九乳妈妈》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纸艺术生成形态,不但内容神秘诡谲,还记载了大量的远古文化符号,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当地民间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窗花、挂笺、喜花、生命树、祭树、灵幡,是节庆、婚礼、祭祀等活动中烘托氛围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其中一些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的装饰刺绣图样。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记载了北方民族曾有过的万物有灵、与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状态和文化状态,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还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山林文化以及北方各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交融,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创作手法特色鲜明,文化符号完整确定,是祖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珍贵宝藏。

2006年5月,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

2010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子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兼南秀北犷的审美趣味于一纸”

在医巫闾山地区成长起来的汪秀霞,她的剪纸艺术既有继承,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5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汪秀霞创作了大量极具民族地方特色、风格朴实的剪纸,而这些作品都蕴含着这一地区满族文化的丰富信息。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草原、山林民族的原始宗教,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萨满是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在萨满教流行地区人们的仪俗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医巫闾山民间剪纸中,有很多记述萨满跳神场景的作品,它们传递了民间艺人对萨满精神世界的理解。汪秀霞的作品《萨满出马》等,展现了一个诡异、癫狂而又充满与大自然血肉亲缘情感的萨满世界,故而有人认为她的这些剪纸艺术简直就是萨满之歌的绝唱!

汪秀霞的剪纸作品,最多的是诸如《山神》《狐神》《蛇神》,以及《柳树妈妈》《九乳妈妈》《抓髻娃娃》等表现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的作品。有专家指出,这些作品承接着祖先的生命信息,充满着原始的文化意味,是最富文化内涵、也最具特色的民间剪纸作品。

汪秀霞剪纸艺术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原生态性,包括题材和技艺。一些地区或者艺人的剪纸,主题多为花草、鸟兽,更有一些作者“剪纸”要起画稿、用刀刻。而汪秀霞的剪纸是名副其实的“剪”,一把剪刀,信手拈来,作品就从手底呈现出来。

汪秀霞作品《山神》

在2007年10月浙江杭州举办的“中国民间艺人节”上,汪秀霞的剪纸作品在150多名各类民间艺人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开幕前的布展期间就受到浙江电视台记者的注意,当晚进行了报道。第二天开幕式,许多人慕名而来,把写有“辽宁·满族剪纸——汪秀霞”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许多人都买了她的作品。浙江大学一位美术教授说,他看了整个剪纸的十多个展台后,认为汪秀霞的剪纸最有特色,那就是“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东西”。

汪秀霞也有一些题材范围更为广阔以及反映新时代生活的作品,比如《八仙图》《金陵十二钗》《千手观音》《采梨》《收获》等。

介绍汪秀霞及其剪纸艺术的著作

汪秀霞创作的剪纸作品近万幅,先后在辽宁省民间剪纸展览、“胶州湾杯”中国剪纸艺术大展、北京民俗博物馆中国·锦州北镇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展、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精品展等活动中展出,并被北京民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青岛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收藏。2007年,汪秀霞的剪纸被确定为即将落成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女性艺术馆的定向收藏作品。

汪秀霞的剪纸作品,构思巧妙,技法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粗犷、夸张,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每一次展览,都有不少人在她的展位前流连驻足,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前来观赏,就因为她的作品的原生态特点,以及“兼南秀北犷的审美趣味于一纸”的特色(小学美术高级教师孔王兴语)。

2007年6月,汪秀霞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民间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被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汪秀霞一生生活艰辛,直到70岁因剪纸出名,才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但她从不自怨自艾,平和又精明,勤俭又从容,用她的剪纸作品传递着自然平和的气息。锦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光,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汪秀霞剪纸的情形以及引起的震撼:汪秀霞坐在破旧的炕席上,手持一把大剪刀,沉醉在艺术创作之中。如今,汪秀霞的屋子,仍旧是剪纸的天地。

2011年3月,王光所著《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的一种,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