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李云义——“做好手艺源自内心”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下)》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5252字

李云义——“做好手艺源自内心”

一、业余时间学有所成

李云义

1942年,李云义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县双廊镇长育村一个白族家庭。

大理双廊古镇本是大理洱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南有长约7公里的弧形湖岸,而长育村就在这绵延的湖岸上,风光秀丽。李云义就在这美丽的小村落里出生、成长,一直生活在风景里,也一直在绘制美丽的图画。

李云义家里祖上有人做过泥瓦匠,而当地盖房子要做彩绘和泥塑,因此很多泥瓦匠就是民间艺人。那时,李云义家里有些当时彩绘图案的图谱,正是这些有着各种各样美丽花样和图案的图谱给了李云义最初的启蒙,开启了他的绘画梦。儿时的李云义经常揣摩、临摹图谱里的图案,绘画的种子已然在心中发芽。

当时,李云义家亲戚里有个名叫李文秀的,是位彩绘泥塑艺人,常年在村里村外做些彩绘泥塑的活计。李文秀干活时,李云义就常在旁边玩耍、观看,经常一看就是一天,有时还会打下手帮帮忙。耳濡目染,李云义的绘画素养有了不少长进。

李云义的父亲既是大队干部,又是泥水匠,经常在村子里和临近地方做些活计补贴家用,因此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作为家里的老大,李云义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邓川中学读完初中后,又考入云南大学附中读高中。

1964年,22岁的李云义高中毕业,回到了家乡。那时,高中生在乡村绝对算得上文化人。作为当时村里仅有的几个高中生之一,李云义刚回村里就当了基层干部。此后,他先后担任过村里的会计、大队文书、大队干部、代课教师,以及乡文化站站长、乡长。不过,李云义从来没有放下过绘画梦,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学习彩绘上。

回忆起当年学习彩绘的原因,李云义觉得根源在兴趣。他说:“主要还是兴趣,有兴趣,就总想去学。”所以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了下来。

后来,李云义正式拜师李文秀,学习彩绘和泥塑。由于早年打下了基础,自己又肯下功夫钻研,加上老师傅指点,李云义学得很快,一年多就出了师,能够独当一面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白族村落流行木雕彩绘的家具。特别是姑娘出嫁时,娘家都要陪嫁大红色的彩绘箱柜。李云义常常被请到村民家中去,利用业余时间帮他们彩绘箱箱柜柜。说起这些来,李云义颇有几分自豪:“那时候村里姑娘出嫁,常常要带上我给她们彩绘的箱柜。”

不过,当时李云义一直担任着村里、乡里的干部,工作繁忙,富余时间并不多。他辛辛苦苦地在业余的时间做些彩绘的活计,主要是想赚点钱贴补家用。

二、专职彩绘,作品遍地

在基层行政岗位上,李云义从村里做到了乡镇。1982年,他曾担任乡里文化站的第一任站长,后来又担任了乡长。由于工作越来越繁杂,根本不能专心绘画。

1988年,李云义毅然辞去了所有职务,开始专职从事建筑彩绘,成了专业“画师”。谈到辞职的原因,李云义解释说,主要还是迫于经济压力,“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五个孩子,仅有的一年60多元的补助实在无法养家糊口”。不过,家庭困难的李云义深知生活的艰辛,因此他收费有自己的原则:“碰上经济条件好的,我就多收一点辛苦费;碰上条件差的,就象征性地收一点颜料钱。”

专职从事建筑彩绘,越来越忙,但也越来越充实。辞职的初衷是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但在不断的辛勤工作中,李云义越来越体会到了艺术追求的快乐。每当画出满意的作品,或者自己的作品受到称赞,李云义就感到十分满足和自豪。

李云义和他绘制的戏台

李云义多年从事彩绘艺术,给别人绘画时,只看重作品别人是否满意,对报酬并不怎么看重。他不仅根据主家经济条件选择性地收费,而且还不时地免费服务,尤其是村里的公共设施。很多年前,他就为双廊完全小学的大门绘制了两幅雕塑彩绘,后来又免费为双廊文化站绘制了三幅大型彩绘。村民李朝阳家庭院里,有一幅《南诏风情岛》大型彩绘,也是李云义免费绘制的。

无论是担任基层干部还是建筑彩绘画师,李云义的品德和技艺在村里都是有口皆碑。村里人听说有人来找李云义,都非常热情地带路,还会告诉人们:“李云义这人有本事,做事公道,在长育很得人心。”

李云义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1990年,他每月收入还只有几十元,却向村小学捐了1000元钱。他希望村里的娃娃们能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将来能更有出息。他家门上“捐资助学 功在千秋”的牌匾,见证了这位辛苦打拼的民间匠人的爱乡爱民之心。

在李云义的彩绘生涯中,创作过的民居彩绘、大型画幅等遍布云南各地,时间长了,他自己都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作品。其中,鸡足山祝圣寺彩绘壁画、金顶寺大雄宝殿彩绘、崇圣寺山门等,都是他比较得意的作品。

最让李云义自豪的作品,是鸡足山祝圣寺外高6米、宽16米的大型壁画《鸡足山全景图》,至今说起来仍然津津乐道:“这幅画我带着两个徒弟,画了一个多月才完成。壁画用传统山水画手法,描绘了鸡足山全境的山光水色。后来很多白族人家争相选取‘缩小版’的《鸡足山全景图》作为家中照壁彩绘。”

诗境一般的白族民居彩绘

李云义的民居彩绘,最常见的是各种吉祥纹饰和吉祥图案,诸如香草纹、如意云纹、牡丹卷草纹、回纹(又称万字纹),以及“渔樵耕读”“火龙吐水”“流云飞鹤”“双雉”“富贵根基图”“一路顺风”“鹿鹤同春”等等。但李云义最钟情的还是大理风光、家乡山水。他说:“我们绘制白族民居的彩绘时,都有成竹在胸的传统图案和图谱,当然,很多是大理风光的写生场景。”

在当地白族民居墙上,他画得最多的是家乡双廊的山水,但每件作品又都有差异。“要因地因人制宜,主人喜欢什么、家庭情况怎样,都要综合考虑。建筑彩绘讲究的是心情,同样的一幅画,在不同地方画出来,效果就不一样。”这可谓这位民间画师的经验之谈。

云南省白族民居彩绘省级传承人杨克文说:“在大理民间,都把绘制彩绘的师傅称为‘画师’。我们这些画师与画家不同,不但要有纸上画图的本事,还要有把这些图案画到立体墙面上的功夫。”“过去,画师是比较受尊重的工匠,去到任何一户人家都会得到白族人家最高的礼遇。”

作为民居彩绘艺人,李云义给自己起了两个笔名,一个是取自周围地名“白鹤山”,一个取自“做好手艺源自内心”的“心源”。李云义说,他有时候会在得意之作上留下自己的笔名。在大理民居那些出色的彩绘上,不难看到这两个名号。

三、彩绘蕴含着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建筑彩绘就是白族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建筑群,还广泛用于民居建筑,在装饰房屋、院落的同时,也能彰显出房屋主人的身份、职业和文化品位,还被赋予了祛邪避灾、祈祥求福、教育后人等丰富含义。

白族民居彩绘多与雕、塑结合。民居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绘上花鸟、山水,或者书法题字。照壁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白色壁心则多题写“福”字。

民居的门楼可谓白族建筑造型艺术的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绘、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青砖、白墙、灰瓦与彩绘,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白族民居的几大标志,而“粉墙画壁”的彩绘则是白族建筑装饰的突出特色。

李云义的家就是这样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白族小院。小院的外墙、门廊处都装饰着漂亮的彩绘和浮雕,有劝诫子孙勤学苦读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联句,有寄托吉祥寓意的双雉图、富贵根基图、一路顺风图,但墙上画得最多的还是家乡双廊的山水。李云义家的厢房左右两侧的门头上,分别是浮雕的仙鹤与梅花鹿造型,取“鹿鹤同春”(六合同春)的美好寓意。

传统平面彩绘以“纸筋灰”打底,而用竹片做筋骨的“草筋灰”塑形的白族浮雕,是民居彩绘中重要而最难制作的部分。李云义说:“制作这样的门头浮雕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因为过于繁杂,所以很难在普通白族民居中看到。首先要用细竹片捆扎、竹钉固定出准备制作的浮雕的大体造型,再用麻皮等缠绕出细部骨架。之后用草根与灰膏制成的‘草筋灰’制作出浮雕底子,再沿着先前已经定制好的线条,将草筋灰附着上去,这样彩绘浮雕最原始的筋骨才能初具风貌。”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

李云义制作的建筑彩绘,经过长期风吹日晒,依旧绚丽如新。对此,李云义是这样解释的:做建筑彩绘打好底板最重要,木结构建筑一般多用猪血、桐油和石灰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则用纯质熟石膏与白绵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保证彩绘不易褪色。墙面刮平整后,要先用铅笔把要画的图案勾勒出个大概,再用彩色涂料画。

从李云义的介绍中可知,白族民居彩绘,只有做到传统用料、传统工艺,才能保证传统风貌——典雅生动,历久如新。

四、“只要是爱好,不算难学”

李云义在作画

20多年之前,李云义就开始带徒弟了。这些年来,他收过20多个徒弟,有本村的,也有宾川等地的。他带着徒弟们一起做彩绘,边做边教。因为做得好,请李云义去做彩绘的人家很多,每当有人请他,他几乎都会带上徒弟们一起去,不仅不收学费,还管徒弟们吃饭,每人每天还发给工钱。

李云义带徒弟,从来都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他经常会对徒弟们的作品给予指点。例如徒弟画一幅《洱海清波图》,李云义就告诉他应该更注意画面人物和山水的比例,还有画面的动态感。徒弟们也非常尊重师傅的意见,每当被师傅指出不足,总是很谦虚地接受和改正。

说起建筑彩绘的诀窍,李云义说:“只要是爱好,也不算难,我当时学了一年多。这一行主要是靠在实践中学习。彩绘想做好,除了学到老师傅的精髓,更多的要学会吸收、采纳。”当年和李云义一起学徒的师兄弟有3个,后来唯有他有所成就,原因就在于此。当年李云义自己这么做,如今他也这么要求自己的徒弟。“我把全部技艺传授出去,还得靠他在实践中自己琢磨。”

李云义唯一的儿子李艳峰,也是父亲的徒弟。40多岁的李艳峰,如今在这个行当里已经有了些名气。李云义的其他徒弟,现在也大多能够自己带徒弟、单独做彩绘了。

2008年6月,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第二年5月,李云义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民居彩绘)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民居彩绘这项民族技艺的传承,李云义担心传承人的接续,但更让他忧虑的是其原生态性。

民居彩绘是附着于民居建筑的,没有了白族民居,民居彩绘也就失去了依托。这是让李云义父子最为担忧的。这首先是个保护问题:一旦建筑损毁了,彩绘也就没了,根本没有办法把原作品保存下来。从艺50多年来,李云义的彩绘作品可谓遍布当地民居建筑,但因为民居拆迁、翻盖,大量的作品已经损毁,至今保存下来的作品寥寥无几。同时,许多新建或者翻建的民居,为了节省空间,采用玻璃作为隔墙,墙面彩绘也就变得不再必要。

李云义说,传统的建筑彩绘,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不容易褪色。其中有一些石料,只有在当地山上才能找到,比如黄色、猪肝色等。目前市场上的乙烯颜料彩绘保存不长,虽然每次画好之后都会盖上一层透明的防晒防雨漆,但是时间一长,阳光直射的地方,色彩还是会褪掉。另外,如果墙面没有采取扎实的传统工艺制作,彩绘还会因基面的剥落造成画面的损坏。

大理白族民居及其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获得了人们的重新青睐,但也不无隐忧。现在不少家庭的民居彩绘只是为了“有”,由于出价较低,不少彩绘者为了节省工时,画工非常粗糙。李云义的儿子李艳峰说:“彩绘是个功夫活,除了技术、悟性,态度尤其重要。”双廊镇文化站站长张永林也说:“不少年轻人画得不错,但是缺少名望,请的人不愿多出钱,作品也很难出精品,年轻人成长不容易。”

李云义曾经想把自家在洱海边的房子建成传承基地,一来保存彩绘,二来培养人才。可是由于2009年修建环洱海公路,他家被拆迁安置到了远离海边的地方,房屋面积也小了不少,创建传承基地的想法只能“泡汤”。

虽然传承基地没有建成让李云义感到不无遗憾,但儿子李艳峰对彩绘的执着让他稍感欣慰。李艳峰计划着创建一个古建筑彩绘公司,把双廊镇的彩绘艺人集中起来,以公司的名义承接工程,让白族彩绘在经济上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时,李云义还希望能够有更多公共场所为白族彩绘提供平台,像鸡足山祝圣寺彩绘那样的精品之作,仅靠民居彩绘,不管是空间还是资金都无法承担。

“只有把民居保存好,白族民居彩绘才能保留下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文化干部的张永林认为,除了保护民居,更重要的是白族民居彩绘必须适应新的建筑需要,既要保证房间采光,又要为彩绘留下空间,这些需要新一代彩绘师设计出新的方案。

李云义家的大门上,用彩绘的方式书写着一副对联:“传承民间艺术,光大华夏文化。”这副对联概括了李云义的艺术人生,也传达出他弘扬民族艺术的期盼。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下)